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和腰椎穿刺
在4-5腰椎间隙穿刺,经皮肤_皮下组织_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就能达到硬膜外隙和蛛网膜下隙。
2、请问硬膜外麻醉穿过几个层次?
皮肤--脊上韧带--脊脊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
皮肤一般是用粗一点的针头破开,所以没有突破感;
当针遇到阻力时说明已经抵达脊上韧带(前提是你入针不偏,正对着脊上韧带)了,穿过脊上韧带,这时一般情况下针会被固定住,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夹针”
在穿过脊间韧带时一般不会有什么异样感;
当再次遇到阻力时说明已经抵达黄韧带(当然在穿过黄韧带时也有可能没有阻力),穿过后会有个明显的落空感,说明已经到达硬膜外腔.
3、做硬膜外麻醉时,其穿刺的部位、标志和穿刺层次结构如何?
所有的脊柱间隙都可以作硬膜外穿刺,但目前最多的是腰椎间隙穿刺,能满足腹部以下部位的手术,高位硬膜外很少用,穿刺困难,风险高,定位方法为髂前上棘连线正对腰3/4间隙或腰4棘突。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
4、硬膜外隙是什么意思?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5、硬膜外隙的概念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6、解剖名词“硬膜外隙”的解释是什么?
硬膜外隙是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与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硬膜外腔向上并不通入颅内,略呈负压状态,内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术时,就是把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作用。
(6)硬膜外韧带扩展资料:
采用腰椎穿刺(腰髓阻滞)体位或通过骶孔、骶管裂孔,可将麻醉剂注入硬膜外隙,麻醉剂可在马尾的脊神经根穿出硬膜囊后,直接对其发挥作用。硬膜外阻滞通常要经10~20min后生效,是仅适用于膈平面以下手术的麻醉方法。在此麻醉下,病人可使用镇静剂并保持清醒。
当进行尾部硬膜外阻滞时,通过骶管内的留置导管注入麻醉剂,留置导管从骶管裂孔插入,注入的麻醉剂能分布到S2~S4脊神经根周围。麻醉剂向上可达到的高度取决于注入的麻醉剂量及病人的体位。
如果骶管裂孔较大,必须小心不要进针太深,否则可能插入向下至骶骨第2节段的终池,这可能引起麻醉过度,因为用于尾麻(注入硬膜外隙)的剂量要比用于脊髓阻滞(注入脑脊液)的剂量大得多。麻醉剂还可通过骶后孔注入特定骶神经周围的硬膜外隙。
7、名词解释,动脉韧带,硬膜外隙,门管区,脉络丛,斜角肌间隙。
名词解释,动脉韧带:为连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的遗迹。硬膜外隙: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门管区,脉络丛:脉络组织内的部分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状。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8、硬膜外麻醉直人法与侧入区别
一般使用直入法,定位、穿刺容易掌握,但是在一些老年患者黄韧带脊间棘上韧带钙化采用侧入法避开,穿刺更容易,个人经验侧入法硬膜外大多时候摆管更通畅效果更好,只是我们现在单纯硬膜外用得少。也有些人腰麻直接侧入法。
9、解剖名词解释 硬膜外隙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10、硬膜外隙穿刺由浅入深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与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