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與保健任務2

養生與保健任務2

發布時間:2020-11-01 16:45:52

1、養生與健康 的論文 3000至5000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陰陽學說的現代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在古代,這一學說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古人用其解釋各種自然或社會現象,涉及到天文、地理、歷法、農學、醫學等許多領域。而其中運用最廣泛也是最成功的,當數其用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的理論框架之中。因為在中醫學里不僅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的主要說理工具,而且在臨床診治中得到廣泛的運用,賦予其極其豐富的實際內容。自從在《內經》中廣泛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醫學理論後,在二千餘年來,這一學說一方面經受著臨床實際的檢驗,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臨床實際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並直到現在仍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但對於中醫學里的陰陽五行學說長期以來存在重大的爭議,特別是對五行學說,廢止之聲時有所聞,有的則提出要打破陰陽五行學說的框架,有的認為該學說有神秘性和模糊性兩大弱點。所以對該學說的討論關繫到中醫學的科學性及其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運用舉例
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和宇宙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的不同性質和「對立統一」的陰陽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運用陰陽學說闡述了人體的各種解剖、生理、功能現象如,《內經》中提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等。總的來說,人體功能多屬陽,而形體實質多屬陰,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化氣,陰成形」。而生理結構中又可分陰陽,功能活動中也有陰陽。現把其內容舉例如下:
陽 陰
生理組織結構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體 表 里
軀干 背 胸腹
四肢 外側 內側
臟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陰陽) 五臟(各臟又包含陰陽)
經絡 手足三陽經 手足三陰經
氣血津液 氣(衛氣、肺氣、脾氣、胃氣、心氣等) 血津液
功能活動 升降 上升 下降
狀態 亢奮,發散 陰滯、收斂
動靜 動 靜
主要功能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陰在內,陽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陰陽學說被廣泛用於分析各種病理現象,其中陰陽辨證被作為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同時,從對全身的陽虛、陰虛的分析及各種臟腑陽或陰的虛實進行病理的具體分析。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 陰
陽證和陰證 陽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火熱熾烈,陰液耗傷等病證。 陰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不足,機能低下,陰氣偏盛,寒象明顯等病證。
望 面色紅赤,躁動不安,舌紅,苔黃燥或黑燥。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神情萎頓,倦怠少語,舌淡胖,苔白潤。
聞 語聲重濁,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氣喘。 聞 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問 惡熱,心煩,渴喜冷飲,腹脹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問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
切 皮膚灼熱,腹部硬滿拒按,脈數有力。 四肢清冷,腹軟喜按,脈沉弱微細無力。
虛證 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乾,頭暈耳鳴,心煩,遺精,脈細數,舌紅。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頻,或有喘咳,身腫,脈沉弱無力,舌淡胖。
臟腑陰陽辨證

心 心陽虛:心悸氣短,或有心胸憋悶,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虛浮,舌淡胖,脈微細。 心陰虛:心悸易驚,失眠或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肺 肺陽虛: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肺陰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聲嘶,形體消瘦,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 脾陽虛: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陰虛:腹脹納少,食後加劇,大便干結難解,形體消瘦,肌膚乾燥,手足心熱,口乾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無力。
胃 胃陽虛: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胃陰虛:胃脘灼熱隱痛,飢不欲食,心煩,口乾多飲,大便秘結,或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舌體瘦少,脈細數。
肝 肝陽虛:胸脅牽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溫稍緩,遇寒更劇,形寒肢冷,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細。 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面部烘熱,脅肋疼痛或有灼熱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腎 腎陽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頭目眩暈,易疲倦,面色蒼白或黧黑,或有陽萎、白帶多而稀白,性慾減低,下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弱。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強易舉,經閉或崩漏,形瘦潮熱,心煩盜汗,失眠多夢,顴紅,五心發熱,口乾咽燥,溲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3)陰陽學說在葯物學方面的運用
在中葯的理論和運用上,也用陰陽學說作為指導。
葯物性味 陰 寒、涼性,苦、酸、鹹味,味厚者
陽 熱、溫性,辛、甘味,味薄者
葯物性能 陰 沉降,清火、攻下、滋陰、抑制
陽 上升,發散、上升、溫陽、興奮
葯物作用的轉化 重陰則陽,重陽則陰
(4)在診斷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善診者,察色診脈,先別陰陽」,即以辨陰陽為診斷的大綱。而在辨證時,以陰陽為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 陰 包括里證、寒證、虛證
陽 包括表證、熱證、實證
診斷指導思想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脈診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5)在治療養生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調整人體陰陽為治療的最終目標,如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但在具體運用時,卻又變化無窮。
治療指導思想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治療大法 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指導預防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死。
指導養生 把握陰陽、和於陰陽、法於陰陽
以陰陽學說來分析醫學中的各種現象,不僅僅限於區分事物的陰陽屬性,還在不同的層面上進一步分析事物的陰陽屬性,如在陰中又可分陰陽,陽中也可分陰陽,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真是變幻無窮。
同時,中醫學還有許多關於陰陽相互關系的論述。如在分析生理時提出「陽生陰長」、「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時提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盛陽衰」,「陽盛傷陰」等,在治療時提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等。
2、陰陽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
中醫學在運用陰陽學說時,又在原有基礎上賦予其許多新的內涵,使其內容更充實、豐富。其中較明顯的是不是在於如何區分事物的屬陰屬陽,而是在於分析對立事物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諸如陰陽互根、相生相長等理論。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強調陰陽屬性:中醫學里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更不是所謂的「一分為二」,而是具有非常嚴格的、特定含義的屬性。如以自然而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雄(男)為陽、雌(女)為陰,等等。以人體而言,器質屬陰、功能屬陽,機能陰滯屬陰、機能亢奮屬陽,等等。以葯物而言,性質溫熱者屬陽、性質寒涼屬陰,作用升提者屬陽、作用下降者屬陰,起興奮作用者屬陽、起抑製作用者屬陰,等等。這些陰陽的劃分是有明顯的屬性區別的,是決不可以隨便調換的。有人認為這是陰陽學說的局限性,實際上這是該學說的優勢之一。因為對立統一的事物雙方並不是對等的,往往有其屬性的差別,而這種屬性的差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是非常適合的。
(2)突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醫學里對陰陽的認識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陰陽看作是機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動態的、立體的、靈活的。陰陽的屬性固然是有其嚴格性的,但在陰中有陽,陽中也有陰。而這一思想的體現最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

圖中充分體現了在陰中包含了陽,而在陽中也包含了陰。
(3)展示陰陽的層次:中醫學里對陰陽學說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其概念有時很廣,有時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層次上都可以運用陰陽學說。如臟腑學說中用陰陽進行分析,臟屬陽,但背為陽,心為陽中之陽,背為陽,肺為陽中之陰。而心又有心陰、心陽之分。可見
(4)陰陽之間相互依存:陰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內經》中提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提出陰陽之間相互依存,即所謂的「陰陽互根」。如人的形體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二者缺一不可。
(5)陰陽之間相互影響:陰陽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雙方是無時不在相互影響的,不斷地此消彼長,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如這一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病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恢復這一動態平衡。陰陽之間這種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突出了古人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對形神統一、組織與功能統一、臟腑經絡統一、人體內外統一等有精闢的見解。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被用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在一個整體中,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過程中,這些關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這些關系對於中醫的診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舉例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六腑 大腸 膽 膀胱 小腸 胃
五氣 燥 風 寒 暑 濕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體 皮毛 筋 骨 脈 肉
五志 憂 怒 恐 喜 思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宮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色 白 青 黑 紅 黃
方向 西 東 北 南 中
生化 收 生 藏 長 化
季節 秋 春 冬 夏 長夏
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用以說明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事物,其所影響和被影響的事物可以用四個方面來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與「我」共同構成了五種關系,從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這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所在,這樣,五種關系可以構成一個「穩態結構」。其相互關系示意如下:


相生

水 – 火 相剋

金 土

在醫學領域里,廣泛運用五行學說來分析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關系,如脾胃輸布津液至肺,且肺陰有賴於胃陰以補充,即稱之為「土生金」。並把脾胃稱為「母」,肺稱為「子」,二者即為「母子」關系。
同時,運用五行學說還可以分析疾病過程的傳變及某一臟腑病變對其它臟腑的影響。如因肝氣過旺,可以橫逆而犯脾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稱之為「木克土」。
在診斷時,五行學說又往往用來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黃,為其本色,但如出現面色發灰黑,則為腎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較重。
在治療時,又往往用五行學說作為指導。如有「補土生金」、「扶土抑木」、「瀉南補北(補腎清心)」。
三、探討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研究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也要抱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既要認真肯定其中的精華,特別是重視其中某些現代哲學所忽視的內容,從而對發展現代哲學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認為古人的東西都是真理。
1、陰陽學說的局限性:陰陽學說主要用以分析對立統一的二個方面的關系,但有時把不一定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的事物也用陰陽來分析,如古人所說的日為陽、月為陰,從其陰陽屬性來說,確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陰陽的關系套用在日月的關繫上,就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又如有些矛盾雙方用陰陽的觀點難以說明,例如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和邪氣是一對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為陰或陽。
所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所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時也不夠恰當。
2、五行學說的局限性:五行學說是把各種事物的關系都列為五要素,雖然這可以認為是構成了一個穩態系統,但畢竟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醫學領域里,各種因素的關系更為復雜,有時並不能都歸納為「五」,所以也出現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歸納的情況。同時,五要素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也並非是絕對的、固定的。實際在醫學領域里,五行關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來的,應是在實際生理和臨床上存在了某種關系,再以五行學說加以說明。如「肝木克土」是因為在臨床上存在著肝氣不舒而影響脾胃運化的現象,而通過疏肝解郁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這樣才得出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關系。如果在生理或臨床上得不到證實的,則很少單憑五行生剋關系推斷來確定一些相互的關系,至於少數人脫離了臨床實際,機械地用陰陽五行的關系來推導,這實際上已背離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真諦,並不代表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身。。
至於陰陽五行學說在占卜等領域中被運用,更使這一學說走上岐途。在中醫學里所運用的陰陽五行學說,由於賦予了醫學的科學內容,所以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當然,陰陽五行學說有時被蒙上了一種神秘色彩,使得許多人,特別是未系統學習過中醫的人,對其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提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思辯性理論,不是成熟的科學理論,但他們恰恰忘記了,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臨床實踐上,並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的,並不是坐在房間里單憑思辯推導的。所以我們在認識陰陽五行學說局限性時,不能片面誇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斷地作出不科學的結論。
四、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哲學思想的比較
從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可以看出,在中醫學里作為基本說理工具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豐富的內涵。盡管現代哲學是在古代哲學(當然也包括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學的精華,但由於現代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體繫上發展而來的,因而在現代哲學體系中,並沒有充分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特別是由於西方對中醫學更是陌生,所以也談不上吸取中醫學里的哲學思想,從而現代哲學有必要進一步吸取中醫學里的中國哲學思想精華,從而使現代的哲學體系能更上一個檔次,讓中國的古代哲學發揮出更燦爛的光輝。另一方面,也應吸取現代科學理論來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現代科學理論中的唯物辯證法、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中有許多理論在陰陽五行學說有一些初步的體現,要使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就應使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長處。綜上所述,對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探討,應建立在密切聯系中醫臨床診療實踐的基礎上,否則就不可能接觸到其本質性的東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學性的內核。同時,也要認真吸取現代科學理論,推動傳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有所發展,這樣也必然促使中醫理論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2、電療養生這種匪夷所思的養生手段,據說能打通你的任督二脈,真的靠譜么?

真的任督二脈這么容易打通,那我們一個個是不是都要上天?

首先打通任督二脈據我了解到的知道的是一些武俠小說電視劇裡面的說法,因為那樣你就可以像開掛一樣修煉然後變得非常厲害,成為武林高手一統天下哈哈哈。

所以現在說打通任督二脈我其實不大懂是什麼意思。或者換個方法說有啥子意義?那讓我們從字面意思猜測一下打通任督二脈以後就會渾身舒暢?充滿精神?精力無限?非一般的感覺?

好像說遠了我們說回電療養生這個方面,我沒有嘗試過也不知道具體是怎麼樣的,但是大概也是可以想像出來電療養生顧名思義就是用電刺激你身體的肌肉吧,哎呀這樣一說我自己都覺得有點道理想嘗試一下了。

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哈,存在即為合理我覺得既然會有這種方法那麼它可能有可能有一定的可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新事物的出現本來就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嘛。但是我覺得無論如何打通任督二脈有點誇張?

那這樣過去那麼辛苦還沒有打通的哥哥姐姐俠客們得有多委屈呢是把。因為任督二脈經脈本身就是存在於我們身體內部的一個東西,我猜想它本來可能就是通暢的?如果不通暢的話難道不會出問題嘛?所以打通這個說法我覺得可信度不太高。

大家可以玩玩注意安全和健康,不要輕易當真就行。

無論什麼辦法我們都要抱著懷疑的態度。一切以健康為主。

3、1、養生學有幾個特徵? 2、從那三個方面反映健康長壽的基本生理特徵?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納為如下六個方面:

一、重視厚德養生。

中醫養生學強調道德修養對於養生長壽的重要性。德高者壽高,這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論語·雍也》及《孔記·中庸》中均記載孔子關於仁者壽的觀點,認為仁慈的人,有愛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長壽。老子把慈善、節儉和不為天下先,視為人生三件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重視道德修養。莊子論養生也是強調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愛之心不僅自己健康長壽,也能使他人健康長壽。為君者仁,則其民亦壽。《漢書·董仲舒傳》說:堯舜行德,則民仁壽。上行下效,全社會都具有真誠的愛心,自然能出現一個健康長壽的社會。崇仁修德,這便是內養正氣,屬於養生學之養神養心的范疇。

二、強調中和有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始終視中和節度,無太過、無不及。過猶不及。比如動靜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如此即可達到陰陽氣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長壽。漢·華佗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能使極耳。」這正是中和原則的體現。晉·陶弘景說:能中和者必久壽。中國古代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養生保健體操都體現了中和的追求。中醫養生學主張通過適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時候用葯物調整人體之偏使其氣血陰陽歸於平和。

三、以養氣為要。

氣是中國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養氣。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化生的,因此養生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保養人體之氣,以保養正氣為本。

四、強調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發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現的繼發症。《黃帝內經》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則。所謂治未病,簡言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即當未病之時,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而在既病之後,要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發展、傳變、惡化。由此可見,從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義看,它與養生學的內容相一致。從第二方面的意義看,如果患者自覺的或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葯療、食療或起居、氣功、體操等方法防止疾病發展,促進恢復,那也是養生行為。張仲景的「養慎」說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匱要略》第一篇就提出這種思想。養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內養正氣。「治未病」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學家所重視。

五、重視飲食養生。

歷代養生家都最為重視飲食養生。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見《千金要方·食治·序論》)本文重點講一講醫學之聖張的飲食養生。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特別強調了飲食養生的意義,他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身。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他指出,飲食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第一》一個節字,就將飲食應該注意質和量二個方面的合理性表達明白。節就是無太過不及。過食任何一種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導致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臟腑功能失調,疾病從而生焉。他還說:自非服葯煉液,焉能不飲食乎?切見時人,不閑調攝,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禽獸蟲魚禁忌並治第二十四》)這段話簡明扼要:人們的食物及飲食方法,適宜則對身體有益,否則便身體有害。珍惜生命者,應該善於通過飲食養生,對身體進行調攝。否則就可能引起疾病,影響生命的質量和數量。仲景又說:人體平和,唯須好將養,勿妄服葯,葯勢偏有所助,令人藏氣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氣之類,未有不資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見《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孫思邈的說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為受到了仲景此段語言的影響。

張仲景的飲食養生法有如下幾個基本原則和內容:(1)攝取對生命有益的飲食物。(2)避免進食對身體有害的食物。(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4)注意進食時間。(5)注意食量。(6)食物與身體狀態相宜,如因身體之虛實而用補瀉飲食,補不足,損有餘。(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六、強調順天應時。

中醫養生學也十分重視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陰陽寒暑的變化。中醫學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靈樞·本神篇》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例》說:「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人應該春養生發之氣,夏養成長之氣,秋養收斂之氣,冬養閉藏之氣。這是中醫「天人相應」觀點的反映。

4、人生第2階段如何養生?

人生的第2階段養生應該就是中年以後的問題了,那麼這個時候下手養生其實是非常重專要的。首先要樹屬立正確的養生意識,就是良好的起居飲食和愉快的心情。內容包括不熬夜,不暴飲暴食,不吃生冷食物。只要做幾套做到了基本上就可以保持正常的健康狀態,沒有大的偏差。至於那些保健品什麼吃的喝的豆子這些東西,它都是居於次要的地位。在養生問題上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就是健康的飲食生活狀態和起居。把這一個搞好了,就是最大的養生。
現在很多人陷入陷入了一種誤區,就是以為養生就是會點中葯,會點推拿,喂點艾灸,或者知道吃點什麼好東西,吃點什麼保健品。這完全就是走上了彎路。
真正的養生和健康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在平平淡淡的工作中。工作上認真努力。生活中遵循自然規律,保持愉快的心情,經常的笑一笑。身體肯定是不會出大問題了,即使有點小問題也很快就可以好,不用太擔心。養生可千萬不能走錯了方向,不然就會錯的很遠。

5、大二選修傳統養生健康飲食篇,作業,及答案》??

養生應該是個常話常新的題目。誰不想擁有健康的身體,誰都懂得健康之於我們生活的意義。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社會上存在著數量可觀的「亞健康」人群。統計資料顯示,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成年人中各種與飲食、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貴病」人群日益增加,青少年的體質、身心健康都存在很大問題。因此,在今天,如何科學養生,提倡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顯得十分重要。
專家告訴我們,養生的要義在於平衡,即促進身體的平衡以及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傳統養生古已有之。民諺就有「春捂秋凍」、「冬吃蘿卜夏吃薑」等在民眾中擁有廣泛認知度和可行性的養生之道。傳統養生是中國5000年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傳統養生的寶庫中汲取知識,有助於科學地保持健康體魄。
實際上,傳統養生就在日常的飲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飲食起居無處不養生。
在此著重談談吃、喝、睡、行的養生之道。
吃 宜清淡 講五性
飲食一是要適量清淡。《黃帝內經》講了一個道理:吃飯的量恰到好處補氣,吃多了傷氣;味道過厚傷氣,味道清淡補氣。老子在《道德經》里也講道:過多吃美味的食物傷胃。二是要看食物的屬性和身體的需要。任何可吃食之物都有性,離不開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體內熱時應吃涼性的,體內涼時應吃熱性的。如:胃熱,應吃寒性的香蕉;胃涼應喝熱性的姜湯。如果吃反了會鬧出病來。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間氣候燥熱,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發胃和大腸燥熱火氣上攻,導致耳聾、耳鳴等症。
水果吃得合適是營養,吃得不當有害於身體。脾胃虛便稀時不要吃水果,氣盛便干時多吃水果。

喝 酒適量 茶有別
飲酒要遵循規律:一是適量。過量而又不能及時代謝出去,會損害內臟。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這兩段時間喝白酒,易引起內臟燥熱。
喝茶有益健康。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穢氣。經常喝茶可去人身的異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性。
綠茶:性涼,適合胃熱的人喝。
花茶: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葉。茉莉花性溫,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
紅茶:性溫助消化。胃涼的人喝有助於暖胃。烏龍茶。結合綠茶和紅茶的特點,屬於平性。

睡 順四時 有節律 傳統養生認為睡覺是第一大補。民間有好多俗話:「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徹夜難睡,渾身疲憊。」「睡個好覺,有如吃個母雞。」睡覺為什麼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講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晚間睡覺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白天工作學習是能量的釋放。陰陽各半,缺一不可。
睡覺與起床都要科學把握時間。《黃帝內經》關於養生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順四時而適寒暑。」人只有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變化的時空和諧相處,才有利於生命健康。睡覺與起床也當如此。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一天是一年的濃縮。因此,人一天的生活節律與一天「春、夏、秋、冬」的變化要符合。晚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9點「立冬」。到了晚9點,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與天地做「拔河」游戲。「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結果是天必勝人。人的身體變化節律與天地運行節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還以人力」。
晚上睡得太遲有兩種情況:一是晚上睡不著,二是睏倦但硬挺著不睡。睡不著是陽氣該收的時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點到晚9點是日秋,人要逐漸進入收的狀態。「陽氣盛目瞠,陰氣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興奮的事情,陽氣就收不回來,陰氣占不了主導地位就難以入睡。第二種情況是硬挺著不睡,這是觀念出現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規律。
夜裡睡得過晚會傷膽氣。嚴重者就會患抑鬱症。《黃帝內經》講:「氣以壯膽。」「十一藏府皆取決於膽。」23點至1點是子時,膽經最旺。人在睡眠中養蓄了膽氣,如果不睡覺消耗了膽氣,嚴重者出現「怯症」,即是現代醫學講的抑鬱症。 晚9點至凌晨3點是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段。其他時間段的睡眠難以代替「日冬」。
起床的時間同樣應當順時。
凌晨3點是一天的「立春」,6點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點醒了,人體的細胞在這個時空感應下也醒了。在每天3點到5點之間醒了無須再睡,有時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過天地的。5點前還沒有起床,6點「春分」人的神就出不來,使人精神不足。
一些公務人員晚上常常會因工作搞到很晚才休息,時間長了影響健康。因為如果晚上睡得過晚會耗殺陽氣,早上起得過晚會封殺陽氣。這叫「雙殺」。因此,既使睡晚了,早5點前也要起,中午補個覺,防止「雙殺」。
此外,睡覺的房間不宜太大,主要是為聚集陽氣。傳統養生講究睡覺時一定要關好門窗。夏天再熱也不要開電扇和空調睡覺。人睡著了身體表面會形成陽氣保護層。如果風把這層陽氣吹散了,體內還會補充。循環往復淘干陽氣,早上起來渾身沒勁,面色黃,頭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熱,可關卧室門開空調把房間吹涼,人沖完澡迅速睡覺。涼爽空氣可保持1個多小時,人已經睡著了。如果中間熱醒,可再按這個辦法做一次。

行 動適度 晨散步
行走也要講辯證。走路時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調動氣;氣可以調動精,灌注到腿的關節之中。人體中流動的水份叫津液,津比較稀薄貫穿於肌膚之中,體溫熱時走汗道,體溫涼時走尿道。液比較稠貫穿於人的筋骨之中,潤滑關節。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這些「人體軸承」得不到充足的潤滑油,時間久了,會把關節磨壞。
行走還需把握強度。「生命在於運動。」這是人們常講的一句話。如果再加上兩個字「適度」,即「生命在於適度運動」,這句話就科學了。走路腿輕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因為腿累了如同汽車發動機缸熱了,再發動就會磨損機件。
行走的時間要放在早晨。早晨為春,春主動;肝主動,應春,主管筋脈,早晨動使筋脈條達。

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中國的傳統起居養生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一段有關起居養生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起居條件不斷改善,人們逐漸養成了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定期沐浴更衣、灑掃庭院、除蟲滅鼠等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健康長壽做出了貢獻。
 中醫學是在以「氣」為中心的臟腑經絡氣化結構理論中深化自己。特別是古代上醫都有高深的內修功夫,能返觀人體內景隧道,洞悉人體內景氣化規律,所以能立起沉痾,效如桴鼓。

老子認為,在物質世界產生以前,「道」是天地萬物之始,是物質界派生的根源,是各種運動規律的統一規律,即「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淮南子.天文訓》認為「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明朝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說:「一切物皆氣所為也;空,皆氣所實也。」氣「充一切虛,貫一切實」,這與現代物理學的「場」如出一轍。因此,氣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形與氣不可分離,形寓氣,氣充形。氣和以順,生命未央。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氣是物質,通過氣化來形成各組織器官,並通過氣化來溝通各組織器官的連接以形成整個機體,並賦予人體各組織器官以活力,使人體及其各系統成為活的有機體和結構單元。同時,由於氣的信息作用,又使人體與天體相感應一一「天人合發」,以協調其發展演化(「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氣雖然是物質,但卻不佔位、無形象、不可測量。因此,氣機、氣化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是如何變化的還不得而知。但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紛繁萬象,無不是氣化運動使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微塵個體顯出生生不息的生命運動過程。]
就人體而言,中醫學的臟腑經絡並不依賴解剖學的形態結構來闡述其理論,而以整體觀為主導思想來闡述其生理功能,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氣化論和臟象學說。《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升降出入開合聚散是氣化的表現形式.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氣的運動一旦停止,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停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簡明論述了人體內景氣化過程:「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
傳統飲食養生學側重於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來調節人體陰陽,滋養五臟六腑和預防疾病。因此,在傳統養生學中,食物也根據其「性味歸經」而分為了不同的類型。
食物按其「性」可以分為熱、溫、平、涼、寒五類。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溫熱者次之,寒涼者最少。
熱性食物:芥子、鱒魚、肉桂、辣椒、花椒等。
溫性食物: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鵝蛋、雞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大米、玉米、花生米、黃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頭、蓮子、榛子、芡實、香菇、銀耳、黑木耳、白菜、薺菜、大頭菜、元白菜、胡蘿卜、洋蔥、李子、無花果、葡萄、黃魚、鯧魚、青魚、鯉魚、鯽魚、鰒魚、鰻鱺魚、泥鰍、雞蛋、牛奶、牛肉、豬肉、鵝肉、龜肉、鱉肉、鴨肉等。
涼性食物:小米、大麥、小麥、蕎麥、薏米、綠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蘿卜、冬瓜、絲瓜、油菜、菠菜、莧菜、芹菜、桔子、橙子、蘋果、梨、鴨蛋等。
寒性食物:苦瓜、西紅柿、黃瓜、蕨菜、竹筍、茭白、蓮藕、荸薺、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海帶、蟶肉、田螺等。
食物按其「味」可分為辛、甘、酸、苦、咸五類。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鹹味與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甘味食物:米面雜糧、蔬菜、干鮮水果、雞鴨魚肉類等。
酸味食物:西紅柿、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
辛味食物:生薑、大蔥、洋蔥、辣椒、韭菜等。
鹹味食物:海產品、豬肉、狗肉、豬內臟等。
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
所謂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別對機體五臟六腑產生不同的滋養和治療作用。例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赤小豆、西瓜、蓮子、龍眼肉等歸於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黃豆、薏米、山楂、蘋果、大棗等歸於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紅柿、櫻桃、油菜、香椿等歸肝經,有舒肝理氣的功效。白蘿卜、胡蘿卜、芹菜、柿子、生薑、大蔥等歸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歸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傳統養生學還將食物分為不同的類型,用於補養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四大類:
補氣類食物:大米、小米、黃米、糯米、大麥、小麥、莜麥、黃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葯、胡蘿卜、香菇、雞肉、牛肉、兔肉、青魚、鰱魚等。
補血類食物:胡蘿卜、龍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動物肝臟、動物肉類、海參、平魚等。
補陽類食物: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動物腎臟、鴿蛋、鱔魚、海蝦、淡菜等。
滋陰類食物: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銀耳、黑木耳、百合、牛奶、豬肉、甲魚、龜肉、烏賊魚等。

6、2, 通過學習養生保健與營養膳食課談一談你的養生理念並闡述其原因?

營養是健康的基礎,基礎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即基礎代謝解決了,人的健康還需要每天適量運動,要有一個快樂的心情,每天不能隨便破壞生物鍾,改掉一些不良習慣,健康就有了完美的保證。

7、懂養生調理的達人進來指點一二

樓主,你的病情發展有點復雜~先簡單的說,就是起病的時候由於原因復雜,治了兩次都沒完全治好。
我先分析一下你的病情吧,你開始的時候是外感風寒濕邪,內蘊熱毒,中醫叫太陽中風夾濕熱。
治宜解表清里,化痰驅濕。
你去醫院掛吊瓶,嗯~是涼的~算是清里熱~其實你的感冒沒好,你一定會問為什麼症狀變得不明顯了呢?其實是因為你是男的,而且年輕,體內的正氣強盛,外邪(風寒濕邪)得以抑制。頭兩邊的太陽穴痛,就是太陽經病,說明病邪還滯留經脈未去。
由於你所感受的是屬風的病邪,風邪,"風者,善行而數變"。 風性主動,酒性行散也是屬風的,喝酒正好助長邪氣,你體內的正氣無法壓制邪氣,因此你喝酒之後才又會出現感冒症狀。
接著您又去治病了,這次可惜刮痧技術不怎麼好,寒邪驅除不完全,因為您說太陽穴還是有點痛。
順便說一句,你說你喉嚨痛是因為你最初生病體內蘊熱毒,喉嚨才會痛的,你第一次打吊針完全治好了。後面感冒喉嚨不痛,是因為之後感冒的時候體內沒上火。

最後我總結一下,樓主您目前的身體狀況是因為您最初的那次感冒還沒治好,余邪未盡,留有病根,如果不除病根,以後你會很容易感冒。
您本身的身體狀況很好,吃兩三副中葯就好了。
至於您說抽煙喝酒把您的身體搞差了,其實卻是會影響身體,不過要40歲之後抽煙體質和不抽煙體質才會出現明顯的差別,這也是為什麼這么多年輕人喜歡抽煙耍酷的原因。
所以,我建議您還是從現在開始戒煙吧。O(∩_∩)O~祝身體健康。

至於葯方,我不知道你現在身體的詳細狀況~
這是我的郵箱56989360@qq.com如果您願意告訴我的話。

8、如何養生保健 兩大習慣至關重要

養生保健在很多忙於工作人的眼裡,好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們認為只有那些閑來無事的人才會有養生的想法。其實不然,養生保健是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的。我們的身體健康與自身是否進行養生和保健有很大的關系,大家不要覺得養生保健很麻煩,其實是為增強自己的身體免疫力和綜合素質打基礎的。
貫眾雲醫建議養生保健的方法和切入點很多,但是大家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不可盲目。它其實不會浪費大家很多的時間,只要從我們生活中的細節做起即可。
養生保健的要點其實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是飲食習慣,二是作息時間習慣。這兩點對於大家而言確實是再熟悉不過了,但是如何正確、合理的去遵循卻是需要大家的堅持和毅力。
飲食習慣是養生的重重之重,為什麼這么說呢?俗話說的好,病從口入。注意飲食衛生、注意飲食營養和飲食搭配非常重要。注意點有三,一是應該多食應季蔬菜和水果,補充足夠的維生素,不要吃太多反季節的蔬菜,裡面會含有很多的催熟劑,催紅素等,反而不利於健康。二是肉類和菌類要食適量,不可不食。路邊燒烤攤上的肉類不能食。三是要盡量多食一些粗糧,粗糧中的膳食纖維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
作息時間習慣也是養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合理健康的作息時間至關重要,早睡早起是我們應該一直遵循的,保證每日八小時的睡眠就好,過多的睡眠和不足的睡眠都是不宜的。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不可陰陽顛倒,不可熬夜,最佳的睡眠時間是晚上九點到早上七點。

與養生與保健任務2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