1、“平足”怎么治?
平足症
人是唯一有足弓的脊椎动物,足弓的存在既表示了人的特征,同时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人类的祖先生活于森林中,过着树栖生活,其上下肢功能无明确分工,皆以攀缘抓握为主,故手、足相似,无足弓、前足发达、趾长而伸屈灵活自如,足跟不负重,跟骨因之较小。此时足之姿态,前足向内旋转,足内缘凹陷,外缘凸起。当人类进化,自树栖生活移居平原,更为重要而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发展到直立生活,手足有了明确分工。手主要从事劳动生产,足专司负重行走。为此足的结构和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1)陆地直立生活,两足负担体重,故跟骨发育长大,成为足部最大的骨骼。
(2)站立行走,要求足有弹性并有向前推进作用,因之,舟骨和内侧楔骨向上升高,形成足纵弓。
(3)原来为了抓握方便,拇趾细长且与第二趾离开,形成一定的角度,活动灵活与拇指相似。为了直立行走要求能负重稳定,故拇趾与第二趾靠近平行,不再外展成角,并有韧带联系,活动因之减少。
(4)由于足弓形成,为了维持此弓形结构,足部韧带发育壮大。再因足不再从事抓握动作,故足内在肌萎缩退化。
我国方先之认为人足弓的高低并不一致,也不代表足部机能的强弱。如脊髓灰质炎后遗高弓足患者,足弓虽高但无弹性,行走步态丑陋。又如芭蕾舞演员,足弓较平坦,但因足内外在肌发育健壮,步态轻盈美观,富有弹性。故方氏认为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与人民生活、习俗及所处环境有关。过去我国东南部农民,一年四季多赤足劳动,最多也只穿草履下田,所处环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软对于足弓有衬托作用。这样的足,不着鞋袜,毫无束缚,能活动自如,保持了原来肌肉韧带的紧张力和弹性,无导致软组织挛缩的因素,其次,终日田间劳动,足内、外在肌均得到锻炼,肌肉发育良好,能起到对足弓的保护作用。这些农民极少有平足症的发生。
现代物质文明发达,大家皆穿鞋着袜,有高跟鞋,亦有所谓“火箭式”尖头鞋,对足横加束缚,使肌肉常处于紧张状态,再加道路平坦整齐,出门上公共汽车,或以自行车代步,甚少活动。在上述情况下,足肌缺乏锻炼,不够坚强。若再加上生活富裕,身强体胖,体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担,便易形成平足症。故平足症可以看作是人类进化,物质文明发达时期的一种退化病。从以上讨论,可见足弓低或平足,不能说成是平足症。足弓可以吸收震荡,良好的足弓应有弹性。足弓过高,韧带过紧;或足弓过低,韧带松弛、足肌乏力,均会引起疼痛。足弓虽平,而韧带坚强,足肌健壮又能起保护作用,具有弹性,可以毫无症状。故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患足外翻,无弹性,在行走和站立时有足疼痛症状者。
足弓的临床解剖学 足有两个不同方向的足弓,横弓及纵弓,后者又有外侧纵弓和内侧纵弓之分。维持足弓的形态,依靠骨骼本身的形状、韧带及肌肉的坚强有力。构成足弓的骨骼与维持它们的韧带和肌肉之间关系密切,互有影响。纵弓尤为重要,纵弓塌陷,横弓随之消失,但横弓塌陷,纵弓仍可完整无恙。
足骨连籽骨共有28块,除籽骨和距骨外,都是背宽底窄,把它们并合起来,自然形成了弓形结构。横弓在足前部的横切面上,可见跗骨和五个跖骨排列成弓形,跖骨基底部横弓较明显,跖骨头部则变浅。横弓的完整全赖纵弓的存在。内侧纵弓的后臂由跟骨和距骨组成,前臂为第一、二、三楔状骨和跖骨,其顶部是舟骨。内纵弓的弓高、后臂短、前臂长。第一跖骨尚保留有一些进化上的缺点,它与第二跖骨的联系不够坚强。跟骨的载距突与舟骨间无关节面,其间仅有跟舟韧带相连接,距骨头的下方正压在此带上,因此内侧纵弓的耐力较弱。外侧纵弓,后臂是跟骨,顶部为骰骨,前臂为第四、五两跖骨。外纵弓的跟骰关节面阔而平,站立时可稳固的接触地面,第四、五两跖骨联系坚强,外纵弓也较低,这些都是它的优越性。总之足纵弓后臂短,结构简单,跟骨是内外侧纵弓的共同基础,故跟骨发育大。纵弓前臂长,结构复杂,特别是第一跖骨保存了进化上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弱点。故足的外侧缘较内侧缘坚固。韧带是保持构成足弓各骨块间联系的重要组织。足背突出,负重少,韧带薄弱,跖侧负荷大,对足弓的维持也特别重要,故韧带肥厚坚强。跖长韧带连接跟骨和骰骨,跖短韧带连接跟骨和跖骨。跟舟跖侧韧带亦称弹力韧带,起自跟骨载距突,止于舟骨底部,坚强而具有弹性,是防止距骨头下塌或内倾的重要结构。跖腱膜自跟骨结节起,向前分成五个腱条,止于屈肌腱鞘和跖骨头横韧带,维持纵弓,犹如弓弦。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的胫跟韧带连接内踝和跟骨,防止其外翻。
肌肉是维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线,亦是最主要的防线。足部肌肉分为内在肌与外在肌二种,前者退化,在人体作用不大,对足弓的维持只起辅助作用。故足弓的维护主要依靠外在肌的作用,这类肌肉有:
(1)胫前肌:通过踝关节前内方,止于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内侧。能使踝关节背伸,迈足时提足向前,也提起足内缘,增高纵弓,足底内翻。
(2)胫后肌,沿弹簧韧带的底部,止于舟骨结节、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但舟骨是其主要止点。胫后肌收缩时,舟骨接近内踝,紧紧的托住距骨头,加强弹簧韧带,防止距骨头下陷内倾,全足绕距骨头转为内收、内翻位置。
(3)腓骨长肌:经外踝后外方、骰骨沟至足底,上于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跖侧,与胫前肌平衡合作时,如两条坚强的悬带,各自足的内,外侧绕过足底,将足弓向上提起。
(4)腓肠肌:其作用使跟骨前端跖屈,纵弓下降,破坏足弓的结构。故腓肠肌挛缩或短缩者,易患平足症。
综上所述,可见由许多上宽下窄的特有形状的骨块构成的骨弓,若正常稳固,一经负重,便适当的降低,使重力传导至韧带,待韧带达到适当紧张时,足的内、外在肌便开始收缩来协助韧带维持足弓的结构。故骨骼构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线,韧带是第二道防线,肌肉是最重要的、最后的第三道防线。许多坚强的、复杂的韧带,纵横交错,布于足跖侧,不论其如何坚强,均不能无限制的承受过度的负荷,若不注意防止其过度负荷和慢性劳损,足底韧带逐渐被牵拉松弛,便不能维护正常的足弓构造。足部内、外在肌收缩时可以支撑足弓,并使体重不能直接、全部地加在韧带上。更为重要的是足肌可经锻炼而变得坚强壮大,可以主动的维护足弓构造。至于韧带,目前尚无主动锻炼能使其更为坚强的方法。故第三道防线的肌肉,最为重要,亦是唯一可采取一些措施使其更坚强的组织。
足弓的临床生理学 足是身体的支点,行走或站立时,由跟骨及第一、五两跖骨头三点负重。下肢负重线经髌骨中央向下直至第一、二两跖骨间。足弓有弹性,吸收入在行走时发生的震荡,藉以保护关节和内脏。行走时肌肉收缩,足内各骨协同配合,组成—个有力的杠杆,推动身体前。行走时,足跟先着地,然后移至足外侧缘着地,再循跖骨头移至拇趾的跖趾关节,经内侧缘又回至跟部。所以行走活动,0是足部由后→外→前→内→后的反复的环行动作。这些动作的完成依靠肌肉的收缩,故足部韧带的劳损是不多的。适当的步行,对足弓有利而无弊。人端正站立时,维持足弓的外在肌完全松弛,人体的重量全部由足部韧带来承担,故长期积累性的站立工作,容易造成韧带的劳损,促成肌肉萎缩,其结果便会发生平足症。
人在跑步或跳跃时,足跟不着地,两侧前足也不同时着地,两足肌肉的收缩,此起彼落,既紧张又协调,韧带劳损可能性更少,故适度的跑跳,对足弓也是有益无害的。但一定要有—个良好的足弓为前提,已失去弹性的足弓,或足弓已经塌陷的,是不适宜进行过多的跑、跳动作的。穿着高跟鞋,在站立或行走时,足长伸肌等肌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穿着无跟平底鞋,又使肌肉过度松弛,增加韧带负担。两者对足弓的维护是不利的。故着鞋以穿中等高度的后跟为宜。
【病因和分类】
足弓低不—定就是平足症。但平足症患者的足弓总是低平的,此外尚有足外翻、弹性消失、在久站或行走时有疼痛症状。造成平足症的原因甚多,尚无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今按发病原因,分类如下。
1.先天性平足症
先天性结构性平足症:此类患者足骨结构上有畸形。有的出生后即有僵硬畸形,有的在10岁左右,生长发育迅速,活动增加,才发生畸形与症状;有的亦可因生活与医疗条件较佳,得到较好的照顾而不出现症状。这些畸形中有跗骨桥,垂直距骨及副舟骨等。
先天性姿态性平足症:先天性姿态性平足症、无结构上畸形,有以下数种情况。
(1)尚未下地行走或刚会走路的婴儿,足底脂肪组织多,再加上足部内、外在肌不发达,外观上似无纵弓,而实际上有纵弓存在,这叫做假性平足。
(2)患儿父母之一或两人均有或轻或重的平足症。患儿出生后,即有韧带松弛,肌肉乏力,负重时足弓下沉且有外翻,不负重时足弓恢复正常。这种病儿若平足程度轻,生活及医疗条件好,能及时得到医疗上的指导,穿矫正靴,锻炼足肌,亦可不发生平足症的症状。若平足程度重,又缺乏医疗上指导,便会产生平足症。
(3)外翻足;患儿足内侧三角韧带松弛,致足自其胫骨—F方正常位向外旋转,结果下肢力线自第一,二两跖骨间,向内侧转移,有时甚至移至第一跖骨内侧,患儿多并有膝外翻畸形。患儿无疼痛亦无任何不适,仅见内髁明显突出,跟骨和跟腱的轴线向外翻转。若足不负重,畸形消失,纵弓无塌陷。小儿行走时,足趾常内转,使载重线移至足的中央或外缘,在不自觉中自动矫正畸形,待畸形消失后步态仍恢复正常。故应鼓励患儿以此步态行走。若患儿行走时足趾不内转,可在鞋底加妥马氏鞋跟,即在鞋跟内侧加高0.42cm、内缘向前伸延1.25cm,站立时体重移向足外缘,使足得以内转。此鞋跟要持续应用,直至小腿和足恢复正常关系为止。
2.后天性平足症
后天性结构性平足症:患足本为正常,既无结构上畸形,又无功能上异常。后因外伤造成骨与软组织畸形,或足跗骨有化脓性感染。骨被破坏发生畸形,或患脊髓灰质炎或大脑性瘫致足肌瘫痪,或患血管性疾病,足肌慢性缺氧,发生萎缩等。这些皆可能发生足弓下塌,发生疼痛,形成后天性结构性平足症。
后天性姿态性平足症:患儿无结构上畸形,因足部韧带不够坚强,维护足弓的内外在肌的力量与所担负的重量不相适应,致足弓下塌形成平足症。此种情况最易发生在两个年龄阶段;①幼年期:身体生长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加,足肌力量不能适应身长、体重和活动能力的急剧增加,②中、老年期,体重不断增加,而肌力不能随之增加。足弓的稳定,赖坚强的足内外在肌维护之,任何使肌肉萎缩无力,便可导致姿态性平足症的发生。如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身长体重迅速增加,而营养差、睡眠不足,或平日不锻炼,突然长途跋涉或站立过久;中老年人躯体发胖、孕妇体重骤增,久病缠绵病床多时,一旦下地负重,着鞋不合适,造成足肌萎缩或痉挛等。上述种种原因,均可造成足肌力量不足以维护足弓,承担身体重量,纵弓被压下塌,而产生平足症的症状。
【临床表现】
由于足部结构上的异常,发生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结构性平足症,都是特殊的平足症,另有专题讨论。以下有关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的讨论,均以后天性姿态性平足症为重点。其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三期。
初期:在站立和行走过久后,感到足部疲乏,酸痛不适,足底发热,足底中心及足背可出现浮肿。病人除足弓低平,足外翻外,无明显足部姿态改变。足部活动,有轻度内翻限制。余无异常。舟距关节可有轻度压痛。上述症状,一经休息便完全消失。
中期;亦称痉挛期。初期未治疗,将发展到痉挛期,主要表现为腓骨肌痉挛,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活动月显受限,内侧距舟部因内纵弓下陷内倾,呈突出畸形。此时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即使较长期休息,也常不能恢复。
晚期:也称强直期。痉挛的腓骨肌未得到治疗,时久痉挛的肌肉发展为强直,足骨间大小长短韧带,均发生强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这种畸形虽经长期休息或麻醉下也不能使之恢复正常。但病人疼痛减轻或无疼痛时,尚可胜任短途行走,而跑、跳或长途跋涉,极为困难。行走步态沉重无弹性,不能吸收震荡力,故膝、髋、及腰等负重关节日久将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而有疼痛。
上述分期,临床上不能截然划分,某些患者可自初期直接进入强直期,有的亦可长期停留在初期。长期平足症患者,可以引起足部的继发性改变,其较常见者有:①拇外翻:因纵弓塌陷,横弓随之消失,前足变宽,拇趾的近节趾骨受拇收肌的牵拉,发生外翻。②创伤性关节炎:主要发生于距舟、舟楔、跟骰及跖趾关节,关节间隙由于软骨萎缩而变窄,关节边缘产生骨赘、第一跖骨头内侧常有骨赘形成,引起拇囊炎肿。
2、脚的韧带拉伤到现在还没好、、真难受、、、
青少年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较高,因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较多。若活动前准备不充分,活动时易发生扭伤;姑娘们穿着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阶时思想不集中,易发生跖屈内翻,这时外侧副韧带突然过度牵拉,可引起踝部扭伤。踝部扭伤轻者韧带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则完全断裂,并有踝关节半脱位,或并发骨折脱位。踝关节扭伤后,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肿胀,急性期可有瘀斑。这时做足内翻的动作会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则可无疼痛。
那么,踝关节扭伤后应该怎么办呢?韧带部分撕裂、损伤者,内翻角度增加,伴有剧痛。急性期24小时内可将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0-20分钟,6小时一次,可收缩血管,消肿止痛。24小时之后则需热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间隙的渗出液尽快吸收,从而减轻疼痛。如果韧带损伤较重,疼痛剧烈,可用4厘米宽的三条胶布敷贴踝部,自小腿内侧下1/3处,三条胶条互相重叠,重叠部位的宽度约为每条胶布的一半,再围绕小腿贴三团胶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贴过紧,阻碍血行。外用绷带包扎,固定2-3周。韧带完全断裂者,足内翻角度明显增加,半脱位时,足处于极度内翻位,这时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类损伤需请医生手法复位后,用管形石膏固定伤足于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复扭伤者多由于早期处理不当而发生关节脱位。关节脱位患者可穿包帮鞋保护踝部,并将鞋外侧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内翻。此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尽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时不要追跑打闹,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预防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怎么办?
3、膝过伸会拉扯到哪些韧带?
?
4、手臂伸直时肱骨内上髁与尺骨之间疼,手臂弯曲时用另外只手可以按到肱骨内上髁附近的韧带就疼了,谁知道该
你描述的病情应该是网球肘。
【网球肘】
也叫肱骨外上髁炎,为肘关节外侧前臂伸肌起点处肌腱发炎导致的疼痛。
【疾病原因】
1、网球肘多因慢性劳损致肱骨外上髁处形成急、慢性炎症所引起;
2、肱骨外上髁是前臂腕伸肌的起点,由于肘、腕关节的频繁活动,长期劳累,使腕伸肌的起点反复受到牵拉刺激,引起部分撕裂和慢性炎症或局部的滑膜增厚、滑囊炎等变化;
3、前臂伸肌群的长期反复强烈的收缩、牵拉,使这些肌腱的附着处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积累性损伤,肌纤维产生撕裂、出血、机化、粘连,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发病;
4、局部筋膜劳损,体质较弱,气血虚亏,血不养筋为其内因。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鹰嘴滑囊炎均属劳损为主的病变。
【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动,疼痛消失前不要运动,尤其网球。
2、冰敷:冰敷肘外侧1周,1天4次,1次15-20分钟。
3、服药: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等)。
4、护具:在前臂使用加压抗力护具,可以限制前臂肌肉产生的力量。
5、热疗:应用在牵拉疗法和运动准备活动之前。
6、牵拉疗法:急性疼痛消失后轻柔牵拉肘部和腕部,保持牵拉状态10秒钟,重复6次。
7、力量练习:按医嘱进行加强腕伸肌肉力量的训练。
8、逐渐恢复运动:按医生建议,开始锻炼运动项目(工作活动)需要的手臂运动。
9、局部封闭:在特定部位注射可的松类药物可以消炎、止痛。
10、网球肘膏药治疗
二、手术治疗
如果是网球肘的晚期或顽固性网球肘,经过正规保守治疗半年至1年后,症状仍然严重、
影响生活和工作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微创的关节镜手术和创伤亦不大的小针刀
手术,清除坏死、不健康的组织、改善或重建局部的血液循环,使肌腱和骨愈合。
三、保守疗法
疗法:本症在发作的中早期,可采用保守疗法,如肘关节相对休息、按摩、理疗、口服消
炎止痛药物,操作方法简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四、封闭疗法
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5、髂关节的组成,运动及结构特点
-肘关节运动:
肘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单关节,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所构成。
1肱尺关节:
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属滑车关节,可绕额状轴作屈、伸运动。
2肱桡关节:
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是球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和回旋运动。因受肱尺关节的制约,其外展、内收运动不能进行。
3桡尺近侧关节:
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为圆柱形关节,只能作旋内、旋外运动。
上述三个单关节被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形成一个关节腔,因而构成了一个复合关节。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功能上讲,肱尺关节都是肘关节的主导关节。所以肘关节的主要运动形式是屈、伸运动,其次是由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运动,完成前臂的旋内、旋外运动。肘关节的屈、伸幅度,平均为135-140°。
由于肱骨滑车的关节轴向内下倾斜,当伸前臂时,前臂与上臂中轴之间,形成一个向外 偏斜的角,称为提携角,约15°左右。
4 肘关节的韧带:加固关节的韧带有三条,它们是 :
(1)桡侧副韧带:位于关节囊外侧。起自肱骨外上髁,分成两束从前后包绕桡骨头,止于尺骨桡切迹前、后缘。
(2) 尺侧副韧带:位于关节囊的内侧,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尺骨滑车切迹内侧缘。
(3)桡骨环状韧带:呈环形,韧带的两端附着于尺骨,包绕桡骨头.所有韧带都不与桡骨相连,这样就不妨碍桡骨的旋前、旋后运动。 肘关节的构造,肘关节的韧带,尺骨上端和桡骨环状韧带
@----参与肌肉:
A.上臂肌 主要运动肘关节,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主要有肱二头肌、肱肌;后群为伸肌,主要有肱三头肌。
(1)肱二头肌 收缩时主要屈肘关节并使前臂旋后,也能协助屈肩关节。
(2)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深面。收缩时屈肘关节。
(3)肱三头肌 起点有三个头。收缩时主要伸肘关节。
B. 前臂肌 位于桡骨和尺骨周围。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群,后群为伸肌群。前臂肌的肌腹多在前臂上半部,向下形成细长的腱,并跨过两个以上的关节。主要作用于肘关节、腕关节和手关节。在人类除了有伸肌和屈肌外,还有回旋肌,如前群有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后群有旋后肌。这对于手的灵巧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神经支配:
肘关节屈曲 肌皮神经
肘关节伸直 桡神经
肘关节屈曲、旋前和手 正中神经、桡神经和肌 皮神经
6、侧副韧带拉伤的恢复
药酒大部分的功效是活血,而你们平时的软组织损伤时多为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Ø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而由于某一刻的受力或非生理性运用而导致的局部软组织损伤,皮肤及粘膜保持完整,,伤处与外界没有相通。
Ø 处理原则:
ü 早期:伤后24—48小时内,局部组织缺血,急性无菌性反应剧烈,大量组织渗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处理原则主要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和缓解炎症反应。损伤后即刻采用制动、冷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等一系列处理。严禁严伤处按摩和热疗。
ü 中期:损伤24—48后,出血停止,急性炎症消退,局部淤血,肉芽组织正在形成,组织正在修复。此期可持续1—2周。处理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可采用热疗、按摩、药物及传统中医药方法等多种方法交替进行,同时安排小运动量的功能康复练习。
ü 后期:损伤基本恢复,肿胀、压痛等局部征象已经基本消失,但局部肉芽组织挛缩形成的瘢痕组织的强度和弹性均低于正常组织水平,组织粘连仍然存在,再生的新组织也仍未达到正常组织的物理特性水平。处理原则是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活动度,松解粘连。通常以功能锻炼为主,治疗可采用理疗、按摩及其他中医药方法。
外用药酒,主要用于运动系统的损伤治疗。使用时,先将药酒涂擦患处,然后在患处及其周围反复按、揉、抚摩,并配合捏压、弹拨、捋顺、旋转等辅助手法,以提高疗效。
涂擦时以温擦为宜,这样有利于药酒渗透到皮下组织,发挥药物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效。按摩时间每次约15—2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每5次为一疗程。
外用药酒时应注意:
1.外用药酒多数为活血化瘀、行血止痛类药物,因而切忌内服,以免引起中毒反应;
2.按摩手法宜先轻后重,临近结束时再逐渐减轻;
3.软组织损伤在2天内出现局部出血、红肿,如果在患处用力按摩,会使症状加重,故不宜使用;
4.用药酒按摩握拿组织时,注意不要直接按擦骨凸部,以免损伤骨面的软组织和骨膜组织而加重病情;5.药酒按摩方法不宜用于新鲜的骨折、关节脱位、表皮破损,对心、肝、肺、肾有严重疾患者也应禁止用该法治疗;
6.对有骨肿瘤、骨结核、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等,只可在疼痛较重处作表面涂抹,不要推拉重压,以免病灶扩散。
小腿由胫骨和腓骨组成,在前而粗者为胫骨,在后而细者为腓骨,脚的足弓顶部有一块骨头叫距骨。踝关节就是由胫骨、腓骨下端夹骑于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称“脚脖子”。胫骨下端向内突出的部分被称为内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称为外踝。踝关节囊前后较松,两侧较紧。踝关节的四周有韧带加强,内侧有三角韧带,外侧有三个独立的韧带。由于外侧的韧带较内侧的韧带弱,加上内踝较短,所以易发生足内翻(脚心朝内侧)而损伤外侧副韧带。踝关节背屈时,距骨无活动余地,但在跖屈(提起脚跟)时,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所以踝关节往往在跖屈位发生内翻位扭伤。
青少年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较高,因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较多。若活动前准备不充分,活动时易发生扭伤;姑娘们穿着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阶时思想不集中,易发生跖屈内翻,这时外侧副韧带突然过度牵拉,可引起踝部扭伤。踝部扭伤轻者韧带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则完全断裂,并有踝关节半脱位,或并发骨折脱位。踝关节扭伤后,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肿胀,急性期可有瘀斑。这时做足内翻的动作会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则可无疼痛。
那么,踝关节扭伤后应该怎么办呢?韧带部分撕裂、损伤者,内翻角度增加,伴有剧痛。急性期24小时内可将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0-20分钟,6小时一次,可收缩血管,消肿止痛。24小时之后则需热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间隙的渗出液尽快吸收,从而减轻疼痛。如果韧带损伤较重,疼痛剧烈,可用4厘米宽的三条胶布敷贴踝部,自小腿内侧下1/3处,三条胶条互相重叠,重叠部位的宽度约为每条胶布的一半,再围绕小腿贴三团胶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贴过紧,阻碍血行。外用绷带包扎,固定2-3周。韧带完全断裂者,足内翻角度明显增加,半脱位时,足处于极度内翻位,这时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类损伤需请医生手法复位后,用管形石膏固定伤足于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复扭伤者多由于早期处理不当而发生关节脱位。关节脱位患者可穿包帮鞋保护踝部,并将鞋外侧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内翻。此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尽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时不要追跑打闹,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预防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怎么办?
7、人体内部主要有哪些器官
运动系统
骨
一.中轴骨
(一).椎骨
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二).肋骨(从第一到第十二,共12对)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颅骨
(一)脑颅骨
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1对)
(二).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各1对)
下颌骨、舌骨、犁骨(各1块)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块,每侧各32块)
1.肩胛骨
2.锁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桡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块)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②.掌骨(共5块)
③.指骨(共14块,除拇指2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
(二).下肢骨
1.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髌骨
4.小腿骨
①.胫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块)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块)
楔骨3块
②.跖骨(共5块)
③.趾骨(共14块,除拇趾2块其余各趾均为3块)
肌肉
一.头部肌
(一).颅面肌
1.颅顶肌
2.眼周围肌(眼轮匝肌)
3.口周围肌(眼轮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二.颈前外侧肌
(一).颈浅层肌和颈外侧肌
包括: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侧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后斜角肌
三.躯干肌
(一).背部深层肌
1.夹肌
包括:头夹肌、颈夹肌
2.竖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间肌
①.肋间外肌
②.肋间内肌
③.肋间最内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侧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内斜肌
③.腹横肌
④.腹直肌
2.后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状肌、闭孔内肌
四.上肢肌
(一).连接上肢与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阔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连接上肢与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冈上肌
3.冈下肌
4.小圆肌
5.大圆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头肌
③.肱肌
2.后群(为肱三头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层
①.肱桡肌
②.旋前圆肌
③.桡侧腕屈肌
④.掌长肌
⑤.尺侧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3.前群第三层
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5.后群浅层
①.桡侧腕长伸肌
②.桡侧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侧腕伸肌
6.后群深层
①.旋后肌
②.拇长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长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侧群(为大鱼肌)
2.内侧群(为小鱼肌)
3.中间群(包括:骨间肌7块、蚓状肌4块)
五.下肢肌
(一).髂区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
②.内侧群
包括: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后群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2.外侧群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3.后群
①.后群浅层
包括: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
②.后群深层
包括: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统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与颊
(三).牙龈
(四).腭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颌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肠
1.十二指肠
2.空肠
3.回肠
4.盲肠
5.阑尾
6.结肠
7.直肠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胆道
1.肝总管
2.胆囊
3.胆总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隐窝
1.肝肾隐窝
2.陷凹
(三).网膜
1.小网膜
2.大网膜
3.网膜囊
七.系膜
(一).肠系膜
(二).阑尾系膜
(三).横结肠系膜
(四).乙状结肠系膜
八.韧带
(一).肝的韧带
1.镰状韧带
2.冠状韧带
3.三角韧带
4.肝圆韧带
(二).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2.脾肾韧带
呼吸系统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窦
1.上颌窦
2.额窦
3.蝶窦
4.筛窦
二.喉
(一).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
3.勺状软骨
4.会厌软骨
(二).喉的连接
1.环勺关节
2.环甲关节
3.弹性圆锥
4.甲状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脏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顶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统
一.肾(左右各一)
(一).结构
1.肾小盏
2.肾大盏
3.肾盂
(二).肾的被膜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二.输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脉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的种类
1.动脉
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
2.毛细血管
3.静脉
包括: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纤维三角2个(即:左、右纤维三角)
瓣环4个(即: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
3.心间隔
包括:房间隔、室间隔
4.心的内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静脉窦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窦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传导系
①.窦房结
②.房室结
包括: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三).心的血管
1.冠状动脉
①.左冠状动脉
包括:前室间支、旋支
②.右冠状动脉
包括:后室间支、左室后支
2.心的静脉
①.心最小静脉
②.心前静脉
③.冠状窦
包括: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四).心包
1.纤维心包
2.浆膜心包
3.心包窦
(五).动脉
1.肺动脉干
①.左肺动脉
②.右肺动脉
2.主动脉
①.升主动脉
②.主动脉弓
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③.头臂干
包括: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3.头颈部的动脉
①.颈总动脉
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②.颈外动脉
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舌动脉
向后发出:枕动脉、耳后动脉
自内侧壁发出:咽升动脉
终末支是:上颌动脉、颞浅动脉
③.颈内动脉(入颅腔)
4.上肢的动脉
①.锁骨下动脉
包括: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②.腋动脉
包括: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③.肱动脉
包括:桡动脉、尺动脉
④.桡动脉
包括:掌浅支、拇主要动脉
⑤.尺动脉
包括:骨间总动脉、掌深支
⑥.掌浅弓、掌深弓
5.躯干的动脉
①.胸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肋间后动脉、膈上动脉
b.脏支
包括:支气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
b.脏支
成对的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
不成对的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6.盆部的动脉
①.髂总动脉
包括:髂内动脉、髂外动脉
②.髂内动脉
a.壁支
包括: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闭孔动脉
b.脏支
包括: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③.髂外动脉
包括: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
7.下肢的动脉
①.股动脉
包括:股深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
②.腘动脉
包括: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③.胫前动脉
④.胫后动脉
包括:腓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
⑤.足背动脉
包括:弓状动脉、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动脉、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静脉
1.肺循环的静脉
包括:左肺上、下静脉,右肺上、下静脉
2.体循环的静脉
①上腔静脉系
接纳:
a.头臂静脉(接纳:椎静脉、胸廓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肋间最上静脉)
b.头颈部的静脉 接纳:
I. 颈内静脉(接纳:颅骨、脑、面、浅部和颈部大部分区域的静脉)
即:颅内属支
颅外属支(接纳: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
II. 颈外静脉
III.锁骨下静脉
C.上肢的静脉
包括:上肢的浅静脉(接纳: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接纳:腋静脉)
d.胸部的静脉
包括:胸腹壁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脊柱的静脉(接纳: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
②.下腔静脉系
接纳:
a.下腔静脉
b.髂总动脉 接纳:(髂内静脉、髂外静脉)
c.下肢的静脉
包括:下肢浅静脉(接纳:小隐静脉、大隐静脉)
下肢深静脉(接纳:腘静脉)
d.下腔静脉的属支
包括:壁支(接纳:膈下静脉、腰静脉)
脏支(接纳: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脉)
e.肝门静脉系统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接纳: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二.淋巴系统
(一).淋巴组织
(二).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颈干
②.左、右锁骨下干
③.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肠干
4.淋巴导管
①.右淋巴导管
包括: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
②.胸导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结
【头颈部的淋巴结】
1.头部的淋巴结
①.枕淋巴结
②.乳突淋巴结
③.腮腺淋巴结
④.下颌下淋巴结
⑤.颏下淋巴结
2.颈部的淋巴结
①.颈前淋巴结
②.颈外侧淋巴结
a.颈外侧浅淋巴结
b.颈外侧深淋巴结
包括:咽后淋巴结、颈内二腹肌淋巴结(角淋巴结)、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上肢的淋巴结】
1.肘淋巴结
2.腋淋巴结
①.外侧淋巴结
②.胸肌淋巴结
③.肩胛下淋巴结
④.中央淋巴结
⑤.尖淋巴结
【胸部的淋巴结】
1.胸壁淋巴结
①.胸骨旁淋巴结
②.肋间淋巴结
③.膈上淋巴结
2.胸腔脏器淋巴结
①.纵隔前淋巴结
②.纵隔前淋巴结
③.气管、支气管和肺淋巴结
包括: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
【腹部的淋巴结】
1.腹壁的淋巴结
2.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结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②.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③.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盆部的淋巴结】
1.髂外淋巴结
2.髂内淋巴结
3.骶淋巴结
【下肢的淋巴结】
1.腘淋巴结
2.腹股沟淋巴结
包括: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
8、我在今年七月十五号调试自动铣床机中工伤,右手食指近侧指间关节裹、侧副韧带 损伤,中指伸肌断裂伤,做
工作中受伤属于工伤,先申请工伤认定,痊愈后再去相关机构进行伤残评定。
相关法条:
一、《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劳动者必须在事故发生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
1、劳动者需要先到工伤认定科申请工伤认定,待工伤认定书下来后到劳动能力鉴定科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然后根据鉴定结果尽快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按照工伤赔偿。
2、工伤赔偿数额需要按照下列赔偿项目理个清单才能确定的
3、工伤造成伤残的赔偿项目: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