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横结肠下垂有什么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饭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复。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耐心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2、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了,定时定量,对体瘦者,应增加营养。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治疗本病,还必须保持乐观情绪。
【横结肠下垂】:横结肠冗长即过去常说的脾曲综合症,由于横结肠过长,有的下垂至盆腔,肝、脾曲又相对固定,就在肝、脾曲位置形成锐角,排出阻力增加,大便潴留过长时间形成便秘,时间较长的患者,横结肠可逐渐丧失功能。
【病因】:胃下垂会引起横结肠下垂。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驰,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驰等因素导致的,以及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构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近来有人认为,本征发病与胃肠道激素有关。
2、横结肠的介绍
横结肠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止于结肠左曲。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大,横结肠中部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
横结肠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止于结肠左曲。结肠的一部分,上端与升结肠相连,横过胃的下面,下端与降结肠相连。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大,横结肠中部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
横结肠长约40—50cm,是结肠中游离度最大的部分。自结肠右睦开始,横行于腹腔中部,于脾门下方弯成锐角,形成结肠左曲,向下续于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绕并形成较宽的横结肠系膜。此系膜在肝曲及脾曲逐渐变短,而中间较长,致使横结肠作弓状下垂。
其下垂程度可因生理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差别,其最低位可达脐下,甚至可下降到盆腔。横结肠上方有胃结肠韧带连于胃大弯,下方续连大网膜。
(2)膈横结肠韧带扩展资料:
结肠右曲又称肝曲,位于肝右曲下方和右肾下端的前方。结肠左曲又称脾曲,其位置较结肠右曲为高,接近脾和胰尾,故结肠左曲的位置较高较深。
结肠脾曲位置约在第10—11肋平面。侧方有膈结肠韧带将其悬吊于膈肌上,后方有横结肠系膜将其连于胰尾,是结肠中除直肠外最为固定的部分。
由于脾曲位置较高且深,上方与脾、胰紧邻,因此在左半结肠切除时须注意对脾、胰的保护。此外,脾曲弯曲的角度一般比肝曲小,故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脾曲比肝曲更难通过。
3、什么是结肠脾曲综合征?
脾曲综合征由于脾曲部结肠强烈的屈曲和(或)粘连而引起的肠腔良性狭窄,导致气体或粪便积滞。
主要是由于横结肠过长、下垂,脾曲部解剖位置过高,弯曲角度太小、急剧而导致肠腔狭窄,使肠内气体或粪便积滞。
结肠脾曲综合征是由于膈结肠韧带存在解剖学异常以结肠脾曲或左结肠角的顽固性梗阻为表现的疾病,日常调整心态不宜过度紧张,不要食产气食物、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排便困难可给胃肠动力药,如莫沙比利,大便秘结可服乳果糖、四磨汤、胃肠舒。腹胀可作腹部按摩热敷。
(3)膈横结肠韧带扩展资料:
脾曲综合征发病与胃肠道激素有关。在研究结肠运动与临床症状出现的关系中发现,饭后腹痛与胆囊收缩素(CCK)的作用有密切关系。此外,精神因素、便秘、消化不良等可诱发本征发作。
建议柔质饮食,避免辛辣,冷凉,油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劳逸结合的。一般为需要应用手术治疗的,手术治疗后是可以较好的恢复的。
建议到大型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一下的,确定后建议进行手术治疗的。应注意积极调理心情。
4、屈氏韧带解剖位置
屈氏韧带(又称Treitz韧带)也叫十二指肠悬韧带,解剖位置在横结肠系膜根部、第二腰椎左侧。
5、十二指肠悬韧带名词解释
Treitz韧带
(十二指肠悬肌)位于第2腰椎左侧的十二指肠悬肌(起自右膈脚,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部后面)和包于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腹膜皱襞跨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和横结肠系膜根之间。韧带有悬吊固定十二指肠的作用,是空肠起点标志。十二指肠悬韧带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又称屈氏韧带,是区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标志。
6、腹膜腔与腹腔脏器的结肠
结肠按其行程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1)升结肠:始于盲肠,沿腹腔右外侧区上行,至肝有叶下方转向左,形成结肠有曲,移行于横结肠,行程长约12~20cm。升结肠一般为腹膜间位,其后方借疏松结缔组 织与腹后壁相贴,因此结肠病变有时累及腹膜后隙。少数人升结肠为腹膜内位,具有系膜,活动性增大。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腹壁间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右肝 下间隙,下通髂窝、盆腔,故肝下间隙积脓时,可沿此沟流入右髂窝与盆腔,阑尾化脓时也可向上蔓延至肝下。结肠右曲后面贴邻右肾,内侧与十二指肠相邻,前上方有肝右叶与胆囊。右肾周围脓肿或肝脏肿偶可溃入结肠;胆囊结石时,胆囊可与肠壁粘连,形成瘘管,结石可进入结肠。
(2)横结肠:始于结肠右曲,向左呈下垂的弓形横过腹腔中部,至脾前端折转下行,形成结肠左曲,续于降结肠,一般长约40~50cm。横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 有系膜、大网膜与其相连。横结肠系膜根附着于十二指肠降部、胰与左肾的前面;横结肠始末两部系膜短,较固定,中间部系膜长,活动度大。大网膜自胃大弯下垂,向后上反折附于 横结肠,其前叶上部构成胃结肠韧带。横结肠上方与肝、胃相邻,下方与邻空、回肠相邻,因此,常随肠、胃的充盈变化而升降,胃充盈或直立时,横结肠中部大多 降至脐下,甚至垂入盆腔。结肠在曲位置高于右曲,相当于第10~11肋水平,借膈结肠韧带附于膈下,后方贴靠胰尾与左肾,前方邻胃大弯并为肋弓所掩盖,因此,结肠左曲肿瘤触诊往往不易发现,应予 以注意。
(3)降结肠:始于结肠左曲,沿腹腔左外侧区腹后壁下降,至左髂嵴水平续于乙状结肠,长约25~30cm。降结肠属腹膜间位。内侧为左肠系膜窦及空肠肠袢, 外侧为左结肠旁沟,此沟上端为膈结肠韧带所阻隔,下方与盆腔相通,因此,沟内的积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
(4)乙状结肠:平左骼嵴续自降结肠,呈乙状弯曲跨过左侧髂腰肌、髂外血管、精索内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火盆腔,平第3骶椎续予直肠,长约40cm。乙状结肠 属腹膜内位,有较长的乙状结肠系膜,活动性较大,可降入盆腔,也可移至右下腹遮盖回盲部,增加阑尾切除术的复杂性,有时也可发生乙状结肠扭转。 (l)动脉:结肠的动脉包括发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以及发自肠系膜下动脉的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1)回结肠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发出的最下一条分支,在肠膜根内走向右下,接近四盲部时分为盲肠前、后动脉、阑尾动脉、回肠支与升结肠支,分别供应 盲肠、阑尾、回肠之末与升结肠的下1/3。
2)右结肠动脉:在回结肠动脉上方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在壁腹膜后方右行,至升结肠内侧分为升、降两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及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升、降支再分支供应升结肠上2/3 与结肠右曲。
3)中结肠动脉:恰在胰头下缘或穿经胰颈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向右下行于横结肠系膜偏右侧份内,近结肠有曲处分为左、右两支,营养横结肠,并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胰腺手术时或在 胃手术结扎大弯血管或切开横结肠系膜时,应注意不可伤及。
4)左结肠动脉:起于肠系膜下动脉距根部2~3cm处,在壁腹膜后走向左上,分为升、降两支,营养结肠左曲及降结肠,并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 动脉的分支吻合。升、降结肠的动脉均从内侧走向肠管,故升、降结肠手术均从肠管外侧切开腹膜,游离肠管,可避免误损血管。
5)乙状结肠动脉:1~4支,大多2支。起于肠系膜下动脉,在乙状结肠系膜内呈扇形分布,供应乙状结肠,各分支间以及与左结肠动脉的降支互相吻合。 如上所述,各结肠动脉分支间依次吻合,于是在近结肠处形成一个连续的动脉弓,从四盲部至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处,称为边缘动脉。边缘动脉发出许多终末支一直动脉,后者又分长、短支,短支在系膜带处穿入肠壁,长支在浆膜下环绕肠管,至另外两条结肠带附近分支入肠脂垂后,穿入肠壁。结肠动脉的长、短支在穿入肠壁前很少吻合,因此, 结肠手术分离切除肠脂垂时,不可牵拉,以免将长支拉起切断,影响肠壁供血。
(2)静脉:结肠静脉基本与动脉伴行。结肠左曲以上的静脉血分别经回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和中结肠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左曲以下的静脉则经左结肠静脉、乙状结肠静脉汇入肠系膜下静脉,最后均汇入门静脉。 肠的淋巴管穿出肠壁后沿血管行走,行程中有四组淋巴结群。
①结肠壁上淋巴结:分布于肠壁及肠脂垂内;
②结肠旁淋巴结:位干边缘动脉和肠壁之间;
③中间淋巴结:沿备结肠动、静脉分布;
④肠系膜上、下淋巴结:分别位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根部。右半结肠的淋巴大部汇入肠系膜上淋巴结,左半结肠的淋巴大部汇入肠系膜下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输出管直接或经腹腔于根部的腹腔淋巴结汇入肠干。
7、十二直肠悬韧带名词解释
十二直肠悬韧带名词解释
十二直肠悬韧带: 位于第2腰椎左侧的十二指肠悬肌(起自右膈脚,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部后面)和包于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
腹膜皱襞跨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和横结肠系膜根之间。韧带有悬吊固定十二指肠的作用,是空肠起点标志。十二指肠悬韧带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又称屈氏韧带,是区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