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東坡養生集 pdf

東坡養生集 pdf

發布時間:2020-12-02 15:31:27

1、歷史上有哪些著名文學家、詩人,除了詩文名世,在另一領域也非常出色?

王安石,王安石除了是一名詩人以外。還是一名成功的改革家他實行的“一條鞭法”使得宋朝出現短暫的繁榮

2、「飛鴻翔於寥廓,而弋者索之藪澤」是什麼意思?

鴻雁在天空中高飛,用帶繩子的箭射鳥的人是沒有辦法抓住的,他們只能在水草茂密的沼澤湖泊地帶發揮作用。

3、「飛鴻翔於寥廓,而弋者索之藪澤」出自哪裡?

出自四庫全書.
△《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如錫編。如版錫字武工,江寧人。是權編前有《王思任序》,則當成於前
明之末,然又有康熙甲辰《邱象升序》,蓋書成於崇禎中,批點行世則出象升手
也。其書取蘇軾詩文雜著有關於閑適頤養者,分《飲食》、《方葯》、《居止》、
《游覽》、《服御》、《翰墨》、《妙理》、《調攝》、《利濟》、《述古》、
《志異》十二門。軾以文章氣節雄視百代,其游戲諸作,大抵患難中有托而逃。
如錫乃惟錄其小品,所謂「飛鴻翔於寥廓,而弋者索之藪澤」也。使軾僅以此見長,則軾亦一明季山人而已矣,何足以為軾乎。

4、求文言文翻譯 魏則市於蜀,而 吳亦資西道

在三國時魏國向蜀國購買錦,吳國也資助西蜀發展織錦業。

5、脾胃濕熱的人可以喝蒲公英茶嗎?

回答分為3部分,一定要仔細看哦🙋🙋🙋

蒲公英的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專
[適宜人群]疔瘡腫毒、乳癰屬、瘰癘
[禁忌人群]陽虛外寒、脾胃虛弱
其中禁忌人群就有脾胃虛弱的,所以也是可以不喝。
那怎麼調理呢?我們中醫說要治未。不要破壞人體的修復功能。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天補。蒲公英茶大概就屬於中葯了,建議不如用食療加上好的睡眠一定能恢復。
人的身體是有自動恢復的功能的,關鍵在於不打亂平衡。
💁給你推薦一個食療方:它被稱為水中人參。芡實,又名雞頭米,功與山葯相似,然山葯之補本有過於芡實,而芡實之澀更有勝於山葯,山葯兼補肺陰,而芡實則止於脾腎而不及於肺」。煮為粥糊服食,誠如《本草綱目》所言:「芡實粉粥:固精氣,明耳目」,是一味平補良方。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老年仍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才思敏捷,他對養生很有研究,著有《東坡養生集》等書。他的養生之道中有一條就是吃芡實,吃法頗為奇異:

6、簡述諸子百家的養生觀主要有哪些

諸子百家與中國養生學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學術界、思想界出現了「九家十派」、「百家爭鳴」的局面,許多學派的論述中都有關於「養生保命」思想的內容,可算得上是中國養生學的早期理論。舉其要者,簡介如下。
老子的《道德經》關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順應自然而養生思想的淵源,而其「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葯」和清心寡慾、知足常樂的思想是調養心神的重要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莊子宗承老子之學,也極力提倡順應自然、「調理四時」、「清靜無為」、『忘我」、「無欲」,倡導採用氣功和導引的養生方法,吐故納新,延長壽命。
孔子指出,「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認識到日常生活關繫到身體健康,強調衣食住行的重要性。他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食不語,寢不言」。他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乎?』,針對不同年齡的特點,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荀子修身養性的養生思想具有積極和務實的特點,他指出,平時要注意養生,經常運動可以預防疾病,提倡節欲而不禁慾,「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並提倡以「禮」規范自己的行為而達到節制人的種種慾望的目的,指出』『凡用血氣志慮由禮則志通,不由禮則勃亂;食飲、衣服、動靜、居處,由禮則知節,不庄禮則觸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由禮而做到治氣養生,修身保命,並能達到長壽的目的。
管子認為,「精」對生命至關重要,主張存精養生,他說,「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臟以為泉源」,要節欲存精。他還提倡順應自然和生活養生的方法,「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
《呂氏春秋》綜合了當時各家學說的思想;提出取利去害,保神長壽;主張運動防病,「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捐為聾」。
可見養生保命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而且與古代哲學思想是聯系在一起的。有關養生的論述並不僅限於養生學或醫學專著,在許多文學作品或其他著作中也有豐富的養生內容。
東漢時期的王充所作《論衡》中有「養氣自守,適時則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冀性命可延」,講的就是養生方法和原則。他還提出了人的強弱與壽命長短與先夭察賦有關的觀點。
南北朝《顏氏家訓令極力反對煉丹修仙的錯誤養生觀,力倡求實,「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卧,均適寒暄,禁忌飲食,將餌葯物」,乃「遂其所察,不為夭拆」。他還教育子女惜生愛身,但不苟且偷生,要見義勇為,報效國家。
唐代大型類書《藝文類聚》中的「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胃,閉嗜欲,養生之末也」是很有價值的思想。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還著有《東坡養生集》和《蘇沈良方》,有很豐富的養生學內容,都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婦他主張多吃蔬菜少吃肉,可輕身健體;倡導效游可怡情強身;他還介紹一些葯方可「除百病,令身輕氣長」二而詩詞書畫,陶冶心神更是他的擅長。
明代馮夢龍所著「三言」中也有一些養生內容。如所謂「酒是燒身硝焰,色為割肉鋼刀,財多招忌損人苗,氣是無焰火葯」,主張「飲酒不醉最為高,好色不亂乃英豪,無義之財君莫取,忍氣饒人禍自消」,也是節欲調神、修身養命的意思。
《紅樓夢》等其它許多文學作品中同樣也有涉及養生的內容,有意者可自去體會,在此不作贅述。正是由於有關養生的內容在中國不同文化源流中都有涉及,所以注重養生的思想和方法在中國民間得到廣泛的接受,影響既深且廣。

7、蘇東坡的"容顏不老湯"怎麼喝誰知道?

東坡詩雲:

二錢生薑一升棗,二兩白鹽一兩草,丁香木香各半錢,酌量陳皮一處搗。

煎也好,點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

意思是用生薑7.5克,大紅棗660克,食鹽7.5克,甘草3.7克,丁香、木香各1.5克,陳皮3.5克煎湯代茶飲,或用白開水沖泡,代茶飲。

方中生薑、大棗為主葯。生薑能使人老有紅顏,蘇東坡在《東坡養生集》中記載有他親眼所見的實例:「余昔監郡錢塘(今杭州)游凈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葯王,年八十餘,顏如渥丹(面色紅潤),目光炯然,……自言服姜四十年,故不老。」說明這位和尚40歲時開始吃生薑,堅持不斷,40年如一日,所以80歲仍面色紅潤,目光炯炯有神。

8、中醫養生買什麼書好啊,

東坡養生集中精,壽親養老書,老老恆言

9、古人選什麼樣的健身方式 唐朝人竟喜歡按摩

秦漢時期崇尚「健身操」
《後漢書》:「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
先秦時期,古人健身以「修身養性」和「延年益壽」為主題,即「順時養生」。到了漢魏時,又加入了「運動」元素—— 「做體操」。
漢魏時期,古人最熱衷的一項體操叫「導引術」,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帶有醫療保健功能的健身操。導引又稱「道引」,它是氣功的一種早期形態,在先秦文獻中已出現。《莊子·外篇·刻意》里即有這樣的說法:「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傳說中的壽星,也是古代最有影響的健身養生達人。
但導引成為流行健身方式應該在秦漢及以後。《漢書》、《後漢書》記載的名人中不少都習練導引術。如西漢開國功臣張良便很欣賞導引,《史記·留侯世家》稱,張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導引術到底是什麼樣的健身操?上世紀70年代,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幅彩繪帛畫,讓現代人才看到了真實動作圖。帛畫上描繪了44個正在做導引的人物形象,還標注有簡單的動作說明。
導引術比較復雜,東漢末期出現了簡化版健身操「五禽操」。五禽操又稱為「五禽戲」,《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其發明者為東漢末著名醫家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姿態創編而成,身體不舒服時,做做五禽操就好了:「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飲食。」
模仿動物動作的五禽操其實是現代人所說的「仿生健身法」,先秦時已有記載。《莊子·外篇·刻意》即稱:「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所謂「熊經鳥伸」,就是像熊攀援一樣引體,如鳥樣伸腿舒展。
「仿生健身法」此後成為中華保留養生手段,宋朝時出現的「八段錦」、「十六段錦」,清朝出現的「太極拳」,都含有仿生動作。
唐代青睞「干浴」
《千金冀方》:「平日點心飯後,即自以熱手摩腹」
古人的健身理念到唐朝時已十分成熟,可選健身方式已相當豐富,如服食法、居處法、調氣法……都是當時流行的健身養生手段。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滿大街都可以看到的「保健按摩」,唐朝時就流行了。
按摩又叫推拿,本是中醫治療手法之一,在先秦名醫扁鵲生活的時代已用來治病。《史記·扁鵲列傳》所記載的「案扤[wù]毒熨」,就是按摩、葯敷方法。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中,也發現了捶背、撫胸、搓腰、揉膝等典型的按摩動作。
南朝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一書中,設有「導引按摩篇」,稱按摩術為「干浴」:「夜欲卧時,常以兩手揩摩身體,名曰干浴,辟風邪。」按摩雖然不是唐朝人的發明,但唐朝人十分喜歡是事實,這或許與唐朝時生活條件好,人們講究生活質量有關。唐朝著名醫家、健身達人孫思邈便十分推崇按摩術,將之發揮為日常健身養生方法。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記錄了兩種當時流行的按摩術,一是域外傳來的「天竺國按摩」,一是本土發明的「老子按摩法」。這兩種按摩均是自我按摩,「天竺國按摩」只有18節(十八勢),對老人保健特別有效果,「但是老人日別能根據此三遍者,一月後百病除,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乏。」
按摩分主動(自我)按摩和被動(他人)按摩,被動按摩是由掌握一定技巧的人幫助按摩。唐朝最擅長按摩術的是孫思邈本人,據說他活了100多歲。《千金冀方》記載,孫思邈有「食後摩腹」習慣:「平日點心飯後,即自以熱手摩腹。」
按摩在各個部位均可進行,如摩頭、摩面、摩足、摩腿等,其中「摩腹」最受青睞並為後世所傳承,清方開輯《延年九轉法》即是以按摩腹部為主的健身方法:「摩腹之法,以動化靜,以靜運動……妙應無窮,何須借葯燒丹,自有卻病延年實效耳。」此法又稱「仙人揉腹」,每法均有圖和解釋,故又稱《祛病延年圖說》。
到明清時,保健按摩已和現在一樣,成為大眾健身方法,明清浴室、理發店都可提供按摩服務。
宋代熱衷於「安步以當車」
《蘇東坡全集》:「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
據《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後新用事」條,先秦時趙國大臣左觸龍就是採用步行方式恢復身體健康的,「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也。」
從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古籍來看,秦漢人對於行走的認識相當深刻,出土的《養生方》便有「走」方、「疾行」方。疾行即跑步,健身方法之一是:「行欲毋足痛者,南向禹步三……」大概意思是, 想長時間行走腳不疼痛,就要面向南走「禹步」,禹步正是一種仿生行走姿態。
步行宜在早上進行,《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即提倡:「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晨練的同時,古人也有「晚課」,利用飯後睡前時間散步,這有助於入眠。《紫岩隱書·養生》稱:「每夜入睡時,繞室行千步,始就枕。」
兩宋時,步行更受到許多名人的格外青睞,北宋有個叫張方平的「天下奇才」,曾在南京(江寧府)做過官,他便有晨練習慣,每天早上要步行五里,長年如此。據《宋史·張方平傳》,他活到了八十五歲。另一才子蘇東坡比張方平更愛晨練,每天早上跑步。據說每次跑10里,出汗方止。據《蘇東坡全集·策別十七首》,蘇東坡認為,「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據明王如錫編《東坡養生集》記載,蘇東坡認為自己的長壽秘方有四,其中之一是「安步以當車」,安步,「緩行也」,就是散步。
蘇東坡也是位健身達人,他使用過的養生術被稱為「蘇子術」、「坡仙功」,有一種「香泉養生功」主要由「步息」、「卧息」、「爬功」、「橋功」套路組成,其中的「步息」,就是結合行走開展的。
但如果天氣不好或空氣有污染時,古人並不提倡晨練。明沈仕《攝生要錄·行立》即有類似觀點:「大霧不宜遠行。」
明清時期盛行「習武」
《義和團檔案史料》:「良民農隙講武,練習拳棒」
與以前各個朝代相比,自元代開始,中國人的健身方式出現新的變化,習武成為首選。所謂「習武」即習練武術。武術有廣義與俠義之分,廣義上「止戈」手段都屬武術;俠義僅指徒手相搏技術,靠肢體動作完成。如果再縮小一下外延,武術即「拳術」,不懂拳法,就談不上會武術。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便認為,「其拳也,為武藝之源。」
明清時,武術能成為盛行的健身方式與元朝的禁武政策不無關系。元朝嚴禁中原民間私藏武器,家裡連菜刀都不能隨便擁有,這使徒手搏鬥技術在民間悄然普及。
明朝則直接推動了武術的發展。從軍隊到地方,都支持習武。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四「論兵緊要禁令篇」中便稱:「凡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而是「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
明朝時,各種武術流派也因此應運而生,出現了「十八般武藝」,且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和「北腿」之分,也有「內家」與「外家」之別。如今深受習武之人推崇的少林、武當、峨眉等三大武術流派均是在明朝時成熟起來的,如少林武術,當時即已天下無雙,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稱:「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無,其僧遊方者皆敵數十人。」
清朝的「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將習武風尚推到了極點。據《義和團檔案史料》,光緒二十六年四月,直隸總督榮祿在奏摺中曾寫道:「良民農隙講武,練習拳棒,自衛身家,原為例所不禁。」
清朝「不禁拳」的本義並非出於「增強人民體質」的考慮,而是為「禦侮」和「防賊」,但客觀上卻推動了習武健身運動的發展,現代最為流行、廣受歡迎的「太極拳」就是清朝時出現的。
這股「習武」之風,一直影響到今天民間的健身風尚。值得注意的是,在習武的同時,明清人還愛「練功」健身,西方人稱中國武術為「中國功夫」,便與此有關。

10、枸杞 蘇軾 原文及譯文

神葯不自閟,羅生滿山澤。日有牛羊憂,歲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過眼等茨棘。青荑春自長,絳珠爛莫摘。
短籬護新植,紫筍生卧節。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
大將玄吾鬢,小則餉我客。似聞朱明洞,中有千歲質。
靈龐或夜吠,可見不可索。仙人倘許我,借杖扶衰疾。

神葯不自閟,羅生滿山澤。日有牛羊憂,歲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過眼等茨棘。青荑春自長,絳珠爛莫摘。
短籬護新植,紫筍生卧節。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
大將玄吾鬢,小則餉我客。似聞朱明洞,中有千歲質。
靈龐或夜吠,可見不可索。仙人倘許我,借杖扶衰疾。

陶淵明所記載的,都說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戰亂來到這里,那麼漁人所見的都是避亂人的子孫,不是其人,所以說並非那個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說殺雞作為食物,哪裡有仙人殺生的?
以前說南陽有菊水,水質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裡的水都長壽,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歲。
四川青城山那裡有個老人村,據說五世同堂。
道路極其危險遙遠,活著的時候不吃鹽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彎彎曲曲像龍和蛇一樣,喝了那的水就會長壽。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漸能夠接觸到日常的調味品,故而壽命減短,所以這就和外面的人壽命差不多了。
當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裡的時候,那裡已經早就成為很多人爭奪的地方。
一般來說,天下像這樣的地方很多,不單單是桃花源而已。

蘇軾與芡實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雖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他六十高齡後仍紅光滿面,身體健壯,精神矍鑠,才思敏捷,這與他學習中醫葯、研究養生之道有關。他除同沈括合編了《蘇沈良方》外,還自著了一本《東坡養生集》。他的養生之道中有一條是吃芡實。每天不限時間取熟芡實1粒放口中細嚼,待唾液滿口時慢慢咽下,每天吃20~30粒,長年不斷。芡實食葯兩用,《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中醫認為它有補中益氣、健脾助胃、固腎澀精、滋養強身等功用。《金峨山房葯錄》中有詩充分說明芡實(又名雞頭米)粥的養生保健功效:「煥發容光精氣壯,粥香食進思飛揚。金風玉露雞頭熟,萬里行吟妙趣長。」
蘇轍與茯苓 蘇軾的弟弟蘇轍不但是「三蘇」之一,在文壇上也佔一席之地,而且與其兄一樣,也潛心研究中醫葯及養生之道。據說蘇轍自幼體弱多病,加之勤奮讀書用腦過度,因而病魔纏身經久不愈。直至32歲,他開始服食茯苓,堅持1年,頑疾竟獲痊癒,此後服食不斷,也得享高壽。唐宋時代,人們服食茯苓相沿成風,詩句吟和之中常見,如宋代文人黃庭堅有詩詠茯苓:「湯泛水瓷一生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至清代,服茯苓之風更盛,慈禧太後也愛吃茯苓餅,她到晚年仍容顏不衰,與此不無關系。名著《紅樓夢》中有用茯苓和人奶做茯苓霜的記述。當時皇宮內和富貴人家,每天早晨吃一盅作為補品。梁代醫學家陶弘景稱茯苓「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練魂,利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葯也。」可見,茯苓的養生保健功用,早被人們認識了。現在,茯苓餅作為北京的御膳特產之一,為中外遊客的必購之物。
陸游與枸杞 宋朝詩人陸游愛用枸杞子泡茶或做羹湯吃,晚年視力仍佳,依然讀書、寫詩不輟。曾有「雪霽茅堂鍾馨清,晨齋枸杞一杯羹」的詩句描述。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家前屋後廣種枸杞與菊花,一為觀賞,二作食養,曾寫下一篇清新雋秀的《杞菊賦》。唐代另一位詩人劉禹錫也有詩贊枸杞曰:「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同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蘇東坡也喜愛在庭院中種植枸杞,自己服食及宴請賓客,有《小圃枸杞》詩為證:「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大將玄吾鬢,小則餉吾客。「孫思邈、葛洪、陶弘景及孟冼等也常食枸杞,都成為醫林壽星。唐代宰相房玄齡、杜如晦因政務操勞而致體衰多病,後遵醫囑服食枸杞得以康復,並都獲享高壽。民間也流傳有「要想眼睛亮,常喝枸杞湯」的俗語。《神經本草經》稱它「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太平聖惠方》中有「服用枸杞長生不老」之說。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枸杞子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與多種葯理成分,具有保護心、肝、腎、大腦,調節神經,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動脈硬化程度,延緩細胞衰老進度及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種作用。國外葯理專家稱枸杞中所含的「維生素X」為「駐顏維生素」,又稱作「祛老聖葯」。有枸杞之鄉美名的寧夏地區對枸杞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枸杞罐頭、枸杞晶、枸杞酒、枸杞茶等系列產品已應運而生,深受國內外顧客的青睞。
葉橘泉與決明子 江蘇名老中醫葉橘泉在省委為他慶祝90華誕之際,把剛編著的養生心得———《老人保健要點》一書贈給與會人員,書中有一條養生體驗:常飲決明子茶,能有效防治高血壓、血管硬化和便秘。無獨有偶,遼寧名老中醫彭靜山也說,他常飲決明子茶,年過七旬,血壓正常,大便暢通,光線充足處不戴老花鏡可閱書報。《神農本草經》將此葯列為上品。《廣群芳譜》中載:「決明子作茶食,助肝益精,治目中諸病。」《江西草葯》介紹:「決明子炒黃,水煎代茶飲,治高血壓。」據說古時有一文人,常飲決明子茶,至晚年體健無病,尤其目力甚佳。曾賦詩曰:「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書蠅頭夜點星。並非生得好眼力,只緣長年食決明。」現代葯理研究顯示,決明子所含成分對視神經有保護作用,並能降血壓和降膽固醇。
顏之推與槐角 南北朝著名學者顏之推非常關注養生保健,著有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家教名著《顏氏家訓》。書中辟「養生篇」一章專講養生之道,並把槐實(即槐角)推介給人們,還用「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餘,發須猶黑」的實例,來說明服食槐實可使人耳聰目明,烏須黑發,養顏抗衰。《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稱:「久服明目、益氣,頭不白,延年。」明代著名醫學家繆希雍說:「槐實為涼血要品,能除一切熱,清一切火,散一切結。」現代葯理研究表明,槐實含黃酮類和異黃酮類化合物,尤以芸香甙的含量最高,能降低血管壁的滲透性,促進血液凝固,能清熱祛火,涼血止血,治肛腸痔病出血效果甚佳,還可降低血壓,與其他降壓葯同用,能增強降壓功用。高血壓患者並發便血、尿血、鼻出血最適用。近年來有資料稱槐實有抗癌作用,具有發展前景。(王家喻)

與東坡養生集 pdf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