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肌腱 > 菱形肌腱

菱形肌腱

发布时间:2020-09-04 18:23:13

1、什么叫含胸?

有不少人患有“含胸”(或者叫圆肩Round Shoulder)的不良身体姿势,成因有好几种:当中包括长久以错误坐姿伏案工作;或者经常锻炼胸大肌,缺少锻炼菱形肌和斜方肌中下束所造成的。 我们来做一个小测验:首先站立做“含胸”的姿势,然后双臂在顺着身体两侧向上抬起,当逐渐抬高时会不会开始感觉肩关节不舒服甚至有轻微的疼痛呢?然后换另外一种身体姿势,上身挺直(肩胛内收及下压),再把双臂抬起。这次所抬高的幅度是不是比刚才高一点呢?而且没有感觉到肩关节疼痛或不舒服。这是因为正确的身体姿势可以让关节以最佳的幅度活动,而且避免在运动的时候造成的关节疼痛。也就是说,在做“侧平举”动作时先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而且抬起的幅度不要高于肩。那“含胸”到底是属于什么症状呢?在医学上称为“上交叉综合症”(Upper-CrossSyndrome),实际上是属于一种肌肉不平衡:胸大肌过紧及缩短;相对的肌肉是菱形肌和斜方肌中下束,它们是被拉长及软弱的。以这样的不良身体姿势来进行像“侧平举”动作,会直接增加肩关节的压力。而且肩关节的位置有两条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冈上肌肌腱)如果长期这样进行的话,这两条肌腱很容易被磨损,造成发炎和疼痛,这种痛症叫“肩关节肌腱发炎”。另外,“含胸”也涉及到脊椎正常生理弯曲的偏离:胸椎的正常生理弯曲是后曲的,但“含胸”的身体姿势会造成胸椎向后屈曲更多,这样很容易牵涉到下背痛。那如果患上“含胸”怎么样处理呢?首先要改正错误的姿势:尤其是坐姿,保持背部挺直,坐了一段时间后起来做一些肌肉的伸展运动。动作主要是伸展胸大肌除了伸展运动外,我们还需要针对性锻炼菱形肌和斜方肌中下束。我们以类似“坐姿划船”的姿势来进行,动作进行时保持背挺直及收紧腹横肌,手臂微屈。首先肩胛内收(肩胛骨互相靠近),但不用把手柄向后拉,然后肩胛外展(肩胛骨打开),但背不能弯曲。重复进行12-15次,2到3组,锻炼重量可逐渐增加。

2、菱形肌筋膜炎怎么治疗

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纤维织炎或肌肉风湿症,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症状。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与轻微外伤、劳累及受寒等有关。

项背部急性损伤后,使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粘连、变性,以后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长期的慢性劳损,如伏案低头作业,使肌肉长时间过度紧张、痉挛,虽损伤轻微,病变部位小,但在肌肉筋膜组织中产生变性、肥厚,形成纤维小结而引起较广泛的疼痛。

久卧湿地,贪凉或劳累后复感寒邪,寒凝血滞,使肌筋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可导致项背肌筋膜炎发生,故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对天气变化较敏感。

[诊断]

(一)临床症状

项背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压感,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放射。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项背部活动受限。

(二)检查

1、项背部及肩胛内缘有广泛压痛,皮下可触及变性的肌筋膜及纤维小结,并可触及筋膜摩擦音。

2、项背部活动受限,尤以屈伸颈项为主。

3、一般无神经根性放射痛,故各种神经挤压试验均正常。

4、X线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偶可见项韧带钙化或项背肌筋膜增厚,颈椎生理弧度轻度变直等。

[治疗]

推拿治疗本病有显著疗效。手法的目的是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舒筋活血,防止肌筋膜粘连形成。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

部位及取穴:项背及风池、风府、肩井、风门、肺俞、心俞、膈俞等。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揉、滚法、点压、弹拨、叩击等。

操作方法:

1、松解手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先用一指禅推法推颈项督脉及膀胱经,从上至下3~5遍,然后再拿揉项部肌筋2~3分钟,并配合颈项屈伸及旋转运动。

2、解痉止痛法:接上式,先用拇指点压、按揉风府、风池、肩井、风门、肺俞、心俞等穴及痛点,以酸胀感为度,可解痉止痛。然后施拇指弹拨手法于肌痉挛处或痛点,每处弹拨3~5次,力达病所,可松解粘连,缓解肌痉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3、理筋整复法:先活动颈椎,施颈椎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运动,使关节滑利。然后采用颈胸椎微调手法,如斜扳、侧扳及胸椎对抗扳法和旋转扳法,力度要求轻巧灵活,无任何不适感,从而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

4、整理手法:滚揉项背部,重点在斜方肌和菱形肌,反复3~5遍,然后拿揉斜方肌,提拿肩井2~3分钟,最后用小鱼际或空拳拳眼轻叩击项背部,直擦督脉和膀胱经,结束治疗。

[预后]

推拿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是早期见效更显著,配合功能锻炼可增强疗效。

[附注]

1、加强项背部功能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体操、打太极拳等,增强项背部的肌力和身体素质。

2、避免过度疲劳,适当劳逸结合,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感冒。

[相关研究]

本病多由体质虚弱,过度疲劳,复感风寒而致病。长期低头位工作的人极易发病。本病一般3~5次可治愈,严重者可延至数周、甚至数月不愈。治疗时必须重视,许多病人往往治疗不彻底而转变成经常发作的慢性项背痛,使项背处于板紧状,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你这还可能是肩周炎,应去医院检查确诊后对症治疗

3、肌肉起止点是什么意思

肌肉起止点就是肌肉两端的肌腱在骨头上的附着点。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肌肉的起止点:

1、斜方肌

部位:项部及背上部皮下,一侧为三角形,两侧相合为斜方形。

起点: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韧带。

止点: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

功能:近固定时,上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和后缩;中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后缩;下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和后缩。远固定时,一侧肌纤维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对侧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伸。

2、背阔肌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

3、菱形肌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4、竖脊肌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5、胸大肌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助吸气。

要想有效的记住肌肉起止点,必须熟练掌握骨骼的标志、肌肉功能等。

4、肌肉的起止点?

脊椎有关肌肉:
腹直肌:

起:耻骨联合上缘

止:第5、6、7肋骨之软骨

腹外斜肌:

起:最后8条肋骨的外缘

止:腹白线、盆骨、阔腱膜

腹内斜肌:

起:胸腰筋膜、髂嵴、

止:腹白线、耻骨嵴、最后3条肋骨

腹横肌:

起:胸腰筋膜、最后6条肋骨的软骨、髂嵴

止:腹白线、耻骨嵴

竖棘肌:

起:骶骨

止:枕骨、全部脊椎的横突及棘突、肋骨骨角

肩胛部分肌肉

斜方肌:

起:枕骨、第7颈椎及全部胸椎

止:肩峰、肩胛棘、锁骨外三分之一处

菱形肌:

起:(小)第7颈椎及第1胸椎的棘突;(大)第2~5胸椎的棘突

止:肩胛内缘

前锯肌:

起:8或9条肌骨的外侧表面

止:肩胛骨,靠近脊柱的一侧(内侧)的整个前表面。

肩关节有关肌肉 :

小圆肌:

起:肩胛骨后面的外侧缘

止:肱骨大结节,位于棘下肌附着点的下方

大圆肌:

起:肩胛骨后面的下角

止:肱骨臆面的小结节,与背阔肌肌腱熔为一体

背阔肌:

起:最后6条胸椎、腰椎、最后3~4条肋骨、髂嵴及肩胛下角

止:肱骨前面

胸大肌:

起:锁骨、胸骨、第1~6条肋骨间软骨及腹外斜肌的腱膜

止:肱骨大结节

三角肌:

起:锁骨外三分之一,肩峰及肩胛棘

止:肱骨三角肌粗隆

肘关节有关的肌肉:

肱二头肌:

起:短头喙突、长头盂上结节及关结盂唇

止:桡骨粗隆

肱肌:

起:肱骨远端前面

止:尺骨冠状突及肘关节囊

肱三头肌:

起:长头盂下结节、内侧头肱后桡神经沟、外侧肱骨后面大结节

止:尺骨的鹰嘴突

髋关节有关肌肉

臀大肌:

起:髂嵴、骶骨、尾骨及棘肌的筋膜

止:阔筋膜的髂胫束及股骨的臀肌粗隆

膝关节有关肌肉:

股四头肌:

起:股直髂前下棘、股中间股骨前外侧面、股外股骨大转子及股骨嵴、股内股骨嵴

止:以髌骨韧带附在胫骨粗隆上

股二头:

起:长坐骨粗隆、短头股骨嵴

止:腓骨头及胫骨外侧髁

半腱肌:

起:坐骨粗隆

止:胫骨内侧面

半膜肌:

起:坐骨粗隆

止:胫骨内侧髁

踝关节有关肌肉

腓肠肌:

起:股骨外侧棘内侧踝,踝关节囊

止:以跟腱附着在跟骨上

比目鱼肌:

起:腓骨头及胫骨内侧缘

止:以跟腱附着于跟骨上

胫肌前肌:

起:胫骨体及其外侧踝

止:第一足指骨及第一契状骨

5、腘窝在人体的那个部位

腘窝为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外上界知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主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和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道。腘窝顶(浅面)为腘筋膜,是大腿阔筋膜的延续,向下移行为小腿深筋膜。腘筋膜由纵、横交织的纤维构成,致密而坚韧,患腘窝囊肿或腘动脉瘤时,因受腘筋膜的限制而专胀痛明显。腘窝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来自百度属信息)

6、肩膀后边疼,好像大菱形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相交的那片部位。

应该是属于轻微习惯性拉伤,可以通过按摩,热敷,配合云南白药喷雾剂或者好一点的膏药治疗。但以后要小心,伤一次重一次。因为该部位属于肌肉交界处,有肌腱连接,肌腱较于肌肉相比易受伤,要格外小心。

7、患了肌营养不良是不是走路像鸭子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变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见于男性患者。本病起源侵袭,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以假性肥大型常见。本病的发病原因,多数学者认为系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多为隐性遗传。除此之外,尚有细胞膜性、自身免疫、血管源性、神经元性等学说。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 中医专家认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是因父母肾气不足,小儿禀受父母之精气不足导致成为此病的原因。主要是以骨骼肌的无力,萎缩为其主要特征。在《内经》里讲到“肝病则四肢不用”,这就说明肝阴之虚,肝肾阴亏,不能濡润筋脉而出现肢体无力,阴虚日久可致肝阳上亢,肝阳化风,风动则摇,所以患者的走路姿势像鸭步的形状。
病状和体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呈慢性进行性发病,多起病儿童及青少年期。临床特征是四肢近端肌肉缓慢出现进行性无力和萎缩,多从近端开始,呈对称性,由于萎缩肌肉的特征性分布而表现肌病面容,翼状肩及鸭步,常与假性肥大并存,面肌萎缩明显者呈特殊的"肌病面容"表情淡漠,口眼闭合无力,嘴唇因口轮匝肌的假性肥大而显行增厚而微翘(猫脸)。不能蹙眉、皱额、鼓气等。肩胛带肌受累以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前锯肌为显著。
检查时可发现垂肩,"翼状肩"和"游离肩"。上肢以三角肌、肱二头肌、肱挠肌受累多见,最早症状常为上臂抬举无力,以骨盆带肌肉萎缩无力为主时,初起表现为行走笨拙,易跌倒,登楼梯及起立有困难,逐渐表现为走路时腰椎前凸,腹隆起,摇摆,称为"鸭步"。从而仰卧位起立时,必先翻身取俯卧位,用手和肘支于床面,然后再以双手支撑着下肢逐渐将躯干伸直而站起。这种现象称为Gower′S征。这一独特的体征能提示本病的诊断。腓肠肌常有肌肉的假性肥大,臀肌、股四头肌、三角肌、冈下肌或肱三头肌等亦可发生。此外尚有一些少见的患者,主要影响手部小肌肉或仅影响眼肌、咽肌。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通常无肌肉关节疼痛,无感觉障碍。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的“进行性”就是指患者的病情会呈进行性恶化趋势发展,如果不给予及时治疗或者是治疗不得当将会导致失去自主行走能力等危害,所以,当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后,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救治。

8、棱形肌炎要怎么治疗,吃什么药能好

肩背菱形肌炎一般是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症状。多因受凉劳累等导致,吃药效果不显著,推拿治疗本病有显著疗效。手法的目的是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舒筋活血,防止肌筋膜粘连形成。平时经常热敷局部,适量运动锻炼等有助缓解症状,其他如针灸刮痧拔罐等参考使用

与菱形肌腱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