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角度的飯食分離

養生角度的飯食分離

發布時間:2020-10-29 23:36:16

1、從養生的角度談談如何合理安排膳食

根據自己的體質制定最適合自己的方案,既要按時按量,又要營養豐富,長久堅持,必有大收獲

2、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zd,莫先於食」,以及「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內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

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的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容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3、從養生的角度上講吃饅頭好還是吃米飯好?

北方人愛米食,南方人愛麵食.米類食物和面類食物都含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都對身體有益,建議應該一周交換著吃.麵食對胃不好的人來說食很好的主食選擇,麵食較於米食來說更易於胃部的消化吸收.

4、飯水分離和減肥有什麼關系

我先給你解釋一下這個理論。
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顧名思義就是將飯和水完全分離進食。它源自韓國,現年75歲的李祥文老先生在24歲時偶遇奇人習得這種瘦身養生方法,親身堅持50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韓國推廣和普及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前兩年,台灣出版社翻譯引進了李祥文的這套理論,在台灣引發一股「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熱潮。
飯水分離的飲食方法規定吃飯只吃乾的食物,喝水在飯後2小時和下一餐飯前2小時這段時間。吃飯時只吃乾的食物,不僅能促進唾液胃液的分泌有助消化,體內的熱氣還能清除廢物。忍耐2小時再喝水,一方面不影響消化的充分進行,另一方面身體有需求的時候再喝水能讓水分被需要的內臟充分吸收,有助於廢物排出。消化充分,代謝良好就不容易囤積廢物,再加上規律的飲食,體重自然減輕還不怕復胖。
但是,就科學飲食上來說,這個理論恐怕未必行的通,飯水分離太傷腸胃。還不如好好吃頓飯,可以試試一些減肥葯,比如舒爾佳。

5、養生的飯食

方便的就是熬粥 做流質食物 比什麼燕窩熊掌膽汁還要好 因為便宜可以天天熬 什麼補品粗糧直接加在裡面做就是了!我就經常這樣吃!

6、我是南方人實行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吃米飯行嗎

可以吃米飯的 我現在堅持飯水分離馬上三個月了 每天三餐 吃飯跟湯水中間間隔兩個小時,現在我基本白天都不會渴了,晚上才喝一些水。我這種不算嚴格的飯水分離,但是堅持這么久腸胃改善了,大便顏色正常、成形通暢。冬天手腳也比以往暖和多了。我是湖南的,每天都是米飯。你在百度貼吧搜索 平甩功 ,里邊很很多人寫日記,基本上都是平甩功與飯水分離一起施行的。我也是平甩功和飯水分離一起,都快三個月了。你去看看吧里別人寫的日記吧。

7、飲食與養生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飲食與養生之間的關系:
酸與鹼:食物分為酸性與鹼性,一般糧食類(大米、麵粉、玉米等)、肉類(豬、牛、羊等)、禽類(雞、鴨、鵝等)、水產類(魚、蝦、貝等)、蛋類、花生、核桃、糖類、用穀物釀制的酒等,含磷、硫、氯等元素較多,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牛奶、紅薯、土豆、海帶、豆類、香菇、黃瓜等,含鉀、鈣、鈉、鎂等元素較多,則屬鹼性食物。酸性與鹼性食物分別會給人體血液和體液帶來酸性或鹼性傾向。在健康狀態下,人的體液一般呈弱鹼性,如攝入太多酸性食物,會影響營養吸收,形成酸性體質,易患疾病;過多進食鹼性食物會使人體液偏鹼,也不利身體健康。日常膳食中應注意兩類食物的適量搭配,力求酸鹼平衡。
寒與熱:食物從中醫角度來說都可入葯,且具寒、涼、溫、熱、平等性質。因體質應以陰陽協調為好,日常飲食應針對性多吃或少吃某些食物,使陰陽相調和,才是健康之本。某些病患更應注意食物寒溫性。適當忌口,更有利疾病治療。如溫性食物有雞肉、芋頭、南瓜、辣椒、生薑、大蒜、韭菜、糯米、柑桔、柿子、李子、石榴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蘿等則性熱助火;寒性食物有鴨肉、豬肉、海帶、田螺、竹筍、白菜、茄子、苦瓜、香蕉等;涼性食物則有黑豆、黃瓜、芥菜、梨子、桃果、柚子等;平性食物有雞蛋、食糖、番茄、紅薯、玉米、蓮藕、蘋果等。要注意不同食物性質的合理搭配,保持身體陰陽調和。體質虛寒者不宜多吃溫熱性食物,也應視氣候適當擇性偏食。
精與粗:現代人越來越食而偏精,近年來出現粗食雜食熱。精食通過加工已屬非天然食品,並不利健康;但精食在加工中損失大量營養物質,容易導致營養不平衡,產生高生活水平下的營養不良。因此,要改變「食不厭精」的不良飲食習慣,主食粗精搭配,保證充足營養。
肥與瘦:過去,人們愛吃肥肉以保證足夠脂肪。生活好了,人們又怕脂肪過多產生脂胖或膽固醇過多,易患上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動脈硬化症等。其實,脂肪在人體能量代謝中起重要作用。肥肉中含膽固醇為每百克107毫克,遠低於蛋黃、蝦米、魚籽等,但含有維生素A、D,所以應肥瘦兼取。特別是正在發育的青年人吃些肥肉更有益於生長。人們普遍愛食用植物油,更應適量進食肥肉,使部分動物油發揮調節營養作用。
軟與硬:食物有軟硬之分,飯也有干稀之別。幼兒應多吃硬食,利於牙齒生長;老年人體質衰退多進食軟食以加快營養吸收。腸胃病患者不可常食太硬太乾的食物,會加重腸胃負擔,誘使病情復發或加重。年輕人常食硬食利於保持良好的咀嚼功能。故生活中可多食軟性食物,保證營養充分吸收。最好軟硬相配而有所側重。
咸與淡:鹽有助於維持人體正常血容量,控制人體細胞內外水分的流通。人體進食鹽分過少會影響健康,但食鹽量過高已被證明與高血壓、心臟病的高發病率有聯系。目前人們的食鹽量普遍過高,所以要適當控制食鹽量。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鹽的量應在5~6克之間,相當於15~35克醬油的含鹽量。
甜與苦:常吃甜食能補氣血,利於解除肌肉緊張,還有解毒作用;但食甜過多會導致血糖升高和血液中膽固醇增加,使身體虛胖。青少年吃糖過多會影響營養吸收造成營養不良,故每人每年有8千克糖足矣。苦味食品多含氨基酸、維生素、生物鹼、甙類、苦味素、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幫助消化、增進食慾、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作用。研究發現苦味食物具抗癌及降血糖作用,適當多些「自找苦吃」,能得到「苦口良心」的好處。
葷與素:葷者,肉食也。葷食過多給現代人帶來許多身體的不適和疾病,如使膽固醇增多,心血管疾病增加,高血壓及肥胖症高發等,由此人們特別是國外開始興起「吃素」。確實,葷食過多給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多吃素食會促進酸鹼平衡,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避免肥胖,還能養顏美容,但長期素食也是弊多利少。素食者會使蛋白質得不到充分供給,人體某些消化功能逐漸衰退,引起物質交換失調,導致記憶力下降、精神萎靡、反應遲鈍,長期蛋白質不足還是消化道腫瘤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建議每周一素食或一日葷一日素的飲食方式。
快與慢:社會節奏加快,「快餐」應運而生,大受青睞,但快餐也存在不少問題,化學添加劑較多,營養不全面,衛生條件較差,有違傳統飲食文化及飲食習慣。國外目前已在興起「慢餐」運動,以保護歷史形成的飲食文化為己任,推薦豐富多彩的傳統烹調方式,提倡進餐時細嚼慢咽,以幫助消化,保護胃、胰、膽等器官不受強烈刺激,降低餐後高血糖。
飢與飽:人餓了要進食。現代人生活優越,有人以享口福為首選,大吃大喝引來身體諸多疾病。那麼,人應該吃飽一些還是飢餓一些好呢?《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有節」是「度百歲乃去」的重要條件之一。孫思邈說: 「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現代人科學飲食觀應是「凡食之道,無飢無飽」,即不可經常餓極也不可時常飽極。長期飢餓會使人體肝臟解毒能力降低,而短時間內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會超過肝、腎處理氨的能力,產生氨中毒,毒害中樞神經,故最好能做到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飢飽有度。有關醫學研究還表明,人飢一餐或一日還可使人體處於空虛狀態利於排除體內的廢物雜質,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改善身體代謝狀況。

8、道教的食俗並且從科學養生的角度進行評價

食物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方法。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漢書·酈食其傳》所說:「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飲食與生命的重要關系。他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由於飲食為人所必需,而飲食不當,又最易影響健康,故食養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帝內經養生(掌握十二時辰養生秘訣,四季養生精髓。);
易經養生(群經之首,從陰陽五行變化中學習養生);
風水養生(風水是一門擇地而居的學問,是一種人性最真實的祈求);
道教養生(從收心求靜入手,以達到返樸歸真、延年益壽的養生良法);
禪門養生(明心見性,智慧超脫,東方禪洞徹心靈的深度智慧);
太極養生(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內外雙修,身心並練);
藏醫養生(系統了解藏醫對生命的獨特觀點和極具民族特色的養生理念);
食物養生(「民以食為天」向專家學習飲食科學,延緩衰老、防治疾病);
導引養生(動行與調氣相結合,培育真氣,舒筋健骨,平秘陰陽);
養生與修身養德(養生先養神,從古人的哲學思想中學習哲學養生)。

9、從養生和醫學角度看。只吃早飯和午飯而不吃晚飯可以嗎?

是不可以的,這樣你的營養需求供應不上,在你晚上的這一段時間里,身體也是需要能量的,胃也是要運動的,如果你的胃是空的,那你的胃液一樣的會分泌,還會導致胃痛一系列的毛病

與養生角度的飯食分離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