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傷寒論養生篇

傷寒論養生篇

發布時間:2020-10-31 05:16:34

1、孫思邈哪個朝代的人?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葯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葯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葯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他搜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葯、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葯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葯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2、孫思邈的資料

孫思邈(約581~682)

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葯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 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 》、《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葯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葯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孫思邈,京兆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2歲。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葯,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葯物的使用知識,在葯物學研究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一生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在他的《千金要方》一書中,首列「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二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醫德文獻專論,是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技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他的這種濃厚而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值得學習和提倡的。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已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絕對是葯王了~~

3、求《黃帝內經》養生全書君主之官心的保健.pdf

《黃帝內經》事實上現在是兩本書,一本《素問》,一本《靈樞》。您真的有興趣的話,建議買《黃帝內經素問校釋》《靈樞經校釋》,以上兩本都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的。
所謂《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實際上抄也只是《傷寒論》諸多傳本中的一種,裡面的內容有一部分並非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也是兩本書,《傷寒論》《金匱要略》,建議襲買《傷寒論譯釋》(陳亦人主編)、《金匱要略譯釋》(李克光主編),以上兩書為上海科技出版社。
《本草綱目》就買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的「金陵版」,不需要翻譯。
以上五本書都有最新印刷出版,可以買到。
至於要方、翼方,沒有內經和傷寒的功底,讀了也沒有意義,三年內不需要買。

4、電高壓鍋煮稀飯和粥的區別

1、所用的時間不同

1)電高壓鍋煮稀飯的時間回短。

2)電高壓鍋煮粥的時間長。

2、水的比例不同答

1)稀飯:米和水的比例是1:5。 

2)粥:米和水的比例是1:3。

3、稠稀不同

1)稀飯在吃的時候還能見著米粒喲,粥就不能。

2)粥一般是需要熬的很粘稠,米與米之間區分不開。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關於粥的文字,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葯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漢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葯力,便是有力例證。

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葯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

(4)傷寒論養生篇擴展資料:

煮好粥的標准:

1、生米煮粥,比直接用米飯做成粥更好吃。

2、用圓滾滾的米做粥,容易熟、容易軟爛,口感更好。

3、加入些高湯,是粥營養美味的小秘密。

4、粥是高溫糊化的美味,這就是化學上有名的糊化反應。

5、最好選用新米煮粥,配料更要新鮮,否則粥就談不上鮮美。

5、孫思邈的高尚醫德表現在哪些方面?他關於衛生保健的主張有哪些值得繼承和發揚?

孫思邈(約581~682)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葯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 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 》、《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葯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葯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孫思邈,京兆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2歲。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葯,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葯物的使用知識,在葯物學研究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一生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在他的《千金要方》一書中,首列「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二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醫德文獻專論,是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技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他的這種濃厚而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值得學習和提倡的。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已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6、孫思邈在明朝的主要貢獻

孫思邈是唐朝人啊
思邈[1]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千金方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葯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葯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葯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他搜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葯、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孫思邈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葯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葯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孫思邈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史載其著作計三十餘種,唯多亡佚。現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國著名醫學著作。其他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數種,尚有部分佚文可見。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葯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在他的《丹經》一書中,第一次把火葯的配方記錄下來。

7、孫思邈到底活了多少?有兩種說法。一個是102,一個是140.

孫思邈(約581~682)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葯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 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 》、《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葯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葯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孫思邈,京兆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2歲。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葯,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葯物的使用知識,在葯物學研究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一生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在他的《千金要方》一書中,首列「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二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醫德文獻專論,是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技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他的這種濃厚而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值得學習和提倡的。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已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8、中華養生經典之《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神農本草經》全原文版有岀版嗎?在哪能有現貨?求

亞馬遜,當當網,這是最大的兩個網上書城,再者你試試淘寶,淘寶是個很強大的地方,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我很多渠道買不到的書,都是在上面買到,這種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淘寶處感覺很爽,祝你好運。

9、猜一中國古代著名醫學家的名字

萬密齋 (1499~1582) 醫聖。為湖北羅田縣大河岸人,是與李時珍齊名的明代著名醫學家。萬密齋原為廩生,科場不得志後,決心學醫。萬密齋一生以「醫葯濟世」,且醫術高超,因此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清初被康熙皇帝封為「醫聖」。

萬密齋提出以「寡慾、慎動、法時、卻疾」為精魂的「養生四要」研究了人類生命規律,闡述了衰老因素,是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的具體措施。「養生四要」理論比現在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養生概念早幾百年,甚至更全面、更先進、更科學,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他自己身體力行,活到83歲,確屬高壽,被專家譽為500年來「中華養生保健第一人」。

據悉,萬密齋著作頗豐,共10種108卷,其所著《萬密齋醫學全書》對現代臨床醫學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內容除兒、婦、內科常見病證辨治以外,也包括對《傷寒論》等經典著作的研究及養生保健、優生優育等方面的論述。明清以來反復刊印,不少的版本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

與傷寒論養生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