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腱和韧带有什么区别?
简单的说,跟腱属于肌腱,连接的是骨和肌肉;而韧带连接的是骨与骨。
跟腱和韧带具体如下:1、跟腱
跟腱在足跟与小腿之间有一条很粗壮结实、绷得很紧的肌腱,这就是跟腱。跟腱长约15cm,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由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内、外头)肌腱在足跟上方约15cm处融合形成。人的行走、跑、跳就依仗着这条强有力的肌腱。跟腱若是完全断了就会寸步难行。
2、韧带
韧带属于致密结缔组织。
韧带是可弯曲,纤维样的致密结缔组织。它附着于骨骼的可活动部分,但限制其活动范围以免损伤。韧带连接骨与骨,相对肌腱连接的是骨和肌肉。韧带来自于胶原。若韧带超过其生理范围地被弯曲(如扭伤),可以导致韧带的延长或是断裂。在生物学中,贝壳类动物连接两片壳的组织也被称为韧带。
韧带多位于关节周围(囊外韧带)或关节腔内(囊内韧带)其走向平行抗拉伸力强并经验具有一定的弹性位于关节囊外的韧带或与关节囊分开或为其局部纤维的增厚或为肌腱附着的延续位于关节囊内的韧带均有滑膜包绕。韧带的功能为加强关节,维护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并限制其超越生理范围的活动。当遭受暴力,产生非生理性活动,韧带被牵拉而超过其耐受力时,即会发生损伤。韧带部分损伤而未造成关节脱位趋势者称为捩伤。韧带本身完全断裂,也可将其附着部位的骨质撕脱,从而形成潜在的关节脱位、半脱位乃至完全脱位。
2、肌腱 和 筋 有什么区别?
肌腱
解释:肌腹两端的索状或膜状致密结缔组织,便于肌肉附着和固定。
一块肌肉的肌腱分附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不同骨上,是由于肌腱的牵引作用才能使肌肉的收缩带动不同骨的运动。
每一块骨骼肌都分成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质软,有收缩能力,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较硬,没有收缩能力。肌腱把骨骼肌附着于骨骼。长肌的肌腱多呈圆索状,阔肌的肌腱阔而薄,呈膜状,又叫腱膜。
筋
【释义】①附在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
3、什么是肌腱什么是肌肉两者有什么区别
肌腱和肌肉的区别如下:
1、组织结构不同
肌腱为肌肉末端的结缔组织纤维索,肌肉藉此附着于骨骼或其它结构。肌腱较肌肉坚韧而体积小,它的扩张强度为611~1265公斤/平方厘米,肌腱主要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没有收缩能力。它的表面包有结缔组织膜,
胶原纤维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相连接。虽然构成肌腱的胶原纤维束彼此是平行的,但每个胶原纤维束都是互相交织的,所以肌纤维的拉力传布到整个肌腱而不是单根腱束。
肌肉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按形态又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
故称不随意肌。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随意肌。骨骼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横纹状,故又称横纹肌。
2、作用不同
肌肉收缩牵引骨骼而产生关节的运动,其作用犹如杠杆装置,平衡身体运动,支点在重点和力点之间,如寰枕关节进行的仰头和低头运动。省力杠杆运动,其重点位于支点和力点之间,减少身体受力,
如起步抬足跟时踝关节的运动。速度杠杆运动,其力点位于重点和支点之间,如举起重物时肘关节的运动。
肌腱是肌腹两端的索状或膜状致密结缔组织,便于肌肉附着和固定。一块肌肉的肌腱分附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不同骨上,肌腱的牵引作用才能使肌肉的收缩带动不同骨的运动。
3、伸缩性不同
肌腱位于肌腹的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在四肢多呈索状,在躯干多呈薄板状,又称腱膜。腱纤维借肌内膜连接肌纤维的两端或贯穿于肌腹中,腱不能收缩,但有很强的韧性和张力,不易疲劳,而肌肉的纤维伸入骨膜和骨质中,使筋膜牢固附着于骨上,伸缩性较差。
4、纤维束不同
肌肉的表面包有结缔组织膜,胶原纤维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相连接。其纤维束彼此是平行的,但肌腱每个胶原纤维束都是互相交织的,所以肌纤维的拉力传布到整个肌腱而不是单根腱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肌腱
网络-肌肉
4、什么是距下关节
距下关节是保持足部稳定的枢轴。它承受并传导人体的体重,转换下肢的旋转应力,协同和辅助踝关节的运动,支配跗中关节和前足的活动。因此它是后足的力学中心。距下关节又是全身最复杂的承重关节之一,一些细微的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特征
5、肌腱和韧带有什么区别
一、作用:
1.韧带:
限制骨骼活动范围以免损伤
2.筋:
起到收缩肌肉、活动关节和固定的作用。
二、位置:
1.韧带:
位于关节腔周围的称囊外韧带。位于关节腔内的称囊内韧带。位于关节囊上的,即关节囊纤维层增厚部分称关节囊韧带。还有一种韧带是由腹膜皱襞形成的,它是由腹膜壁层与脏层之间或腹膜脏层与脏层之间移行而成的。
2.筋:
大多看不见,它附着在骨头上。
(5)跟距关节肌腱扩展资料
韧带的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胶原纤维使韧带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弹力纤维则赋予韧带在负荷作用下延伸的能力。韧带大多数纤维排列近乎平行,故其功能多较为专一,往往只承受一个方向的负荷。
由于韧带很坚韧,因此可以加强骨的稳定性,可使内脏固定于正常位置,限制其活动范围。人体内的主要韧带有膝关节交叉韧带、腹股沟韧带、喙肩韧带、肘关节的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等。有些韧带是胚胎器官的残存遗迹,如动脉韧带是胎儿时期的动脉导管封闭而成,肝圆韧带则由脐静脉萎缩形成。
6、距下关节是指什么
就是距骨和跟骨之间的关节,距骨是在跟骨上面的那个骨头。
7、跟腱的范围?是从哪到哪
跟腱就是,把脚掂起来,在小腿的部位,有一处凹进去,那里到脚底就是跟腱长。
传统体表测量中一般对跟腱长的定义为: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至跟骨结节的垂直距离。这样测量的结果实际上是腓肠肌内侧肌腱的长度。在实践中也有采取腓肠肌内、外侧头交点(即小腿人字纹顶点)至跟点的垂直距离表示。这也不是跟腱长。
真正的跟腱长定义为:腓肠肌肌腱和比目鱼肌肌腱融合处至跟点的垂距。跟腱既然是腓肠肌肌腱与比目鱼肌肌腱汇合而成,就应以两肌腱完全汇合的那一点开始计算跟腱长度,即应以比目鱼肌的腱长代表跟腱的长度。
(7)跟距关节肌腱扩展资料
跟腱断裂的伤害
直接外伤引起的开放性跟腱断裂伤处皮肤裂开出血,伤口内可见跟腱组织,易诊断。部分患者因跟腱断裂回缩不易察觉易漏诊,后多因提踵无力再次就诊。可于伤时进行捏小腿三头肌实验进行诊断。
间接外力导致的跟腱断裂发生于踝关节背伸位进行弹跳或蹬踏动作时。患者常诉有足跟后方有棒击感,随即出现提踵无力,无法完成蹬地、跳跃等动作。表现为行走困难及推进无力并伴有跛行。跟腱处出现凹陷。
接下来的几小时或几天内软组织逐渐肿胀。踝关节后方出现延足跟的瘀斑。最易明确诊断的检查方法是通过挤压小腿后方肌肉(Thompson征)来判断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的连续性。
8、肌腱和韧带,哪个对肌肉之间的连接作用大?
肌腱是连接肌肉和骨头的,而韧带是固定关节的,是连接骨头与骨头的,二者的生理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说肌腱对肌肉的连接作用大。
9、骨科医生进来下。跟骰,跟距关节问题。
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建议多休息 少走路 一月后再拍X片看
10、怎样才能训练肌肉,肌腱和关节
肌肉、肌腱等的牵拉如今已成为教学和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此我们所知甚少。
本文将回答与此相关的4个方面的问题,即:
1.牵拉肌肉的效果如何?
2.如何并且何时需要牵拉肌肉?
3.除牵拉肌肉外,怎样才能调动起身体积极的部分(如肌肉)和身体的消极部分(如骨骼、肌腱和韧带)以便于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和之后的恢复活动?
4.怎样才能维持身体状况并使关节更协调地运动?
牵拉并加强肌肉和肌腱
牵拉肌肉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经常性地并有步骤地牵拉肌肉可以增加肌肉力量的协调性;可以改善一或至少是维持肌肉系统和有腱系统本身的功能。另外,肌肉牵拉练习还能增加柔韧性可起到下面两种作用:
运动前的肌肉牵拉主要是为了将肌肉拉开,同时使关节活动自如。
运动后的肌肉牵拉是为了消除肌肉运动后的紧张状况,以便尽快地消除疲劳。
改善关节的柔韧性可起到下面两种作用:
1.可在短期内减轻并减缓肌肉的紧张状况。
2.可在长时期内对韧带组织的弹性产生影响。
人们在对动物的试验中,通过长时期的肌肉牵拉,已经成功的使动物的肌肉部分获得增生,也由此使得肌肉的纤维加长了。同样的过程在人体上未必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但引无疑问,缺乏运动将会造成肌肉部分萎缩并使肌肉纤维变短。
当然,盲目地、违反常规地牵拉肌肉不仅不能恢复疲劳,而且会造成损害,因此,肌肉牵拉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如何正确地牵拉肌肉?
下面3种方法均可获得肌肉牵拉的积极效果:
1.借助于外部力量,被动地采用静力牵拉。
2.的静力牵拉(即沿身体对称轴的相对运动,并在每次牵拉将要终了时加大肌肉收缩的力量)。
此时要注意:突然反弹的动作(特别是体操项目中背部肌肉的动作等)不仅不会产生牵拉的效果,而且是非常有害的。相反,主动地牵拉肌肉,同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并让所有的肌肉组织得到牵拉(不仅仅是部分的肌肉)才是可取的。
3.主动地,缓慢地牵拉肌肉(现今大多数人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加快肌体代谢和血液循环(类似于运动前准备活动产生的效果);能加强体内肌肉部分并改善神经调节机能,增进肌肉间的协调性。
当然还有其他方法,但前提是必须加以严格的控制。在日常活动和体育运动中,肌肉和肌腱同样会得到运动和牵拉,所以在运动前和运动中,为防止运动损伤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
肌肉牵拉对增加柔韧性的效果
1.在牵拉之前须认真细致地做好准备活动,在整个牵拉过程中,从身体上到思想上要完全放松。
2.开始做牵拉时要谨慎、缓慢,在每次的牵拉过程中,每做一个动作都要保持足够的时间。
3.做牵拉动作时应采用最舒适的姿势,如果可能应采用坐姿或卧姿。若用立姿,则需要付出额外的体力来维持平衡,肌肉牵拉的效果就会降低。
4.在每次肌肉牵拉结束后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柔韧性训练,否则前面所做的训练将是无用的。
何时,如何牵拉肌肉?
任何时候都可以做肌肉牵拉练习:运动前,运动后和运动中间,特别是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为了调整或.消除由于过分使用单侧肌肉,关节或肌腱所带来的弊端。
在开始体力活动之前,最好做一下短暂的牵拉或积极的牵拉活动。
运动之后做牵拉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疲劳,因此牵拉的时间要加长并采用被动静力牵拉的方式。
为改善柔韧性,应采用慢速牵拉、积极牵拉或静力被动牵拉.
肌肉牵拉完成之后应该做什么?
当肌肉牵拉使得肌肉紧张程度缓解时,肌肉表现为部分松驰和部分收缩并存。因此,在牵拉之后,最好是再活动一下肌肉,使其增加一些紧张的程度。在纯体力活动之前,应做一些使肌肉收缩的活动及其它专门练习。
对关节的活动
准备活动不应仅满足于使血液的流速和代谢加快或仅仅是牵拉肌肉,同时还应仔细地做好关节的准备活动。
人们常有这种倾向,即在体力活动之前的准备活动时(如热身准备活动),做得最多的是肌肉牵拉,而忽略了做好关节的准备活动。
众所周知,关节表面的软骨是人类运动器官中最脆弱的部分。
由于血液循环不能到达软骨组织,也就意味着这些组织得到养份相对较为困难,因此,对这些软骨组织的损害是不能再恢复的.人体中使用最多的关节是髋、膝部,脚部和脊椎的关节。当感到体内关节软骨部位疼痛时,实际上在很久以前这种损害就已经形成了。
当关节活动时,细胞在关节表面的膜内产生大量富含养份的“润滑液”。这种液体含有关节软骨组织所必不可少的养份,并能改善关节的灵活性,也承受软骨组织的力量.
因此,在具体活动中应做到:
1.着重于减轻关节的负担并在所有的运动中加以注意。
2.在交替做肌肉牵拉和放松及大运动量的活动中,应使富含各种养份的“润滑液”到达关节组织的各个部位。
恢复到平静状态
在恢复过程中,不应仅着重于牵拉肌肉组织。同时应考虑到恢复疲劳和放松关节部位。
在每次运动之后,关节本身也需要一个放松和恢复疲劳的过程。
关节软组织的恢复与“润滑液”的养份有关,并有其法则可循:
1.在关节每次用力之后,应该通过适当的肌肉牵拉来消除肌肉和关节的紧张。
2.在为了恢复疲劳而进行的肌肉牵拉之后,最好是再活动一下关节部位,其做法就象是在做热身准备活动一样,各个关节部位都要活动。
3.通过运动让“润滑液”到达关节的各个表面及软骨组织内部。人们看到并不仅是人体内的活动部位来承受各种力量。也并不仅是由于这些力量的刺激才使得这些部位得到增 强;同时一些被动的部位或者说组织结构不同的部位通过不断的练习也可得到增强,如骨 骼,软骨组织、肌腱和韧带等。毫无疑问,缺乏锻炼只会导致其退化。如果有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