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肉肌腱拉伤的原因与机制是什么?
肌肉肌腱拉伤
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这在长蹍、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练习时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后,拉伤部位剧痛,用手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索条状硬块,触疼明显,局部肿胀或皮下出血,活动明显受到限制。
肌肉拉伤后,要立即进行冷处理——用冷水冲局部或用毛巾包裹冰决冷敷,然后用绷带适当用力包裹损伤部位,防止肿胀。在放松损伤部位肌肉并抬高伤肢的同时,可服用一些止疼、止血类药物。24小时至48小时后拆除包扎。根据伤情,可外贴活血和消肿胀膏药,可适当热敷或用较轻的手法对损伤局部进行按摩。
肌肉拉伤严重者,如将肌腹或肌腱拉断者,应抓紧时间去医院作手术缝合。
肌肉拉伤的康复
肌肉拉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流行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肌肉拉伤在各种运动损伤中所占的比例为18.2%~28.4%。肌肉拉伤不仅会影响训练和比赛的效果,处理不当会影响伤肌功能的恢复,严重的可遗留伤残。作者综合近年来肌肉拉伤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成果,着重对其发病机理、防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1 发病机制肌肉拉伤是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张力、重力或对抗所引起的肌肉过度牵伸所致。这是一种作用于肌肉的间接损伤,最好发于跨越两个关节,尤以发生在Ⅱ型纤维比例更高的肌肉,如月国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其中以月国绳肌拉伤最为常见。
肌肉在有或无主动收缩时被动牵拉都可引起拉伤,但单纯被动牵拉引起拉伤的情形在临床并不多见,肌肉主动收缩时被动牵拉易引起拉伤,尤以大强度离心收缩时最为常见。目前普遍认为,人体肌肉拉伤是主动肌收缩的同时,拮抗肌亦收缩,超过了肌肉组织承载所致。
2 机体对肌肉拉伤的反应损伤的即刻是炎性反应,水肿多于出血,严重的肌肉撕裂则产生出血,有时还有皮下溢血与出血,CT检查显示其主要反应是水肿与炎症。出血常自肌肉进入筋膜间隙或进入皮下。临床体检发现肌肉拉伤常发生于肌肉的远端(月国绳肌除外,其拉伤的部位是在肌群的近端外侧,主要是在股二头肌)。手术探查证实肌纤维的断裂部位大多靠近肌肉—肌腱连接处。
组织学检查发现肌纤维断裂发生在靠近肌肉—肌腱连接处肌肉端,而非其组织学交界处。拉伤后1 ——2d,损伤部位存在剧烈炎症反应,表现为肌纤维坏死、出血、肿胀和炎细胞聚集与浸润;拉伤后3d,损伤部位成纤维细胞逐渐增多,以后开始出现新生毛细血管与肉芽组织形成;7 —11d ,水肿与炎症反应逐渐被吸收,以后肌肉出现再生即纤维化与肌管(myotube)形成,成纤维细胞仍十分活跃,肌内膜进一步纤维化,疤痕组织逐渐形成。力学测试也表明p1:拉伤后即刻,肌力显著下降;1d时,肌力继续下降,仅为对照侧的55%左右;拉伤2d后肌力开始恢复,7d8 寸基本恢复正常(为对照侧的94%)。
3 临床表现及分级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是肌肉拉伤的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其损伤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级:一级:仅有少数肌肉纤维挤压或撕裂,而其周围的筋膜完好无损,纤维的断裂只在显微镜下;能见到,该肌肉在抗力下测试有疼痛与局部压痛,在开始24h 内可能测得轻度肿胀与皮下溢血;二级:有较多数量肌纤维断裂,筋膜可能亦有撕裂,肌与肌腱连接处有部分断裂,伤者可能感到“啪”一下拉断的感觉,常可摸到肌与肌腱连接处略有缺失与下陷;三级:肌肉完全断裂,受伤时有剧痛,并摸到明显的缺失,拉伤的肌肉功能丧失。
4 治疗肌肉拉伤后不同时期,其治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伤后即刻的处理原则与其他急性软组织损伤相同,即RICE处理——rest(休息、制动);ice (冰水);compression (压迫);elevation (抬高)。进一步治疗措施包括有物理治疗、功能训练、类固醇与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以及中医中药等。类固醇由于对肌肉的组织学恢复和力学特性均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已不再作为首选药物应用;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如水杨酸、布洛芬、芬必得等)的应用,虽然对伤后数天内缓解炎性反应与疼痛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延缓骨胳肌的再生和胶原的合成,特别是在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时应注意其危害性,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5 ——7d. 在拉伤开始的第1 、2 d 中为了适应与保护局部,有时需对肢体进行短时制动。长期制动不利于组织愈合,并易产生肌萎缩与力量减弱。肢体制动时的体位应加以充分的考虑,研究表明制动导致肌肉萎缩,而肌肉处于屈曲位制动比处于伸直位所受的影响更大。因此由于挫伤产生疼痛有制动指征时,应将肢体固定于肌肉牵伸的位置,而一般肌肉损伤后应尽早开始适度的被动活动,随后进行有控制的主动牵伸活动。
I 度损伤在伤后30min ——1h即应采用冰敷与加压包扎,第2d即可开始作控制活动度的主动牵伸,首先控制在不痛范围内的被动活动,以后每天增加一定活动度,包括垫上运动、水池中行走(pcolwalking )、骑固定自行车,直至肌肉收缩时不再疼痛。恢复正常运动前,先进行肌肉强度训练测试。由于伤后数天的愈合期,肌肉有一定程度萎缩,肌力较对侧差,因此不能在疼痛消失后即进行正常运动,以避免再次损伤。对受损肌肉进行强力训练,是避免再损伤的重要康复措施。Ⅱ度损伤至少需1h冰敷与加压包扎,对严重损伤可口服皮质激素并递减剂量。开始即可在可耐受程度下活动与牵伸,在无痛情况下作温和的主动运动。同样,恢复运动前应先行强度训练测试。Ⅲ级损伤有的需行手术修补,如同组肌群能代偿性肥大,补偿缺失的功能,则不需手术修补。
5 预防运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因素所造成的,包括有内在因素(如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等)以及外在因素(如方法因素、环境因素等),因此对其预防也应从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在此仅从身体的角度来探讨肌肉拉伤的预防。
在成人,经过全身规定的训练程度对预防肌肉损伤有一定效果。在儿童,规定训练的效果尚有争论。肌肉拉伤的预防主要是进行科学的准备活动与伸展运动。研究表明准备活动一方面可使肌肉弹性增加,储存更多的能量;肌肉内温度升高,使得其应激性上升,并可提高其收缩效率;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也能调整心理,这些都有利于拉伤的预防。一般来说,准备活动包括二个部分:常规准备动作,如慢跑、骑自行车及根据不同运动采用缓慢有控制的操练。此外剧烈运动后的放松运动,从预防损伤的角度来看与准备活动同样重要。
伸展练习预防肌肉拉伤的原因既可根据牵张反射来解释,也可根据软组织的粘弹性特性,即应力松弛、蠕变来解释。实验研究提示伸展练习的次数以3 —6 次为宜。肌肉牵伸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两种:静态牵伸与改良本体感受的神经肌肉促进。静态牵伸是将肌肉处于拉长位,以后行缓慢地被动牵伸,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方法。本体感受的神经肌肉促进是1950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方法,是运动比赛和对抗肌群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
肌肉的主动收缩被认为能预防肌肉拉伤,肌肉主动收缩一方面可使肌肉内温度增高,使肌肉—肌腱的粘弹性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其产生的张力使得最易拉伤部位肌肉—肌腱连接部受到一定程度的牵拉。
为预防肌肉拉伤,还应充分考虑疲劳等因素的影响。正常肌肉的能量吸收大部分由肌肉主动收缩产生,肌肉的能量吸收作用可预防和减少肌肉的损伤,而疲劳肌肉的收缩力下降,因而易于拉伤。此外对有Ⅱ、Ⅲ级拉伤史的肌肉,应防止训练强度不当造成再伤,因为肌纤维断裂后,肌内膜纤维化和疤痕组织的形成是主要的修复方式,而疤痕组织的硬度大,粘弹性差,易于拉伤。
肌肉拉伤后怎样恢复?
不少人训练都出现肌肉拉伤,出现腹部和背部的疼痛,不管怎样来讲,肌肉拉伤都是健美训练的大敌,往往让你很长一段时间放弃该部位的肌肉训练。
所以每次训练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热身,并且,注意自我保护,下面归纳了一下伤痛自我养治几种方法,希望大家训练时,避免受伤,受伤后都有效的尽快恢复。
(一)休息!休息!休息! 如果锻炼中身体某部位感到某种异常的疼痛,就别再做下去了,应该彻底放松和休息。
(二)弄清伤势
将受伤部位轻轻转动,随便做一些轻柔动作以确定哪些肌肉,肌腱,韧带疼痛或受了伤,这样就能知道治疗动作应该集中在何处,并在强烈锻炼时应该避开哪些动作。
(三)不增加伤处的负担。
弄清受伤部位后,不仅仅不要做影响这些伤痛处的锻炼动作,就是在日常活动中,也须注意不给伤处增加负担,例如,后腰疼痛就别去提起重物,脚疼就要避免跑步。
(四)绕过伤处锻炼
人体有600多块肌肉,因此,即使你伤了100块肌肉,你还有500多块肌肉可练,应该锻炼全部肌肉,才能改善你的健康,取得均匀发展,同时又能加强主要负重的股骨,伤处周围会存在可作意中人活动的肌肉,,例如,受伤或接任胫部肌肉阻碍整个下蹲的动作,但还允许做到半蹲动作,但必须小心从事,若活动时,有所不适,就应该让整个伤处肌群都得到休息。
(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必须很仔细的测定受伤的部位,寻找一种能很轻柔地活动受伤部位的动作,用这种动作促进血液循环,以补充新鲜养料,清除废弃物质。
(六)轻轻伸展
慢慢伸展伤处,直到一遇到有轻微抵触处即停止,然后试着放松损伤部位。这样做时,试试作进一步的伸展,当肌肉达到伸展和轻松时,起治疗作用的血液会更多的流往该处,就能更快得到治愈,但如伸展过分,就会导致创伤的恶化,甚至甚至再受伤。
(七)按摩
轻轻的按摩能直接增进血液流量,可以自我搓揉,但更有效的解痛办法是自己放松,让一位懂推拿术的人给你推拿。
(八)热力
热力能凭借人体自然的冷却反应而促进血液涌向身体表面,热力也能减缓受伤肌肉的紧张状态,从而使血液循环加速,给肌肉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
(九)冰敷
热力作用往往用于长期的受伤后的养治,而不能用作临场的急救,刚受伤即加热能造成伤处肿胀而引起组织进一步损伤,一般受伤后的48小时内,用冰敷可减轻肿胀。
最后,对于一般的肌肉拉伤,最好是针灸治疗,效果会比较好。恢复得快,不会有什么后遗症。还有,看拉伤是否出血,如果没有,则可以热敷,同时,用点扶他林,有比较好的止痛效果。如果是由于运动量过大肌腱受伤可吃点三七伤痛药,对伤处擦红花油,不妨减小运动时间及强度,便可早日恢复。
运 动 之 前 充 足 预 热
运 动 之 前 充 足 预 热 外企任职的贾瑞好容易有一个自己的周末,便约上好友去场馆打乒乓球,没想到球
没打几下,却拉伤了大腿肌肉,走路都有点"龇牙咧嘴",看上去很痛苦。
据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的李学文大夫介绍,这种意外受伤的出现,大多是由于运
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尤其是冬天天气寒冷,韧带、肌肉更脆、更僵一些,肌肉比较
紧,如果准备活动没做好,甚至没做准备活动就立即进行猛烈的运动,就很容易受伤。这
是由于肌肉没有准备好就突然受到超负荷的刺激,经常会引起肌肉拉伤。从临床观察,这
个季节运动创伤更多一些。一旦出现肌肉拉伤,轻者会影响正常工作,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才能康复。李大夫提醒说,冬季进行训练的人更应时时注意预防肌肉拉伤。那么,肌肉拉
伤是如何造成的呢?肌肉拉伤后该如何处理呢?
运动医学指出,肌肉主动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长所造成的肌肉微细损伤、肌肉
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都称为肌肉拉伤。在体育运动中,经常会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训
练水平不够,过度疲劳,错误动作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造成肌肉拉伤。其根本原因有
二:一是在完成动作时,肌肉主动猛烈地收缩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二是由于突然
被动的过度拉长,超过了肌肉的伸展性。
在发生肌肉拉伤后,会出现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痉挛、功能障碍等现
象。当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感会加重。有些严重的伤者除有以上症状外,
还会产生皮下出血,触摸局部有凹陷及一端异常隆起等现象,这可能是出现了肌肉断
裂。
一旦出现肌肉拉伤,肌纤维轻度拉伤及肌肉痉挛者,可用针刺疗法治疗。肌纤维部分
断裂者,早期可冷敷、加压包扎,48小时后开始按摩治疗,手法要轻缓。对于怀疑发生肌
肉完全断裂者,应在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立即送医院确诊,必要时接受手术治
疗。
如 何 防 肌 肉 拉 伤
既然肌肉拉伤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关键就在如何预防肌肉拉伤:
●运动前做足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可以升高体温,降低肌肉的粘滞度,放松肌肉,使
肌肉达到运动所需的状态。不可不做准备活动直接参与大运动量活动。
●合理安排训练量。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不要盲目照搬他人的训练计
划,有条件的可请专业指导帮助制定训练计划。
●正确掌握技术动作。要在完全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后再开始练习。在做较大运动量的
高负荷练习时,最好有同伴在旁保护。
2、如何修复肌腱
肌腱损伤的修复
在手外科领域中,肌腱损伤问题占很大比重。根据积水潭医院手外科1992年、1993年两年统计,手部损伤,包括新鲜与陈旧性损伤,共3700多例,单纯肌腱损伤和合并肌腱损伤的病例占30%,因此,肌腱修复质量直接关系到手功能恢复程度,肌腱修复过程中,熟悉肌腱系统的功能解剖,了解肌腱损伤的创伤病理,熟练地掌握肌腱损伤的处理原则与操作技术,是获得肌腱修复术后较好疗效的基本条件。天津市汉沽区盐场医院外科张东坤
肌腱损伤在手外伤中约占开放性损伤病例的三分之一,肌腱损伤致伤原因一般为锐器伤和机器伤。肌腱损伤的修复分为一期直接修复和二期移植修复。
一、肌腱缝合方法
(一)Bunnell缝合方法
采用3-0的无创尼龙或涤纶线双植针,距肌腱断端6毫米处横穿入一针。将肌腱缝线的一半拉出肌腱对侧缘后,反复四次。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缝合断端另一端,将断端两端对合结扎缝线。此缝合方法缝接处抗张力较强。可用于鞘管内屈肌腱缝合。但由于缝合线反复穿插,易造成肌腱断端处血液循环不通畅,现多不采用。
(二) “8”字缝合法
用3-0无创缝线距断端5毫米处进针,呈“8”字缝合两肌腱断端。此方法经常用于新鲜肌腱损伤的缝接,或直径相等移植肌腱的缝合。“8”字缝合简便,对腱断端创伤小,但抗张能力也较小。
(三)Kessler缝合法
Kessler缝合法或称改良法,是目前常采用的肌腱缝合方法之一。采用5-0无创缝合线于断端近端5毫米处,从腱一侧断端处进针,距断端5毫米处出针,再横行穿过肌腱,纵行进针从断端穿出。以同样方法,缝合对侧断端,两断端对合结扎缝线。此方法缝接处结扎线埋在腱内,抗张力较强,且缝线作用为纵向。
改良Kessler缝法,是在上述缝合方法基础上,在肌腱缝合处加一圈间断缝合,以加强缝合处的抗张能力,并使缝合处光滑、平整。
(四)Kleinert缝合法
Kleinert缝合适用于新鲜或陈旧性肌腱损伤缝合。采用3-0无创伤在断端上方5毫米处水平进针,对侧穿出,然后再斜行进针,并于断端穿出。再用一侧的针线在另一断端做同样形式的缝合。此缝合方法简便易行,抗拉力强,对肌腱断端血液循环影响小。
(五)Koch-Mason缝合法
Koch-Mason缝合法略同于Kleinert缝合,所不同的是采用双针分别缝合肌腱远近端,在断腱间有两个缝接线,并间断缝合断端,以加强抗拉力,同时使其缝合处光滑、平整。
(六)津下(Tsuge)缝合法(套圈式)
津下缝合法用3-0或5-0圈形肌腱缝合线,距断端约1厘米处横行穿一针。出针后再套入圈内,拉紧后锁住少量肌腱纤维,偏长侧将针纵向穿入肌腱。并从断端引出,然后再穿入对侧断端,离断端1厘米处将针穿出,拉紧对合好断端后,将线的一端剪断。
(七)田岛(Tajima)缝合法
田岛缝合法适用于粗的肌腱,即津下缝合法双套圈缝合,抗拉力较强。此缝合方法对断端肌腱血液循环干扰较少。
(八)腱骨固定法
键骨固定法用于肌腱植腱固定术,用小骨刀在固定肌腱处掀起一骨皮质,或用骨钻钻孔以接纳肌腱,再用细钢丝将肌腱断端做“8”字缝合,然后将钢丝分别从骨创面两侧穿向背侧,拉紧钢丝,使肌腱端嵌入骨创面内,穿出的钢丝在植背侧用钮扣或纱布卷固定,拆线时剪断一侧钢丝,牵引出另一端即可。
(九)编入缝合法
编入缝合法适用于肌腱端侧缝合,包括一条与多条肌腱端侧缝合,一般在利用一条肌腱带动多条肌腱时采用。用11号尖刀在肌腱适当部位戳穿,将要移位的肌腱劈开,穿过肌腱裂隙缝合,再用同样方法,穿抽两次缝合,最后将移位肌腱断端部分切除,用接受移位的肌腱包埋。
单条肌腱端侧缝合法,常用于两直径不等的肌腱缝合。先将粗肌腱用11号刀做切口,将细肌腱穿入裂隙并缝合,再于粗肌腱的稍远端处与第一个切口成90度切开,再将肌腱远端穿入并缝合。如此穿抽缝合3至4次,于粗肌腱断端将肌腱牵引与其平行,断端修剪成鱼嘴状,包绕细肌腱,使肌腱位于粗肌腱中央部位。
二、肌腱缝合方法的选择
(一)肌腱缝合的要求
1.肌腱缝合后接合部有一定的抗张能力;
2.肌腱缝合部位要光滑,不留粗糙面;
3.缝合材料抗拉性能好,组织反应小;
4.缝合方法简便,实用,较少干扰肌腱内部血循环;
5.遵守无创操作,使用无创肌腱缝合针线,减少手术对肌腱的损伤。
(二)缝合方法选择
伸肌腱多采用“8”字缝合方法;屈肌腱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较常采用Kessler、Kleinert及Tsuge 等缝合法。
(三)肌腱缝合的材料
肌腱缝合的材料要求拉伸性好,组织反应少,目前多选用3-0或5-0的尼龙单丝无创线缝合肌腱,有单针和双针与直针和弯针之分。
(四)肌腱损伤的处理原则
1.修复时机
开放性损伤在损伤时间、损伤情况及技术条件允许时,均应一期修复肌腱。如不宜做一期修复或各种原因没有做一期修复,应争取在伤后一个月内做迟延一期修复。因为肌腱断裂后,腱端回缩,断腱的肌肉收缩,如若时间过长,即使肌腱没有缺损,也很难再直接缝合。肌腱长时间松驰废用,将发生变性、变细、发黄、脆软、回缩等使肌肉萎缩,这些变化在屈肌腱比伸肌腱更明显。如进行二期晚期修复,肌腱无法直接缝合,只能行肌腱移植修复术。
2.肌腱的缝合
肌腱修复后妨碍功能效果的重要原因是肌腱粘连。粘连最多的部位是肌腱缝合处,为此不能不在肌腱缝合方法和应用材料上有所讲究。力求缝合方法简便、可靠,有一定的抗张能力,并能减少腱端缝合部位血管的狭窄。
3.局部的条件
肌腱愈合所需营养主要是血液与滑液,所以修复的肌腱应位于较完整的滑膜鞘内,或富于血液循环的松软组织床内,在这些部位愈合的质量高,粘连少。再缺血处如瘢痕覆盖部位、裸露硬韧的组织韧带、纤维鞘管壁、骨面等,不宜修复或进行肌腱移植。
4.腱鞘的处理
具有完整壁层滑膜的鞘管,不仅不会妨碍肌腱的愈合,而且还是防止肌腱粘连很好的屏障。因此,手指屈肌腱二屈内损伤时,较完整、具有壁层滑膜的鞘管不应切除,应予修复。破损严重,或滑膜已不存在的鞘管应切除。要考虑在适当的部位保留滑车,以利于修复后肌腱的功能恢复。
5.良好的骨支架
良好的骨与关节是肌腱发挥功能的重要条件。新鲜肌腱损伤伴有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修复肌腱之前应先行骨折与骨关节复位,并给予稳妥固定。必要时应用可靠的内固定,然后再缝合肌腱。晚期肌腱修复时,如同时存在骨折不愈合,或关节不稳、畸形等,应首先解决骨与关节问题,然后再行肌腱修复。
6.术后正确可靠的制动
肌腱修复手术后,需要良好的术后制动。制动的方法要正确。屈肌腱损伤石膏打在背侧,屈腕、屈掌指关节固定。伸肌腱损伤,石膏打在掌侧,掌、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处于伸直位。
7.功能练习
肌腱缝结后24-48小时,开始早期被动活动,可以促使新生胶原纤维形成纵向排列,促进愈合,减少粘连。功能练习应在严格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避免发生肌腱缝结处断裂。
3、如何练肌腱
1。 渐进性超负荷法则:
增强任何健康素质的基础是使你的肌肉去担负比它已习惯的更重的工作,使肌肉承担不断增大的负荷。具体就是逐步提高重量与密度,
但一定要有渐进性。
2。 多组练习法则: 对每个动作要进行多组训练,以使每一肌肉群都能彻底的锻炼。
3。 迷乱莫测法则: 也即:动作多变法则。是为了以避免肌肉的适应性,经常给肌肉以新的刺激。
4。 孤立锻炼法则: 对要发展的肌肉部位,要尽可能的,不借助其它部位,单独承受负荷来集中刺激肌肉。
(二) 中级阶段训练法则:
5。 优先训练法则: 对于身体的最弱或重点要加强的部位,采用安排在训练课的最前面,以精力,体力充足来完保证训练质量。
6。 金字塔法则: 即先用你一次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的 60% 做上 15 次,随后增加重量,减少次数,直到你用 80%
的最大重量做5--6次为止。
7。 分部练习法则: 把你的身体分为上下两面部或三部,对每部各采用更多的锻炼动作和组数,分别在不同的锻炼日来练。以增加锻
炼的全面强度。
8。 大量充血法则: 使用几个不同的动作来刺激同一块肌肉,以增大血流量,集中刺激。
9。 超级组法则: 把起反作用的相对肌肉群接连一起来练,当练其中之一时,有利于另一部分的疲劳消除。这符合神精功能的原理。
10。复合组法则: 把两个锻炼同一肌肉部位的动作接连进行,就称为复合组。
11。综合练习法则: 为使整个肌肉细胞增大,需得对红肌白肌分别刺激。即增加耐力和负荷的承受力。
12。周期法则: 全年锻炼的某一时期,都采用相的训练法则,如此可利于休整,避免过度疲劳,保持稳步前进。
13。静力紧张法则:
就是当你在做一个动作姿势时,不管是否使用重量,最后能静止不动,并保持最大张紧度3--6秒。这对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很有好处
。
(三) 高级阶段训练法则:
14。“欺骗”法则: 在做每一个动作时,按正确的姿势练到再也无力去做一次为止,然后采用不太规整的动作,或借助其它部位完成
一两次的法则。
15。三合组法则: 即:对同一肌肉部位接连做三个不同动作,其间不休息。
16。巨型组合法则: 把锻炼同一肌肉部位的5--6个动作连接着做,中间不休息。
17。先期疲劳法则: 对不容易刺激的部位,采用先完成“孤立”动作,再做“基本”动作的法则。
18。休息---停歇法则: 用增加每组间的休息时间来保证次次都在举最大限度的重量。这是增大体力兼增大肌肉块的训练法则。
19。顶峰收缩法则: 在动作做到肌肉收缩最紧张位置时,持一下这种收缩状态。这能使肌肉线条更明显。
20。持续紧张法则: 避免动作的“惯性“来缓慢完成动作,使肌肉持续紧张,肌肉线条会更加明显。
21。反地心吸力法则: 在你的动作回复下落时,用力抗住所用重量的下降力。这种方法能使肌肉快速增长。
22。强挤次数法则: 当做到再无力了时,让同伴帮上一点力来完成 2--3 次。
23。双分部法则: 一天进行两次分部练习,练习不同的肌肉群。
24。三分部法则: 一天的早上,下午,晚上各练一次,每次只练1--2个肌肉部位。
25。“烧点”法则: 当做完一组的最后一次时,再续做几次短而不完全的动作,这有助于肌肉围度和血管的增长。
26。质量法则: 在规定的组数和次数进行锻炼时,逐步减少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这适于赛前锻炼。
27。渐降组法则: 在一次动作中,当做到做不起了时,减一点重量又继续做下去,然后 又减重量又做。
28。直觉法则: 通过自已锻炼的感觉最适于自已的训练法则。这是每个健美运动员都有应掌握的最重要的一条。
29。兼顾法则: 把孤立动作和基本动作在一个锻炼课程内训练的法则。
30。部分动作法则: 用超负荷的重量来做动作全程的一半,使所锻炼的肌肉充分的得到大强度的刺激。
31。快速法则: 以针对缓慢动作适应性的刺激肌肉法则。
32。交错穿插法则: 在组与组间隙之间,插入锻炼其它部位的动作。是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方法。
4、肌腱如何锻炼有效果?
锻炼方法
1.2.1 功能锻炼前
应重点评估病人术后伤口疼痛情况,病人对功能锻炼的知晓率、配合情况,术后功能锻炼以病人伤口不疼痛、能坚持锻炼为准[2]。同时锻炼应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告知患者切勿操之过急。
1.2.2 第1~3周
玩具球主要用于术后第4周起拆除局部固定的石膏;术后第1~2周以被动屈曲、主动伸直的锻炼为主;术后第3周指导患者做无抗阻力的主动屈伸运动,嘱患者轻度主动活动,用力适度,避免暴力性动作[2]。
1.2.3 第4~5周
指导患者进行轻微的抗阻力的主动屈伸练习,嘱患者五指抓住玩具球,轻微用力将玩具球捏下(见图1),此方法锻炼患指的屈肌腱功能,再利用玩具球的反弹力,将手指弹回伸直状态,此方法锻炼患指的伸肌腱功能,每天如此反复锻炼,每次锻炼以引起患者酸胀感为度。图1
1.2.4 第6~8周
逐渐增加抗阻力的主动屈伸活动,可在第4~5周基础上增加力量捏玩具球(方法同前),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及屈伸肌腱的力量,减少粘连,同时开大虎口,避免虎口挛缩。此外,屈肌腱Ⅱ区损伤修复根据其解剖特点此区术后较易形成粘连,因此加强此类患者心理疏导,增强其信心,鼓励其更加努力进行玩具球的功能锻炼,防止发生粘连。
肌腱断裂术后粘连是影响手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术后适时、适量的、正确的功能锻炼可预防肌腱粘连,最大限度恢复手指的功能;玩具球不仅可以促进手指的屈伸肌腱功能恢复,还能锻炼手的抓捏功能。
希望可以帮到你。
5、就是手臂被挤压撕脱现在一个多月了。三次手术了。 第二次手术手臂背面的肌腱清除了 第三次现在手臂
这种情况如果是有严重的挤压伤,有皮肤组织及皮下肌腱韧带的坏死应该是很严重的,一般会影响以后的用力及关节的正常用力的。主要看坏死的程度。应该尽量修复肌腱韧带,皮肤坏死部位应该做皮瓣移植手术才能尽可能的恢复功能。同时还要看术后有没有挛缩粘连等并发症。
6、肌腱的修复原则
1、注意防止感染。如为咬伤,不可一期修复肌腱。
2、掌握修复肌腱的时机,二期修复时指关节应具有满意的被动活动度。
3、操作时尽量减少创伤,吻合处对合准确,减少肌腱粗糙面裸露。
4、选用刺激小而坚韧的缝合材料,及适当的缝合方法。肌腱断裂缝合后,近侧肌肉回缩力大,应予克服,需用外固定,2周内绝对避免强力自动收缩。
5、肌腱周围需有良好的滑动组织,不可置于瘢痕组织中或贴于骨面。
6 、在指骨和掌指关节凹面,如有滑车或横韧带破坏,作二期处理。
7、肌腱应有良好的皮肤覆盖,不可行游离植皮。
8、术后活动至关重要,近年来早期被动活动正受到重视,但相应实验研究工作尚少。提倡在保护下尽早开始轻柔活动;过迟活动易发生粘连。术后第1周作轻度被动手指活动,第2周作中度被动活动,第3周作较大被动活动及轻度主动活动,满3周作大幅度被动和中等量主动活动。满4周去除外固定,积极进行主被动活动。
9、肌腱移植术:开放性损伤不作肌腱移植,如有肌腱缺损,应在伤愈1月后进行移植。如伤口有感染,应在感染治愈炎症完全消退,关节被动活动正常时,作肌腱移植手术。一般在伤愈合2-3个月进行。
7、肌腱损伤如何复健
你好,看你的伤势特别严重,那么大的伤口真吓人,肌腱损伤是比较难恢复的,骨折了伤筋动骨一百天,多静养不要动,肌腱复健要等你的骨头都长好了,才能开始复健,不然骨头会很容易出现二次受伤的,再次骨折非常难再好的。筋骨要复健你要准备好,会很难受疼痛感很强,要拉伸运动,疼也要坚持,准备迎接新的开始,有专业的康复教练会给你专业指导,是要有阶段性一步步来。
8、肌腱受伤有什么比较全面的恢复方法?
肌肉拉伤的主要原因多半是肌肉的准备不够,像是受伤尚未复原、暖身不足等等;肌肉使用太过度而失去应有的弹力和协调性而受伤。肌肉拉伤的部位以大腿后的股二头肌最为常见,其次是小腿的腓肠肌和大腿的股四头肌。 拉伤的症状主要有疼痛、肿胀、肌肉紧绷,倒不一定会皮下出血。它的严重度可以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度〔轻度〕。只有一小部份肌纤维断裂,当用力时或按压时才会引起疼痛,外表看起来还好。这时的处理也是冰敷和绑弹性绷带,并轻轻的活动肌肉,让它不要变硬。大概2~3天就可以热敷和开始恢复运动。 第二度〔中度〕。有部份的肌纤维断裂,皮下出血明显,患部外表肿胀。这时的处理是冰敷和绑弹性绷带24~48小时,并轻轻的活动患部。大约3~4周可以回复到原来的运动量。 第三度〔重度〕。肌纤维全部断裂,患部大量出血,从外观上可以看出断裂部位凹下去,而两旁则凸起来。遇到这种伤害,要先予以冰敷和弹绷,再送到医院手术治疗。肌肉断裂手术后的复原期大约要4~6周才会长好。 早期治疗原则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首先做冷敷,用冰块敷患处,或将伤肢放入冷水中,或在自来水下冲洗。冷敷后加压包扎,抬高肢体,这种方法有止血、镇痛、防肿的作用。包扎 时先用海绵垫敷伤部,再行弹力绷带包扎,松紧度适中。包扎24小时后拆除,视其伤情再作处理。早期不宜作按摩和理疗,否则会加重出血和组织的渗出,使肿胀加重。伤后三天内避免重复致伤动作,三天后可进行功能性练习。一周后,可逐渐恢复锻练,但伸展时以不引起伤处疼痛为度。 药物使用:云南白药,负他林,红花油,搓抹。 物品使用:在肌肉拉伤除使用弹力绷带,睡觉都带着。恢复效果很好。 追问: 脚踝 肌腱..... 回答: 1.第一阶段—休息、 冰敷 、压迫、抬高(RICE):RICE可说是所有 运动伤害 急救的通则。(1)休息:于受伤时即刻停止患部动作;(2)冰敷:接着,藉由冰敷促使局部 血管收缩 ,以抑制 皮下出血 和减少发炎肿胀;(3)压迫:以 弹性绷带 包扎患部亦有消肿之功效,但切记勿捆绑过紧,以免阻绝 血液循环 ;(4)抬高:将患部抬高则可促进血液及 淋巴循环 ,防止充血及消肿。 2.第二阶段—有限的活动:在完成急救和消肿手续后,接下来便须将焦点转向患部的治愈上。首先,必须了解血液于患部复原中所扮演之角色。血液中的 白血球 具有防御 病菌 、清除坏死组织、和增进机体 免疫力 的功能,因此患部复原的时间遂与血液之供给量成正比。举例而言,皮肤与肌肉具有绵密的 微血管 组织,故复原期较短;但 韧带 与 肌腱 的微血管分布稀疏,因而至少须费时六 周方 能痊愈;至于保护关节的 软骨 ,由于其全然无血液供给,故唯有动手术方能治愈。此外,除血管分布的疏密, 运动量 之多寡亦会影响血液循环的程度。复原初期,患部尚无法承受剧烈运动,故宜采热敷或按摩之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但当受创组织较健全、且使用患部不再感到 刺痛 时,便可进入第二阶段,即藉由适度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所谓适度,是指在患部自主(不 施压 )与正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且不致感到不适。 3.第三阶段—渐进式施压:当患部于自主范围内进行活动而不致感到疼痛时,便可对受创组织施压,使其强化。但施压之强度须适中,一旦感到疼痛便须停止,否则将引起二度伤害。其次,应注意在对患部施以抗压训练时,须避免于训练后12小时内采热敷。此外,此阶段亦可借机纠正肌群的不平衡发展,藉施压之方式强化原本较弱的部位。 4.第四阶段—患部之愈合:随着第三阶段的完成,患部将回复其原有肌力的2/3,此时可转以实际攀登之方式帮助愈合。由于患部已久未使用,故须经过一段重新适应期,方能与其余肌群协调运作。起初可进行一些难度易、强度低的 攀登训练 ,使患部适应各种不同的姿势与动作,再将强度逐步提升。相对于第三阶段,此阶段可帮助选手审视自身的攀登技巧。倘若平日倾向于以固定动作攀登或攀爬特定地形,此阶段多元化的攀登训练将可降低同类型伤害再度发生的可能性。
9、肌腱损伤后如何修复
手部肌腱损伤多为切割伤导致的,肌腱断裂后,相应的关节失去活动功能,因此应进行及早的修复。肌腱损伤修复原则修复的原则是无张力、无扭转、无损伤。术后肌腱粘连与再断裂是其主要并发症,肌腱粘连是目前尚未得到完全解决的难题。修复肌腱防止粘连要从三个方面探讨:(1) 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的选择;(2) 保护腱周组织;(3) 预防粘连的材料应用。肌腱缝合的方法Kessler 氏法的优点在于缝合坚强,牢靠,缝合处不易劈裂,可利于早期活动;吻合口粗糙面少,能减少肌腱粘连的机会。而且Kessler 氏法对肌腱血供关系影响较小。选择适当的缝合材料可进一步弥补术式的不足之处。腱周组织指肌腱内外膜、腱鞘、腱纽等,行肌腱修复时均应避免损伤,腱周组织是肌腱血运的提供者,它能保持肌腱滑动结构的完整性,并减少术后肌腱粘连。早期活动减轻粘连修复肌腱后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在坚强缝合的基础上早期活动能有效地减轻粘连,即使有轻度粘连通过适当锻炼也可使粘连组织渐松软拉长,使被修复的肌腱恢复一定的滑动功能。敷料包扎以创面为限,尽可能暴露以利早期功能锻炼;保持适当的压力,可限制炎性反应渗出肿胀,渗血,并能帮助肌腱愈合。其压力以不产生神经压迫症状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