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膈肌是平滑肌还是骨骼肌?
隔肌是骨骼肌。
膈肌(diaphragm)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纤维结构。其周围为肌腹,中央为腱膜,又被译为横膈,是机体重要的呼吸肌,占所有呼吸肌功能的60%~80%。膈肌可分三部分:胸骨部起于创突后面,较薄弱;肋骨部起于6肋内面;腰部起于第2~3腰椎前面和第1腰椎横突。
骨骼肌是横纹肌的一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隔肌是骨骼肌。
(1)膈肌腱索扩展资料:
骨骼肌由成束状排列的肌细胞构成的。各细胞长度不一,细胞间紧密排列,长短互补。各细胞外面都包有纤细的网状膜,叫肌内膜;各肌束又被胶质纤维和弹力纤维混合成的结缔组织膜包裹,叫肌束膜;在每块肌肉的外面,又包有1层较厚的结缔组织,叫肌外膜。各膜的结缔组织彼此连续,分布到肌肉的血管、神经都沿结缔组织膜进入。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2、哪里是膈肌 哪里是横膈膜??
膈肌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纤维结构。其周围为肌腹,中央为腱膜,又被译为横膈,是机体重要的呼吸肌,占所有呼吸肌功能的60%~80%。
横隔膜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分隔,通俗的理解,它位于心脏和双侧肺脏的下面,肝脏、脾脏、胃的上方,就像一个大圆盘平放在身体内部分隔了胸腹腔,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
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受意志控制。收缩时膈顶下降,协助吸气作用;舒张时膈顶恢复原位,协助呼气作用。
(2)膈肌腱索扩展资料
原来横隔膜是作为协助心脏机能的肌肉,从直肌系统的颈部分化来的,在两栖类上即可看到其原始的型式。在胚胎发育的时期,由腹侧生出的腹侧隔膜和从背侧生出的背侧隔膜两者愈合而成。
在人等个体上,这种愈合有不完全的时候,称为横隔膜疝。在横隔膜的中央有较大的范围缺乏肌肉,这一部分由腱膜构成。
在横隔膜上,还可见到通过主动脉和胸导管的主动脉裂孔,通过下腔静脉的腔静脉孔,通过食管和迷走神经的食管裂孔。在组织学上,腹膜紧贴在肌性组织的腹腔面上,胸膜则紧贴在胸腔面上。
3、膈肌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浅谈膈肌的作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庞老师在《气功医疗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文里谈到“搞气功的人一定要敢于进入新领域、敢于去探索新领域的知识,要解决人们的无知、疾病和残忍……。要学习解剖知识,知道人体器官和大体位置,好对着病的部位发气……”搞气功医疗的不懂得解剖学,不懂得内脏的情况是不行的。我们学西医知识,解剖知识,中医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练功效果和治病效果。这其中,素有“人体的小太阳”之称的膈肌的作用及其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广大功友应该重点掌握的。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驰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由此可见,膈肌在人体内是何等的不可忽视。因此,我们从气功学这个角度来研究膈肌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是从膈肌生态学基础来看,它对我们气功锻炼里的“呼吸松腰法”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膈肌的后下缘与第二、三腰椎相连,当吸气时命门与腰椎部位是向后向下运动的。此时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时,默念“腰要松”或“腰松开”(特别是在三心并站庄时),形体内外,特别是腰部与平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二是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一切有形的实体物,都是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凝聚而成的”。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平日或者说我们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当这些食物(混元气)进入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后,此系统的各个器官组织,都会毫不懈怠地、没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职去进行工作,把吃进的食物认真进行消化分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营养部分输送给其他脏腑器官组织,把其糟粕输送给排泄系统。此时整个消化系统应该是气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据“气随意注,意到气到”的道理去精神内守。意注膈肌将会进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饭,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进入气功态,精神内守,意注膈肌的运动,把自己的呼吸慢慢变得深、细、匀、长,同时吸气时想命门,想两肾,呼气时想心脏,想两肺。就这样随着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识也随着一下一下地运动,再去认真地体察胸腹腔内的感觉,慢慢地不知不觉就会感到体内有一种说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觉。而庞老师曾经说过“什么部位的气足了,什么部位就特别舒服”。我想此时胸腹腔里的感觉,不正是庞老师所说的“气足”吗?而且这种感觉如果体察的时间长,慢慢还会扩散到全身内外——心境是宁静的,愉悦的;形体是正直的,身心会进入一种无内无外的境界。这时才真正体验到了“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真正含义。
写到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养意识、涵养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体察膈肌运动的感觉和感受以及当时的心境带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始终保持这种心态,处理好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内的各个脏腑器官组织始终保持混元气充足,始终保持青壮年时期的活力,那么这个人哪里还会有病呢?这样一来,人应该说就离活到125岁~175岁的自然寿命不远了。由此可见,练气功的根本还是修养意识,涵养道德
4、解剖学上膈肌里面都是什么?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 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属于轴下肌
5、穿过膈肌中心腱的结构是什么
下腔静脉把
6、隔和膈肌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位置不同、作用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膈
膈,人或哺乳动物体腔中分隔胸腹两腔的膜状肌肉。亦称“膈膜”、“横膈膜”。
2、膈肌
是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纤维结构,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
二、位置不同
1、膈
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点分别位于右第4,左第5肋间隙,膈上面覆以膈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层, 隔着胸膜与肺底相邻,中央部与心包愈着。
2、膈肌
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周围为肌腹,中央为腱膜,又被译为横膈,是机体重要的呼吸肌。
三、作用性不同
1、膈
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
2、膈肌
收缩时膈顶下降,协助吸气作用,舒张时膈顶恢复原位,协助呼气作用。
7、试述膈肌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和穿过的结构
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于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约在第8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8、心脏是由什么构成的?紧急
看看心脏的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位于胸腔内,左右两肺之间。收缩时如本人的拳头大小。心的前上面邻胸骨和肋软骨;后面为食管和胸主动脉;下面紧贴膈肌,上面为进出心脏的上腔静脉、主动脉和肺动脉。心表面有三条沟,冠状沟为心房与心室的表面分界,前、后纵沟为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
心是一个中空的器官,其内部分为四个腔。上部两个为心房,由房中隔分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部两个为心室,由室中隔分为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房之间,左右心室之间互不相通,而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口相通。
(一) 右心房占心脏的右部,有三个入口一个出口。右心房的上方有上腔静脉口,后下方有下腔静脉口,全身的静脉血由此两口入右心房。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口,口缘有镰状的冠状窦瓣为界。心壁本身的静脉血由此入右心房。在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的地方有一个出口,称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经此口流入右心室。
(二) 右心室占心脏的前部。有一个入口,即右房室口。有一个出口,即它上方的肺动脉口。右房室口的上缘上附着三块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当心室收缩时,挤压室内血液,血液冲击瓣膜。三尖瓣关闭,血液不倒入右心房。右心室的前上方有肺动脉口,右心室的血液由此送入肺动脉。肺动脉口缘上有三块半月形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半月瓣),当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关闭,血液不倒流入右心室。
(三) 左心房左心房占心脏的后部。在其后壁上有四个入口,即肺静脉口,每侧各两个。由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新鲜血液,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有一个出口称左房室口,血液由左心房经此口流入左心室。
(四) 左心室左心室占心脏的左后部,有一个入口,即左房室口,左心房的血液经左房室口入左心室。左房室口有二尖瓣,防止左心室的血液倒流回左心房。在左心室上方有一个出口,即主动脉口,左心室的血液经此口流入主动脉。左心室承担着全身血液输送的功能,所以左心室的肌层较右心室的肌层发达约为右心室壁厚的三倍,左心室的主动脉口也有三个半月瓣,称为主动脉瓣。起着防止主动脉内的血液倒流入左心室的作用。
心脏有节律地跳动,是由于心脏本身含有一种特殊的心肌纤维,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它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位于右心房壁内,窦房结内的起博细胞发生的兴奋通过过渡细胞传至心房肌,使心房肌收缩。同时兴奋可经结间束下传至房室结。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由房室结发出房室束进入心室。房室结将窦房结发出的冲动传至心室引起心室收缩。房室束进入室间隔分成左、右束支,分别沿心室内膜下行,最后以细小分支即为浦肯野纤维分布于心室肌。
心脏的血管和神经
心脏的营养是由冠状循环血管来供应的。左右两支冠状动脉,分别起于主动脉起始部,右冠状动脉主要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和室间隔后部,也分布于左心室后壁。左冠状动脉又分为两支,一支为降支,一支为旋支,它们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和室间隔前部,也分布于右心室的前面。
心包是包绕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浆膜囊,分壁层和脏层。脏层紧贴于心肌表面,并在大血管根部反折而移行于壁层,包在心的外面。壁层厚而坚韧,弹性小。在脏层和壁层之间有一个空隙,叫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有滑润作用,能减少心脏搏动时的摩擦。
在生命过程中,心脏始终不停地跳动着,而且很有规律。“心跳”实际上就是心脏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一般成年人每分钟心跳约60—80次,平均为75次。儿童的心率比较快,9个月以内的婴儿,正常心律每分钟可达140次左右。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它包括心房收缩,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四个过程。
血液在心脏中是按单方向流动,经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射入动脉。在心脏的射血过程中,心室舒缩活动所引起的心室内压力的变化是促进血液流动的动力,而瓣膜的开放和关闭则决定着血流的方向。心房开始收缩之前,整个心脏处于舒张状态,心房、心室内压力均都比较低,这时半月瓣(动脉瓣)关闭。由于静脉血不断流入心房,心房内压力相对高于心室,房室瓣处于开的状态,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使心室充盈。当心房收缩时,心房容积减小,内压升高,再将其中的血液挤入心室,使心室充盈血量进一步增加。心房收缩持续时间约为00.1秒,随后进入舒张期。
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逐渐升高,首先心室内血液推动房室瓣关闭,进一步则推开半月瓣而射入动脉,当心室舒张,心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推动半月瓣,使之关闭,当心室内压继续下降到低于心房内压时,心房中血液推开房室瓣,快速流入心室,心室容积迅速增加,此后,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心房又开始收缩,再把其中少量血液挤入心室。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血液进入心室主要不是靠心房收缩所产生的挤压作用,而是靠心室舒张时心室内压下降所形成的“抽吸”作用。
心动周期中,由心肌本身的舒张和瓣膜的关闭以及血流冲击所产生的声音叫做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可听到“疼—嗒”两个心音。临床上把这两个声音分别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1) 第一心音:音调低,时间较长,声音较响。代表心室收缩的开始。(2) 第二心音:音调高,持续时间较短。是由心室舒张时,两动脉瓣同时关闭而产生的声音。代表心室舒张的开始。
心瓣膜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在心音中占着主导地位,所以当心瓣膜发生故障时,在正常心音中就加入了异常声音,临床上称为“杂音”,因而心音的听诊在心脏功能诊断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脏每收缩一次就有一定量的血液(约60—80毫升)输送到动脉,推动血液循环。每次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每分钟心脏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通常所谓心输出量,一般都指每分输出量而言。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跳频率
心脏位于胸腔的纵隔内,膈肌中心腱的上方,夹在两侧胸膜囊之间。其所在位置相当于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间的范围。整个心脏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
心脏的外形略呈倒置的圆锥形,大小约相当于本人的拳头。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心底部自右向左有上腔静脉、肺动脉和主动脉与之相连。心脏表面有三个浅沟,可作为心脏分界的表面标志。在心底附近有环形的冠状沟,分隔上方的心房和下方的心室。心室的前、后面各有一条纵沟,分别叫做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表面分界的标志。左右心房各向前内方伸出三角形的心耳。心脏是肌性的空腔器官。与壁的构成以心脏层为主,其外表面覆以心外膜(即心包脏层),内面衬以心内膜,心内膜与血管内膜相续,心房、心室的心外膜、心内膜是互相延续的,但心房和心室的心肌层却不直接相连,它们分别起止于心房和心室交界处的纤维支架,形成各自独立的肌性壁,从而保证心房和心室各自进行独立的收缩舒张,以推动血液在心脏内的定向流动。心房肌薄弱,心室肌肥厚,其中左室壁肌最发达。
成体心脏内腔被完整的心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每半心在与冠状沟一致的位置上,各有一个房室口,将心脏分为后上方的心房和前下房的心室。因此心脏被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分隔左、右心房的心中隔叫房中隔;分隔左、右心室的叫室中隔。右心房、右心室容纳静脉性血液,左心房、左心室容纳动脉性血液。成体心脏内静脉性血液与动脉性血液完全分流。
右心房通过上、下腔静脉口,接纳全身静脉血液的回流,还有一小的冠状窦口,是心脏本身静脉血的回流口。右心房内的血液经右房室口流入右心室,在右房室口生有三尖瓣(右房室瓣),瓣尖伸向右心室,尖瓣藉腱索与右心室壁上的乳头肌相连。当心室收缩时,瓣膜合拢封闭房室口以防止血液向心房内逆流。右心室的出口叫肺动脉口,通过向肺动脉。在肺动脉口的周缘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肺动脉瓣,其作用是当心室舒张时,防止肺动脉的血液返流至右心室。
左心房通过四个肺静脉口收纳由肺回流的血液,然后经左房室口流入左心室,在左房室口处生有二尖瓣(左房室瓣)。左心室的出口叫主动脉口,左心室的血液通过此口入主动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分布,在主动脉口的周缘也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形状、结构及作用与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的基本一致。
房室口和动脉口的瓣膜,是保证心腔血液定向流动的装置,当心室肌舒张时,房室瓣(三尖瓣、二尖瓣)开放,而动脉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左、右心房流向左、右心室;心室肌收缩时则相反,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左、右心室泵入主动脉和肺动脉。这样形成了心脏内血液的定向循环,即:上、下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右心房→右房室口(三尖瓣开放)→右心室→肺动脉口(肺动肺瓣开放)→肺动脉→肺(经肺泡壁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静脉→ 左心房→左房室口(二尖瓣开放)→左心室→主动脉口(主动瓣开放)→主动脉(通过各级动脉分布至全身)。
此外,下列结构对保证心脏正常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①心传导系统,它是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所构成,能产生并传导冲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协调地规律地进行收缩。从而维持心收缩的正常节律。 ②心脏的血管,心脏的动脉为发自升主动脉的左、右冠状动脉,其静脉最终汇集成冠状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供给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叫冠状循环。
心脏活动受哪些神经调节?
心脏具有自动节律性,并不是说心脏就不受大脑和神经的支配了。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紧张和恐惧的事件时,心率会突然加快,面色会突然变白或变红,这是因为心脏的活动也受着神经系统支配的缘故。心脏受植物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为胆碱能神经元,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与节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N体受结合,引起节后神经元兴奋。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神经丛,支配心脏各部。心交感节后神经元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心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加强。这些作用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这些兴奋作用可被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药物所阻断。迷走神经的作用与此相反。迷走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神经元都是胆碱能神经元,当迷走神经兴奋时,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延迟和心肌收缩力减弱,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这些作用即是负性的变时、变传导和变力作用,可被M受体拮抗剂如阿托品等药物所阻断。
心 的 构 造
1. 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构成。
(1) 心内膜 是被覆在心腔内面的一层光滑的薄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组成,内皮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有血管、神经和心传导系统分支。心内膜与血管内膜相延续。心的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向心腔内折叠成双层,中间夹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而构成。
(2) 心肌层 由心肌细胞(纤维)构成,心肌纤维以内纵、中环、外斜式排列成数层包绕心脏,心肌纤维包括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房、室肌彼此不连续,分别附于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架上,因此心房、心室肌可以分别收缩。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心的传导系统。
(3) 心外膜 是被覆在心肌表面的一层光滑的薄膜,为浆膜心包的脏层。
2. 房间隔和室间隔 房间隔:较薄,由两层心内膜之间夹以结缔组织和少量心肌细胞构成,卵圆窝处最薄。 室间隔:较厚,大部分由心肌构成,称为肌部。室间隔上部紧靠主动脉口下方,有一卵圆形的较薄部分,缺乏肌质,称为膜部,是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心的结缔组织支架由结缔组织构成,主要包括位于左、右房室口以及主动脉口和肺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和左、右纤维三角;后者位于主动脉口和左、右房室口之间。纤维环是心房肌和心室肌以及瓣膜的附着处。
心的传导系统
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的 节律性舒缩。心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
1. 窦房结(nos sinuatrialis) 是心节律性活动的正常起搏点,也叫最高起搏点,能进行自律性的兴奋,呈长椭圆形,位于上腔静脉口附近右心房壁的心外膜下。窦房结发出冲动,传至心房肌,使心房肌收缩,同时向下传至房室结。
2. 房室结(nos atrioventriculaiis)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上方,呈扁椭圆形,较窦房结为小,结的前下端续为房室束。其功能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传至心室,而且冲动在结内作短暂的延搁,使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在同一时间内收缩。正常情况下,房室结不独立产生冲动,但窦房结功能发生障碍时,房窦结也可产生冲动。 有人认为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存在特殊的结间通路,即结间束,它们主要由purkinje 细胞和普通心肌细胞等形成,具有传导快、抗高钾的生理特性。但至今尚无充分的形态学证据。结间束有三条:即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和后结间束。
3.房室束(fasciculus atrioven- triculaiis) 又称his束,起自房室结,穿过右纤维三角,沿室间隔膜部下缘前行,于室间隔肌部上缘处分为左束支(左脚)和右束支(右脚),分别沿室间隔左、右侧心内膜下向下走行。
(1) 右束支 沿室间隔右侧面下行,其起始部位于心内膜深面,中部位置较深,远侧又于心内膜深面走行,经隔缘肉柱至右室前乳头肌根部,分支分布于室壁心肌。
(2)左束支 沿室间隔左侧心内膜深面走行,在室间隔上、中1/3交界处分为两组分支:①左前上支,行向前上方,分支呈放射状分布于左心室前上部,即前乳头肌、室间隔前部、左心室前壁和侧壁心肌;②左后下支,行向后下,分布于左心室隔壁、室间隔中部和后部心肌及后乳头肌。
3) Purkinje纤维网 左、右支的分支在心内膜深面交织成心内膜下Purkinje纤 网,由该网发出的纤维进入室壁心肌,形成肌内Purkinje纤维网。 房室束、束支和Purkinje纤维网的功能是将心房传来的兴奋迅速传播到整个心室的心肌。 由窦房结发出的节律性冲动,经上述传导系统,分别兴奋心房肌和心室肌,从而引起心的节律性搏动。
心 的 血 管
1. 动脉 营养心的动脉是左、右冠状动脉。
(1) 左冠状动脉(a.coronaria sinistra)起于主动脉左窦,经左心耳与肺动脉之间走向左前方,随即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 ①前室间支:是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绕过心尖切迹达后室 间沟下部,常与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间支相吻合。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的前2/3 部。如前室间支受阻塞,则引起前壁心肌及室间隔前部心肌梗塞。 ②旋支:分出后沿冠状沟向左走行,绕过心左缘达膈面,其终支常与右冠状动脉 的分支相吻合,旋支沿途分支布于左心房和左心室壁。
(2) 右冠状动脉(a.coronaria dextra)起于主动脉右窦,经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向右下方走行,绕过心右缘至膈面,继续沿冠状沟向左行,达房室交点处,分为后室间支和左室后支。 ①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行,终于沟的下部,常与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相互吻合。发出分支分布于膈面的左、右心室壁和室间隔的后1/3部。②左室后支:较小,分布于左心室膈面心壁。
(3)右冠状动脉 还发出分支到房室结和窦房结。若该动脉或其分支阻塞,则引起所分布区的心肌梗塞或传导受阻。临床上膈面心肌梗塞,大多由于右冠状动脉阻塞所致。
2. 静脉:心壁的静脉绝大部分汇入冠状窦流入右心房, 冠状窦 位于冠状沟后部,在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长约5cm,借冠状窦口开口于 右心房,其主要属支有:
1. 心大静脉:起于心尖,沿前室间沟上行至冠状沟,再沿冠状沟向左行,绕过心 左缘至膈面转向右行,续为冠状窦。
2.心中静脉:起于心尖,沿后室间沟上行注入冠状窦近右端处。
3.心小静脉:在冠状沟内与右冠状动脉伴行,向左注入冠状窦的右端。 此外,有一些小静脉,直接注入冠状窦或者注入右心房心壁内的一些小静脉,直接开口于心的各腔。
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为驱使血液流动的动力泵。在活体,心有节律地搏动,故心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是不恒定的,随着生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心 的 位 置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膈内,外面裹以心包。心前方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对第5~8胸椎,约2/3居身体正中矢状(切)面的左侧,1/3居正中矢状(切)面的右侧。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有下部一个小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此区称为心包裸区。临床上进行心内注射,可在左侧第4肋间隙靠胸骨左缘处进针,以免伤及肺和胸膜。心的两侧与纵隔胸膜,胸膜腔和肺相邻;后方邻近食管、迷走神经和胸主动脉等;下方贴膈;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主动脉、肺动脉干和上腔静脉等)相连。
心 的 外 形
心似倒置的圆锥体,其大小稍大于本人的拳头,重约260克。心的外形分为心底、心尖、两面、三缘和三条沟。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故心的长轴是倾斜的,与身体的正中矢状面约成45O角。 心底由左、右心房共同构成。心尖钝圆,游离,由左心室构成;其位置平对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 -2cm处。在活体于此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动。 胸肋面或称前面,朝向左前上方。胸肋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房构成。膈面或称下面,朝向后下方,平坦,贴于膈上,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右缘垂直向下,由右心房构成。左缘钝圆,斜向左下,主要由左心室构成。下缘近乎水平,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近心底处有一条环形的沟,称为冠状沟,是心外面心房与心室分界的标志,胸肋面上有一自冠状沟向下达心尖右侧的浅沟,称为前室间沟,是心外面左、右心室的分界标志。膈面也有一条自冠状沟达心尖右侧的浅沟,称后室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交点称为房室交点。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会合,会合处稍凹陷称为心尖切迹。冠状沟,前、后室间沟内被血管和脂肪组织填充。
心 的 各 腔
心内腔被房、室间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习惯上称为左半心和右半心。右半心内容纳静脉血,左半心内容纳动脉血。每半心各有一个房室口,将心腔分为心房和心室。分隔左、右心房的间隔称房间隔,分隔左、右心室的间隔称为室间隔。因此,心内腔被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四个腔。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膈内的上方,两肺之间,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偏左侧,1/3在右侧,并略向左扭转,所以右半心偏于前方,左半心偏于后方。心脏外观可分为心底和心尖,两面和两缘。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较宽大,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相连,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脏的前面为胸肋面,大部分被两肺遮盖,仅小部分与胸骨和肋软骨相邻;后面为膈面,贴在膈上。右缘锐利,左缘钝圆。打个比方,心脏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恰如用右手写字时的位置相仿,手背相当于心底,手指尖端相当于心尖。
心脏表面近心底处有一环形的冠状沟,分隔心房和心室。心脏的前后面有前、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的分界。
在心脏内部,由上部的房中隔和下部的室间隔将心脏分成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左、右两半又分别被左、右房室口及周围的瓣膜分为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因此,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即上部的左、右心房和下部的左、右心室。通过左半心的是动脉血,通过右半心的是静脉血。
(1)左心房 在心脏的左心上部,位于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背侧,其一角向右前侧突出,叫左心耳。左心房有四个肺静脉开口,接受左、右肺两条静脉的血液(动脉血);当其收缩时通过左房室口将血液压入左心室。因此,左心房的上面有四个静脉开口,下面有一个左房室口,由于心耳内面有梳状肌而表面凸凹不平,易使血流产生旋涡和流速减慢,在某些病理情况下 (如风湿性心脏病),左心耳内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引起心肌、四肢或脑栓塞等严重后果。
(2)左心室 在心的左下部,偏后侧,接受左心房的血液,收缩时把血液压入主动脉,推动大循环。左心室壁最厚,约为右心室壁的3倍,左房室口在左心室上部的左后方,主动脉口的右前方,两者并列接近。左房室口周围有传向心室的两片呈尖形、表面光滑、柔软而富于弹性、淡乳白色半透明的薄膜,叫二尖瓣。二尖瓣的游离缘和室面借助细而有弹性的腱索连接于心室壁的乳头肌。当心室收缩时,心室内血液即推动左房室瓣(二尖瓣),将房室口关闭,同时乳头肌也收缩,腱索拉紧瓣膜,使房室口闭锁严密,防止瓣膜向左心房倒开,造成血液逆流。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二尖瓣狭窄和闭锁不全就常发生在这里。主动脉口周围有三个半月形的薄膜,叫半月瓣。三个半月瓣与主动脉壁一起形成三个兜,其凹陷向着主动脉方面。当心室舒张时,三个兜被逆流的血流充盈使主动脉瓣把主动脉口闭锁,防止血液回流至左心室。
(3)右心房 在心的右上部,接受全身流回心脏的静脉血,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右心室。其前部突出部分为右心耳。右心房内腔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为上、下腔静脉口,是心脏自身血液回流入心之处。心房腔内壁房中隔上有一指压形的卵圆窝,是胚胎时期左、右心房的交通孔 —卵圆孔。出生后逐渐闭合,若出生半年以上卵圆孔不闭合,就形成一种叫卵圆孔未闭的先天性心脏病。
(4)右心室 在心的右下部,接受右心房的血液,收缩时把血液压入肺动脉内。在房室口周围有三尖瓣,有防止右心室内的血液向右心房逆流的作用。肺动脉口在右房室口的前上方,其周围有三个半月形的肺动脉瓣。肺动脉瓣的形态和机能与主动脉瓣相同。
为什么说心脏是人体重要器官?
9、人的膈肌在哪里?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