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疏松 > 骨质疏松测定值

骨质疏松测定值

发布时间:2020-09-08 10:53:27

1、什么样的指数才算是骨质疏松

你好,

1994年WHO建议根据BMD或BMC(骨矿含量)值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级诊断:正常为BMD或BMC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个标准差(SD)之内;骨质减少为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个标准差;骨质疏松症为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严重骨质疏松症为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并伴有1个或1个以上的脆性骨折。该诊断标准中BMD或BMC可在中轴骨或外周骨骼测定。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2、骨密度测试中的T值和z值分别指的是什么

骨密度的值是将检查所得到骨密度(=XD)与正常年轻入群的D相比,以得出高出(+)或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sD)数,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的数值。z值是将检查所测得的D与正常同龄人群的球比较而得出的值。虽然z值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意义不大,但是可以反映骨质疏松的严重。

对于中老年人,T值更具有临床判定意义。

当T值为-1到-2.5时,提示骨密度减低,当T值<-2.5时,提示为骨质疏松。

对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及小于50岁男性,更需要看Z值。

但是与T值直接提示为骨质疏松不同的是,Z值即便<-2,也只是提示骨密度降低,“考虑”为骨质疏松,要确诊是否是骨质疏松,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判断。

(2)骨质疏松测定值扩展资料

年龄与性别是影响人骨矿含量的因素之一。婴儿至青春期骨矿物质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青春期之后,骨矿含量的增加男性较女性显著,30-40岁达到最高峰值。以后骨矿物质含量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女性下降幅度较男性大。

有资料记载对50-65岁妇女桡骨远端进行测量,每年骨矿物质含量下降率为0.0118g/cm/year;一个老年人其桡骨远端的骨矿含量比骨峰值下降了39%左右。

体重、身高和骨横径也是影响人骨矿含量的因素之一。男性和绝经期前的妇女骨矿含量与身高呈正相关,绝经前和绝经后的妇女骨矿物质含量与体重呈正相关。由于骨横径的个体差异,使同龄人群的骨矿含量变化较大。

若以骨矿含量/骨横径(BMC/BW.g/cm2)对骨矿含量(BMC)进行修正,使同龄人正常曲线变异系数由12%降为9%,用多元回归法处理,将身高、体重、骨横径考虑在内,则变异系数降至6%,老年人的变异系数由20%降至10%,儿童降至8%。

3、骨密度测定值多少为正常

我国将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定为:
1. 正常:T值≥-1.0;
2. 骨量减少:-2.0<T值 <-1.0;
3. 骨质疏松:T值≤-2.0;
4. 严重骨质疏松:T值≤-2.0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

4、骨质疏松严重程度分级

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进行分级。骨密度测定T值>-1时,数值正常;T值在-1—-2.5之间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T值<-2.5合并脆性骨折为重度骨质疏松。

5、严重骨质疏松的标准是什么?

严重骨质疏松主要通过以下标准给予评估和诊断:
1、骨密度检测值(T值):如果患者髋部、股骨颈、腰椎等任一部位骨密度T值低于-2.5,则可能引发严重骨质疏松;
2、脆性骨折:既往发生过腕部、髋部、腰椎等脆性骨折,则意味着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临床上只有符合以上两种因素,才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

6、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怎样的?

根据2011年版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诊断标准如下:

1.发生脆性骨折

2.基于骨密度的诊断:骨密度(BMD):T-Score≤-2.5SD者为骨质疏松

7、骨密度检查,SOS值、OI值、Z值各代表什么?

骨密度检查中,SOS值表示声速值;Z值表示受检者骨密度值与同龄同性别骨密度平均值的比较值;OI值代表骨质疏松指数;百分数表示受检者骨密度声速值与同龄同性别骨密度平均声速值值百分比。

在临床上,骨密度只与T值和Z值有光,其他数值是供研究使用的。

骨密度的Z值其实是与同龄人正常骨密度的标准差。正常人的骨密度的Z值肯定是大于-2的。如果我们的骨密度的Z值小于-2的话,说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7)骨质疏松测定值扩展资料

骨密度检测“T值”划分为为三个区间,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

-1﹤T值﹤1 表示骨密度值正常;-2.5﹤T值﹤-1 表示骨量低、骨质流失;T值﹤-2.5 表示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骨密度缺少产生原因和作用机理的不同,在进行保健食品配方设计时可选择不同原料。经常使用的原料如下:

1、钙剂:如钙吸收正常,每日给1.00克—1.50克即可。各种钙剂中,碳酸钙使用得比较普遍。对65岁以上老人每日0.75克—2.5克。

对使用雌激素副作用多且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可能者,给予大剂量的钙,可起到与使用雌激素相同的作用,肾结石病人不能摄入大量的钙。

2、维生素D及其活性产物:过去认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病人常伴有维生素D不足,因此主张多给维生素D。

实际上除了合并有骨软化(一般来讲,仅有儿童易患骨软化,如佝偻病),肠钙吸收障碍及维生素D代谢产物生成减少者,一般无需补充大量维生素D,确有上述三种情况者,可同时给予维生素D。

3、降钙素:降钙素可减少骨质吸收,降低血循环中的钙,增加骨质中的钙含量,降钙素由于可降低血钙,所以在用降钙素时应补足钙量,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

4、磷酸盐类:磷酸盐类治疗骨质疏松近年来得到发展,磷酸盐可促进骨形成,抑制骨细胞的破坏,可以长期应用。

5、n-3多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n-3脂肪酸影响人类的骨代谢 ,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起调节作用,强化n-3脂肪酸有利于提高骨密度。

与骨质疏松测定值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