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穴位中那個穴位最補氣,那個最補血
一、血海穴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對婦女痛經和經血過多或過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陰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經伴有嘔吐,按摩此穴同時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緩解症狀。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點拍打(每次10秒,連續3-5次)或按摩(輕柔每側3分鍾)血海穴,晚上21-23點再艾灸此穴,對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及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肥胖、關節痛等症有效。
二、天樞穴
常按天樞穴(足陽明胃經之穴),可使胃經和大腸經保持活絡,促進胃經內氣血循環,幫助氣血由胃經輸向大腸經。
胃經氣血充盈,則消化功能增強,就給生血系統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為補血提供最基礎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則可保證循、環排泄機能正常,即止瀉又通便,保持腸道清潔,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擾。雙手拇指下壓(力度適中)左右兩邊此養生穴位,由外向內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補血又排毒。
三、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交匯的穴位,脾統血、肝藏血、腎生血,因此,三陰交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點,按揉左右小腿內側的此養生穴位各20分鍾,可排體內濕氣、濁氣、毒素,對濕疹、蕁麻疹、皮炎等有療效。
常按三陰交穴,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定,特別對血壓偏低的人補血效果顯著。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之穴),補益氣血,培補元氣,滋養腦髓。是保證肝血充足的首選。
對氣血虧虛引起的頭暈、耳鳴、神經衰弱及胃動力不足的人、胃氣虛的人、因用眼過度或失眠熬夜而傷肝的人經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宜通氣機、導氣下行、強壯全身。胃酸過多、空腹燒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選陽陵泉穴有良效。
五、關元穴
足三里、關元、氣海是人體三大強壯要穴。古有「針必取三里,灸必加關元。」之說。關元穴是(任脈之穴,也是小腸的募穴)人體元陰和元陽的交匯處,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統治足三陰經及小腸、任脈疾病。
按摩關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每一輪輕輕按壓8次,每次8輪,補血、消除小楠肚。
六、隱白穴
隱白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統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經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陰根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經,促進氣血源源不斷的生化,是女性補血的大穴。
七、髀關穴
髀關穴(足陽明胃經之穴)是胃經中脾土微粒沉降之處,是小腹之陰與股前之陽交匯之處,是調節下肢胃經之總穴。
此穴用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而用針。
多按此穴,健脾除濕,固化脾土。理氣和胃,治療胃痛。另外多按此養生穴位,對風濕、關節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減肥有良效。
八、下關穴
下關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膽經和胃經交會穴。
功效:通經利竅、舒經活血、促進新陳代謝。按摩此穴對腎虛缺血或胃火導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時改善腎血虛狀況;促進陰陽平衡,祛除胃火。
腎虛缺血導致的牙痛:隱隱作痛、時痛時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齦萎縮、牙浮齒動、腰膝酸軟。(按摩時配合頰車穴、腎腧。)
胃火導致的牙痛:牙痛劇烈、牙齦紅腫、腮部腫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難。(按摩時配合頰車穴、支溝、胃腧。)
九、章門穴
章門穴(足厥陰肝經)是足厥陰、帶脈會合之處。
功能:疏肝健脾;調節五臟氣血,使五臟之間相互協調。
脾臟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門及期門、足三里、內關,可協調五臟、調節肝臟和胃部的氣血。
十、期門穴
期門穴(足厥陰肝經)是足太陰、厥陰、陰維諸經之會處。
功效:呵護肝臟,避免肝血虛,常按此穴,對肝血不足有良效。
2、人體的十大穴位是哪些
1、合谷:位於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中點處,和手心的勞宮相對。
合谷能補能瀉,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開竅醒神,對感冒發燒、各種頭痛、鼻炎、牙痛、中風不語、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還有補氣的作用,能夠治療氣虛、脫證。
2、內關: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之處,在兩根肌腱的中間,和腕橫紋外側的外關相對.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為八脈交會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廣泛的適用范圍。心包是心臟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經絡,改善心臟供血,治療各種各樣的心臟疾患,
3、風池:在雙耳後、枕骨下,發際邊緣的凹陷處。
「風為百病之長」,風池對於抵禦和排出風寒外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治療各種感冒、頭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經常揉按風池是預防感冒簡便易行的好方法。
4、神闕:神闕就是肚臍眼,位於腹部中央,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神闕保健是防病養生的重中之重。
5、氣海、關元:在小腹的正中線上,分別位於神闕下1.5寸和3寸的部位。
氣海、關元是元氣的生發地,為強壯保健的要穴。中醫諺語說「生於丹田而死於命門」,就是強調保護元氣對於防病養生的重要性。
6、命門、腎俞:命門在背部正中線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腎俞在命門兩邊旁開1.5寸的部位。
命門者生命之門,是人體的後丹田。中醫養生注重「精、氣、神」的保養,腎者藏精,氣在氣海,命門位於後背兩腎之間,與前面的神闕相對,為兩腎所生的元氣出沒督脈的門戶、生命氣化的根本。
7、足三里:位於膝下3寸、小腿的前外側。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有很強的補氣作用,是人體保健的要穴。足三里配合相應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它疏通經絡,治療下肢麻木、疼痛、水腫等局部病症,
8、陽陵泉:位於膝下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凹陷處,和小腿內側的陰陵泉相對。
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可以治療脅痛、口苦、黃疸等肝膽病變.
9、三陰交:在內踝上3寸的小腿內側、脛骨後緣,和外踝上的絕骨相對。
三陰交為足太陰、厥陰、少陰三條經脈的交會穴,對脾、肝、腎三經病變以及多種男、婦科病症都有廣泛的治療作用,是保養陰血的關鍵穴位。
10、湧泉:在足心前1/3的凹陷中。
湧泉是足少陰腎經的首要穴位,是腎水的源泉,人體長壽的大穴。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性功能強盛。
3、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是那些?
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是足三里和湧泉。足三里的具體位置及找法:正坐曲膝,從膝蓋正中向下摸,摸到最高的突起向下三橫指,脛骨外緣一橫指處即是。湧泉穴的具體位置及找法:腳底前掌,五腳指向內曲,形成的凹窩內。
4、穴位按摩養生都有哪些?具體的按摩手法分為幾種?
據中醫研究,目前人體固定下來的可知穴位有361個,可以通過按摩刺激不同的穴位來幫助人體養生和治療疾病,那麼人體常用的養生按摩是哪些穴位,如何按摩呢,我們來討論一下。
一、養生常見的六個穴位。
常見的養生穴位分別是:大椎穴、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穴、內關穴、養老穴。位於手部、腿部和頸部,非常容易接觸的到,也可以通過最簡單的按摩手法來刺激穴位,達到養生、延年益壽的效果。
二、常見的按摩手法。
1、手指按摩法。我們這里說的手指是指手指肚,經常按摩的人不要留指甲,以免刺破皮膚或者穴位刺激不正確,起到相反的效果。
2、指關節按摩法。如果覺得手指力度不夠,或者手指按摩疼痛的人,那麼可以試試看用手指關節按摩,通常來說手指關節按摩的力度要大於手指肚按摩的力度。方法是將自己的手指內扣,用食指的手指關節進行刺激穴位按摩,手指關節通常可以恰當的找准穴位進行按摩,十分方便。
3、手掌按摩法。如果是想要按摩手臂或者大面積的區域,那麼手掌按摩法是比較適合的方法。比如嬰兒便秘拉肚子的時候,需要用成人的手掌按摩腹部,起到刺激腸胃的效果。
4、揉搓按摩法。這個同樣適合手臂、腿這些大面積的使用,通過揉搓發熱,刺激大部分穴位來達到強身健體,舒緩肌肉緊張的效果。
穴位按摩養生方法有很多,我們從基本的開始循序漸進進行練習,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5、人體八大穴位分別在那?
八大最平安的穴位統治眾病
照海穴——辭別咽痛和失眠的強腎降火妙穴
申脈穴——體恤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葯
內關穴——關上心結,養顏養心的漂亮穴
外關穴——霎時復原聽力的「聰耳神穴」
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的隨身醫師
後溪穴——統治所有頸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孫穴——擺平痛經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溫陽大穴
臨泣穴——畢生守護身材少陽之氣的「小柴胡湯」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能夠加強抗病才能,進步人體免疫性能。
三里內關穴,胸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殷門昆侖穴。
頭項若有病,後溪並風池。
膝前兼胸脅,環跳與陽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一、風池穴
取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凸起處。
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會穴。
辦法:1、先將右手拇指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使勁一捏一松25下;2、換左手捏拿風池25下;3、雙手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使勁揉捻旋轉各50下。
二、曲池穴
取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屈肘成直角時在紋外端凸起處,掌心向內取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辦法:1、用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對面),拇、食兩指同時使勁捏捻50下;2、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三、內關穴
取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少陰心包經絡穴。
辦法:1、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與內關絕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2、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四、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辦法: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五、後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骨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辦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使勁掐捏捻揉左手後溪50下;換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後溪50下。2、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六、環跳穴
取穴: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教訓取穴:側卧屈股,術者以拇指掌指關節橫紋壓在大轉子凸點上,指頭指向脊椎,拇指尖之處是穴。
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會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辦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
七、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足陽明胃經合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辦法:1、衣著內衣正坐,雙腿屈膝,用兩手拇指別離按壓在兩腿足三里上,餘四指並攏扶住小腿肚,兩拇指同時使勁按揉50下。2、雙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虛火、定神志、強健保健的要穴。
八、殷門穴
取穴:在大腿前面,當承扶與委中連線上(臀橫紋至膕橫紋正中連線上),承扶下6寸。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辦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兩手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2、兩手掌別離按兩腿殷門,同時高低摩擦50下。
九、陽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膝下腓骨頭前下方凸起處。
足少陽膽經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八會穴中的筋會穴。
辦法:1、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他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使勁揉捻50下。2、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使勁拍打各50下。
十、昆侖穴
取穴:在足部外踝前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凸起處。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辦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食指按住右足昆侖穴,拇指按在右足內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時使勁捏拿50下;換左手捏拿左足昆侖穴50下。2、兩拇指分按兩足昆侖穴同時揉捻50下。
6、「人體有幾大養生窩」,常按壓哪些穴位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疲勞?
人體有幾大養生窩,經常拍打按摩,能收到神奇功效。
按眼窩,安神緩頭痛
眼窩處有晴明、攢竹、四白、承泣、絲竹空等諸多穴位,通過按摩可減低眼壓,緩解眼部疲勞,提高眼部機能,對近視眼、老花眼及用眼過度等引起的目赤昏花、視物不明有明顯改善作用。
按摩這些穴位還能鎮靜安神、改善頭痛,也可延緩眼周皮膚衰老,預防皺紋出現。
輕閉雙目,用食指與中指指腹分別順時針與逆時針緩慢旋轉按摩眼皮5~10次,也可在相應穴位處輕按壓約1分鍾,安神止痛的效果更佳。
按頸窩,緩解咽部不適
頸窩位於喉結下方、胸骨上凹陷處。這里是天突穴所在,為任脈穴位,位於頸結喉下四寸,胸骨上窩正中,具有寬膈和胃、降逆調氣的作用。刺激頸窩可改善咽喉不適、咳嗽氣喘、惡心呃逆等症狀。
揉腋窩,寬胸寧神
腋窩頂端動脈搏動處為極泉穴,針灸或按摩該穴,有寬胸寧神的功效,對防治循環系統及神經系統疾病有益,如冠心病、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等。
將四指並攏置於腋窩下,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每10圈交換一次,共按摩100~200次。
拍打肘窩,清熱通絡
肘窩位於肘關節前面,是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的通行之所,分布著曲池、曲澤、尺澤等穴位。
按摩肘窩的穴位可疏通經絡氣血,清熱祛濕,安神利咽。將四指並攏,力度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地連續拍打左右兩邊數次,拍打時要注意節奏。
捋按腰窩,調氣血
腰窩就是腰部脊柱左右凹陷處,兩側分布夾脊穴和背俞穴。夾脊穴屬於經外奇穴,背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之處,受到歷代養生按摩的推崇。
搓擦腘窩,緩解腰背痛
腘窩就是雙側膝蓋後方的凹陷處,為十二正經中肝經、腎經、膀胱經經脈循行區域,腘窩正中穴位為委中穴。
中醫針灸推拿中講究「腰背委中求」,意思是治療腰背酸痛、下肢關節伸屈不利,委中是要穴。委中穴兩旁還有委陽、陰谷、浮郄等穴位,均為治療腰背酸疼的穴位。
推搓腳窩,精力旺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湧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
適度按摩這些部位,可刺激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疲勞,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7、人體哪幾個穴位是保健的
合谷穴(在雙手虎口處), 湧泉穴(在腳掌心),勞宮穴(在兩手掌心), 足三里(在膝蓋下方約三寸大骨內側),上述四個穴位被稱作是人體的「四大養生穴」。長按揉,可以強健身體。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