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拉尾闾韧带

拉尾闾韧带

发布时间:2020-09-07 09:00:29

1、“尾闾”是什么?谢谢。

尾闾穴是人体穴位之一。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地理上的尾闾
古代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语见《庄子·秋水》),现多用来指江河的下游。 《文选•嵇康(养生论)》注引司马彪云:“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燋尽,故名沃燋。” 也就是海拔很低、承接所有的江水、河水并且汇聚这些水的地方。
紫宵玄真悟元功开关法的修习方法
概述
待神炉药生、丹田火炽时,吸气时气入气穴,呼气时以意领气,经尾前海后下行(气穴、命门、尾闾三穴成倒三角形),水银般沉于尾闾穴,一般十八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六十四息、七十二息不等,最多一百零八息,即可将尾闾穴冲开,冲不开即表示真气不足,需再修习丹田功法,积蓄真气。尾闾穴冲开的感觉是穴内有刺痛感和通透感,真气的炽热度下降为温暖感。再修习丹田功,令真气灌注于尾闾至夹脊穴中间的督脉中,觉有充盈饱满感时可进行冲击夹脊穴。方法是以意领气,吸气入气穴中,呼气真气下沉尾闾穴,压迫督脉中真气如汞柱般上冲夹脊穴,感觉如前。冲击玉枕穴的方法与此相同。  运文武周天法一般是在丹炉火衰气寒之时(即无气感时),急依上法,从子位开始依法行之,以起火开关,若觉丹田或意观时位热烫之极,不论是否运完一个完整周天,均应止火温养,将丹球移入下丹田,用文吸文呼之法意守丹田即可。 每日坚持在十二时辰之时依上法,在相应时位起火开关,(即子时在会阴,丑时在尾闾,依次类推),可在较短时间内打通任督二脉,此即十二时周天。
阴阳周天法
武当玄真神剑门是以丹功、武功、药功并修的九真支派,以玄剑、神掌、绝手、药丹四大绝技著称武林,而内功武技的形成,则以真?殴嶙⒘秸谱钗?神奇,变诸各技,皆以此为原则。由于左右手分属阳和阴(女相反),将子午周天功与左右劳宫相配合进行专门修持,就形成了玄真阴阳上功。为使缠龙手修习者能够进行比较系统的功法训练,现从阴阳功中选出,一并作为基础内功练习。其功法如下: 或坐或站,双手外旋捧气于腹前,手心向上。中指向对,上提至膻中,内旋立掌。手心相对,手指向上,双掌向前推击,手心向前,手指向上,意观丹球由下丹田气穴下行尾闾,上行命门、夹脊、大椎,分行肩井、曲池、劳宫,双手外旋回拉,手心向对,手指由向前变向上,玄掌于肩前,内旋双手下按于腹前。手心向下,中指相对,意观丹球由劳宫、少海、云门、中府汇于膻中,下行下丹田气穴,反复三十六次。双手左右两侧推拉按捧三十六次。左上托右下按,右上托左下按各三十六次。左转腰右推掌,右转腰左推掌各三十六次。双手上捧托,下压按三十六次。以上惫念同前。收功法同丹田功。
开关法
人之身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古哲有言:“后关通,一半功,缩艮开乾是正功。”又言:“前关闭,降心气,功从夏秋阴阳济。”在周天功法中,能够做到真气打通任督二脉,功夫已做了一半。 开关法的修习方法:待神炉药生、丹田火炽时,吸气时气入气穴,呼气时以意领气,经尾前海后下行(气穴、命门、尾闾三穴成倒三角形),水银般沉于尾闾穴,一般十八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六十四息、七十二息不等,最多一百零八息,即可将尾闾穴冲开,冲不开即表示真气不足,需再修习丹田功法,积蓄真气。尾闾穴冲开的感觉是穴内有刺痛感和通透感,真气的炽热度下降为温暖感。再修习丹田功,令真气灌注于尾闾至夹脊穴中间的督脉中,觉有充盈饱满感时可进行冲击夹脊穴。方法是以意领气,吸气入气穴中,呼气真气下沉尾闾穴,压迫督脉中真气如汞柱般上冲夹脊穴,感觉如前。冲击玉枕穴的方法与此相同。
天雨沐浴法
又称“醍醐灌顶法”、“洗髓法”。其法是在玉枕穴被真气冲开后,双目微上翻,用神光向百会上一照,这时会有一股氤氲之气,如云如雾,由玉枕直上百会,融融温暖,此时切不可留恋(世人常在此留恋),即刻意想真气化作甘露,沿百会至会阴之中脉下降至下丹田气穴内,此时会感到全身清凉,百脉调合,身心快畅。
九宫混真法
玄真门历代祖师在长期的修真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能够较快激发人体潜能的修持方法,这就是观想法。它从丹田功到超凡功,都有具体的观想方法。九宫混真法就是用于增智开慧,开发大脑潜能的修持方法。其修习的目的是将上丹田九宫之真气,混化为一颗丹球,密藏于上丹田泥丸宫中。《黄庭》曰:“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开一穴,曰“泥丸宫”,乃藏神之所,其穴在两眉心中间之印堂穴(山根),入内三寸正中之地,山根入内一寸为“明堂宫”,入内二寸为“洞房宫”,泥丸宫再入内一寸为“琉珠宫”,入内二寸为“玉帝宫”,玉帝宫上一寸与琉珠宫成等腰三角形的上顶点为“太皇宫”,琉珠宫与泥丸宫的三角顶点为“玄丹宫”。

2、尾闾穴痛和膝盖俩侧痛市啥原因?

膝盖俩侧痛
应该是外伤或着扭伤引起的!膝盖俩侧有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
损伤后疼痛
建议你用中药舒筋活血药外敷效果特别好我们科治疗200多例效果特别好治愈率98%

尾闾穴痛外伤引起的

3、一种功法,是面壁做上下蹲,是什么功?具体是怎样的?

蹲墙功。此功是北京气功大师庞明老师在1985年亲自向本站编辑净耀居士传授的本功的功法原理即通过任督二脉的修炼达到丹田气足圆活,尤其是对颈、胸、腰、骶、脊椎的伸拉、压缩,可牵扯到常常运动不到的肌肉、韧带、神经,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日久自然感应异常灵敏,而使肌肉、骨骼达到坚韧有弹性。就传统而言,腰在人体中非常重要,腰部放松、灵活、气血流通,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故古人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另一方面,可保证腰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故古人又有“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说法。相反,若腰部不能放松,弊病甚多。其一,影响丹田蓄气,阻滞背部气机上升,轻则背部酸痛、板直、头晕,眉间闷胀、腹满、腹胀等;重则气机走窜,甚至不能自控。其二,影响命门之火对水液的蒸腾,男性可出现遗精、白浊,甚至癃淋;女性则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其三,练动动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于中风(即半身不遂)。那么怎么来松腰呢?而蹲墙功是全身的运动,能调理周身气机,所以对治疗全身各处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练此功,还能尽快排除各种练功反应、纠治因练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种种不适。譬如,改变自己意识里的好多不良东西。一个人意识乱了之后,外面的东西很容易影响自己,本来很简单的东西现在也变的很难了,不是以前那种自由自在的了,自己总想改变可总做不到,所以非要通过这种艰苦的锻炼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是外人能理解的。
蹲墙功的动作要领。基本要领是:面壁而立,两脚并拢,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内,周身中正,脚尖顶着墙根,会阴上提,两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松,安静片刻,让思绪平和。然后腰向后放松,身体缓缓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要放松地下蹲,腰后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松前扣(向墙的方向前扣);尾闾前扣,命门后突。注意后背脊柱要一节节卷着柱逐节放松往下蹲,象猫儿一样,弓着后背下蹲,膝盖尽量不要超出脚尖等要求,同时注意全身放松,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闾部;彻底蹲下后尾闾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后再缓缓上起;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百会处好像有一根细线向上轻轻拽着脊柱逐节升起、抻动、拉直,如此为一次。练功时只要使精神专一于形体动作,使之合度即可,无其他特殊意念活动。初学者可以先在脚后跟垫本厚书,这样可降低蹲墙的难度。可以每天把书撕掉几页,渐至撕完,蹲墙就慢慢合度了。
蹲墙的三个阶段。将蹲墙功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功法来锻炼,根据其功夫层次由易到难,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两脚的姿势和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方便的同志,可以两脚尖高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抱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年轻的身体健康的同志,则应尽量按标准的姿势蹲。刚开始时可能比较困难,没等蹲下去,就会往后倒,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精神高度集中专一,并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个为一组,每天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现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数百,甚至上千、上万个,收益颇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周身各部气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应转入第二阶段的练习。
二、熟练阶段。此阶段在两脚并拢,脚尖抵墙能完成蹲墙动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形松意充”,体会周身气机的升降开合,同时增加蹲墙的次数和时间。
三、提高阶段。按标准姿势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整个动作后,就不应再盲目追求数量(即蹲墙的次数),而应加大难度,提高质量。加大难度的方法如下:
(一)赤脚蹲墙。赤脚,脚尖抵墙下蹲,同穿鞋蹲墙的感觉大不一样。大大加强了对脊柱的抻拉作用。
(二)撑臂蹲墙。这在难度、力度上又加了码。蹲墙时,两臂保持左右手举成一字形,立丁字掌。进一步还可以配合手指的分合。上起时,大、小指分,二、四指分;下蹲时,二、四指合,大、小指合。注意不要使手碰墙壁。练此式更有利于通透上肢。
(三)背手蹲墙。①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外,置于腰部命门。经过撑臂蹲墙,起落时身体平稳,不会后仰,就可以采取这种办法。②两臂置于背后时,两小臂重叠,两手互握对侧肘关节。这样做在蹲墙时还能起到很好的松肩作用。
(四)拳抵鼻尖蹲墙。蹲墙时,可用一手握拳,横置于鼻前,用拳眼对准鼻尖。熟练后,可加至两拳相接,置鼻尖与墙壁之间,下蹲上起。此动作难度较大,但只要持之以恒,刻苦练习,久之自然合度。
(五)蹲墙耗功。当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时,定住姿势不动,当作站庄来练,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若此时能在鼻尖前放置两拳,刚效果会更好。
(以上内容编自《面壁蹲墙功》一文,原文刊登在1998年的《智能气功科学》杂志,该文是根据庞明老师讲课内容整理而成)
第二部分:注意事项
注意:①自始至终,动作与呼吸必须协调一致,即气吸至尽时下蹲到底,起立站直时气呼完,意念守在下丹田处。②自始至终鼻、膝、脚尖不能离开墙壁,尤其是头部绝对不能向左右偏斜(即眼不能左右看),否则使脊柱偏斜,影响功效。③呼吸在胸部不憋闷的前提下,越慢越好。
蹲墙首先从身形入手,对照书本细扣全身各部。然后在身形正确的基础上,逐渐加大练功强度,蹲墙前要组场,带着混元气蹲,意念导引形体放松。当然,蹲墙使形体很紧张,站庄是要放松的,从表面上看,二者之间有矛盾,怎么协调还要靠自己。其实,站庄与蹲墙并不矛盾,目的都在于松腰,腰一松形气就整了,神统帅形气的功能也就强了。这两种功都是智能气功的基础功。智能气功特别强调意识的作用,主动运用意识,强化形气功能。这两种功作为初练者来讲,可先练站庄,把内气练足了,再练蹲墙就不累了。蹲墙重点在于周身中正,含胸收腹,上起时不要单纯的腿部用力,否则容易引起两腿肌肉紧张。站庄时两腿松不下来就会累。蹲墙之重点是以百会带动,上起意注天上之虚空,下蹲意想地下之虚空,同时要善于运用“化”的意识,把全身的僵劲化开,尤其是脊柱、脊柱两侧的神经、血管。平时我们不注意放松,多年来造成僵劲充斥,要松腰就要把这些僵劲去掉。有些1,2岁的小孩子作蹲墙就很容易,大人就不行,关键就在僵劲去没去掉,去不掉僵劲就达不到柔若无骨。所以在蹲墙的时候,可以想自己的骨头没有了,全身柔软放松、气充斥在全身各处,这样蹲墙才轻松一点,不然蹲墙的时候脸红脖子粗,就没有练功的味道了,如此让气似乎慢慢的渗透到紧张的组织里,逐渐的紧张和疼痛消失了,将拙力、别扭、紧张、疼痛等转变为气腾、自然、轻闲、舒适,这样才能继续安静的蹲下去。以次通过蹲墙引动气机升降,用心体悟,微妙自在其中,总之要在松静上下功夫,主动将意念锁定在运动过程中,将意念和意念的作用统一起来。通过运动,使体内气机自然旺盛起来,并按照气的自然轨道运行,使身体各部分的通透程度逐渐提高而不容易出现偏差。
应该说,人的身体总要有通透不彻底的现象,在体内气机旺盛到一定程度,就容易体察到这种不通畅的部分,特别是意念分布的不均匀更加剧了这种气机冲击的强度而感觉疼痛,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蹲墙的动作和打气有点象,气太足了,身体还消化不了时,就先慢一点打气,等气均匀了,再打一下,逐步通过运动主动打气,用运动产生的高压通畅身体(本质上还是通过运动调动了意识力)。不过,身体的素质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过激。
如果想一下子蹲很多也不是什么难事,比数量没有意义,想体会出松的感觉也比较容易。关键是要坚持,不要一暴十寒。一次蹲1000个容易,每天蹲1000个,就需要很大的韧力了。
这里给各位一个诀窍,可以帮助大家在数量上和感觉上有个突飞猛进,但对于工夫有什么好处。窍门很简单:先实验一下你一刻不停地蹲(闭眼、姿势正确、呼吸匀细长、速率约为1个/3秒),看你最多能蹲几个,一般约为30个;正式开始,每蹲30个,停下来,双手敷于肚脐,静养30秒(2-3个呼吸长),再开始蹲30个,再静养,不断循环;静养时注意意守丹田,每次静养后再蹲时,体会腰部都比前一次要有所松动。每停一次,都会愈加松动(腰部),感觉是愈加轻松,很多人就会兴趣昂然,愈蹲愈高兴,一致可以达到数百个。警告:不可一下就达到很大的数字,最好以比较小的数字为基数,逐渐增加。一般日常生活比较繁杂,在时间很少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可以见缝插针,随处练习,每次花个3-5分钟,蹲几十个,效果也不错,最重要的就是蹲完后静养收气。
第三部分:心得体会
一、蹲墙的关键环节
组场蹲墙--事半功倍的练法
首先应明了蹲墙的主要功用是:松腰、松胯、垂尾间,调整气机使之平衡,练周身的整体性。组场时先要调整身形:脚尖抵墙,全身放松,肌肉和肌健松驰不绷劲,重点体会脊柱和腰部的放松;用百会把身体领起来,似乎整个人晃晃悠悠吊在半空中,腿和脚好像感觉不到身体的重量。然后意想身体周围及体内都是蓝蓝的虚空,体内外是一个整体。调整身形要和调神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精神处于集中、安详、端庄、稳重的状态。调神时意念一定要放到天地之间。要进入悠悠自在、恍恍惚惚的意境,这样身体容易放松、内外气能很好地融通。蹲墙之前认真组场,这样练起来就比较轻松,不累,很容易进入气功态。
正确的身形引导气机正常运行
蹲墙头要正,要有百会悬领的意念,下颏回收。两耳根、大椎也要有向上领的意念;这样做既可减轻腿部的力量,又可避免鼻子与墙的摩擦。尾闾要下垂,像有个东西坠着。上起,意念多在上面,但还要照顾到尾闾,稍加前扣的意念,同时还要提会阴,这样命门就自然地向后放松了;下落,意念多放在尾间,要注意由尾闾拉着整个脊柱下蹲,不要用腰压下去,腰部尽量向后放松。但头部、耳根、大推还要有上领的意念。这样上拉下坠,姿势就基本正确了,不会有身体向左或向右偏的错误动作了。开始练蹲墙,感觉气在背部升不上去,有疼胀感。只要把下颏收住了,注意下颏回收,经过几天的练习,气就通了过去,不适感就会消失。蹲墙初期,有的人未注意大椎上拔,气没能很好地上升滋养大脑,故神较疲乏,上课爱打瞌睡。后期,调整了姿势与意念,头部气明显充足,上课就不会打瞌睡了。蹲墙,切忌只求数量忽视质量,下蹲时如果尾闾扣得不够,重心掌握不稳,至使脊柱左右摆动,时间长了会造成体内气机不平衡。此外,两腿必须均匀用力,这样才能使体内气机平衡。要使两腿均匀用力,首先两脚内侧并拢所成的直线必须与墙垂直;然后,在蹲墙过程中,注意用百会领着,始终保持身体的中正,既不往左偏,也不往右偏。如果感觉到身体偏向某一边了,可以用领百会来调整。两脚掌要平铺于地,使整个脚掌能均匀受力。刚开始蹲墙时,也许重心会落在脚后跟,且偏于脚外侧或脚内侧;这样蹲的时间长了,往往感到受力的部位发麻、发木。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受力轻的部位加重意念。这样,不受力的部位就逐渐受力了,原来受力过重的部位也不发麻发木了。姿势的正确与否,哪怕只有细微的不同对功效的影响也会相当大。每次蹲墙,只要认真地做到了尾间下垂,百会上领,大椎上拔,马上就能明显感到整个脊柱的牵拉。尾闾下垂主要牵动腰椎,大椎上拔则是牵动胸推,只有按要求做,才能对整个脊柱起作用,进而影响全身气机的变化。还有些人未注意两膝并拢,从而下蹲相对轻松;但是加以重视后,难度虽然较以前加大了一些,但一定会感觉骶髂关节被牵动了。练功时,手的位置对强度与功效也有很大影响。当手与墙或腿接触时,难度顿减,脱离接触后,腰肌所受的力随即增强。至于手臂背后或撑臂,腰、腿所需的力气则更大。
运用意识是关键
要练好蹲墙功,首先要从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刚开始,大多是被动地蹲墙,只想如何把腰松开,意念过多集中在腰部,忽略了全身的整体协调性,意念贯注不进形体里面,蹲得满身是汗,两腿酸疼,但收效不大。这样练,蹲至大腿平时易后坐(后倒坐到地上);若蹲下不倒,起时也易后仰坐倒。当注意了百会、尾闾和腰部三个部位的配合后,这种情形得到了改变。腰部不但得到了相应的放松,同时气在身中也能上下贯通。渐渐地,就能够开始调整练功意识了,开始注重“神形并重”第一步“神念形”的锻炼。首先就用意念使自己和气场紧密合在一起,脑子里一发“蹲”的命令,就往下蹲,一发“起”的命令就往上起,指令非常明确。然后意念集中到整个脊柱上,随着蹲墙动作的一起一落,每个脊柱也随之一开一合,再后来,把意念集中到腰椎那儿,内视着腰椎的一开一合,以加强松腰的效果。这样主动运用意识后,蹲墙不再觉得累了,一起一落轻飘飘的,每天都有新进步。在蹲墙有一定基础后,可以意念集中在体内,下蹲时用神光看着脊柱往下落,耳朵听着里面的动静,用形象思维想着腰椎被拉松开;起时看着听着全身的气机变化。随着体察的深入,杂念也很少了,气向体内渗透得也深了。这样做,神和形就结合得紧密了,杂念不容易出来。“神念形”还有利于动作的准确、合度。在蹲墙时,如果跑神,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合度;反之,意念如果能始终注意着自己的身体,就会控制身体不致变形。蹲墙的关键是使平时不易运动的腰部的肌肉、韧带得到抻拉,使之气血充足,从而达到松腰的目的。如果姿势不正确,势必延误或阻碍松腰目的的实现。所以“神念形”在蹲墙中的运用,不但强化了神意的锻炼,而且促进了形体和气机的变化,加速了松腰过程。另外,在蹲墙过程中,应适当注意运用形象思维。下蹲时,要保持周身气机的整体性,配合意念调整虚实,把意念放在大脚趾,这样上起下蹲时易保持周身气机的整体,意想身体内不利于气机生发的东西都通过脚心散到地下虚空;上起时想像虚空的灵阳之气呼地一下贯通全身,渗透到每个细胞中,并加“把脊柱抻拉直”的意念。意念要照顾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也可以贯注到背部整个脊柱、韧带、肌肉,这样可使腰部及背部放松得更好,取得最佳效果。按照上述要求蹲墙,体会着背部一点点地抻拉开,就感觉到气在向里渗透,气感越来越明显,周身内外都被气包裹着,越蹲越轻松,头脑也越来越清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蹲墙时,意识里不能有墙。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进入面前无墙、四周都是空荡荡的状态,这时,你也许会突兀地停一下,此时,很容易体会到一种虚无的境像--整个的身形和周围的空间融为一体了……
二、蹲墙的三个阶段
快蹲阶段-----并非追求速度
在刚开始练快蹲时,脊柱部位放松不下来,很紧张。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态,宜从两方面加强:1、加大强度,数量增到400~500个/小时,锻炼下肢的承受力;2、着重调整脊柱的放松,注意了百会上领、尾闾下垂,一起一蹲,调整脊柱的竖直,尽量改变用腰拱的毛病。约20天后,不适状态就会消失;上起时,百会能够主动上领。这之后,可以加快速度,加大难度,数量上升到700~800个/小时。练时,一开始快速,中间慢一些,调整一下,后面再快,这样一个小时坚持下来,全身湿透。开始时大腿、小腿酸疼发木,结束后两腿灌铅一样沉重。为了尽快过这一阶段,蹲墙收功后要加强养气。一般通过这一阶段的强化练习,会使人的身心素质提高许多,丹田内气明显增强,腰椎部位灵活、放松了,腰部时常是温热的,整天精力充沛。
或者以30个为一组,每蹲完一组养10秒钟的气,然后继续蹲。随着身体素质和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蹲墙的速度由500个/小时到7O0个/小时,再升到950个/小时。
快速蹲墙能磨炼意志力。当连续快蹲400个左右时,就会感到两大腿根部又酸又胀,腰部有疼痛感,小腿发抖,有点站不稳的感觉。这时就不想再蹲了,但是要马上意识到,磨炼自己意志力的时候到了。于是,就把速度放慢一点,用增加养气的次数来咬牙坚持。酸痛的感觉是很难忍受的,当蹲到八九百个时感到体力不支,全身大汗淋漓,又不想蹲了,就采取“再蹲一个”的办法往下拼,坚持完一个,再坚持一个,就是不停下来。不停顿地蹲下去使整个身体都在跟着呼吸,内气也就随之充足起来了;继续蹲下去,感觉脊柱里的气也充斥起来了,全身非常地轻松、舒适,体会到了蹲墙的奥妙。蹲着蹲着,感到胸腔里的气打开了,腰腹部的气也打开了,两肋里的气在自然做开合,呼吸非常通畅,随着呼吸感到脚心、手心、百会也在呼吸。总之通过这种蹲法会让一个人意志力大大增强,并增强体质,感觉全身变得更加强健有力了,全身气机整合度提高了。每次蹲完后,会觉得全身通透,身体轻飘飘的,好像没有了,又好像是在水中游泳一样,特舒服。
运用快速的练法,头脑里面来不及考虑其它的信息,能量充分地应用内化到自身形、气里面,同时能体会到时间、空间、大气场及自我的混元整体性。
快蹲不要忘了加意念。刚开始只追求数量和速度,倒是一点杂念也没有,精神特别集中。有时候,蹲着蹲着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加上意念试试。于是就在上起时想百会,下蹲时想下丹田,没想到,这小小的一个闪念,使人上起时“唿”一股气冲到头顶,下蹲时又“唿”一股热气沉到丹田,舒服极了。此外,快速蹲墙结束时要注意多往体内收收气,养气的时间长一点为好。
快蹲时,精神活动能自然地注入形体,使周身的气机成为一个整体。蹲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肚脐和命门的部位仿佛是个能够收缩的气团。下蹲时,它连着周身内外的气向里收缩,这时好像整个形体都不存在了;上起时,气团由里向外膨胀,整个身体轻飘飘、空荡荡的。这时,蹲墙的过程就是大开大合的过程。快速蹲墙不仅调整了整个身体的气机,使气血流畅;而且强身壮体效果特别明显。
重在体察-----慢蹲阶段
慢蹲阶段要求蹲墙速度慢下来,细心体察体内气机,特别是体会脊柱的逐节放松下落或伸直,继而体会全身那种周身融融的气机整合状态。这一阶力求做到把动作轻松自如地完成。
慢蹲的阶段,感觉体内外的混元气随着身体的上起下蹲而上升下降。这时如果感觉身体通透得不好,可用意念调上方虚空之气下降至脚,调下方虚空之气上升到头顶,前后左右的气横穿身体,使体之气与虚空之气相混化,形成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使自己的精神逐步内收,这样就会觉得蹲墙是一种内在的享受。
慢速蹲墙,要注重体察体内的气机变化。蹲的时候要意想周身都是浓浓的混元气,自身在混元气海中上下穿梭,接受混元气的洗礼,同时给自己加全身通畅、生命力旺盛的良好信息。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全身的通透性加强了。
功夫者克攻也-----增加难度阶段
增加蹲墙难度阶段是在动作标准以后,为了提高质量而安排的。由于快、慢蹲阶段基础比较好,腰松得也不错,所以赤脚蹲和拳抵界尖蹲就有了可能。
两手背到身后,十指交叉,掌心向后往下蹲难度较大。开始时蹲不到一半就向后仰、栽跟头;但是不能灰心,也不用着急,而是保持内心愉悦。 ①要想顺利蹲下去,必须先得领百会、垂尾闾,使腰很好地放松。②循序渐进。一开始不要把十指交叉得很紧,把十指尖轻轻接上就行,随着功夫上长,再一点一点叉紧。脚尖也可以先离开墙一点,能够轻松蹲下去后,再逐渐向墙根靠拢。③心中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想着一定能够顺利蹲下去,不要有“太难了,要倒了”的念头。当蹲到半截,大腿用上了劲,鼻尖贴在了墙上,非常别扭时,似乎找不着重心要倒了时,要加顺利蹲下去,一定成功的意念。
撑臂蹲墙,不仅可增强腿部力量,松腰以调节气机,为练其它功法打基础;还可以通透上肢,提高整体性。
蹲到大腿水平,与小腿成90度,停留定势几分钟。这时形体要放松,不能紧张,不能使浊力;但也不能松松垮垮的,否则身体重心就会不稳定,气机也不整,腿容易打哆嗦。这时应该加强百会悬领的意念,身体松而不懈,做到这点,就必须用意念充斥,这也正是练自己意识灵明度的时候。
平耗前,往往先匀速蹲上一百个把全身活动开了。然后再蹲成大、小腿成90度,一会儿就感到腿酸痛难忍,这时咬牙坚持,用意念体察酸痛的地方,酸痛感就会减轻,坚持的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当实在坚持不住而蹲下去的一刹那,意念一下子随着进入酸痛部位,身体突然感到“呼”地动了一下,这时脑子里一点杂念都没有了。再蹲墙感到非常轻松。
蹲一半耗着,注意随呼吸体会丹田、脊柱、头内的变化,杂念少了,精神能专一于形体中了。这时千万要注意放松脊柱的各椎骨,使气向脊椎里渗。
在加大强度蹲墙时,也会出现过腿酸不想再蹲的情况。在延长时间蹲墙的过程中,可能蹲得腿特别酸,腰部两胯也发木了,蹲下去后,就不想再起了,如果一咬牙,百会一领,会阴一提的瞬间,身体当中也许有一股螺旋的力将自己带了起来。长功的喜悦会使你忘记劳累。
三、蹲墙的长功途径
蹲墙要练养结合、循序渐进
蹲墙要注意练养结合。许多人刚开始蹲墙时,一心追求脚尖抵墙根,也不管别的,每次蹲完总是颈疼,胸憋,全身绷得很紧,进步不大。可以每隔一会儿就捧气贯顶,这就是练养结合。光练不养容易导致蹲久了就累,且精神不易集中,杂念纷纭。边蹲边养--下蹲,两臂放松,伸到地下虚空;上起,两手捧气上升两臂微曲,意念送入下丹田。这样蹲即快又不累,时间久了,丹田里边热乎乎的,非常舒服。
开始脚尖抵墙蹲不下去,若单是按较低的标准(脚尖离开墙)去练,以求自然过渡,需时较长。可行的作法是:可先蹲几十个,然后逐步加难度,把脚往墙根靠。蹲不下去时,停一会儿,然后扣尾闾,往后放松腰,就能往下蹲一点了。在这样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逐渐增加难度,否则难以达到应有的进步速度。②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难度加大的过程,也是自己身体变化的过程,这个逐渐加大的难度是最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心情急,则不易安心,不利持之以恒地锻炼。
蹲墙功与智能切其他功法相互促进
蹲墙、三心并站庄、捧气贯项法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蹲墙能增强练捧气贯顶法的整体性,捧气贯项法的整体性又能使三心并站庄更好地进入整体状态。而蹲墙和三心并站庄,其主要目的都是松腰,两者更是密不可分。蹲墙取得好的效果后,再站在就会明显感到腰向后放松了(跟自己以前相比),大腿根部也空松了许多。
在蹲墙之前,先做几个俯身拱腰,活动一下筋骨,蹲墙时腰就不会紧;收功时,再做几个俯身拱腰,一天都会觉得轻松灵活,精神舒畅。
蹲完墙以后,周身通畅,再做转腰涮胯时,觉得尾闾内有一根气棒,带动腰胯完成动作,意念一动,气与形体自动。
蹲墙贵有恒
每天坚持蹲墙500个,身体里的气机因此而有序化。蹲墙最大的收获是:平凡的蹲墙磨炼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在蹲墙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心烦不想蹲的现象,很想收功;这时,一定要坚持蹲,蹲到最心烦、最不想蹲的时候,会突然一下感到心烦、不想蹲的念头消失了,在这一刹那全身由上到下、由里到外舒服极了。
功法,在古代武术界曾是密传功法。

4、转尾於对身体有什么好处?怎样帮帮我松腰?

第一步是垂尾闾。同学们练三心并站庄,一开始就练垂尾闾。
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开后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第三步,扣尾闾。尾闾往前扣。
第四步,转尾闾.
提谷道,谷道往上一提一缩(缩谷道的目的是让尾闾动一动,如尾闾不动弹,光缩谷道,阳气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闾一动弹,气就引过来了,它自己往上升。这是从内景上讲的。我们不练周天功,不着意它,但我们练功的时候,周天自己会动,里面自然而然要变化。练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导,想气到尾闾,气到命门,有股热气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气。经脉之气就不是那么简单,需要通过呼吸来推动,经脉之气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肤之下的混元气要深一点。真走脊柱里面非动尾闾不行,不动尾闾气不好进去,当然不是绝对进不去。过尾闾关头顶要有气感,头顶一痒,尾闾跟锥子扎一样疼。一痛,真气透过封脊椎管的韧带和结缔组织,从脊柱管往上走。尾闾要不会动弹,不好进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尾闾。

5、18岁了韧带还能拉开吗

那要看你拉开到什么程度。即便你只有八岁,因为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拉开韧带的难度和最终效果都有很大差异。固然年纪越小拉开韧带的临场效果越好。但是18岁或更大一些的年纪并不是拉开韧带的最主要障碍。最关键的一点是每个人的先天条件。

6、如何松尾闾

松尾闾

“专门松尾闾之方法,则有“垂、泛、扣、转”四式,现分述如下:
(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柱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
第一式,垂尾闾。见站庄松腰法。注意初练者,由于下蹲的程度小,尾闾与指地点的连线为一向后的斜线,随下蹲程度的加大,其线渐趋垂直,待成垂直直线后即可转入第二式。
第二式,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动,髋关节部之两股骨头向外后撑,膝微内扣内收,大腿根内侧放松向后收,臀向后面凸出(勿上翘),以此抻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从而使臀向后、外泛(翻)张,使骶髂关节松动。
第三式,扣尾闾。随着泛臀与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闾逐渐移到指地点的后面,尾闾从下垂状变成前扣,指地点则可从等边三角形中点逐渐前移至两足连线中点,同时身体继续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状。
第四式,转尾闾(尾闾划圈)。接上式,两足尖稍向外撇,尾闾做前后划弧摆动,做左右划弧摆动,最后尾闾做转圈动作。此法与前述转胯松腰法之转腰涮胯动作似同实异。转胯松腰虽也要求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骨盆转动,但主要是力催形动,转动仅在尾闾。古人把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一是表明其重视程度;二是为了保密。须知这是腰胯全松以后之事: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已达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
上述松尾闾的四式修法,由于各家修法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侧重。一般练太极、形意等内家拳,要求垂尾闾;练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后胯;练八卦掌则要求缩臀靠胯。为什么要求不同?因尾闾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闾下垂,使气机容易收归丹田,向外发力时,从丹田叫力较易,对初学者也容易做到。太极拳讲太极推手,尾闾下垂就不易被推动,因此要求尾闾下垂。在尾闾下垂后丹田气充足了,就要冲开后胯,使骶髂关节能够活动,做法就是泛臀。骨盆后的骶髂关节是假关节,一般不会动。修定就要把此处练活,使骨盆、骶髂关节能活动,如果把耻骨连合处练松开,把臀泛开,活动范围就更大,命根气就会更加充足,如果发力打人,力气会更大。因此,少林拳练功强调泛臀。八卦掌讲究轻灵,只泛臀不行,尾闾要向前扣。尾闾向前扣,不仅封住海底以炼精化气,而且能把气调起来,使动作轻灵。因此八卦掌练功要求尾闾前扣,即缩臀靠胯。
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来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实际上也是练习松尾闾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垂尾闾、泛臀、扣尾闾到转尾闾,直到尾闾能划圈了,灵动自如,气机就达到圆活无滞,能随自己指挥,也就达到周身一家、形神合一的境界了。但在练功时,须从垂尾闾练起,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如果把某一阶段的要求局限化,当作整体或当作唯一正确的姿势,则属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谓“尾闾如钟锤”,“尾闾如钟摆”的说法。实际就是第四式的尾闾会动、会摆、会转。会转以后就能调动周身的气机,尾闾往那儿动,气就往那儿冲,象一口大钟,它不会自动响,怎样才能响呢?一拉钟锤,撞到钟上就响了。尾闾就象钟锤,尾闾往那边一靠,气马上就往那儿去。使丹田发力,用尾闾扣激,把气力发到周身各个地方。但这仍是初级的调气发功,功夫高时则“周身处处是丹田”,不需要再从丹田去调。
作用
尾骨上与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与后翘之尾骨相接处有微隙可活动,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气血转输之处),尾闾处非常重要。动功与内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谈及松尾闾者,然而尾闾之活动,关系到周身阳气的发生和发动。尾闾能运动周身之阳气(张紫阳八脉经称阳维脉即在此处),尾闾不松则气难以灵动。龟、鹿长寿,其尾闾均能灵活转动。尾闾松动后则气机易于流通,故古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之说。需知这只是尾闾松动后的初级效用罢了。”
一味练习松尾闾四步功,容易招致脱肛、疝气等气下陷的疾病。因此要注意提肛相合。不过就是注意到了提肛,从练功的顺序看,还是不够的。这需要气能聚命门和会阴。
这就涉及到松腰的问题。
腰为肾之外府,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化生元气,注于气海以滋养全身。又腰为支撑人体的重要支柱。故养生家特别重视之。松腰可使腰部灵活,不仅要能转平圈,而且要能转“立圈”与“混旋圈”。这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此即古人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松,可使气血流通,从而保证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古人说“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又说“力由脊发”,腰部不能放松,是达不到此境界的。
腰部如不能放松,弊病甚多:
(一)腰部前塌(尤其体弱元气不足者前塌更甚),一方面影响命门蓄气,另一方面阻滞背部气机上升,轻则背部酸痛,背部呆滞、头晕、眉间闷胀、腹满、腹胀等,重则气机走窜,甚至发展到不能自控(这是气不能纳入河车大路,而别出少阳、太阳之故。若能予以调整腰部身形,与引气归经,则气自顺矣)。
(二)影响命门火对水液的蒸腾,男人可现遗精,白浊,甚至癃淋;女人则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
(三)修动中禅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风半身不遂。
(四)腰不松,气不能聚,尾闾关不能打开。(尾闾不松,腰也难松,这两者互相影响,需要互相促进)
欲解上述诸弊端,均需着意于松腰的练法。

7、30岁还能冲开尾闾关吗

那要看你拉开到什么程度。即便你只有八岁,因为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拉开韧带的难度和最终效果都有很大差异。固然年纪越小拉开韧带的临场效果越好。但是18岁或更大一些的年纪并不是拉开韧带的最主要障碍。最关键的一点是每个人的先天条件。

8、如何拉韧带与练习腰力

练习腰力:将腰部转动产生的力量加以利用,就可产生击拳踢腿的爆发力。以直拳为例,当脚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沿踝、膝关节传递至髋关节时,髋关节的转动使力在髋关节处做了一次平面回旋加速,配合腰部肌肉的协调运动,使其得到再次加速,传至上体时,腰背肌肉的力量与其会合并传送到肩部,肩关节的抖动,肘关节的伸展,腕力的发出,使直拳威力达到极至。掌握了腰髋关节用力的技巧,则上体之力与腿部力量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而忽视或不明腰的作用,则只能是局部之力,零散之力。李小龙曾说:“以腰为枢纽,快速地转腰,使肩与臂先手而出,要的扭转系学习出拳之基础练习。”拳谚云:“力由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肋四肢躯,发到手足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也是对发力的形象描述。腰法与踢腿发力有什么关系呢?李小龙说“腰马合一”是什么意思?马者,马步,双腿也。就是将腰力与双腿之力结合起来。没有威力的踢击,尽管动作很快,但往往被击中对手时的反作用力所顶倒。而掌握了将腰腿从地面获得的反作用力传至腰部,腰部传至大腿,再由大腿传至攻击部位,节节贯通如流水般,此时踢力直透对方,即使踢中数百斤重的人或物体,攻击者都不会自倒,因为腰力与支撑腿维持、调整好自身重心,故稳如盘石。
二、腰力的作用原理
太极拳谚云“生命源头在腰间”,“其根在足,发之于腿,主宰与腰,形于手指”。如果仔细观察狗的动作,你照它臀部踢上一脚,它会立即转身反击。而一个人的动作与其相比则笨拙的多,许多人转跨转腰时,腰背部就像束了一条宽皮带,僵硬、平板,没有扭拧、转策、翻滚的灵活。腰部又是人体众多器官所在地,锻炼了腰部,就锻炼了这些内部器官,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解剖学来看,其前有丹田(脐下三寸气海穴,也称前心),后有命门(两肾之间,也称后心)。周身之气皆发于丹田,又皆收于丹田,“气沉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皮毛”,运行周身,达四梢。发力时,松紧转换的关键在于腰肾,腰肾转换的枢纽则在于命门穴。运动时,以命门穴为原动力,带动胸肌松沉,变幻虚实松紧,只有这样,才能周身发力。腰是运动之枢纽,拳论曰:“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拳脚发力时,通过腰部来维持和调整重心,使动作既轻灵又稳健。“有不得机不得势者,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不得机不得势,必是手动而腰腿不动,所以腰力的发出必须做到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气沉丹田,使躯干正直,立身中正,上下一线。只有尾闾?

与拉尾闾韧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