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四時養生的內涵有哪些?
四時養生的內涵
中醫養生學是數千年來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從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謂資料豐富、記載翔實、效用確切、簡便易行。隨著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特性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里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中國哲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理論也提示人們要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對於人類生存最為相關的莫過於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變化了。
日月變化
古人早就發現,日升則陽氣盛,日落則陽氣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月圓時,人的氣血流暢,肌膚緻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時體內氣血流行較慢,肌膚疏鬆,外邪易乘虛而入。若月缺時遇到急風暴雨,則人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時氣候的更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欲得安康,必須對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變化作出相應的調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2、形神合一的養生觀
形與神的統一,是盡享天年的關鍵。神寓於形,形統於神。神傷則形傷,神亡則形亡,此所謂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敗,必顯於形,如兩目無神、面色無華、四肢乏力、納食不佳、形體瘦削等。由於人體精神是由心神來主宰的,志、意、魂、魄皆歸心神統轄,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說。因此,調養心神也就成為調攝形體的關鍵。所以,中醫養生學強調清靜養神,因為心靜可以固元氣,百病不生,百歲可活(《遵生八箋》)。
精、氣、神被稱為人體三寶,三者是不可分離的,它的盛衰直接體現人的生長、發育,以至衰老的狀態。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乃精之所化,精為氣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識狀態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動之外觀。有精則有神,神是五臟六腑、先後天精氣與人體最高主宰活動的具體表現。它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壽親養老新書》曾對精、氣、神三者關系進行了概括: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所以說,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氣這樣的物質基礎,精、氣的充盈或匱乏可直接影響到神的作用。鑒於此,善養生者必須保養精氣,達到精氣神的協調統一。
3、動態平衡的養生觀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
陰陽平衡
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疾病的前提。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例如,夏天陽盛氣炎,易出現熱迫汗出,耗傷氣陰,此時可服用養陰清涼葯膳,如綠豆湯、荷葉粥、西瓜羹等,以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中葯對人體的治療也是本著陰陽平衡的原則,熱病用寒葯,寒病用熱法,從而達到機體的陰陽平衡,使疾病不生。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載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2、四季養生各有什麼特點
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傳統養生的五大特點
精神養生
《黃帝內經》從醫學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精神養生派認為,人的思、慮、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少私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則可抗衰延年,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強身健體。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練身強體之功法。
調氣養生
氣乃生命之根本和動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養元氣之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
固精養生
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養生。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通過調七情、少操勞,以保養陰精,固秘陽精,益壽延年。
食療養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為此派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病,延年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雜。鄒鉉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此為養老之大法也。」認為食療對人體具有調和陰陽、滋養臟俯、補益氣血、調節情感等作用,為養生之本。
葯餌養生
利用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以達到抗衰老的目的。其觀點是以扶持為本,制方原則在於「中和」,認為老人葯餌,只可用溫平、順氣、補虛、中和之葯,並應與食療結合,一是溫養腎氣,二是健脾理氣,即重在培養先天、後天之本。用葯要根據四季氣候和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未病先防,養脾氣,填腎精。
上述養生之法各有所長,因此,養生抗衰延壽之本,應根據自身諸方面的條件,選擇綜合養生方法,方可奏效。
我也是別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
3、養生二十四宜指哪些
我這里有二十四節氣養生,不知是不是你要找的。 內容比較多,先發春季養生的。
立春(2月3-5日交節)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卧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葯和食品,草葯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
雨水(2月18-20日交節)
雨水季節主要應調理脾胃。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剋關系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飲食調節: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葯、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葯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名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精神調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慾、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蔥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驚蟄(3月5-7日交節)
驚蟄節氣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於人體稟賦於先天,受制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徵,這種特徵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在驚蟄節氣常見的四種體質的養生方法:
一、陰虛體質: 這種人的體質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陰虛體質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應遵循「添澹虛無、精神內守」的養生法。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節制性生活。
2.環境調攝 陰虛者,畏熱喜寒,寒冬易過,熱夏難當。所以有條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邊、林區、山區去旅遊,休假。住房最好選擇居室環境安靜,坐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 其原則要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參、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蟲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4.體育鍛煉 不宜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太極拳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二、陽虛體質:這種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善恐或善悲。這種人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2.環境調攝 陽虛體質的人,適應氣候的能力差,冬季要避寒就溫,春夏要注意培補陽氣。做到「無厭於日」,即在春夏季多曬太陽,每次不得少於十五至二十分鍾。這樣可大大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
3.體育鍛煉 陽虛體質的人,春夏秋冬都應加強體育鍛煉,可採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日光浴、空氣浴是不可缺少的強壯衛陽之法。
4.飲食調養 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特別是在夏日三伏時,每一伏吃一次「附子粥」(附子10克,先煎30分鍾,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附子湯(附子15克,先煎30分鍾,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燉至熟加適量食鹽),配合天地旺陽之時,以壯人體陽氣之功。
三、血瘀體質:凡是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乾燥,眼眶黑暗者多為血瘀體質之人。
養生方法:
1.體育鍛煉 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體各部都活躍起來的,是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
2.精神調養 血瘀體質的人多有氣郁之證,培養樂觀情緒至關重要。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的正常運行,有利於血瘀體質的改變。反之,苦悶、憂郁會加重血瘀傾向。
3.飲食調養 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血之葯品(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五加皮)和肉類褒湯飲用。
四、痰濕體質:形體肥胖,肌肉鬆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濕體質人的明顯特徵。
養生方法:
1.環境調攝 在陰雨季節,避免濕邪侵襲;不宜居住在陰冷潮濕的環境里。
2.飲食調節 應該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卜、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 海蜇、荸薺、白果、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
3.體育鍛煉 痰濕之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鬆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的肌肉。
春分(3月20-22日交節)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餚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清明(4月4-6日交節)
清明是高血壓的易發期。高血壓是指體循環內,動脈壓持續增高而言,並可傷及血管、腦、心、腎等器官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病因多見年老體虛、情志失調、勞倦久病、飲食偏嗜等。其病理主要為陰陽失調,本虛標實。常見證型有:陰虛陽亢證(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面時潮紅,四肢麻木);肝腎陰虛證(頭暈眼花,目澀而干,耳鳴耳聾,腰酸腿軟,足跟痛);陰陽兩虛證(頭目昏花,行走如坐舟船,面白少華,間有烘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有水腫)。患有高血壓的人在進行養生時,應針對陰陽失調,本虛標實的病理,以調和陰陽,扶助正氣為大法,採用綜合調養的方法,如情志調攝。因為本病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過之時,常常影響肝木之疏泄、腎水之涵養。
穀雨(4月19-21日交節)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穀雨節氣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根本都與肝氣不舒有關,因此在治療上都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穀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對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發生。
4、《四季養生》txt全集下載
四季養生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四季養生
作者:岳帆
四時陰陽篇
更新時間2010-2-12 15:51:23 字數:2704
中醫認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就要掌握自然界的四時陰陽變化規律特點,以一定的養生方法來維護和加強機體的陰陽平衡,使之能夠與四時相適應。
陰陽是對自然界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最初的涵義是樸素簡單的,就是指日光的背向而言。朝向日光者為陽,背向日光者為陰。後來涵義不斷引申,如白天為陽,黑夜為陰;溫暖為陽,寒冷為陰等。現在,人們習慣將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劃歸於陰和陽兩個方面,亦即陰氣和陽氣。
所謂陽,是指有運動、上升、外向、無形、溫暖、明亮、興奮、剛強等特性的事物或現象。所謂陰,是指有靜止、下降、內守、有形、寒冷、晦暗、抑制、柔弱等特性的事物或現象。
《黃帝內經·素問》中稱:「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從這一論述可以看出,每一事物的內部可以劃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陰陽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是為陰陽中復有陰陽。例如:晝為陽,夜為陰;白天的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的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等等。
然而,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因……
5、四季養生方式不同,想健康長壽,四季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四季養生的主要內容包括春季注意加強身體的運動;夏季注重清涼平靜,保持內心的平靜;秋季注重保濕方面,秋季必須防止過於乾燥;冬季最重要的是保持身體的溫暖,以防我們身體內的精氣泄出。我們的身體會隨著四季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變化,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一、春季養生需要多做運動
在春天到來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漸漸從寒冷的冬季中蘇醒過來,蟄伏了一整個冬天的身體迫不及待的做出一些運動來緩解身體的疲勞。這也是春天裡眾多節氣的真正意義,比如說驚蟄時期萬物開始驚動,以及清明時期全家出遊的盛景。
二、夏季養生需要保持身體平靜,心平氣和
在炎熱的天氣中,我們常常會變得非常憊懶,畢竟在熱火朝天的季節里,人們往往傾向於做最方便涼快的事情。在夏季養生過程中,我們需要始終保持身體內心的平靜,萬萬不能在火上澆油。在燥熱的天氣中生氣,容易急火攻心。
三、秋季養生注意保濕
秋季雖然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但是往往帶給人們更加直觀的感受就是變得越來越乾燥,除此之外,過於乾燥的天氣以及變得清涼的溫度會造成人體的內火外冷,這是非常容易生病的。所以在秋季一定要注重補水,避免乾燥。
四、冬季養生注重保暖
冬季是一個蟄伏的季節,萬物歸於沉寂,養精蓄銳等待下一個循環的周期。在冬天中,我們人類需要做的就是保溫防寒,守住我們的精氣。
6、大道至簡,用四個字概括中華飲食養生方法
1、平清溫峻
2、吃嘛嘛香
3、細嚼慢咽
4、辨證飲食
7、富橋保健中華養生的過程/內容是什麼???
其項目各地稍有不同,一般是:舒適淋浴+全身油壓舒經活絡+腎保養!免費提供簡餐、茶水、水果
8、四季養生的原則
「順」:養生跟著季節走。古人認為,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回是一致的,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
「靜」:讓心安靜下來。現代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生怕孤獨和寂寞。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
「修」:修身行善煩惱少。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可見,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對別人好,自己收獲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調」:多做深長呼吸。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
「補」:有補有瀉最健康。古人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原則有三,一是先辨證,二是食補為先,三是補、瀉結合。
(8)4養生的內容擴展資料
養生時間點
1、飯後半小時:刷牙。提醒各位讀者,飯後立即刷牙有害牙齒健康。因為牙冠表面有一層琺琅質,剛吃過飯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後,琺琅質變得松軟,此時立即刷牙會對其造成損害。
時間一長,牙齒的琺琅質逐漸減少,易患上牙本質過敏症,吃東西時出現酸痛症狀。因此,建議老人飯後先用清水漱口,半小時後再刷牙,防止齲齒。
2、飯後1小時:走路。飯後散步可促進胃腸蠕動,改善呼吸系統,促進血液循環,但要休息1小時左右再去散步。散步前先做簡單熱身,如搓搓手腳、舉舉胳膊、伸展筋骨等。
散步姿勢也很重要,要抬頭挺胸,避免壓迫胸部,影響心臟功能,也不要邁大步或走得太急太快。注意足跟先著地,雙臂隨步行節奏有力地前後交替擺動。不要走崎嶇道路或羊腸小道,也不要背著手或倒走。散步時間最好別超過1小時。
3、晚上9點:泡腳。晚上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促進血液循環。老人記得別拿塑料桶泡腳,最好選較深的木桶,更易保溫。水溫不宜過熱或過涼,一般在40~45攝氏度為佳。要將水完全淹沒腳背,時間也不宜過久,因為老人泡久了容易出汗、心慌,20~25分鍾就可以了。泡腳結束後,配合足底按摩更有養生效果。
4、睡前90分鍾:洗澡。這樣到臨睡時,體溫剛好降至最適宜睡眠的溫度。建議洗澡前喝150毫升左右的溫水,能防止老人血液黏稠度升高。洗澡時間控制在15分鍾內,否則可能造成毛細血管擴張、腦組織缺氧缺血、心絞痛等。洗澡水溫最好在40攝氏度左右。
9、四季養生瑜伽內容有哪些
四季養生瑜伽
舞韻瑜伽蘭花恬淡素雅養身心
春季是天氣由寒轉暖,萬物復甦,生發的時節,人體的器官也是一樣充滿了活力。這時的人們應該有春天般的朝氣,精神情緒須歡暢、輕松、愉快才好!
金珠舞韻瑜伽之蘭花練習體系結合了春季時,人應調養身心的基本規律。以調肝養血為主,配合專業的瑜伽體位和舒緩悅耳的音樂,使練習者輕松練習並感身心舒暢與鮮活,可使身心和春氣相適應融合,達到改善體制,增強抗病能力,還能預防流行性感冒和皮膚疾病等。
舞韻瑜伽荷花亭亭玉立塑身形
夏季是四季中氣溫最高的季節,因此,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而夏季悶熱的氣溫則容易使人悶熱不安,睏倦與煩躁,因此,應忌防心火內生,以調養脾胃為主。
金珠舞韻瑜伽之荷花練習體系結合了夏天人應調養脾胃強壯消化系統的規律,配合專業的瑜伽體位和舒緩激昂的音樂,消化多餘而又不利於身體的熱能,在塑造您亭亭玉立身形的同時,還可防止因燥熱而產生的心火內生,脾氣暴躁,還有神清氣和,生津開胃,預防腸胃道疾病的功效。
舞韻瑜伽菊花暗香盈袖提氣質
秋季天氣開始轉涼,天地陽氣開始衰弱,陰寒之氣逐漸加強。此時,呼吸系統易受影響,變得脆弱;情緒容易抑鬱,此時應該保持神智安寧,減緩秋季對人體的影響。
金珠舞韻瑜伽之菊花練習體系結合了秋天人應以調養肺部,強壯呼吸系統而適應乾燥的氣候規律,並配合專業的瑜伽體位和寧靜舒緩改善情緒的音樂,在輕松的練習過程,愉悅身心,提升內在氣質。同時舞韻菊花的練習還改善神經系統受刺激後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帶來的疾病,同時,還能起防因氣候乾燥造成的皮膚乾裂,毛發脫落現象。
舞韻瑜伽梅花麗質芳姿冶情操
冬季萬物凋零,陽氣衰微。陰氣過盛使人體的新陳代謝處於緩慢水平,情緒也會低沉,腎氣易受損。
金珠舞韻瑜伽之梅花練習體系結合了冬天的養生規則,以專業的瑜伽體位,配以輕松悅耳的瑜伽音樂,使人們在練習的過程中,調整情緒,陶冶情操。同時還能增強腎功能,貯藏精氣,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減緩自然界一時變化帶給身體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