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磁共振, 结论是1.左肩肩峰下间隙狭窄,冈上肌腱损伤;2.左肩喙突下滑囊、尖峰三角肌下滑囊、肱二
肩周炎其实是肩关节周围损伤产生炎症的一个统称。现在把它细分注: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喙肩韧带炎等等。我在临床治疗各关节损伤当中,治疗完毕后都是告诉患者回家后先尽量避免活动,应休息。唯独肩关节在给病人治疗完以后,都是嘱咐病人回家锻炼。在此给大家介绍一种锻炼方法,患者侧面对墙而站,身体直立,离墙距离以胳膊平伸,手指伸直触到墙面的距离为准,然后患者以手指攀墙做向上抬臂的动作,此疗法俗称“爬墙疗法”,有些症状轻的病人自己锻炼可治愈。
2、什么是腱膜下隙(医学)
腱膜下疏松组织:是帽状腱膜与颅骨膜之间的疏松组织层,又称腱膜下间隙。此间隙在颅顶部范围很广,向前达眶部,后达上顶线。间隙内有若干导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故发生感染时,可经导血管向颅内扩散。此隙出血时,常形成较大的血肿,其瘀斑可出现在上眼睑皮下。
3、底盘间隙是什么意思?
您好,汽车管家团队为您解答。
汽车“底盘间隙”指的是汽车停放水平地面上,在额定满载的前提下,其底盘最下突出部位与水平地面的距离。
最小离地间隙越大,车辆通过有障碍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的能力就越强,但重心偏高,降低了稳定性;最小离地间隙越小,车辆通过有障碍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的能力就越弱,但重心低,可增加稳定性。汽车的离地间隙各个高度值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取决于负载状况。
在SUV中,最小离地间隙往往决定着这辆车的通过能力,同时由于SUV的驱动桥方式与轿车不同,最小离地间隙在轿车或跑车上更多是指车身下部轮廓线最低点或底盘上的最低部件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在SUV中更多的是指地面与前桥或者后桥上最低部件的垂直距离。
如有不懂请追问,如您对回答满意,敬请采纳,您的采纳是对我们汽车管家团队最好的鼓励。
4、下额肌肉间隙跳是怎么回事?
肌肉抖动,可能是肌肉过紧,可以按摩放松来解决,也可能是体内缺少钙镁锌铁等微量元素
5、肌肉的筋膜鞘是肌间隔吗?还有筋膜间隙是什么?
一.腱鞘
腱鞘tendinous sheath是包围在肌肉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腱鞘可分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纤维层fibrous layer又称腱纤维鞘fibrous sheath of tendon,它位于外层,为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骨性纤维管道,它对肌肉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滑膜层synovial layer又称腱滑膜鞘synovial sheath of tendon位于腱纤维鞘内,是由滑膜构成的双层圆筒形的鞘。腱滑膜鞘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包绕肌肉腱,壁层紧贴腱纤维鞘的内面。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所以肌肉腱能在鞘内自由滑动。若手指不恰当地作长期、过度而快速的活动,可导致腱鞘损伤,产生疼痛并影响肌肉腱的滑动,临床上称为腱鞘炎,为常见多发病之一。腱滑膜鞘在骨面移行到肌肉腱的两层滑膜部分,称为腱系膜mesotendon,其中有供应肌肉腱的血管通过。 二、滑膜囊
滑膜囊synovial bursa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有的滑膜囊在关节附近和关节腔相通。滑膜囊炎症可影响肢体局部的运动功能。 三、筋膜
筋膜fascia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1.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行于浅筋膜内,有些局部还可有乳腺和皮肌肉。浅筋膜对位于它深部的肌肉、血管和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手掌和足底的浅筋膜均较发达,能对加压起缓冲作用。
2.深筋膜deep fascia 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肉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肉的关系非常密切,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深筋膜伸人肌肉群之间,并附着于骨,构成肌肉间隔;与包绕肌肉群的深筋膜构成筋膜鞘;深筋膜还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还可提供肌肉的附着或作为肌肉的起点。
6、核磁共振, 结论是1.左肩肩峰下间隙狭窄,冈上肌腱损伤;2.左肩喙突下滑囊、尖峰三角肌下滑囊、肱
你好!一般这种情况不需要手术治疗,建议休息,理疗,按摩,服用活血化瘀中药,可以逐渐恢复。
7、如何练肌腱
1。 渐进性超负荷法则:
增强任何健康素质的基础是使你的肌肉去担负比它已习惯的更重的工作,使肌肉承担不断增大的负荷。具体就是逐步提高重量与密度,
但一定要有渐进性。
2。 多组练习法则: 对每个动作要进行多组训练,以使每一肌肉群都能彻底的锻炼。
3。 迷乱莫测法则: 也即:动作多变法则。是为了以避免肌肉的适应性,经常给肌肉以新的刺激。
4。 孤立锻炼法则: 对要发展的肌肉部位,要尽可能的,不借助其它部位,单独承受负荷来集中刺激肌肉。
(二) 中级阶段训练法则:
5。 优先训练法则: 对于身体的最弱或重点要加强的部位,采用安排在训练课的最前面,以精力,体力充足来完保证训练质量。
6。 金字塔法则: 即先用你一次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的 60% 做上 15 次,随后增加重量,减少次数,直到你用 80%
的最大重量做5--6次为止。
7。 分部练习法则: 把你的身体分为上下两面部或三部,对每部各采用更多的锻炼动作和组数,分别在不同的锻炼日来练。以增加锻
炼的全面强度。
8。 大量充血法则: 使用几个不同的动作来刺激同一块肌肉,以增大血流量,集中刺激。
9。 超级组法则: 把起反作用的相对肌肉群接连一起来练,当练其中之一时,有利于另一部分的疲劳消除。这符合神精功能的原理。
10。复合组法则: 把两个锻炼同一肌肉部位的动作接连进行,就称为复合组。
11。综合练习法则: 为使整个肌肉细胞增大,需得对红肌白肌分别刺激。即增加耐力和负荷的承受力。
12。周期法则: 全年锻炼的某一时期,都采用相的训练法则,如此可利于休整,避免过度疲劳,保持稳步前进。
13。静力紧张法则:
就是当你在做一个动作姿势时,不管是否使用重量,最后能静止不动,并保持最大张紧度3--6秒。这对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很有好处
。
(三) 高级阶段训练法则:
14。“欺骗”法则: 在做每一个动作时,按正确的姿势练到再也无力去做一次为止,然后采用不太规整的动作,或借助其它部位完成
一两次的法则。
15。三合组法则: 即:对同一肌肉部位接连做三个不同动作,其间不休息。
16。巨型组合法则: 把锻炼同一肌肉部位的5--6个动作连接着做,中间不休息。
17。先期疲劳法则: 对不容易刺激的部位,采用先完成“孤立”动作,再做“基本”动作的法则。
18。休息---停歇法则: 用增加每组间的休息时间来保证次次都在举最大限度的重量。这是增大体力兼增大肌肉块的训练法则。
19。顶峰收缩法则: 在动作做到肌肉收缩最紧张位置时,持一下这种收缩状态。这能使肌肉线条更明显。
20。持续紧张法则: 避免动作的“惯性“来缓慢完成动作,使肌肉持续紧张,肌肉线条会更加明显。
21。反地心吸力法则: 在你的动作回复下落时,用力抗住所用重量的下降力。这种方法能使肌肉快速增长。
22。强挤次数法则: 当做到再无力了时,让同伴帮上一点力来完成 2--3 次。
23。双分部法则: 一天进行两次分部练习,练习不同的肌肉群。
24。三分部法则: 一天的早上,下午,晚上各练一次,每次只练1--2个肌肉部位。
25。“烧点”法则: 当做完一组的最后一次时,再续做几次短而不完全的动作,这有助于肌肉围度和血管的增长。
26。质量法则: 在规定的组数和次数进行锻炼时,逐步减少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这适于赛前锻炼。
27。渐降组法则: 在一次动作中,当做到做不起了时,减一点重量又继续做下去,然后 又减重量又做。
28。直觉法则: 通过自已锻炼的感觉最适于自已的训练法则。这是每个健美运动员都有应掌握的最重要的一条。
29。兼顾法则: 把孤立动作和基本动作在一个锻炼课程内训练的法则。
30。部分动作法则: 用超负荷的重量来做动作全程的一半,使所锻炼的肌肉充分的得到大强度的刺激。
31。快速法则: 以针对缓慢动作适应性的刺激肌肉法则。
32。交错穿插法则: 在组与组间隙之间,插入锻炼其它部位的动作。是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方法。
8、帽状腱膜下间隙名词解释?
腱膜下间隙属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中文名腱膜下间隙外文名The subgaleal space属 性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位 置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此层又称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腱膜下间隙出血,易广泛蔓延,形成较大的血肿,瘀斑可出现于鼻根及上眼睑皮下。此间隙内的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因此腱膜下间隙被认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