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孩喝完奶總是吐奶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嬰兒出現吐奶、溢奶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小寶寶的胃比較淺,並且食道下三分之一的環狀括約肌尚未發育完全。在餵食後,因為胃部脹大產生壓力,括約肌的收縮強度又不足以阻止胃部食物迴流,所以寶寶往往會出現吐奶、溢奶的現象。這種情況多發生於剛出生嬰兒。
改善方法
1 幫寶寶拍打嗝。
當寶寶喝完奶後,由於胃裡下部是奶,上部是空氣,所以就會造成胃部壓力,出現溢奶、吐奶現象。因此爸爸媽媽應及時幫寶寶拍打嗝,把氣體排出。只要減少了胃裡的壓力,自然就能夠減輕吐奶、溢奶的情況和次數。如果幫寶寶拍打嗝有困難,那麼爸爸媽媽就應該將寶寶直立抱起,讓寶寶趴在自己的肩上至少30分鍾,然後將枕頭墊高,讓寶寶右側躺下,這樣可以有效地增加胃部排空速度。
2 改變奶粉的沖泡方式
在給寶寶平常喝的牛奶中添加谷類食物,或是將牛奶沖得稍微濃稠一些,這樣就不太容易發生逆流現象。不過,太稠的牛奶容易造成腸胃阻塞或導致腹瀉,這也會讓寶寶感到身體不舒服,所以爸爸媽媽也應當加以注意。
3 葯物治療
如果有嚴重的吐奶、溢奶現象,則應當請醫生開一些刺激腸胃蠕動的葯物,以改善溢奶情況。不過,通常把葯物治療作為最後的考慮,還是應當以其他的解決方法為主
幽門狹窄有這么幾個特徵:
第一、它比較常見於剛出生3個星期到2個月之間的小寶寶,通常在1個月時,症狀開始明顯。這種情況的寶寶往往是邊喂邊吐,可能每每吃個兩三餐就吐一次,吐完之後因飢餓又吵嚷著想要再吃,偏偏吃完後又會出現噴射狀的嘔吐,整個餵奶過程不知要吐多少回。
第二、因為牛奶無法順利進入消化道系統加以吸收,所以,小寶寶總呈現出一種乾乾扁扁、越來越瘦的樣子,嚴重了可能還會出現營養不良或黃疸等狀況。
治療方法
目前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盡早藉助腹部超音波診斷,並施行幽門整形根治手術。
幽門狹窄的患兒,他們幽門的厚度要比正常寶寶的厚一些,致使食物無法順利地通過,所以,必須用手術的方式來進行治療。手術時,只要將幽門過厚的肌肉劃一刀,壓力就會使空間膨出,然後食物就可以順利通過了。而且通常手術4~6個小時後,就可以給寶寶餵食了,所以爸爸媽媽不用太擔心手術的危險性。手術後,爸爸媽媽會慢慢地發現,小寶寶能順利地喝奶了,並且開始變得白胖起來。
2、小孩總是吐奶怎麼治
概述描述
吐奶或溢奶是新生兒和嬰兒很常見的現象,大多數情況下吐奶是生理性的回,較嚴重的吐奶有可能答是消化功能紊亂或消化道梗阻的表現。
是否醫保
是
就診科室
兒科
並發症
吸入性肺炎等。
危害
大量吐奶時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治癒性
可治癒。
3、小孩子一直吐奶怎麼辦
盡管很多媽媽都知道新生兒由於生理原因才容易導致吐奶,但一看到自專家寶寶吐奶時,還是屬緊張得不知所措。這里,我們將向你詳細介紹有關導致嬰兒吐奶的具體原因、吐奶時我們可以做哪些護理,以及有哪些辦法可以預防孩子吐奶。
新生兒發生吐奶,不僅僅是因為吃奶後改變抱姿引起的,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嬰兒生理上的特點。首先,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嬰兒的胃部構造以及他們吃奶方式上的特點
新生兒容易吐奶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
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也就是說,大人吃飯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4、小孩經常吐奶是怎麼回事?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來象,新生兒源胃呈水平狀,上口(賁門)松馳,下口(幽門)較緊,容量小,這種上松下緊的構造使奶水容易溢出。預防寶寶溢奶或吐奶有賴於家長的正確喂養,注意以下幾點:
1、哺乳時應將寶寶斜著抱起,不要躺著喂哺。如果是用奶瓶餵奶時,奶頭孔要大小適當,奶不可太燙或太冷,更忌吸入空氣。
2、若寶寶吸吮奶水的速度太快,則每吸15—20口時將奶嘴移開,輕拍寶寶的背部以排除過多的空氣,休息一會後再喝。切忌餵奶過飽,一定要少量多餐。
3、餵奶之後不要翻動,應將寶寶斜靠在大人身上,輕拍背部,讓吞入胃內的空氣排出,能聽到寶寶打嗝的聲音為止。
4、餵奶後大約抱半小時左右再將寶寶放在床上, 睡覺的地方要搭成頭高腳低。
5、消化不良,可以試試按摩。讓寶寶仰躺在床上,用右手掌根部緊貼腹肌,自右上腹--左上腹--右下腹方向邊柔邊推,按此方向反復進行,手法不宜太重,每次持續約十分鍾,每日2-3次。
6、如吐奶頻繁,呈噴射狀,應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