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心理學如何理解情志病
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的一種疾病,包括癲狂、百合病、臟躁、郁證、不寐等。如不及時診治,常可罹患他種疾病。現代研究證實,幾乎所有的疾病都與社會心理因素關,其中就有精神因素。顏德馨教授尊古訓、師前賢,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不斷發揮,治療情志多從痰瘀郁論治,效果顯著,現整理如下。
探病源 立論多宗 痰 瘀 郁
祖國醫學認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內傷而成。如過於強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過了人體的調節的范圍,就會造成氣機逆亂,氣血失調,成為疾病。痰、瘀、郁是臟腑內傷而造成的病理結果。顏師認為,痰即人身之津液,痰的產生,首先責在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其中以肺、腎、脾最關重要。若一臟失調,則可相互影響,導致水液瀦留。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鬱,暴怒氣逆,影響氣機升降出入,致使津液瀦留,凝聚於所虛之處,內伏於臟腑經絡、隱僻空隙之間,溢於肌膚筋骨,皮裹膜外,上逆於頭腦巔頂,下注足脛,無處不到,日積月累,遂成頑疾怪症及種種情志變化。所以氣滯、氣虛和寒熱失常,均是形成痰的重要因素。
瘀血是指瘀積不行,污穢不潔和已離經脈的血液,以及久病影響到經絡時所出現的病變。瘀血是外傷,出血、氣虛、氣滯、寒凝、熱郁等導致的病理結果,又是引起許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七情五志失調可以造成瘀血內阻,情志不遂則氣機郁滯,氣滯則血亦滯,故能致瘀。正如《靈樞·百病始生篇》所說:「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滯著而不去。」正說明情志不調,氣機不舒,初病氣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
顏師常謂百病無不由於氣者,氣機阻滯則成郁。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狹義之郁是專指以情志不暢為病因。以氣機郁滯為病變的郁,即情志之郁。情志因素是郁證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證,除以精神刺激的強度及持續時間的久暫有關外,也與機體本身的狀況有密切的關系。《雜病源流犀燭·諸變源流》說:「諸郁,臟氣病也,其原本於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致六郁之病生焉」。郁證的病因是情志內傷,病理變化與心肝脾有密切關系,郁證初病體實,病變以氣滯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結、食滯多屬實證,經久愈則由實轉虛,隨其影響的臟腑及損耗氣血陰陽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腎虧虛的不同病變,患者大多有憂愁、焦慮、悲哀、恐懼等情志內傷的病史,其發生主要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
痰、瘀、郁之間相互交雜,互為因果。顏師認為痰與瘀血關系最為密切。凡體內任何組織在病理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非正常體液統稱為痰,其乃生化之本。張景岳說:「痰即人身之津液,無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屬也。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榮衛充,而痰涎本皆血氣,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皆痰涎」。故素有痰瘀同源之說,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也常為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法則。痰與郁的關系也頗密切。《直指方》雲:「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郁證是由於情志抑鬱,氣機郁滯所引起疾病的總稱。凡因情志不舒,氣郁不伸而致血滯、痰結、食積、火郁乃致臟腑不和等引起種種痰病均屬之,其范圍非常之廣。王安道說:「凡病之起,多由於郁,郁者,滯而不通之義。」朱丹溪創立六郁學說,試觀六郁中的血郁與血瘀在病機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病名上略有區分而已。痰瘀郁均可以用氣來貫通,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氣滯可成痰。又因氣為血師,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虛則血少,氣止血亦停。另外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而成,故氣滯又可成郁。顏師獨具慧眼,從此三者論治情志病,常應手而效。
探病位 重在心肝兼膽腑
《內經》雲:「心為君主之宮,主明則下安」。情志病的病位,首先在心。在生理情況下,心神正常,五臟六腑就能在心神的主導之下協調進行活動,心神不僅主導臟腑的生理活動、也主導人的意識、思維、情感、行為等精神活動,如病理因素擾及心神,影響了心神行使主導精神活動的機能,就會出現各種神志異常的症狀,若神不守捨出現失眠多夢、夜遊等症,若心神不安出現心煩懊儂,情感多變,若心神惑亂可出現精神恍惚、神緒不寧、易驚、悲憂喜哭、喜怒無常,時時欠伸,甚則痴呆或神昏,或癲或狂。但五臟相關常見病本於他臟而間接影響心神。故《內經》「五神藏」之說,即所謂「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神、魂、魄、意、志都屬於精神活動的范疇,所以,五臟有病,都可以出現神志症狀。顏師除了以「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稱魂魄,兼賅意志,為主體思想外,十分注重於肝膽。因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易動而難靜,且喜條達,惡抑鬱。若情志不暢,肝木失其條達之性,肝氣自郁於本經,可見脅肋脹痛或竄痛,胸悶不舒,或咽部有阻塞感,上沖於心可有熱厥心痛,上沖於肺,肺氣不得下降,可有氣喘不平、嗆咳、乘脾可有脘腹脹痛、乘胃、胃失和降可有脘痛嘔酸,而且氣有餘便是火,素為肝鬱之體,可有實火,症見目赤顴紅,痙厥狂躁,淋閉瘡瘍,善飢煩渴,脈弦勁有力。鬱火症見寒熱往來,乳房結核,頸生瘰,脈郁結不揚。若素為陰虛之體又可見顴紅骨蒸,不寐煩躁,頭面烘熱,脈弦細數,重按無力的虛火之症,火旺又能生風,初起上犯巔頂,可見頭目暈眩、耳鳴、旁走四肢經絡可見肢體麻木等。證狀紛繁,不一而足。膽又稱奇恆之府,與肝相表裹,其位居中中樞而職司疏泄,疏泄功能主要是調暢氣機,膽主少陽,少陽為樞、氣機的升降出入都須通過為樞之少陽才能完成,故膽具有通達上下,在乎中和而生化萬物的功能,宮居中正主裁決斷,膽在人體思維活動中心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人的思維活動是通過精、神、魂、魄、意、志、思、智、慮等各個環節來完成,而以心為主導,其中肝主謀慮,司疏泄有較大影響,但還要通過秉剛果之氣,直而不疑之膽進行控制和調節,故有「膽主決斷」之說。因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故膽腑病變多在氣分,臨床上一般將膽病每見痰液交結之症,膽實熱證的表現有胸脅脹痛,心煩懊儂,狂燥少寐,口苦咽干、頭痛、目赤目黃。膽氣虛寒證表現有善畏易驚,入夜難眠,眩暈目花,關節酸痛等。在臨床上,情志病但見一臟之證者鮮有之,所以,在辨證論治中抓住「心肝」為中心環節外,但對膽,這一較為特殊的臟,也不應忽視,這樣才能紛雜的諸多症狀中,辨明病位,更好地運用治法。
論治法 調氣活血養心神
顏師對「百病皆生於氣」、「氣為百病之長」之說頗為贊賞。認為「氣」之與病密切攸關,因五臟六腑,非氣不生,神靜則寧,情動則亂,氣虛、氣實、氣滯等均可導致疾病,氣滯而致血瘀乃是郁證的病機,故平衡氣之升降出入,調暢氣機是治療情志病的主要治則,逍遙散是常用之方,本方由四逆散加減而成,根據《內經》「木郁者達之」原則,先順其條達之性,開其郁遏之氣,非養營血而健脾土,以柴胡疏肝解郁,歸、芍和營補血養肝,茯苓、白術、炙草健脾補中,再加薄荷以增解郁之功,若氣郁化火,再宗經旨:「火郁者發之」加丹皮、山梔以發散之。情志病變,罹肝傳脾,也可直接罹肺為害。《內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七情內傷,脾胃運化失常,釀成痰濕,如見肝膽郁熱而痰氣內傷、心氣不足而心神浮越,顏師擷《傷寒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疏解肝膽郁熱,益氣養心斂神。若取化瘀法效欠佳時,改用本方常有較為滿意的療效。方中有柴胡、黃苓、桂枝、茯苓、半夏、大黃、鉛丹、姜棗、龍骨、牡蠣、人參等12味葯物組成。其中柴、苓、大黃解肝膽郁熱,參棗、龍牡、鉛丹益氣、斂神、鎮驚,桂枝、半夏、生薑化痰利濕。因鉛丹有毒,且對腸胃道有刺激,常以鎮逆氣、除痰涎,通躁結生代赭石代之,臨床上凡屬肝膽郁熱,痰氣內擾之情志病,包括不寐、臟躁、痛證、癲狂,及老年性痴呆,腦動脈硬化,只要辨證准確,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見痰內擾,神不守舍,可用黃連溫膽湯清心祛痰。礞石滾痰丸泄熱滌痰,白金丸解郁化痰。如痰火較盛,心煩易怒,舌紅脈數,可用除痰降火湯,此方即溫加珍珠母、夜交藤、山梔、龍膽草,療效亦佳。
「血百病之胎」,是指百病與「血」有關。《醫學准繩》指出:「百病由污血者多」情志病日久,必有瘀血阻滯,這也就是顏師「久病必有瘀」之觀點。治法上提出活血化瘀。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謹守病機,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活血化瘀能整氣血平衡以俾陰陽之通。王清任說:「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顏師在情志病的運用中常用疏肝化瘀或清熱化瘀之法,血府逐瘀湯為代表方。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四逆散疏肝理氣,加桔梗使氣機上升,牛膝導血瘀下泄,,適合於一切氣滯血瘀造成的痛證,尤對肝鬱日久,經疏肝法無效者投之每能奏功。如因情志不暢,肝失疏泄,久之凝滯腦氣,神明受憂而出現煩擾不安,夜不能寐,甚至徹底夜不寐可服之,並加磁朱丸吞服,且磁朱丸能通絡安神,故對女性經閉者有通經之功,效果更佳。如因瘀而成癲狂者,出現語無倫次,不避親疏,神志失常用癲狂夢醒湯,行氣祛瘀醒神,也可用桃核承氣湯,泄熱逐痰寧心。古時有以桃花治癒癲狂的記載,因桃花利宿水痰飲積滯,治風狂。
《內經》雲:「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擾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七情所傷,雖分五臟,但必歸於心,各種情志刺激,在影響本臟的同時,都會影響心的功能。所以,養心安神之法也常用,柏子養心湯、歸脾湯是代表方。兩方均有棗仁、柏子仁、合歡花等養心之品以寧神定志。顏師常喜歸脾湯加入黃連一味苦寒入心,屢試屢驗,如因臟液枯燥而發為臟躁者,又取甘麥大棗湯、百合湯等養心液,安心神。此外情志病的調攝也很重要。顏師常謂,此病全在病者移情易性,疾病痊癒雖離不開葯物的作用,但怡悅心志,開懷靜養的精神調攝更是康復的關鍵。正如葉天士所雲:「用葯乃片時之效,欲得久安,以怡悅心志為要旨耳」。誠哉斯言。
2、肝臟的功能?
肝臟是人體的一個巨大的「化工廠」。具有六大功能:
一、代謝功能:
①糖代謝:飲食中的澱粉和糖類消化後變成葡萄糖經腸道吸收,肝臟將它合成肝糖原貯存起來;當機體需要時,肝細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供機體利用。
②蛋白質代謝:肝臟是人體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漿蛋白的生成、維持及調節都要肝臟參與;氨基酸代謝如脫氨基反應、尿素合成及氨的處理均在肝臟內進行。
③脂肪代謝:脂肪的合成和釋放、脂肪酸分解、酮體生成與氧化、膽固醇與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運輸等均在肝臟內進行。
④維生素代謝:許多維生素如A、B、C、D和K的合成與儲存均與肝臟密切相關。肝臟明顯受損時會出現維生素代謝異常。
⑤激素代謝:肝臟參與激素的滅活,當肝功長期損害時可出現性激素失調。
二、膽汁生成和排泄: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膽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臟承擔。肝細胞製造、分泌的膽汁,經膽管輸送到膽囊,膽囊濃縮後排放入小腸,幫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解毒作用:人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有害廢物及外來的毒物、毒素、葯物的代謝和分解產物,均在肝臟解毒。
四、免疫功能:肝臟是最大的網狀內皮細胞吞噬系統,它能通過吞噬、隔離和消除入侵和內生的各種抗原。
五、凝血功能:幾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臟製造,肝臟在人體凝血和抗凝兩個系統的動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肝功破壞的嚴重程度常與凝血障礙的程度相平行,臨床上常見有些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
六、其它:肝臟參與人體血容量的調節,熱量的產生和水、電解質的調節。如肝臟損害時對鈉、鉀、鐵、磷等電解質調節失衡,常見的是水鈉在體內瀦留,引起水腫、腹水等。
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的代謝和解毒器官。常聽老百姓把自己疼愛的小寶寶,叫做「心肝寶貝」,就足以看出無意之中人們對肝臟的重視了。
眼是肝的穴位,人在睡眠的時候,血就歸於肝中。眼在睡眠時獲得肝血的補充,才能夠視物清晰。所以睡眠不能睡不足,但也不能睡得太久。如果膽氣虛寒了,人就不眠,精神睏乏;肝實熱的時候,人就睡不醒,這樣會導致思維反應能力下降。只有通過調理肝膽,才能擁有好的睡眠。
國際精神衛生組織將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為「世界睡眠日」。在睡眠中,除了肝臟外,體內的大部分器官工作節奏極慢。而肝臟正是利用這段較為安靜的時間加緊把代謝後的有毒、有害物質排出體外,這彷彿清潔工正在進行全面的清潔、大掃除一樣。但是人體是有生物鍾的,清潔工只在半夜十點到四點工作。所以無論如何不要熬夜!
正常人的睡眠時間應隨年齡需要加以區別,新生兒一天至少要睡眠20小時,嬰兒需要14~15小時,學前兒童需要12小時,中學生9小時,大學生與成人需要8小時,老年人因新成代謝減慢,睡眠需要6~7小時。
欲養肝,必須睡午覺。吃完午飯後靜坐休息10~30分鍾的時間,就應該去睡午覺,這對肝臟的保養,尤其是有肝病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肝臟是人體造血和用血的重要器官,身體內的營養成分也是要藉助血液經由腸道、經過靜脈運送到肝臟的。有數據能夠說明,當身體由躺下到站立,流入肝臟的血流量就要減少30%,如果再行走、運動,血液又會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時,流入肝臟的血流量就要減少50%以上。如果肝臟處在供血量不足的情況中,它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對肝臟不同程度的損害。所以要在吃飽飯後閉目養神10~30分鍾,通過午睡,使血液多流向肝臟,供給肝細胞營養成分。
保護肝臟的食物如下:
水果類:香蕉、桃、蘋果、柚子、西紅柿、大棗、蜂蜜。
堅果類:花生、核桃、芝麻、向日葵、腰果、大麥。
豆類:黃豆、豌豆、黑豆。
菌類:蘑菇、香菇、金針菇、黑木耳。
蔬菜類:山葯、茄子、萵苣、洋蔥、豆腐、菠菜、芹菜 、韭菜、大白菜。
3、有什麼好的養生節目 ?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這時太陽黃經為135度。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颳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准備作戰的季節。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具體地講,把中醫理論中,事物屬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類歸納: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氣(風、暑、濕、燥、寒);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人體中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種形體(筋、脈、肉、皮毛、骨);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五聲(呼、笑、歌、哭、呻)。由此可見,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運動調養: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立秋食譜: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 生地黃(鮮品洗凈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鍾後,潷出葯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葯液合並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 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黃精煨肘:
[配方] 黃精9克,黨參9克,大棗5枚,豬肘750克,生薑15克,蔥適量。
[做法] 黃精切薄片,黨參切短節,裝紗布袋內,扎口;大棗洗凈待用。豬肘刮洗干凈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待用。姜、蔥洗凈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置武火上燒沸,撇盡浮沫,改文火繼續煨至汁濃肘粘,去除葯包,肘、湯、大棗同時裝入碗內即成。
[功效] 補脾潤肺。對脾胃虛弱,飲食不振,肺虛咳嗽,病後體弱者由為適宜。
五彩蜜珠果:
[配料] 蘋果1個,梨1個,菠蘿半個,楊梅10粒,荸薺10粒,檸檬1個,白糖適量。
[做法] 蘋果、鴨梨、菠蘿洗凈去皮,分別用圓珠勺挖成圓珠,荸薺洗凈去皮,楊梅洗凈待用。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於鍋內燒熱溶解,冷卻後加入檸檬汁,把五種水果擺成喜歡的圖案,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醋椒魚:
[配料] 黃魚1條,香菜、蔥、姜、胡椒粉、黃酒、麻油、味精、鮮湯、白醋、鹽、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黃魚洗凈後剞成花刀紋備用,蔥、姜洗凈切絲。油鍋燒熱,魚下鍋兩面煎至見黃,撈出淋干油;鍋內放少量油,熱後,將胡椒粉、姜絲入鍋略加煸炒,隨即加入鮮湯、酒、鹽、魚,燒至魚熟,撈起放入深盤內,散上蔥絲、香菜;鍋內湯汁燒開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攪勻倒入魚盤內即可。
[功效] 健脾開胃,填精,益氣。
4、膽氣虛寒
你好 這個沒什麼問題的,平時注意避免受風寒著涼,不要喝酒,注意個人衛生,注意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生冷的食物觀察看看
5、心梗病人如何護肝
吃些保健類的吧,沒什麼服用做。
利福來 護肝系列的,你可以試試看。
日常護肝、乙肝、酒精肝、脂肪肝等都有一定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