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上養生胎息氣經

太上養生胎息氣經

發布時間:2020-12-02 15:33:16

1、現代修神之旅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現代修神之旅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現代修回神之旅最新章答節
六字訣的來歷
現代修神之旅最新章節TXT----- 六字訣最早出自於《太上養生胎息氣經》(又名《太上玉軸六字氣訣》,後
人廣泛流傳。宋代張君房所著的著名的道家經典《雲笈七簽》中有詳細的記載。
而其它的書中也或多或少的提到,例如:《修真十書》中的卷19也曾提及。
到了明代,周履靖在《赤鳳髓》中作了更加詳細的介紹。
《赤鳳髓》中記載:道藏有《玉軸經》,言: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灼而
不和,又七情六……

2、道教如何傳法

道教繼承傳統諸家氣功功法,予以發展豐富,開辟了多種多樣的氣功入靜法門。道教文獻中所見的氣功方法,多達百數十種,既有靜功,又有動功、動靜功,而以靜功為主。道教氣功靜功入靜法,大略可分為煉神、煉氣、存思、守竅、內丹五大類。 一、煉神類。 此類方法源出老莊,從調心入手,以空虛心念、令契合於虛無之道為修習之要,有守道、守神、守一、心齋、定觀、澄心、觀心、坐忘、煉神還虛、煉神合道等名目。 大概出於魏晉意的《西升經》,承老莊之說,貴養神而賦養形,闡述了以清靜自心、收心離境、冥思絕虛為要的「養神」、「守一」、「思道」、「守神」之道。該經《身心章》雲:「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之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原出《莊子·刻意》、《齋戒籙》等道書中還以《莊子》中的「心齋」為道教徒所修的齋法之一。「心齋」以除嗜欲、絕思慮為要,符籙道派把這種功夫作為祈神、齋醮之前的必要准備工作。 煉神一類功夫,本與佛教止觀多所相通。南北朝以來,道教在源於老莊的守道、守神說的基礎上,吸收佛教天台止觀及禪宗禪法,形成一類佛、道融合的煉神之道。《洞玄靈寶定觀經》所說「定觀」,實即佛教「止觀」的改頭換面,泠虛子注雲:「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修習方法,以靜坐冥思為要,若覺念起,即時用內觀覺照之法遣除,「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攝念持心,須掌握法度,勿令太急而致報狂顛,心達寂定時,又須放任,寬急得所,方能漸入靜亦定、動亦定,「處喧無惡,涉事無惱」的「真定」,帽定而生智慧。唐代名道士司馬承禎的《坐忘論》所述「坐忘」之道,本出《莊子》,修習以「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為要,以達「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的靜定之境為成就。入門分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步,調心防斷、任、放、縱四種偏執,既不可住有,又不可住空,「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為真正定基」。這類「坐忘」法,可謂佛教止觀與老莊坐忘之道融合的產物。被全真道奉為重要經典的《清靜經》,則以「澄心遣欲」為宗,以內觀「心無其心」、外觀「形無其形」、遠觀「物無其物」為遣欲的訣要,以達「寂無所寂」的「重玄」境界為究竟,佛教止觀的氣味更濃。 大蓋唐代所出的《三論元旨》,依「重玄」哲學,分煉神入定的了階次為「攝心歸一」(安定)、「灰心忘一」(滅定)、「悟心真一」(泰定)三階。初以一念攝萬念,「內靜觀心,澄彼紛葩,歸乎寂泊」,若心念浮燥難收,用「放心遠觀」之法,縱心遠觀四方無極世界,至無可觀處,然後攝歸,從頭至足,觀身體虛假無常。又可心依氣息而觀,或「怡神而已,精照一源」,由此達寂定不動。次「忘心遣觀」,連寂定的心念也泯滅,使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境智雙忘,謂之「灰心忘一」。次由忘一而達真一,心與道合,因忘而明,因明而達,「悟心真一」,達《莊子》所雲「宇泰定則發天光」的最高境界。《坐忘論》等還把修習者心身隨功夫漸進而生的效應,總結為「五時七候」,五時,指心由動多靜少、靜少動多、動靜相半、靜多動少,漸次達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的「真定」。由此升入七候,身體漸生變化,由宿疾皆消、身輕心暢,進而返老還童、心悅神安,乃至「延壽千歲」,成為仙人、神人、至人。 宋代以來,道教煉神之道進一步與禪宗之禪融合,提倡明心見性,被稱為內丹中的「上品丹法」、「最上一乘頓法」。 二、煉氣類。 此類方法源出先秦的吐納食氣、行氣,以調制呼吸為主,有行氣、閉氣、胎息、吐納、服氣、食氣等名目。修習大體分閉息、多入少出、服咽內元氣、服食外氣等法。 閉息,在《抱朴子·釋滯》稱「行炁」,法為從鼻中吸氣,然後閉而不呼,逐漸延長閉息時間,於閉息時默數數,從一數至一百二十,漸增至千。不可閉抑時,從口中微微吐氣出。氣之出入,皆須深細綿密,「不欲令己耳聞其出入之聲,黨齡充入多出少,以鴻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侯也。」《養性延命錄》亦述此法,謂行氣須於夜半子時至午時天地之炁生時行之,強調「欲學行炁,皆當以漸」,不可勉強閉噎口鼻,急於求成,而致瘡癤等疾。這種行氣法練起來易生弊端,故隋唐以來頗有人反對,如《王說山人服氣新訣》說:「大都不得閉氣,若閉氣則疾生。」《胎息精微論》等亦反對強行閉氣。 多少入出的服氣法,以調息令多入少出為要。如《太清調氣經》雲:「鼻長引氣,口滿即咽,然後一吐,須少,每引須多。」《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訣》方法為入五吐一。《太清五老口傳服氣法》為息入後閉停少時,呼時三分氣中出二分,留一分,亦住少時,又有「三五七九氣法」等,皆屬此類。 存服外氣,為存思與服氣的結合,有服五芽、六氣、霧、三氣、紫氣等多種方法。五芽,指五方所生的五色氣,道教認為外五氣與內五臟五氣相應,面向五方,存服五氣,有補益臟氣、健身延年之效。存服之法,據《太上養生胎息氣經》等所說,先面東平坐握固,閉目叩齒三通,存想東方青氣(青芽)入於我口,納氣服咽九次,以舌舐唇漱津咽下三次,存想青氣入己肝臟中,氤氳盤旋,循行諸脈。次存服南方赤氣(丹芽)、中央黃氣(黃芽)、西方白氣(素芽)、北方黑氣(黑芽)。服三氣法,是於日初出時,面向日,存想日下有青白赤三色氣,直下入我口中,服咽其氣九十度,服霧法,為存想有五色雲氣鬱郁然,口納其氣服咽五十度。服紫氣法為存想自己泥丸宮中有紫氣出,勃勃沖天,采服此氣。 存服內元氣法之內元氣,指吐氣時從自己氣海丹田中上升的氣,當此氣升入口中時,閉口連連鼓咽,想其聲汩汩,直入氣海。《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等分其法為進取、淘氣、調氣、咽氣、行氣、煉氣、委氣、閉氣、布氣等十餘訣,其中咽氣指服咽內元氣,行氣指內元氣咽下後,以意領氣,從下丹田後穿夾脊,循脊柱上升至頭頂,然後降下,遍行於毛發、頭面、頸項、手臂、十指、五臟、兩腿、足心,最後想周身病氣瘀血被正氣盪滌,從手足端散出,謂之「散氣」。這種服氣法再發展一步,便走向了內丹。 三、存思類。 存思,略同佛教所謂「觀想」,為持續想像某種形相之意,是符籙派道教主要的修煉方法,源出緯書。道教徒修煉時存思的對象,大體可分為具宗教內容與不具宗教內容者兩類。具宗教內容者,如身內外的神祗、仙境、天宮等,存思的神祗,有《太平經》所述五臟神、身中二十四神,《大洞真經》所言三十九神真,及日月、五星、北斗等神,而以存思身內三丹田中神真為主,《抱朴子》等名曰「守真一」。另有「三一九宮法」、「默朝上帝」等,以上丹田中被認為居主宰地位的太一帝君等神為存思對象。這類存思法滲透了有神論及飛升出世的宗教內容,但其修煉的過程,從客觀上來看,無疑有氣功的內核。 不具宗教內容的存思法,有內視法、存服日月光華法、服三色氣法、服元氣法、酥沐法、服紫霄法等。如《丹書紫字三五順行經》述內視法為:端坐內視,存想自身中臟腑腸胃,了了分明,久行之能真內見臟腑。《紫度炎光經》所述內視法,為令耳目遙注於百里、千里之外。謂久行之能見聞遠方之事,得遙視遙聽之能。又如《雲笈七簽》卷四五「服日月芒法」: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銅錢,赤色九芒,從心中出喉,至口中,復反還於胃。存思良久,吐氣咽津若干次。服月華法為存思腦中有月象,放白光,下照入喉,服咽其光。服元氣法,乃存想空中元和之氣郁然而下,如雲如雨,流潤自身,透皮肉,入骨髓,四肢五臟皆受其浸潤,有如流水滲入地中。酥沐法:想像頭頂有酥團融化,流注入腦,下溉心間,周行四肢。以上二法有補益虛損之特效。服三氣、服雲氣、服紫霄等法,為存服赤白黑紫等各色氣、光,有通過想像吸收外界生命能量的意味。 四、守竅類。 此類方法以意守丹田為門徑,有「守一」、「胎息」、「存神煉氣」等名目。如唐代孫思邈《存神煉氣銘》雲:「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幻真先生《胎息經注》釋「胎從伏氣中結」雲:「修道者常伏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此類方法,入手門徑與內丹基本相同。 五、內丹。 晚唐以來,內丹一般指了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葯物,在身中煉「丹」的系統方法。道教煉養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稱,方法最為周密,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方法先後多達十餘家,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習的次第而言,可分為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三類。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既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如《修真十書·謝張紫陽書》雲:「人但能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清絕點,謂之純陽。」但能保持此心,動靜不亂,則自然與道合真。清代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說:「上品丹法,以神入於虛無中,不著色,不著空,空色兩忘,久之渾然融化,連虛無二字亦用不著,此即《莊子》所謂『上神乘光』者也。」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守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以一切時中念念清凈心地、不被欲塵妄念迷亂為要。至念住心息,再依次煉化精氣,了徹命功。明末伍守陽將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一築基,以煉己還虛、做對境無心的功夫為主。二煉精化炁,稱初關、百日關。三煉炁化神,稱中關、十月關。四煉神還虛。稱九年關。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xiu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於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xiu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葯於「同類彼體」。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著述,一般都認為女命在乳房,從意守膻中而「煉體」入手。 除靜功外,道教還繼承發展先秦秦漢的導引、按摩術,輔以叩齒、咽津、鳴天鼓等,作為治病健身、益壽延年乃至成仙得道的重要方法。導引、按摩,以動搖肢體為法,最初相當簡單,多摹仿動物的姿勢,如《抱朴子》所言「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鳥伸、天{亻免}地仰」等,五禽戲、八段錦等,皆屬此類。這類鍛煉方法,多與調息、閉氣、冥思、存想結合,成為氣功動功、動靜功。其動作姿勢,愈演愈繁,如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所述導引法多達數十式,與印度瑜伽體位法頗多相類。服氣、叩齒、鳴天鼓相配合,動靜相兼,成為道教氣功功法的一大特色。 道教氣功煉養,還往往與辟穀、服餌、房中術相配合。辟穀以進入氣功態為基礎,又被認為是氣功功夫深湛的表現,或被作為進入氣功態的手段。辟穀大多服葯,服氣、內丹等氣功,也多服用葯物以為輔助。道教的各種煉養之道,對房中術皆十分重視,房中術既包含有性生活方面的衛生知識,又有氣功的內容,或被當作氣功的修煉途徑。 道教從養生健身、延壽成仙的宗旨出發,全面繼承發展中華傳統諸家的各種煉養方法,吸收外來佛教、印度教煉養學的精華,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層次的氣功養生體系。較之以精神解脫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養為根本立場的儒家,道教顯然更長於養生,獨具佛、儒二家所缺的動功、辟穀、服餌、房中等術,具動靜兼備、內外結合的特點。較之以治病為根本宗旨的醫家以及技擊為根本宗旨的武術氣功,道教氣功更富高層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統的理論。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儒釋道等諸家中,道教被公認最擅長於養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許多封建帝王奉為信條。 道教氣功的功法,除具宗教性內容的存思神真一類外,其它方法,從客觀方面看來,都很少或不具宗教內容,只要修習者不帶有長生成仙的信仰,完全可以視之為氣功。即存思神真、仙境一類方法,也可以發行為不具宗教內容的氣功功法。

3、現實中真的有小說中的那種氣功嗎?然現在中的可以達到什麼程度?

外篇 道教中的各種氣功功法
------------------------

4、道教煉養學的主要專著有哪些

(1)煉神類。收於《道藏》者有:

洞玄靈寶定觀經注1卷泠虛子注(洞玄部玉訣專類)

太上老君說常屬清靜經注1卷元·李道純注(洞神部玉訣類)

天隱子1卷天隱子著(太玄部)

坐忘論1卷唐·司馬承禎著(太玄部)

上乘修真三要2卷金·圓明老人著(洞真部方法類)

(2)服氣類。多收於《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其中重要者有:

太上養生胎息氣經1卷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2卷唐·太無先生著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1卷唐·桑榆子評

服內元氣訣1卷唐·幻真先生著

諸真聖胎神用訣1卷

神仙食氣金櫃妙錄1卷唐·京里先生

服氣精義論1卷唐·司馬承禎著

真氣還元銘1卷五代·強名子撰(洞真部方法類)

(3)存思類。收於《道藏》中的重要者有:

黃庭內景玉經注3卷唐·梁丘子注

上清華晨三奔玉訣1卷

上清明堂元真經訣1卷

(以上均見洞玄部玉訣類)

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1卷(洞真部方法類)

黃庭遁甲緣身經1卷(洞神部方法類)

(4)守竅類。收於《道藏》中的重要者有:

胎息經注1卷唐·幻真先生注(洞真部玉訣類)

存神煉氣銘唐·孫思邈著(洞神部方法類)

5、道教有那些經書

一、《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和《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道德經》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闡述了「道」和「德」的深刻含義,闡明了老子的宇宙觀、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立體而多層次地剖析了宇宙萬物和人類本身的種種內涵。

《道德經》曾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有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二、《南華經》

《南華經》本名《莊子》,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門徒所著的道家經文,今存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凡三十三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和雜篇為其後學所作,其主旨為「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講人如何才能超脫現實,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

《南華經》在哲學和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與《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

三、《沖虛經》

《沖虛經》又名《列子》或《沖虛真經》,作者為列子,即列禦寇,屬於早期黃老道家的經典著作。《沖虛經》的思想主旨接近老莊,追求一種沖虛自然的境界,體現了道家學派對精神自由的心馳神往。

四、《本經陰符七術》

《本經陰符七術》作者為著名的鬼穀子,內容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其中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五、《抱朴子》

作者葛洪,自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是晉朝時代的醫學家和制葯化學家,也是著名的道教人士。他所寫的這篇《抱朴子》,外篇主要是對自己生平的自述,內篇則是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

六、《清靜經》

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煉養術的重要資料之一。《清靜經》強調「大道無形」,要求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參悟大道。

《清靜經》宗旨由老子「清靜無為」思想推演而來,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其全文篇幅較短,共計不過五百八十字左右,但卻是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

6、兩種不同風格寫一篇短文

如將甘蔗囫圇一吞,抑何得有真滋味?此由未能曉之故也。予欲為眾淺說之,以回發明前聖之所未發者。答前所未發者亦多,如煉神還虛之理,如煉精止火之機,如辨采葯之何為真精,如剖周天之何為大、何為小,如超脫以五龍之捧,如常定喻乳哺之養兒皆是。今皆有發明精切語。夫所謂道者,道字即人所以生死,所以修證,必然由之而不可無者,不可不知者。是人所以得生之理,道之用於化生,謂之精炁神。化生而為人之身,故精炁神之化生人,即是道之化生人。而所以養生致死之由。既生有其身,由精炁神盛旺,則生得所養而全天年,由道也。精炁神衰竭,則形枯而致死,亦由道之所致。修道者,是即此得生之理,保而還初,使之長其生而不死之法。真陽曰:按昔《太上養生胎息氣

與太上養生胎息氣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