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圆韧带起点

圆韧带起点

发布时间:2020-10-07 08:59:47

1、舞蹈演员的肩部非常舒展,体态非常好,这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来锻炼得到的呢,要进行哪些训练?

柔韧

柔韧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

发展柔韧素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软组织的伸展性。其伸展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力"的拉伸作用的结果。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动或被动形式的静力拉伸法和主动或被动形式的动力拉伸法。这两种练习方法的特点,都是在"力"的拉伸作用下,有节奏地逐渐加大动作幅度或多次重复同一动作,使软组织逐渐地或持续地受到被拉长的刺激。
一、柔韧素质练习的方法
(一)主动或被动的静力拉伸方法
缓慢的将肌肉、肌腱、韧带拉伸到一定酸、胀、痛的感觉位置并略有超过,然后停留一定时间的练习方法。
这种方法可减少或消除超过关节伸展能力的危险性,防止拉伤,由于拉伸缓慢不会激发牵张反射。一般要求在酸、胀、痛的位置停留6秒~8秒,重复6~8秒。
(二)主动或被动的动力性拉伸方法
有节奏的、速度较快的、幅度逐渐加大的多次重复一个动作的拉伸方法。
在运用该方法时用力不宜过猛,幅度一定要由小到大,先作几次小幅度的预备拉长,然后加大幅度,从而避免拉伤。每个练习重复5~10次(重复次数可根据专项技术需要而增加)。
主动的动力性拉伸方法是靠自己的力量拉伸,被动的动力性拉伸方法是靠同伴的帮助或负重借助外力的拉伸,但外力应与运动员被拉伸的可能伸展能力相适应。
上述方法可单独采用亦可混合运用,练习时间根据需要确定。
二、发展柔韧素质可采用的手段
(一)在器械上的练习:利用肋木、平衡木、跳马、把杆、吊环、单杠等。
(二)利用轻器械的练习:利用木棍、绳、橡皮筋等。
(三)利用外部的阻力练习:同伴的助力、负重等。
(四)利用自身所给的助力或自身体重的练习:如压腿时双手用力压同时上体前压振;在吊环或单杠上作悬垂等。
(五)发展各关节柔韧所采用的动作:压、踢、摆、搬、劈、绕环、前屈、后仰、吊、转等。
三、发展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方法、手段
(一)肩关节
肩关节是由半球形的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的球窝关节,所以肩关节是关节中最灵活、活动幅度最大的关节。它的加固主要靠喙肱韧带和三角肌。因此该关节的练习用以增加肩部肌肉力量同时增加肩部柔韧。
发展肩关节的柔韧练习主要有主动或被动地压肩、拉肩、吊肩、转肩等。如手扶肋木的体前屈压肩、背对肋木双手上握向前的拉肩,在单杠或吊环上作各种握法的悬垂、借助绳或木棍的转肩练习。
(二)肘关节
肘关节是由肱尺关节、挠尺关节、肱挠关节构成。它是由内侧、外侧副韧带及挠骨环状韧带加固。肘关节的运动时屈伸动作较多,所以在发展屈肌力量练习的同时配以屈肌的伸展性练习。主要采用压肘、旋内、旋外、绕环的练习。
(三)腕关节
腕关节由挠腕关节(使手屈伸、内收外展)及腕间关节(使手旋转)构成。
体操运动员主要发展背屈能力:采用俯卧撑推手、倒立爬行等练习;篮球、排球、乒乓球、手球、网球等项目对手腕的灵活性要求较高,既发展屈伸、内收外展又发展旋转的能力,主要通过基本动作、基本技术来发展;举重运动员发展手背后屈柔韧等。
(四)膝关节、胯关节
1、膝关节: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后的关节面以及半月板构成,由内外侧副韧带、髌骨韧带、交叉韧带加固。膝关节的柔韧主要发展腿部后面肌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的伸展性;发展屈膝能力主要发展腿部前面肌群(股四头肌、缝匠肌、胫骨前肌、姆长伸肌)的伸展性。
2、胯关节:由球形的股骨头与胯骨的胯臼构成。由于胯臼较深,并有软骨形成的关节盂加大与股骨头的紧屈适应,虽然它是球窝关节,但运动幅度受到限度。它的加固由髌骨韧带及股圆韧带加固。
胯关节的柔韧主要发展前后、左右开胯的能力。
发展膝关节、胯关节柔韧,常结合在一起练,称为腿部柔韧练习。经常采用的练习有主动或被动的压腿、踢腿、摆腿、劈腿等。
(五)踝关节
由距骨上关节面、胫骨内踝关节面、胫骨下关节面及腓骨外踝关节面构成。踝关节前后韧带薄弱,而两侧的内、外侧副韧带较强。
踝关节主要发展背屈和背伸及内翻外翻的能力。
体操运动员主要发展足背的绷脚面能力,常采用各种后足背的练习;足球运动员主要发展内、外翻的能力;举重运动员主要发展背屈的能力等。
(六)脊柱
由26块椎骨组成,椎骨之间靠椎间盘连在一起。其中有23块椎体有椎间盘,椎骨之间由于椎间盘的弹性有少许转动,当肌肉牵动椎骨时,每一个椎骨少许转动的总合就使脊柱有了相当大的运动幅度。因此脊柱能前屈、后倾、向右侧屈、向左侧屈及转动。
脊柱的柔韧包括颈椎、胸椎、腰椎的柔韧。
1、颈椎柔韧主要采用头前后屈、左右侧屈、左右转动及绕环的练习。
2、胸腰椎柔韧常结合在一起练习,主要采用下腰、甩腰、体前屈等练习。
四、发展柔韧素质的具体方法
柔韧素质的发展应从各项目的特点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以下根据教学训练体会,提供一些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供教学训练时参考。
(一)手指手腕柔韧性练习
1、握拳、伸展反复练习。
2、两手五指相触用力内压,使指根与手掌背向成直角或小直角。
3、两手五指交叉直臂头上翻腕,掌心朝上。
4、手腕伸屈、绕环。
5、手指垫高的俯卧撑。
6、杠铃至胸,用手指托住杠铃杆。
7、用左手掌心压右手四指,连续推压。
8、面对墙站立,连续做手指推撑。
9、左、右手指交替抓下落的棒球(或小铅球)。
10、靠墙倒立。
(二)肩关节柔韧性练习
1、压肩
(1)手扶一定高度体前屈压肩。
(2)双人手扶对方肩,体前屈直臂压肩。
(3)面对墙一脚距离站立,手、大小臂、胸触墙压肩(逐渐加大脚与墙的距离)。
(4)练习者背对横马并仰卧在鞍马上,另一人在后面扶着他上臂下压。
(5)两人互相以手搭肩,身体前倾,向下有节奏地肩压。
2、拉肩
(1)双人背向两手头上拉住,同时作弓箭步前拉。
(2)练习者站立,两手头上握住,帮助者一手拉练习者头上手,一手顶背助力拉。
(3)练习者俯卧,两手相握头上举或两手握木棍,帮助者坐练习者身上,一手拉木棍,一手顶其背助力拉。
(4)背对肋木坐,双手头上握肋木,以脚为支点,挺胸腹前拉起成反弓形。
(5)背向肋木站,双手反握肋木,下蹲下拉肩。
(6)背向肋木屈膝站肋木上,双手头上握肋木,然后向前蹬直双腿胸腹用力前挺。
(7)侧向肋木,一手上握一手下握肋木向侧拉。
(8)体前屈坐垫下,双手后举,帮助者握其两手向前上推助力拉。
3、吊肩
(1)单杠各种握法(正、反、反正、翻等握法)的悬垂摆动。
(2)单杠负重静力悬垂。
(3)杠悬垂或加转体。
(4)后吊:单杠悬垂,两腿从两手间穿过下翻成后吊。
4、转肩:用木棍、绳或橡皮筋作直臂向前、向后的转肩(握距逐渐缩小)。
(三)腰腹部柔韧性练习
1、弓箭步转腰压腿。
2、两脚前后开立,向左后转,向右后转,来回转腰。
3、体前屈手握脚踝,尽量使头、胸、腹与腿相贴。
4、站在一定高度上作体前屈,手触地面。
5、分腿体前屈,双手从腿中间后伸。
6、分腿坐,脚高位体前屈,帮助者可适当用力压其背部助力压。
7、后桥练习,逐渐缩小手与脚距。
8、向后甩腰练习。
9、俯卧撑交替举后腿,上体尽量后抬成反弓形。
10、双人背向,双手头上握或互挽臂互相背。
11、肩肘倒立下落成屈体肩肘撑。
(四)胸部柔韧性练习
1、俯卧背屈伸。练习者腿部不动,积极抬上体、挺胸。
2、虎伸腰。练习者跪立,手臂前放于地下,胸向下压。要求主动伸臂,挺胸下压。
3、练习者面对墙站立,两臂上举扶墙,抬头挺胸压胸。要求让胸尽量贴墙,幅度由小到大。
4、练习者背对鞍马头站立,身体后仰,两手握环使胸挺出。要求充分伸臂,顶背拉肩,胸。
5、练习者并腿坐在垫子上,臂上举,同伴在背后一边向后拉其双手,一边用脚蹬练习者肩背部,向后拉肩振胸。
(五)下肢柔软性练习
1、前后劈腿。可独立前后振压,也可以将腿部垫高,由同伴帮助下压。
2、左右劈腿。练习者仰卧在垫子上,屈腿或直腿都可以,由同伴扶腿部不断下压。
3、压腿:将脚放在一定高度上,另一腿站立脚尖朝前,然后正压(勾脚)、侧压、后压。
4、踢腿:原地扶把杆或行进,正踢(勾脚)、侧踢、后踢。
5、摆腿:向内、向外摆腿。
6、控腿:手扶支撑物体,前控、侧控、后控。
7、弓箭步压腿。
8、跪坐压脚面。
9、在特制不同形状的练习器上练习脚腕不同方位的柔韧(特制练习器械见弹跳力部分)
10、用脚内侧、外侧、脚跟、脚尖走。
11、负重深蹲,脚跟不离地使脚尽量弯曲。
12、双刀腿坐,双脚互相顶位,双手相拉,一人前俯,一人后仰。
13、背对背坐,双手头上拉,一个前俯,一人后仰。
(六)踝关节和足背部柔韧性练习
1、练习者手扶腰部高度肋木,用前脚掌站在最下边的肋木杠上,利用体重上下压动,然后在踝关节弯曲角度最大时,停留片刻以拉长肌肉和韧带。
2、练习者跪在垫子上,利用体重前后移动压足背,也可将足尖部垫高,使足背悬空做下
压动作,增加练习时的难度。
3、练习者坐在垫子上,在足尖部上面放置重物,压足背。
4、做脚掌着地的各种跳绳练习。
5、做脚前掌着地的各种方向、各种速度的行走练习。

李小龙的柔韧训练法

著/约翰·立托 编译/振强 校正/唐龙

笔者有时对某些运动员存在的过度危险的柔韧性训练倾向而感到惊讶。他们拉伸时太猛或收缩时过快,这样练习会丢失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还有可能受伤。准确地说,柔韧性训练是一种很柔和的运动,你必须学会轻柔,否则得不偿失。因为关节和肌肉活动范围过大很容易导致自身的伤病。

生命已赋予身体两种保护机能,它们都是特殊的神经细胞。一种类型的神经细胞在肌肉过度拉伸时会把信号传递给大脑中枢,第二种神经细胞是保护性机能的一部分,被称为“拉伸反射”,当第二种神经细胞感到某种拉伸动作过快时,大脑中枢神经就反射性地收缩拉伸的肌肉,其作用恰如汽车的“减震器”,在肌肉可能被拉伤之前使动作变缓直至终止,就像你从桌上跳下,大腿的肌肉产生反射以减少震动的道理一样。当你过度地拉伸一块肌肉,开始产生“拉伸反射”,神经组织就会向大脑发出信号要求停止拉伸或减弱拉伸强度。

有些人认为用力收缩能促进拉伸且效果更快,但结果适得其反。因为“拉伸反射”的作用,拉伸的肌肉反而收缩,和你充分拉伸的初衷可谓背道而驰。为了充分拉伸肌肉(或关节),你必须轻柔舒缓地进行柔韧性练习,以避免产生“拉伸反射”。花上三四十秒的时间轻柔地进行柔韧性练习直到拉伸的肌肉产生轻微的疼痛,这就是身体允许的最大范围拉伸的临界点,过了这个点,肌肉就可能拉伤。

现在你就有了足够的知识来理解“完美的拉伸”所需的各种条件。无论你选择何种柔韧性练习方法,必须要花三四十秒钟时间轻柔地拉伸,如果到了临界点,就往回收一点,直至痛感消失。如果你进入“可拉伸区域”,就保持此拉伸姿势20—30秒时间不动(但应力求把此姿势练上1~2分钟),这时要进行浅短呼吸————尽管你需要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奏,最后达到身心的完全放松。你可以1分钟后重复此动作,亦可进行下一种练习。如果你想从自己的柔韧性训练方案中获得最大的益处,你必须找出自己的“可拉伸区域”,只有在这个“区域”内进行各种拉伸活动,你才能得到自己所期望的东西。

●怎样掌握柔韧性训练的进度?

那些从未进行过柔韧性训练的人————不论其运动水平高低,都应遵循笔者所谈的各种注意事项。因为如果动作的幅度过大,随时可能拉伤自己的肌肉。正确适度的柔韧性训练不需太大的力量,但你的肌肉会由于这些简单的拉伸练习而变得更富有弹性。

●初学者注意事项:

初学者首次进行柔韧性练习时,应从使自己感到疼痛的临界点往回放松一点的地方开始,每一个拉伸姿势保持20秒钟不动即可。对身体各组肌肉的练习亦只需重复一次。从此起点开始,逐渐延长每个动作的时间(直到能坚持1分钟),增加强度(以你能在自己可“可拉伸区域”内没有痛感地做该动作为合格)。如果你做到了这一步,就可以重复一遍该动作(即你可以完成该动作并坚持20秒,逐渐延长时间至1分钟)。为了实现目标,笔者建议每一次训练中针对每个部位做1分钟的拉伸练习,这样每次都能在10~15分钟内完成该练习。

柔韧训练要点

摘自:《健与美》

良好的柔韧性不仅能防止训练损伤,而且能使肌肉更健美。柔韧训练的方法很多,不必赘述。这里想谈的是笔者根据训练经验总结出搞好柔韧训练的七个要点,供大家参考。

l.充分准备:先做深呼吸,让腹部鼓起,然后慢慢伸展身体。从头部开始,慢慢地转动身体各部位,动作缓慢轻柔。起床前可先用两至三分钟充分伸展身体,先伸伸臂抬抬腿,接着伸伸“懒腰”,全身伸展,以促使肌肉“苏醒”。

2.循序渐进:不要期待立即见效,否则会损伤肌肉。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停停练练。动作责在连贯协调,不可运用爆发力,否则也会损伤肌肉。也不要过度追求柔韧性,否则会影响肌肉的爆发力。

3.强度适中:注意身体的感受,若感到动作不灵活或疼痛难忍,则表明运动量已超过了自己的能力(练习时有紧绷感是正常现象)。

4,温故知新:开始新动作前要反复练习前面的动作。平时注意保持优美的身体姿势,坐时身体挺直,站时收腹、平肩、紧臀,走时抬头、挺胸,目视前方。

5.动静结合:静力性练习每次不要超过10秒钟。某部位韧带拉伸一定时间(数秒钟)后,紧接着该部位就要做动力性动作,这样可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调节能力。还要注意结合健美技术动作的要求发展柔韧性,要多做动力性拉伸练习,不断变换姿势和拉伸部位。

6.整体训练:不能孤立、片面地强调某一部位的柔韧性训练,而应重视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训练,惟此才能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

7.注意感觉:练习时不仅要调节好呼吸,注意力集中,而且要仔细体会动作姿势,“感觉”到动作连确到位了,效果也就出来了。
参考资料:http://www.99tt.com/bbs/simple/index.php?t94376.html

2、“腹股沟管”名词解释是什么?

解释: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筋膜间裂隙。长4~5cm,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口。管的前壁主要为腹外斜肌腱膜,但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纤维加强;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腹股沟镰(联合腱)加强;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肌纤维共同围成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两环即位于耻骨嵴外上方、由腹外斜肌肌腱膜裂开形成的腹股沟管浅环,以及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由腹横筋膜向外突出形成的腹股沟管深环。

3、急!!!西安医学院往年期末解剖试题~

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纲要
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
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10.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腱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椎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椎弓试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17.试述肩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答:肩关节由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其形态特点:(1)股骨头答,关节盂下而浅,周缘有盂唇加深,因此可作较大运动。(2)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囊的上、后和前部都有肌和肌腱跨越,但前下部缺乏肌和肌腱加强而较薄弱。肩关节为人体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换转运动。
18.试述髋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答:髋关节有髋臼和股骨头构成。其形态特点:(1)髋臼周缘的髋臼唇增加了髋臼的深度,从而紧抱股骨头。(2)关节囊紧张而坚韧,股骨颈前面全部在囊内,但股骨颈后面的1/3在囊外。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及混合骨折之分。(3)关节囊前方、前下方、后上方均有韧带加固,后下方则较薄弱。(4)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连于关节窝与股骨头之间,内含营养股骨间的血管。髋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换转运动,但运动幅度较肩关节小。
19.试述膝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答: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前方的髌骨共同构成。它的形态特点:(1)关节囊广阔松弛,前壁有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韧带加强;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加强。(2)关节腔内有前、后交叉韧带,防止胫骨前后移动。(3)关节腔内还有呈“C”形的内侧半月板以及呈“0”形的外侧半月板,半月板有加强关节稳固性和增加灵活性作用,还可以缓冲运动时震荡,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在半屈膝状态下,可作旋内、旋外运动。
20.试述斜方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项部和背上部。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止点:锁骨外1/3、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冈。作用:全肌收缩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尚可上提肩胛骨;下部可使肩胛骨下降。
21.试述膈肌的形态、裂孔、作用及通过的结构。
答: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向上凸隆呈弓窿形;外周是肌性部,中央部分使腱膜称中心腱。膈上有三个裂孔:(1)主动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3)腔静裂孔:位于食道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作用: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22.试述三角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肩部。起点: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23.试述股四头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大腿前面。起点:股直肌起自客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于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止点: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括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缘,向下延续为髌韧带,至于胫骨粗隆。作用:是子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有屈髋关节的作用。
24.试述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小腿骨后方。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侧两个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腓骨后面上部和胫骨。止点:三个头会合向下续为跟腱,至于跟骨。作用:上提足跟,屈髁关节及屈膝关节。
25.食道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咽与食道相续处,距中切牙15cm处,第二个狭窄位于食道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处,第三个狭窄位于食道穿过膈的食道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处。
26.小网膜分两部分,右侧者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左侧者成肝胃韧带。
27.咽峡: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28.麦氏点: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此点可有压痛。
29.肛瓣: 各肝柱下端由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形成。
30.齿状线:各肝瓣和肝柱的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
31.肝门:为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以及神经和淋巴管由此出入。
32.直肠子宫陷凹:位于直肠、子宫之间,由腹膜在此转折形成是女性腹膜腔的最低点。
33.直肠膀胱陷凹: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由腹膜在此转折形成是男性腹膜腔的最低点。
34.胃的形态、分部、及其位置。
答:胃的形态:胃有上下两口、前后两壁、大小两弯。上口为入口叫愤门,与食道相接;下口为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前臂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后下方。胃的右下缘为凹缘,称为胃小弯,该弯的最低点弯曲成角状,称角切迹;胃的左下缘为凸缘,称为胃大弯。
胃的分部:胃可分为四部分。靠近愤门的部分叫愤门部;愤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为胃底;胃的中间大部称为胃体;在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为幽门部。幽门部紧跟幽门而呈管状的部分称为幽门管;幽门管向左至角切迹之间稍膨大的部分,称为幽门窦。胃小弯和幽门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胃的位置:胃在中等充盈时,其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部位于腹上区。愤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当胃特别充盈时,胃大弯可降至脐一下。胃前壁的右侧贴于肝左叶下面;左侧则被膈和左肋弓所掩盖;剑突下,胃部分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该处是胃的触诊部位。胃后壁与左肾、左肾上腺及胰相邻。胃底与膈、脾相贴,胃大弯的后下方有横结肠横过。
35.固有鼻腔的粘膜可因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嗅区和呼吸区两部分。
36.喉腔侧壁由二对粘膜皱襞,上一对称前庭壁下一对称声襞,喉腔最窄处在声门襞。
37.两侧声襞之间及两侧杓状软骨之间的裂隙称为声门裂。
38.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在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
39.肺的位置及形态。
答:位置:份额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膈的上方,肺尖高出胸廓上口。形态:分为左肺和右肺。左肺因心脏偏左,较右肺窄而长,右肺因膈下有肝,较左肺宽而短。肺的形态略呈圆锥形,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和三缘。肺尖钝圆,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所以在锁骨上方进针时,要避免损伤肺尖造成气胸。肺底略向上凹陷,贴膈。肋面较凸隆,与胸廓前、后外侧壁的肋和肋间肌接触。内侧面对向纵隔,此面中央为肺门,由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成束,策划能够为肺根。肺的前缘锐利,右肺前缘近于垂直,左肺前缘的下半有心切迹。肺的后缘钝圆,贴于脊柱的两侧。份肺的下缘也较锐利伸向膈与胸壁之间。左肺有一条由后上斜向前下方走行的斜裂(叶间裂),此裂深达肺门,将左肺分为上叶和下叶。右肺除由与左肺相应的斜裂外,沿有一水平裂(右肺副肋)它起自斜裂,水平向前。斜裂和水平裂将右肺分为上叶、中叶和下叶。
40.胸膜及肺的体表投影。
答:左右肺的体表投影:两肺前缘的投影均起自锁骨内侧估上方2-3cm处的肺尖,向内下方斜行,经胸锁关节的后面,至胸骨角之中点处左右则靠拢右肺前缘由此几乎垂直下行,至第6胸肋关节处移行于右肺下缘;左肺前缘略直下行至第4胸肋关节水平,沿肺的心切迹作弧形弯曲,至第6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于左肺下缘。
胸膜的体表投影:两侧胸膜顶及胸膜前界的投影,与两肺尖的肺前缘的投影基本一致。两侧胸膜下界的投影,比两肺下缘的投影约低两个肋。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左侧起自第6肋骨,两侧均向外下行,在锁骨中线上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上与第10肋相交,在肩胛线上与第11肋相交,在接近脊柱时则平第12胸椎棘突。
41.肾区: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当肾有病变时,叩击或触压常引起震痛或压痛。
42.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的粘膜由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称膀胱三角,此区缺少粘膜下组织,粘膜直接与肌层紧密结合,无论在膀胱空虚或膀胱充盈时,粘膜总是保持平滑状态。膀胱三角是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43.冠装切面上,肾的内部结构可见哪些?
答:在肾的冠装切面上,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肾皮质位于肾实质的表层,肾髓质位于肾实质的深层。肾皮质深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肾髓质由15-20个针锥体构成。肾锥体的尖称为肾乳头,伸向肾窦。漏斗状的肾小盏包绕肾乳头,2-3个肾小盏汇合成一个肾大盏,肾大盏再集合成肾盂,肾盂处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
44.输尿管的三个狭窄位于何处?有何临床意义。
答:输尿管第一个狭窄位于起始处,第二狭窄位于小骨盆入口处,第三个狭窄位于膀胱壁内段,这些狭窄部位常是结石易滞留处。
45.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答:女性尿道的特点是短、宽、直,易于扩张,所以较易于引起尿道逆行感染。
46.简述肾的外形与位置。
答:肾的外形似红豆,由前后二面、上下二极和内外二缘,其中内侧缘是肾门,为肾的管道出入的部位。其位置与第12肋关系密切,左第12肋跨过左肾后面中部,右第12肋跨过右肾后面的上部;左肾上极平T11中部,下极平L2中部。
47.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甫氏纤维。其中窦房结为心的正常起搏点。
48.主动脉弓凸侧自右向左依次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三大分支。
49.掌深弓由桡动脉终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
50.腹腔干自腹主动脉发出后,立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三支。
51.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深面,房室结位于房室膈下部右侧心内膜深面。
52.上腔静脉由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汇成,注入右心房前还收纳奇静脉。
53.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
54.静脉角是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成头臂静脉形成的夹角。
55.上肢浅静脉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56.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尺侧部,沿前臂内侧上行至肘窝。
57.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深面,呈椭圆形,是心的正常起搏点。
58.颈动脉窦:颈动脉窦是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的部分,壁内有感觉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
59.掌浅弓:掌浅弓位于屈指肌腱表面,由尺动脉的终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
60.静脉角: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壁静脉形成。
61.简述肺循环。
答:右心室→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肺静脉各级属支→肺静脉→左心房。
62.简述体循环。
答:左心房→主动脉→主动脉各级分支→各组织器官毛细血管→汇合成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63.简述左冠状动脉的起始、行程、分支分布。
答:左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起始部的左侧,经左心耳与肺动脉干起始部之间左行,立即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行,分支分布与左室前壁、室间隔前2/3和右室前壁的一部分;旋支沿冠状沟左行,绕过心左缘至膈面,分支分布于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侧壁和后壁。
64.简述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
答: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
65.口服药物治疗阑尾炎,已知药物由空肠吸收入血,请应用循环系知识试述该药物依次需经过哪些循环管道,最后到达阑尾。(注意:血液循环必须经过肺循环)
答:药物由空肠吸收→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口→右心房→右房室口→右心室→肺动脉口→肺动脉→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肺静脉→肺静脉口→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室→主动脉口→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阑尾。
66.左侧臀部肌肉注射药物治疗肺炎,请应用循环系知识试述该药物依次需经过哪些循环管道,最后到达病变部位。
答:药物→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口→右心房→右房室口→右心室→肺动脉口→肺动脉→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肺静脉→肺静脉口→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室→主动脉口→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肺病变处。
67.简述甲状腺形位置。
答:甲状腺呈H型,由左右侧叶和中间的峡部构成,峡部位于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左右侧叶贴于喉和气管的两侧,后方为颈总动脉,迷走神经颈内动脉,前方为舌下肌群。
68. 眼球血管膜由前向后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69. 眼的房水由睫状体产生,自眼后房经瞳孔至眼前房,然后经虹膜至角膜最后汇入眼静脉。若房水产生经过多或回流受阻,眼内压力升高,影响视力,临床上称为角。
70. 鼓室内的听小骨由内向外依次分为锤骨、占骨、和镫骨。
71. 膜迷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骨迷路包括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
72. 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视网膜的后部,圆形的隆起,视神经管进出的地方,此处无感光能力,为生理盲点。
73.椭圆囊斑、球囊斑:二者为位觉感受器,能接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74.螺旋器:基底膜上的听觉感受器。
75. 房水的产生、循环和回流如何?
答:房水由睫状体产生,眼后房→瞳孔→虹膜角膜角隙→虹膜静脉窦→眼睛脉。
76. 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均含有:躯体运动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内脏运动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四种成分。
77. 颈丛由1-4颈神经前支组成,其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四组,共同分布一侧颈部的皮肤。
78.臂丛由5-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臂丛在锁部下部发出支配上肢的5支主要神经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
79.肌皮神经先分布臂前群肌而后分布前臂外侧皮肤,称前臂外侧皮神经。
80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中,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视觉中枢位于距状沟上下缘皮质,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
81.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内。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和内囊膝三部分。
82.三叉神经节的周围突起形成的三个支:第1支为眼神经,第2支为上颌神经,第3支为下颌神经。
83.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主干发出后,左侧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右侧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
84.迷走神经入腹腔后由前干分出胃前支和肝支,由迷走神经后干分出胃后支和腹腔支。
85.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胸第一至腰第三脊髓节段的灰质侧角。
86.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内的闹神经副交感核和第二至第四脊髓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87.交感神经节分为椎前节和椎旁节二类。
88.交感干神经节包括颈交感干神经节、胸交感干神经节、腰交感干神经节、骶交感干神经节和单一的尾节。
89.交感干由椎旁节与节间支共同组成。副交感神经节包括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90.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91.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
92.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两侧颈内动脉、两侧后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共同吻合而成。
93.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由腔隙,此腔隙称为硬膜外隙。
94.皮质脑干束(核束)上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下1/3,下神经元位于脑干,称躯体运动核。
95.皮质脊髓束上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2/3,中央旁小叶前部,下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前角。
96.视觉传导路感受觉器称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第一级神经元称双极细胞,第二级神经元称神经节细胞,左右视神经鼻侧纤维交叉,颞侧部交叉,其交叉称视交叉、交叉后纤维束称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束称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距状沟上、下皮质的视觉中枢。
97.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最后通过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中。
98. 下列对脑室脊液描述何者为错--------------------------------------------------------(ABE)
A.只有左右侧脑室的脉络丛才可产生脑脊液 B.左右侧脑室借室间孔直接相通
C.脑脊液可流至脊髓的蛛网膜下隙 D.第四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直接相通
E.脊髓硬膜外隙叶充满脑脊液
99.反射弧:反射的形态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100.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节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
101.白质:神经的传导纤维在中枢的集聚部位,称白质。
102.神经核:在中枢的髓质秒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脆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之。
103.马尾:因为脊髓较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须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圆锥下方下行的神经根,称之。
104.简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的投射纤维。
答: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大脑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形,分为内囊前世、内囊后肢、内囊膝三部分。经过内囊膝的投射纤维有皮质核束,经过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从前到后依次为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及视辐射、听辐射等。
105.简述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
答:(1)眼神经:感觉性,经眶上裂入眶,主要分布与泪腺,眼球及上睑、鼻背和额部皮肤感觉,眶上神经为其分支,支配额部皮肤感觉(2)上颌神经:感觉性,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分布于睑裂与口裂间皮肤(3)下颌神经:混合性,其躯体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感觉纤维主要分布于舌前2/3的粘膜及口裂一下的面部皮肤,主要分支有舌神经及下牙槽神经。
106视觉传导路
答:视锥细胞双极细胞 N.节细胞颞侧不交叉鼻侧交叉 视杆细胞 视N. 视交叉视束 经内囊后肢 距状沟上、下皮质区 外侧膝状体视辐射
107.脑脊液是如何产生和循环的?
答: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的,各脑室内均有脉络丛,95%脑脊液在侧脑室内形成,起循环途径如下:
左侧脑室室间孔中脑水管正中孔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隙 —— 右侧脑室外侧孔 —— 蛛网膜粒上失状窦

4、人体解剖学,关于冠状动脉 左室后支 的疑问:

病情分析:
你好,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导管腔中或腔性器官(如肾脏、输尿管、胆囊或膀胱等)的腔中形成的固体块状物。主要见于胆囊及膀胱、肾盂中,也可见于胰导管、唾腺导管等的腔中,可造成管腔梗阻,影响受累器官液体的排出,产生疼痛、出血或感染等症状。应当及时去医院确诊治疗,平时注意多饮水多运动,祝你健康

意见建议:

与圆韧带起点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