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三昧真火道教中的三昧真火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起
三味真火是道教文化中常用的詞語、簡單的說;三味真火;即;人體內有三種火;目光之火、意念之火、氣功之火。又稱木中火、石中火、空中火、或稱;上為君火、中為臣火、下為民火
2、佛家和道家的朋友能不能幫幫我!急
鬼怕光,就念佛,佛光最大。
而無量壽經雲:阿彌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極尊。
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經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因凡夫心亂,如方法復雜,就難契入一心。
念佛,念阿彌陀佛功德最大。千經萬論都說:阿彌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所以要取法乎上,適得其中。要修最高的法門!
為什麼?
善導大師: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地藏菩薩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觀音經》,有一人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乃至一時不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十輪經》雲:一百劫念觀世音,不如一食頃念地藏菩薩。
《群疑論》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
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薩為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佛是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所以積念者功德最多,過於地藏百千萬倍。菩薩未屬佛地,果未圓滿,故功德最少。
問: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專救幽冥界眾生。雖修念佛,為超度亡靈、救拔地獄眾生,必須念地藏菩薩,對嗎?
答:不對!《念佛感應錄》第三集〈念佛免難〉、〈三塗超生〉中有很多例證,如第391頁「清明念佛 普度冤親」等,皆可證明念阿彌陀佛能普利幽冥界眾生。今以地藏菩薩較之阿彌陀佛,略舉有七不可比。
一、功德缺滿,不可相比。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修行功德尚未圓滿,其願還未實現;阿彌陀佛因地發願「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修行功德已經圓滿,其願已經實現而成佛,所以兩者不能相比。
二、地位高低,不可相比。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阿彌陀佛為諸佛之王,不可相比。
三、為主為從,不可相比。如《群疑論》說:「佛是法王,菩薩是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故積念者,功德最多。」只要念阿彌陀佛,地藏菩薩自然隨從阿彌陀佛來救度地獄眾生,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73頁「母親念佛 兒免地獄」即是實證。
四、名聲遠近,不可相比。阿彌陀佛名號為十方諸佛所景仰贊嘆,所以不可比。
五、光明大小,不可相比。六、滅罪多少,不可相比。
七、救度利益,不可相比。念地藏菩薩,多從三惡道救至人天善道;念阿彌陀佛,可從三惡道直超凈土成佛。《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403頁「蟒蛇亦願 念佛成佛」、第386頁「出地獄河 生極樂土」即是實證。
問:地藏菩薩有滅定業真言。雖修念佛,欲求消業必須念地藏菩薩,對嗎?
答:不對!念阿彌陀佛同樣消業。《念佛感應錄》第三集〈念佛消業〉之各篇皆為實證。佛菩薩名號皆有功德,有功德所以能消罪業。地藏菩薩功德實是不可思議,但較之阿彌陀佛,仍不可為比千萬億倍。《群疑論》說:「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功德無上,光明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念阿彌陀佛消業,如日光消暗;念地藏等其他佛菩薩消業,如月光消暗。
問:人之臨終往往業障現前,怨家債主競來牽逼。必須先念《地藏經》、地藏菩薩名號消除業障,再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對嗎?
答:不對!臨終是人升沉最關鍵的時刻,這時念任何別的佛菩薩及經咒都緩不濟急,只有急念阿彌陀佛,最具有拔濟的功效,消業、往生同時達成。《觀經》說:聞大乘十二部經,只滅罪一千劫,遠遠不足以達成往生;稱阿彌陀佛一口,即滅罪五十億劫,直接超生凈土。算起來,念一聲阿彌陀佛,超過念數千萬部《地藏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
問: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雖修念佛,危急之時欲求免難,必須念觀世音菩薩,對嗎?
答:觀世音菩薩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在危急時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立即觀其音聲前來搭救,這是一點也不會錯的。但平常念佛的人不必改念觀世音菩薩。《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67頁「佛光來照 免遭水溺」,及〈念佛免難〉之各篇記載的都是念阿彌陀佛消災免難的實例。
從道理來說有三:
一、阿彌陀佛尋聲救苦的本領更大。觀世音菩薩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上首大弟子,他的慈悲、本領都是跟老師阿彌陀佛學來的。阿彌陀佛在還沒成佛、修菩薩道時,就發願修行,以名號度眾生。只要有人念他的名號,不管是張口念出聲,還是默念不出聲;不管是危急的時候念,還是平常的時候念;也不管是專門集中精力念,還是比較隨便雜散念;甚至也不管念的人信佛不信佛,只要有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立即感應到,立即放光照耀並現身保護。感應之速,比電燈開關打開、光明立即照亮還要快。念佛的人因受佛光保護,立即轉危為安,化難呈祥。就是平時不常念佛,遇事偶爾念佛的人,感應也是如此。如果是平時經常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日夜照耀,保護他,不再離開他,讓他一生平安,直到臨終的時候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這比一般人理解的菩薩尋聲救苦更加安全、保險、全面而徹底了,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自然不必臨時改念其他佛菩薩了。
二、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不請自來。觀世音菩薩非常敬重、感恩他的老師阿彌陀佛,時時把阿彌陀佛頂戴在頭上,我們看到的觀世音菩薩頭上有一尊站立的化佛,那就是阿彌陀佛。而且觀世音菩薩也隨時跟隨阿彌陀佛,凡是阿彌陀佛到哪裡,觀世音和大勢至這兩位大菩薩必定相隨左右,寸步不離。所以平常念阿彌陀佛的人,阿彌陀佛既然放光現身前來保護,觀世音、大勢至還有很多大菩薩也就一同前來保護。如《觀經》中說,專念阿彌陀佛的人,觀世音、大勢至二大菩薩,如影隨形常隨其後,保護這個念佛的人,並且主動做他的好朋友,慈悲相助於一切。所以一個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即使沒有專門再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會自然前來保護。其他佛菩薩也是一樣。當然就沒有改念其他佛菩薩的必要了。
三、平常念阿彌陀佛的人,因為常在佛光保護當中,一些可能的災難自然潛消於無形,也就不存在臨時危急要求菩薩的情況了。即使宿業難免,小有災障,對一個真正信仰深入、念佛有素的人來說,也會自然念阿彌陀佛,不會想著改念這尊菩薩那尊佛。心思搖擺不定,說明心不專一。
所以,不論是念哪尊佛菩薩,效果都比不上專念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彌勒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經中說,阿彌陀佛現是覺圓果滿,超諸地位,所稱念者功德最多。彌勒現是菩薩位中,未超諸地,果未圓故,稱念之者功德狹少。
凈界法師開示:念阿彌陀佛跟念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有什麼差別?每一個佛菩薩都有他的願力,所以他的加持是有所不同的。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聖號引導你到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得到觀世音菩薩願力的加持;你念地藏王菩薩,得到地藏王菩薩本願的加持。阿彌陀佛加持的特點,是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消業障,但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往生到觀世音菩薩的國土嗎?不能的!因為他沒有臨終十念救拔的願。你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跟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絕對不一樣!因為你跟兩個不同的佛結緣,結果怎麼會一樣呢?這兩個佛因地所發的願是不同的,這樣的願產生救拔的力量自然也就不同!他的聖號的成就來自於他的願力,他的願力不同聖號產生的功德怎麼會一樣呢?
1、出自羅什譯《法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葯,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2、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善男子。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
觀自在即觀音菩薩。
關於消業障,最有效的是念佛。
觀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庄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故而千經萬論共指凈土
佛經述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之經典眾多,但專論凈宗,而為凈宗根本主要依據的經典,有三:無量壽經。本經為凈宗群經之首要與綱要,被稱為中本華嚴,亦名大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本經是一切大乘經典中唯一無人請示發問,也無人能發問,是世尊主動自說的一部經,在我國流通頗廣,故各宗寺院與信徒多列為早晚課持誦,也稱為小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也稱為十六觀經。
另楞嚴經中《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與華嚴經中《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二經雖非專論,今亦列入凈宗主要依據之經典。
其他凈宗所依據之經典甚多,現擇其要者簡述於下,將有助對「信、願、行」三資糧之充實與堅定不移,必利往生極樂凈土志趣之完成。
一、觀佛三昧經之一:
「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三種益。一者二者(略),三者,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二、觀佛三昧經之二:
「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證無上菩提,得一切種智。」念佛三昧即寶王三昧,一切三昧之王。
三、大寶積經:
「釋迦勸父王凈飯,並六萬釋種,皆求生凈土。」
四、般舟三昧經:
「佛世尊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
五、大集念佛三昧經:
「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
六、法華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稱即一念凈信至誠心稱,佛道即菩提亦即大覺。
七、法華三昧觀經:
「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唯一大乘,無有二、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
八、佛名經:
「一聞佛名,滅無量生死之罪。」佛名即阿彌陀佛。本文中所稱佛名,皆是阿彌陀佛之聖號。
九、大悲經:
「一稱佛名,是以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涅槃界即不生不滅的境界,也就是極樂世界。
十、稱揚諸佛功德經之一: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其人當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三途之厄。命終之後,皆得往生彼佛剎土。」剎土即極樂世界或凈土或國土。
十一、稱揚諸佛功德經之二: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舍,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
十二、阿彌陀鼓音聲王陀尼經之一:
「安樂(極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有能信如此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
十三、阿彌陀鼓音聲王陀尼經之二:
「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見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
十四、十往生經之一:
「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十五、十往生經之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經,愛樂是經。觀導眾生,說者聽者,悉皆往生阿彌陀佛國。若有如是等人,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無問晝夜,常得安穩。」是經乃指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十六、悲華經:
「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臨終之時,是指若聞阿彌陀佛名號,發願欲生極樂世界之眾生。來生我界,即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十七、稱贊凈土佛攝受經: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人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乃指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之眾生。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此為凈宗念佛法門之精髓。
十八、守護國界主經:
「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眾善俱現。定知此人決定往生凈土。」若人是指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之人。
十九、法鼓經:
「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但知彼方有佛,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
二十、千手經:
「若於此陀羅尼生疑不信者,當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萬劫中,輪轉惡趣,無有出期。常不見佛,不聞法,不睹僧。」陀羅尼是指凈土法門。世尊在三部專論經典中,詳實地開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又在眾多經典中,屢說不倦地開示此一普被三根,萬類齊收,最簡易、方便、直捷、穩妥、圓頓,而可橫超三界,帶業往生,不可思議之奇特法門,吾輩行人皆當深體世尊徹底悲心之意,應拳拳服膺,恪遵實行。
《無量壽經》: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七寶華中。住不退轉。
《無量壽佛經》: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大本彌陀經》: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文殊般若經》:繫心一佛。專持名字。念念相續。即是念中得見過去現在諸佛。
《楞嚴經》: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寶積經》:他方眾生。聞阿彌陀佛如來名。乃至能發一念凈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彼國者。隨願往生。得不退轉。直至成佛。
《隨願往生經》:普廣菩薩白佛言。何故經中贊嘆阿彌陀佛剎。七寶諸樹。宮殿樓閣。諸願生者。皆悉隨彼所欲。應念而至。佛告普廣。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
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令諸眾生專心有在。是故贊嘆彼佛國土。悉隨彼願。無不獲果。
《目連所問經》:我說無量壽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十往生經》: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觀佛三昧經》:文殊菩薩偈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
《華嚴經行願品》:普賢菩薩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楞伽經》:佛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起信論》:馬鳴菩薩雲。最勝方便。專意念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
《智度論》:有諸眾生。謗般若。墮惡道。雖修余行。不能得出。後遇知識。教行念佛。方得解脫。
永明壽禪師。得無礙辯才。住石宗門。而作四料簡。偏贊西方。上品上生。敬及冥府。
永明壽禪師言。有禪無凈土。十人九差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古德言。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佛。其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一聲佛。其福勝彼。
廬山遠法師。悟摩訶般若深旨。號東方護法菩薩。六時念佛。三睹聖像。往生凈土。
天台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一家教觀。萬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辯十種疑。疏十六觀。極談凈土。
百丈大師。馬師傳道嫡子。天下叢林共宗。而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凈土。
清涼國師。紹華嚴祖位。稱文殊後身。而指示彌陀即盧舍那。亦疏觀經。弘揚凈土。
死心新禪師。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凈業。著勸念佛文。令人發哀起信。
真歇了禪師。嗣丹霞澄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而卓庵普陀。專意西方。有凈土集行世。
慈受深禪師。大悟倩女因緣。一偈融通五教。而謂修行捷徑。無如凈土。建西方道場。苦心勸眾。
圓照本禪師。道續天衣。宗弘雪竇。法雷震地。師表兩朝。而凈業兼修。標名上品。
中峰本禪師。得法高峰老人。學者仰如山斗。而雲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有懷凈土詩百首。勸人念佛。
3、道家三味是什麼
修真之士若能內煉 "三昧真火",能驅瘟疫。何謂 "三昧真火"?【指玄篇】有雲:『吾有真火三焉:心者君火 亦稱神火也,其名曰上昧;腎者臣火 亦稱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 即臍下氣海 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聚焉而為火,散焉而為氣,升降循環而有周天之道…』。
4、道教 裡面的三昧真火是什麼
三昧真火指修行到了一定境界實際上就是修身成就, 不靠外物生火單靠身體運氣生火. 類似佛家的身語意修行中 身已經修成挺高境界了。
5、道教三昧真火咒
額,你是修道的嗎
6、關於道教和佛教三昧真火的問題(需要有根據)
民間的很多東西附會到道教裡面去,網上的一般說法看看就可以了。
因為道教也講修定的,定功深入就會有相應的境界。所以這個肯定是一樣的。道教淪落,凡小攀會,的確讓人傷心。
7、道家中三味真火是最厲害的火嗎
是,某些玄幻書的火都是騙人的,三昧真火是正宗的
8、道教講的「三昧」是什麼?
三昧是精氣神練出來的。三昧真火是用三昧之法形成的火
9、什麼是三昧真火道教中的三昧真火是什麼意思
三昧是佛教用語,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
真火是道教丹家用語,是修煉到入門程度能達到的境界。
倆詞和一起,實際上都是指入門的境界,小說家故意神話,吹的神乎其神
10、請問大師道教三昧真火手訣tu
這些東西都是道教心口相傳的東西,非有傳承護法不能修習,給你練法也練不得啊。無緣得遇有道師父,還是不要胡思亂想了。入魔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