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傳統體育養生學
傳統體育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一個分支,是古代的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的民族文化遺產,傳統體育養生學是通過身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呼吸鍛煉,意念控制,使身心融為一體,達到增強人體各部分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預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門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復雜生命現象和規律的人體科學。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在生產、生活與疾病作斗爭中強身健體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瑰寶。它對預防疾病,強身益智,涵養道德,延年益壽,強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傳統體育養生是依靠人體自身的能力,通過調養精神和形體,起到改善人的整個機體功能的作用,它既能養生又能治病,具有醫療和體育的雙重屬性。
(1)中華體育養生學論文擴展資料: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不斷探尋生命的奧秘。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的祖先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在我國5 000多年的傳統文化和養生經驗中,有關養生之道和養生方法的論述十分豐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水平,為我們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傳統體育養生學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傳統體育養生學的各種方法和套路動作簡單易學且不受時間場地限制,深受大眾的喜愛。
本教材首先論述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簡述傳統體育養生的概念、發展簡史以及基礎理論,然後介紹經過歷史檢驗、操作簡便、功效顯著且無副作用的練功法,如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內養功、練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三十二式太極劍、養生太極掌、太極養生功法等,最後介紹了運動處方的分類、制訂運動處方的基本原則與程序、運動處方的格式及運動處方範例等。
2、體育養生學課程心得體會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體身心的發展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體育的廣義概念(亦稱體育運動)。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入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並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2.體育的狹義概念(亦稱體育教育)。是一個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教育過程;是對人體進行培育和塑造的過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方面。
3.競技運動亦稱「競技體育」。指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所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含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兩種形式。特點是:
1)充分調動和發揮運動員的體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潛力;
2)激烈的對抗性和競賽性;
3)參加者有充沛的體力和高超的技藝;
4)按照統一的規則競賽,具有國際性,成績具有公認性;
5)娛樂性。當今世界所開展的競技運動項目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遠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臘時代,就出現了賽跑、投擲、角力等項目,發展至今已有數百種之多。普遍開展的項目有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舉重、游泳、自行車等。各國、各地區還有自己特殊的民族傳統項目,如中華武術,東南亞地區的藤球、卡巴迪等。其發展與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密切相關。
4.娛樂體育是指在餘暇時間或特定時間所進行的一種以娛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具有業余性、消遣性、文娛性等特點。內容一般有球類游戲、活動性游戲、旅遊、棋類以及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等。按活動的組織方式可分為個人的、家庭的和集體的;按活動條件可分為室內的、室外的;按競爭性可分為競賽性的和非競賽性的;按經營方式可分為商業性的和非商業性的;按參加活動的方式可分為觀賞性活動和運動性活動。開展娛樂性體育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品格。
5.大眾體育亦稱「社會體育」、「群眾體育」。是為了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包括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傷殘人體育等。主要形式有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家、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和業余、自願、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是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素質和完成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
6.醫療體育指運用體育手段治療某些疾病與創傷,恢復和改善機體功能的一種醫療方法。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其特點有:
1)是一種主動療法,要求思者主動參加治療過程,通過鍛煉治療疾病;
2)是一種全身治療,通過神經、神經反射機制改善全身機能,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3)是一種自然療法,利用人類固有的自然功能(運動)作為治療手段,一般不受時間、地點、設備條件的限制。通常採用醫療體操、慢跑、散步、自行車、氣功、太極拳和特製的運動器械(如拉力器、自動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為治療手段。宜因人而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並配合葯物或手術治療和心理疏導。二干多年前已用「導引」、「養生」作為防治疾病的手段,後又不斷發展與提高,成為中國運動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7.體育的本質。是指體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身體教育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
8.體育的本質特點。就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發展身體,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服務。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制約,並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體育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如體育的方法、手段等;社會屬性如體育的思想、制度等
3、體育養生學心得體會
體育課感想2009-08-17 11:46時間飛逝,一轉眼已經臨近學期末了,在這一個學期裡面,我們學會了很多很多關於籃球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老師總是很耐心地教我們,輔導我們,訓練我們,使我們對籃球提起了興趣。
在這一個學期里,老師每次都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使我們在課上能好好利用每一分鍾訓練,從最初的練習運球,傳球到後來在籃下投籃。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將學習籃球的整個過程安排得井井有條,讓我從對籃球厭惡的陰影中走出來,讓我慢慢對籃球提起興趣,使我獲益良多。
其實籃球是一項體能運動,不僅能夠鍛煉身體而且還能鍛煉意志,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對我們身心健康有益。在每次課前,老師總是讓我們先跑幾圈,起先我覺得那很辛苦,每次都要跑步,心中有些抱怨,不過在考試的時候發現大家都跑得很快,速度比上學期有明顯的進步,可見每次上課前的鍛煉對我們是非常有益的,可以鍛煉我們的耐力,而且是階段性的練習,讓我們每次都有進步,所以我發現我的耐力也有所提升。我的不足之處就是還是缺乏鍛煉,投籃的準度還是不行,可能是沒有找到准心,所以前幾周的練習一直都是很糟糕,投籃的準度很差,但是後來老師教我們投籃的技巧要對准方框的右上方,頓時我就能領悟出其中的奧秘,投籃的準度雖不是百發百中但也有所提升。
對老師的評價優點在於老師很認真,負責,每次安排我們的訓練都是循序漸進,真可謂嚴師出高徒!對我們都盯得很緊,一絲不苟,所以我們在上課的這段時間沒有清閑,都在練習,充分利用每一分鍾。
對體育課也有一些小小的建議就是希望能在下課之前給我們一點自由活動的時間,比如可以在下課前15分鍾老師安排一些小游戲之類的活動。還有就是不要每節課都是訓練籃球,可以補充一些其他的運動,比如排球啊,羽毛球之類的,體育課應該是多方面的運動和鍛煉,一個學期只訓練一項未免有些單調。
大學的體育課不再只是運動項目的簡單重復,大大提高了體育運動學習的專業性。它不僅使我在思想認識上,從過去跑、跳、投上升到一個廣泛體育的理論高度,更讓我們在學習中慢慢走上了一專多能的體育之路。在這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中,我依然感受著永恆的運動激情。
體育課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愉悅,更是心靈的成長。體育課是我別樣的老師,陪伴我成長,也教會我成長。在人生不斷忘卻,卻又不斷回憶的故事中,我們在慢慢地長大。年輕,是我們的資本,讓我們趁著年輕的時光,釋放我們的運動激情。
4、體育傳統養生學的論文
中國養生體育的歷史發展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保就是護利御害,養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證人的生命體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保持平衡和適應,也就是「天人合一」。養生涉及許多方面,張湛講的「養生大要」包括:嗇神、愛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室、反俗、醫葯和禁忌等十項。其中的嗇神、愛氣、導引、養形就屬於人的生命體的自我運動和鍛煉方面的活動。可見,在中國的養生體系中,人的生命體的自我活動佔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關於人體運動鍛煉的思想、理論和方法的體系。它是運用人自身的運動鍛煉手段,對人體生命功能進行強化或優化的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身體運動是為養生長壽服務,即以養護生命使達最長期限為目標的體育活動。由於它以養生保壽為目標,有其獨特的理論、方法和運動方式,我們稱之為中國養生體育。
中國養生體育的起源
中國養生體育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據古籍《呂氏春秋·古樂》所載,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陶唐氏」時代「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人們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肢體活動的大舞,來加以治療。可以說,這是後來的導引、按摩等古代醫療體育、養生術的最早形式。「導引」之名,就是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的含義中產生出來的。
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產生的先導。長壽思想,即人類的「生命價值觀」,並非是有些書籍文章中所說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當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其產生的物質客觀條件,同時,人類文明發展促成了其產生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才有可能應時而發、應運而生。——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的情況下,雖然逐漸萌發了某些萌芽狀態的體育現象,但只是「自衛其生」而已(《體育之研究》語,「生」乃指生存而言,並無生命長壽之意)。據考古學家考證那時人之平均壽命才16 歲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8—16 歲;世界上最早記載人口平均壽命的古希臘,當時該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也只有19 歲,且只是對城邦居民的統計。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宗教,但並無向天祈壽的思想。到奴隸社會初期,夏代敬神,商代重鬼,順應「天命」,萬事祈天。所祈求的「福」,一方面含:「風調雨順」以保證物質財富的增加;一方面含「免於戰禍」,以求軍事上取勝,保證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不受掠奪,而並不包括「長壽」的希願。到了商殷後期,才逐漸產生了人對其本身壽命的祈求和願望,即開始出現了長壽思想。這一思想的產生,是人在社會上之自我價值認識的一大飛躍,也是「生命觀」的一大變革。這種新的「生命觀」的最早記載見於商殷巫祝之作《尚書》。在該書《洪範》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極」的具體要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其中所提及的「壽」(長壽)、「康寧」(健康無疾病)、「考終命」(壽命自終不橫夭)及「凶短折」(壽不長)、「疾」(不健康)、「憂」(感情不愉快)、「弱」(身體不強壯),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了對生命與肌體和心理的全面要求,並把長壽放在首位。
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健康長壽的要求成為全社會的祈求和希願。這反映在《詩經》這部古代詩歌總集之中:「永錫難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如南山之壽」、「萬壽無疆」等詩句,散見於從各地收集的民歌詩作之中,這足以說明當時社會對長壽問題重視程度之普遍。
《周易》作為我國著名的古典哲學著作,對於我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發端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書中反映了一些古代的養生思想。
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來闡述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些客觀規律,進行指導人類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去修養生息,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科學的樸素認識。《周易》這種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成為我國古代許多養生思想學派的共同源頭和理論基礎。這種長壽思想之產生與發展,必然導致人們由一般地向天祈求,進而變成為人為的設想和人為的措施,從而導致養生思想的產生和逐漸體系化,並促成養生術的相應誕生與發展。所以,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之先導,而養生術是養生思想之實踐的產物。伴隨著春秋戰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巨大發展,在諸子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下,養生思想與方法漸趨成熟,並形成了粗略的體系,從而揭開了獨具東方特色的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古代養生史上新的篇章。
養生思想的形成
養生術是養生思想實踐的產物。長壽思想導致的養生思想,表現在人們社會活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依賴於當時被視為國家大事之一的宗教信仰活動(《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消極方面;另一方面是依賴於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為措施,即養生思想指導下的社會實踐,這是積極方面。隨著養生思想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養生思想也日益豐富充實,有其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這反映了人類對養生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這過程反映在以下幾個觀點的形成和理論化上:
第一、養生有「道」
養生以求健康長壽,是有「道」可尋的。這「道」就是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也是養生這一事物的客觀規律。散著於春秋戰國而成書於漢代的《內經》。《內經》中有這樣的論述:「上古之人(實指商代以後的人),其知道(養生之道,即健康長壽的措施、方法、規律)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里明確指出養生之道並非神秘之物,就是「形與神俱」的具體措施。
第二、養生之道可「得」
養生之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不掌握客觀規律而違背之)則災害生,從之(掌握客觀規律而因勢利導)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內經》)。
第三、防於「未然」
5、簡述體育養生的心理學和社會學價值
體育養生的心理學和社會學價值:
(1)心理學價值:體育養生可以利用一些不劇烈或技巧難度不很大且動作比較舒展的體育項目,來進行經常性的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鍛煉,用以激活與煥發身心的生機與活力 ,維護老年生態應有的榮盛,實現延緩衰老延年益壽之目的。
(2)社會學價值:作為我國民族傳統養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體育養生以人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呼吸鍛煉、意念控制等方式,使其身、心、意三者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啟發人體內在潛力,並且又能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智的目的。
(5)中華體育養生學論文擴展資料
(1)體育養生以我國傳統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博大而精深,多被歷朝歷代統治者奉為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良方。較之於其它各種形態的養生, 體育養生是一種最普遍最大眾化的養生。
(2)體育養生自我指導的五大心理學方法:
1,興趣驅動法即體育養生者憑著體育興趣內蘊的那種強大動力, 來開展養生性的體育鍛煉。
2,意志攀登法即從第一次的「做不到」 , 到經過若干次努力以後的「才做到」的現象稱為「體育鍛煉高原現象」。而克服這種「高原現象」 , 使之不復存在, 實質上就是意志的攀登。
3,情感簇擁法就是對自己養生性體育鍛煉的方方面面, 加以認真而細膩的體驗, 油然地產生出許許多多正面積極的情感, 讓體育鍛煉活動始終在情感的推動和維系下持續地開展下去。
4,從眾攻堅法就是自己主動地到新的或難度較大的養生性體育鍛煉項目的人群中去, 跟著他們學和練, 以便盡快掌握這些項目的鍛煉技巧, 從而開辟多項目的養生性體育鍛煉渠道。
5,風險規避法。體育養生, 就其實質而言, 它是一個以「平安」為前提, 以「保健」為目的的養生性體育鍛煉過程。所以, 必須要有高度的風險規避意識。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華體育養生學
百度學術-體育養生自我指導的心理學方法
6、中華傳統體育養生學與一般體育運動有什麼區別?
傳統體育養生的體育運動方式與一般的體育運動方式不用,前者更講究針對性的養生
7、學體育養生學有感
學體育養生學有感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體育養生是在傳統養生的理論指導下,通過一定的身體姿勢和動作,進行自我調理,使體內真氣充犻,陰陽平衡的一種方法。
氣功養生
現代「氣功」一詞包括了古代的「吐納」、「導引」、「存神」、「靜功」、「動功」、「內功」、「外功」、「修練」、「打坐」、「入定」、「坐禪」、「靜坐養生」、「修身養性」、「呼吸養生」等等,甚至太極拳等某些武術,只要以內功為基礎,都屬氣功的范圍。氣功又分動功與靜功兩大類,前者也叫外功,後者也叫內功。外功以內功為基礎,靜極才能生動,所謂「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精氣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強壯。靜功並非靜止,而是「外靜內動」,是機體的特殊運動狀態。正如王船山所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以養神,以吐納呼吸為主要練功方法;動以練形,以運動肢體為主要練功方法。無論靜功還是動功,都離不開調心、調息、調身這三項練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勢三個環節。靜則生陰、動則生陽,動靜兼練,「三調」結合,於是陰陽調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里所說:「能動能靜,所以長生」。 由上可知,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它與現代科學的預防醫學、心身醫學、運動醫學、自然醫學、老年醫學以及體育、武術等等,都有一定的聯系。它通過自我調控意念、呼吸和身軀、來調整內臟活動,加強自身穩定機制,從而達到祛病益壽的目的。
季節養生
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晝夜。四季氣候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如果我們稍有不慎,就會遭受它的傷害而導致疾病纏身,甚至危及生命。但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對待,及時採取相應措施。隨時間而動去增強體質,適應自然,也能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四季氣候變化的突出表現在「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上,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順應著這種自然的變化規律,並相應形成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這種現象也告訴人們,在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須按照四季氣候的不同變化規律和它們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特性,來調節自己、保護自己,使機體與自然保持協調統一,進而利用自然進行保健,適應寒暑,調節陰陽,使涼不至凍、暖不至燥、寒熱平和、風邪不入,晨起而升陽益氣醒神、夜卧而收斂鎮靜安神,養成依四季陰陽消長規律作息的習慣。 春季是萬物生長、萬象更新的一個季節。此時自然界陽氣升發,陰氣轉衰,氣候變化無常,乍暖還寒時節,人體最易生病。 《黃帝內經》中講,春季應夜卧早起,廣步於庭,吸收天地之陽氣以益身。 夏季是萬物華實、蒸蒸日上的季節,氣候由溫熱到熱再到暑熱。夏季養生應以制「火」為保健中心,使身體適應高溫天氣,注意保持內熱外泄的通暢,如果出汗受阻,體內積蓄大量熱量,就容易中暑。在這個季節里,人們應當夜卧早起,參加適合自己的早鍛煉項目,使體內陽氣向外宣發通暢,以助長機能。氣溫高的時候,不要有大運動量。 秋季由熱轉涼,由涼轉寒,萬物成熟,肅殺之氣漸起。人體養生應適應自然變化,體內陽氣也要以收斂收藏為主導。養益肝氣,應調整飲食,增酸減辛辣,少食蔥、姜、蒜、辣椒等食物。還應調攝情志,保持樂觀通達情緒,以利肝之疏泄調達之功能。 冬季天地閉藏,萬物生機潛伏,自然界陰盛陽衰。不擾陽氣,是冬季養生的關鍵。即不耗散精氣、元氣,不幹擾自身潛伏的陽氣。 現代的醫學氣象學研究的就是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研究表明,氣候因素對人體的衰老影響很大,我們所倡導的適應四季不同氣候的養生之道是科學的。
武術養生
武術,並不單純指人們在爭斗中簡單的擊打或自衛動作,揮拳舞棒,有武而無術。中華武術是經過千百年文化陶冶的一種獨特的人體文化,它是以中國傳統哲理和論理為思想基礎,以傳統兵學和醫學為科學基礎,以內外兼修,術道並重為鮮明特點的一項內容極為豐富的運動。它的流派繁多,拳法多姿,但基本表現形式有兩種: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動作。寓攻防於表演中形成武術獨特的美學,正如人們所說:技擊是武術的「靈魂「。其實武術的靈魂本質還是「氣」。「氣聚而生,氣散而死「。武術講究的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勢的獲得才是武術的最高追求,這一點與酒所給人的 膽氣、豪氣是一致的。
任何一個拳派都是兼有功法訓練、套路演練和格鬥方法三種形式。歷史上武術曾經是防身衛國,進身入世,修身練性的人生修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即所謂「習 文備武,君子之業也「。作為體育運動,武術自然具有一般體育項目的共性:即以身體運動為特徵,以增強體質為價值。
按摩養生
按摩養生法是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方法之一。它是通過運用手和肢體的技巧,按摩人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從而達到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的目的,也稱為保健按摩。由於按摩養生法簡便易行,平穩可靠,所以受到大眾的重視,並將其作為益壽延年的方法,積累、整理、流傳下來,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正確的按摩可以調和氣血,平衡陰陽。按摩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刺激穴位,通過經絡傳導來調節全身,藉以調和營衛氣血,平衡機體失衡的陰陽從而達到增強機體健康的目的。中醫認為,按摩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成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減低血液黏滯性,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擔,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防治心血管疾病。
由此可見,按摩的養生療效是顯著的。按摩的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和陰陽的作用,使氣血周流,按摩後血液循環加快,皮膚淺層的毛細血管擴張,肌肉放鬆,關節靈活。除感到被按摩部位具有溫暖舒適的感覺外,也給全身帶來一種輕松、愉快、舒適與靈活感,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久久行之,對保證身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對於正常人來說,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應;對於患者來說,既可使局部症狀消退,又可加速恢復患病部位的功能,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效果。
健康的含義不僅指生理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精神情志活動的失調,不僅傷精耗氣,損害健康,更可能使人體氣血紊亂,陰陽失調,導致各種心理精神疾病的發生。養生先養心,心理健康的保持,依賴坦盪豁達、樂觀開朗、積極進取、與人為善的生活態度。古人說,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君子的內涵在我看來,實質上就是指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善於做好事而不做壞事的人。做君子固然不易,但只要慢慢做起來,自然會有益身心,有益社會,達到健康長壽的目標。
養生是我國文化寶庫的一顆璀璨明珠,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發揚光大,今後要繼續保持好修身養性的心態,繼續學以致用,傳承老師的教導,並感染身邊的人,正確鍛煉,正確調養,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由於在百度找不到,這是我自己弄的的,在這里分享給大家,給大家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