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阐述膈的结构及构成?
封闭胸廓下口,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为圆顶形扁薄的阔肌。其周围为肌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为一向上隆凸的薄肌,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点分别位于右第4,左第5肋间隙,膈上面覆以隔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层, 隔着胸膜与肺底相邻,中央部与心包愈着。膈下面右半与右半肝在内叶,隔下面左半与肝左外叶、胃和脾相邻。 膈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周围部为肌纤维。根据肌纤维起始部位不同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腰部内侧份的肌纤维形成左脚和右脚,中间份纤维起自第2腰椎体侧面,外侧份纤维起自内、外侧弓状韧带。内侧弓状韧带为张于第1、2腰椎体侧面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外侧弓状动带 为张于第1腰椎横突与第12肋之间的腱弓。 在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常各有一呈三角形无肌束的小间隙,分别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为膈的薄弱区。腹壁脏器有时可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2、请详细说明膈的形态和功能
封闭胸廓下口,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为圆顶形扁薄的阔肌。其周围为肌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为一向上隆凸的薄肌,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点分别位于右第4,左第5肋间隙,膈上面覆以隔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层, 隔着胸膜与肺底相邻,中央部与心包愈着。膈下面右半与右半肝在内叶,隔下面左半与肝左外叶、胃和脾相邻。 膈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周围部为肌纤维。根据肌纤维起始部位不同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腰部内侧份的肌纤维形成左脚和右脚,中间份纤维起自第2腰椎体侧面,外侧份纤维起自内、外侧弓状韧带。内侧弓状韧带为张于第1、2腰椎体侧面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外侧弓状动带 为张于第1腰椎横突与第12肋之间的腱弓。 在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常各有一呈三角形无肌束的小间隙,分别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为膈的薄弱区。腹壁脏器有时可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作用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3、肝圆韧带切迹位于 A 肝的膈面 B 肝的脏面 C 肝前缘 D 肝后缘 E 肝门 上
C
前缘左部有肝圆韧带切迹,右部有胆囊切迹
4、求解剖 题答案!
1E
2C
3E
4C
5B
6A
7D
8E
9B
10C
5、膈是什么东西?
封闭胸廓下口,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为圆顶形扁薄的阔肌。其周围为肌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膈为一向上隆凸的薄肌,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点分别位于有第4、左第5肋间隙,膈上面覆以隔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层, 隔着胸膜与肺底相邻,中央部与心包愈着。膈下面右半与右半肝在内叶,隔下面左半与肝左外叶、胃和牌相邻。
膈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周围部为肌纤维。根据肌纤维起始部位不同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腰部内侧份的肌纤维形成左脚和右脚,中间份纤维起自第2腰椎体侧面,外侧份纤维起自内、外侧弓状韧带。内侧弓状韧带为张于第1、2腰椎体侧面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外侧弓状动带 为张于第1腰椎横突与第12肋之间的腱弓。隔与胸壁间夹成的窄隙是形成肋膈隐窝的基础。
膈
①指噎膈。《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其传为膈。”又谓:“三阳结,谓之膈。”此处之膈,即为噎膈之简称。后世又以“风、痨、臌、膈”为四大证,所谓膈,与噎膈同义。参见噎膈条。
②通“格”字。《儒门事亲》卷五:“《正理论》曰:格则吐逆。故膈亦当为格。”参见关格条。
③指噎塞、反胃。《杂病源流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源流》:“噎塞,反胃,二者皆在膈间受病,故通名为膈也。”
④横膈膜。《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
6、韧带是什么?
韧带属于致密结缔组织。主要可分为两类:弹性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彼此交织成的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组织(elastic tissue)是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粗大的弹性纤维或平行排列成束,如项韧带和黄韧带。韧带白色带状的结缔组织,质坚韧,有弹性,能把骨骼连接在一起,并能固定某些脏器如肝、脾、肾等的位置。韧带亦称铰合韧带(hinge ligament)。为软体动物斧足类的左右两个贝壳的连结物。一般将位于壳顶后方外面的韧带称外韧带。韧带是可弯曲,纤维样的致密结缔组织。它附着于骨骼的可活动部分,但限制其活动范围以免损伤。韧带连接骨与骨,相对肌腱连接的是骨和肌肉。韧带来自于胶原。若韧带超过其生理范围地被弯曲(如扭伤),可以导致韧带的延长或是断裂。在生物学中,贝壳类动物连接两片壳的组织也被称为韧带。韧带多位于关节周围(囊外韧带)或关节腔内(囊内韧带)其走向平行抗拉伸力强并经验具有一定的弹性位于关节囊外的韧带或与关节囊分开或为其局部纤维的增厚或为肌腱附着的延续位于关节囊内的韧带均有滑膜包绕。韧带的功能为加强关节,维护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并限制其超越生理范围的活动。当遭受暴力,产生非生理性活动,韧带被牵拉而超过其耐受力时,即会发生损伤。韧带部分损伤而未造成关节脱位趋势者称为捩伤。韧带本身完全断裂,也可将其附着部位的骨质撕脱,从而形成潜在的关节脱位、半脱位乃至完全脱位。
7、十二直肠悬韧带名词解释
十二直肠悬韧带名词解释
十二直肠悬韧带: 位于第2腰椎左侧的十二指肠悬肌(起自右膈脚,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部后面)和包于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
腹膜皱襞跨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和横结肠系膜根之间。韧带有悬吊固定十二指肠的作用,是空肠起点标志。十二指肠悬韧带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又称屈氏韧带,是区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