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四季養生的明細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天氣溫適中,濕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鍾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煉項目。
春季養生秘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
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
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郁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
【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
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
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
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
《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
【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
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
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
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
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
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
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2、《四季養生》txt全集下載
四季養生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四季養生
作者:岳帆
四時陰陽篇
更新時間2010-2-12 15:51:23 字數:2704
中醫認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就要掌握自然界的四時陰陽變化規律特點,以一定的養生方法來維護和加強機體的陰陽平衡,使之能夠與四時相適應。
陰陽是對自然界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最初的涵義是樸素簡單的,就是指日光的背向而言。朝向日光者為陽,背向日光者為陰。後來涵義不斷引申,如白天為陽,黑夜為陰;溫暖為陽,寒冷為陰等。現在,人們習慣將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劃歸於陰和陽兩個方面,亦即陰氣和陽氣。
所謂陽,是指有運動、上升、外向、無形、溫暖、明亮、興奮、剛強等特性的事物或現象。所謂陰,是指有靜止、下降、內守、有形、寒冷、晦暗、抑制、柔弱等特性的事物或現象。
《黃帝內經·素問》中稱:「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從這一論述可以看出,每一事物的內部可以劃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陰陽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是為陰陽中復有陰陽。例如:晝為陽,夜為陰;白天的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的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等等。
然而,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因……
3、四季養生保健宜忌全書txt|全文免費下載|王增|免費電子書|
4、《四季養生食譜》txt全集下載
四季養生食譜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勒口:
家庭實用四季養生食譜!
封底:
四季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養生文化的精髓,是最富東方特色的養生瑰寶。幾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蘊藏博大來精深的保健養生學說。本書讓你在不同季節根據自己身體所需選用不同的養生食譜。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祖先就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提出了人與自然是源一個統一的動態和整體,即天人合一的觀點。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謂「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正因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動態和整體,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氣血運行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從古到今,氣候~物候~病候,成為中醫養生家們研究的重百要內容。
四季養生法,是按照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以延年益壽的方法。這種順應自然規度律的養生方法,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大特色。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直接影響著萬物的榮枯生死,人如果能順應天氣的變化,就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延年益壽,否則就會生病或夭折。《內經》中就曾告訴人們:四時陰……
確認後請採納
5、《四季養生保健宜忌全書》最新txt全集下載
四季養生保健宜忌全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6、四季養生,一年之中各個季節的養生保健都應該注意什麼
一、春季養生法
生活起居:
早睡早起,最好穿一些較寬潤的衣服,使氣血運行暢順,多到郊外散步踏青,呼吸大自然的生發之氣,運動時避免過於勞累,免傷筋骨。同時要注意保暖,免受春寒所傷,這樣就會肝氣調順,筋脈保養,從而少生疾病。
精神調養:
要保持體內生機,就要保持和平心態,做到給予不要奪取生氣,倘若過於勞累或經常發脾氣(罰,違反養生之道,就會對肝不利,在春季身體的新陳代謝與肝關系密切。春季肝氣旺盛得升發,人的精神會煥發。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時,會出現:易怒、頭暈、目眩、肋痛等症,相反,如果肝氣郁結不舒,肝氣失調時,就會產生:肝脾不和、精神抑鬱、月經不調等症。都會損害肝氣,會影響身體。所以春季養生應保持心境清凈,減少人際關系中不愉快的紛爭,盡量避免過於激動而影響思想清凈。
飲食調養:
春季飲食調養,應順應春季的升發特點而施,中醫認為,春季五行屬木,青色,屬肝,所以春季飲食要以青綠色的蔬菜為主,以養肝為主,味要清淡,並伴已引用想扎雅之類的養生茶。
二、夏季養生法
精神調養 :
在夏天要使精神象含苞待放的花樣的秀美,並要切己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 一是有事可傲,可使精神不空虛,二是有較好的精神修養,免除外界不良情緒的干擾。只要這兩點做好了,精神自然會飽滿,這就是夏日精神調養的基本法則。
飲食調養 :
注意撲充一些營養素,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以魚、肉、蛋、奶和豆類中的蛋自質為好,要補充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要補充水和無機鹽。當機體大量出汗或體溫過高時,不但體內水分不足,而且還會流失大量的鈉、鉀。水分的補充最好是少量、多次,這樣可使機體排汗減慢,減少人體水分蒸發量。 夏天多吃「苦」。因為苦味多能去火,且苦味人心,「苦」能清心火。 多吃些能清熱利濕的食物 飲食以溫為宜 ,少吃隔夜飯菜,最好做一頓、吃一頓
起居保健 :
宜晚些入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中午適當午休 30 ~ 60 分鍾。
夏季服裝以輕、薄、柔軟為好,衣料的透氣性、吸熱性越好,越能有效的抱住人體散熱,使人穿著舒適而涼爽。夏天不宜用涼水沖腳。夏日旅遊的主要目的是消夏避暑,因此旅遊的目的地應是海濱和山區。 最好游泳,多玩健身球。 夏季運動應選擇清晨或傍晚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到公園、湖邊、庭院燈空氣較為新鮮的地方活動。
適量運動:
運動要適度,不要過度疲勞。劇烈運動後感到口渴時,不宜過量、過快的食冷餐或冷飲,以防胃腸血管急劇收縮,引起腹痛、腹脹、腹瀉等。可適當喝些鹽開水,最好洗個熱水澡。
秋
三、 秋季養生法
精神調養:
在秋天裡,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飲食調養 :
多吃些能滋陰潤燥的食物,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以防肺氣太盛。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喝扎雅茶
扎雅茶可明目、潤肺、緩解疲勞、提神。少抽煙。
起居保健:
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一點睡覺,又要早一些起床。衣著方面,秋天衣服既不能驟增,也不能驟減以免受寒 。房間要經常通風。
運動保健:
多參加採摘勞動,要多到郊外、農村、田園去感受金秋豐收的喜悅。要多到戶外如步行、跑步、爬山、打球,進行深呼吸,鍛煉肺的呼吸功能。
四、冬季養生法
精神調養:
嚴寒的冬季,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因此,冬季養生,人們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要想辦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
飲食調養:
冬季膳食的營養特點應該是:增加熱量,保證充足的與其暴寒和勞動相適應的熱能。產熱營養素的適宜比例,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分別佔13~15%、25~35%、和60~70%為宜。冬天要避免血液粘稠,多食保護心腦血管食品,如丹參、山楂、黑木耳、西紅柿、芹萊、紅心蘿卜、水蛭素。多肽蛋白片。 冬天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蕎麥、白蘿卜等 。多吃溫補性食物 主要指溫熱及養陽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狗肉等,冬天以燉食最好。多燉食、煮食
夏天做飯可多用炒、煎的烹飪方法,冬天則要多用燉、煮的烹飪方法。多吃海帶、紫菜、海魚等這些有天然鹹味的食品最佳。冬天多吃益腎食品,如扎雅茶葉
7、四季養生的要點??
【四季養生的要點】
人體四季如何養生?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如《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體養生一定要注意從春季開始。【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春天氣溫適中,濕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鍾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煉項目。春季養生秘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郁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