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三復天如何養生

三復天如何養生

發布時間:2020-10-24 08:38:32

1、明孝宗朱佑樘為什麼只活了三十六歲呢?

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二十九,明孝宗朱佑樘“祈雨齋戒、偶感風寒、聖體違和”,於是“上不豫、暫免朝”。群臣聞聽皇帝有恙,於是紛紛上疏問安。

孝宗回復:“覽奏已悉誠意,朕體調理漸愈可,卿等宜各安心辦事”。這說明皇帝病情輕微,沒有什麼大礙,正在恢復中。

但是接下來幾天,一向勤政的孝宗一反常態,沒有出席朝會,連往年例行的五月初五端午朝宴也下詔免除,這讓朝臣們忐忑不安,不知皇帝到底病情如何。

五月初六,宮內突然傳出驚天消息:“皇帝病危!”

而輔臣劉健、李東陽、謝遷也被火速召進宮,面見孝宗,居然是商議託孤事宜。輔臣們悲痛之餘,也覺得莫名其妙:皇帝只是風寒,怎麼短短幾天,就突然病危,鬧到了要託孤的地步了!

五月初七上午,在大臣們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之時,孝宗已經支撐不住,在勉強召見皇太子朱厚照,親口囑咐後事之後,正午時分,明孝宗朱佑樘駕崩,而這一天,距離他的三十五歲生日還差五十四天。(中華歷法,用陰歷,一年三百六十天,十九年七閏月,所以按照傳統紀年計算,加上三十五年中的閏月,孝宗也可以算為享年三十六歲)。

孝宗從患病到去世,不過短短八天,所以朝臣們十分疑惑,以兵部尚書馬文升為首的大臣們強烈要求徹查,弄清楚原因,以告慰年紀輕輕就去世的孝宗皇帝。

於是皇太子朱厚照(此時還未登基,為了方便敘述,之後用武宗代替)降令旨,要求有司徹底清查大行皇帝駕崩原因,追究到底,嚴懲不貸。

在武宗的嚴令下,內廷、太醫院、通政司、刑部等部門統統不敢大意,仔細查驗孝宗生前的脈案、葯方、葯渣、診斷結果,經過數天緊張的查驗,終於真相大白:

四月底,孝宗發病後,掌御葯事、司護監太監張瑜沒有重視,不按照正常程序:由太醫院諸御醫共同診斷,而後商議結果,開出葯方。只直接找到平時關系不錯的太醫院院判劉文泰、太醫院御醫高廷和兩人,也沒有讓他們前往宮內探視孝宗、當面“望聞問切”後再診治,而是直接告訴他們皇帝的病情,並形容是“風寒”之症。

劉文泰、高廷和平日里確實是醫術高超的御醫,尤其劉文泰,曾奉孝宗詔令修改“本草”,表現很好,以後因此“專侍禁中”。孝宗、張皇後、皇太子的日常養生調理,大都由他負責,這表明劉文泰絕不是庸醫。

這次,在聽到由張瑜代為訴說的皇帝病情後,劉文泰、高廷和也是大意,沒有當面查驗,便認為皇帝患了“寒氣淤積、肝脾陰虛”之症,導致身體陰冷,而風寒不消,於是開具了“大熱之劑”,交由張瑜,並煎好葯汁,讓孝宗服下。

但是事後查明,孝宗患的卻是熱風寒,“患熱得疾”,根本不是寒症,本身就是“積熱在內”,又錯誤地服用了大熱之葯,一下子火上澆油,五臟都受到損害,鼻血不停,“煩躁不安”,整個人的身體一下子垮了。

見皇帝用葯後反而病勢加重,張瑜、劉文泰等一下子慌了手腳,急忙請其他御醫醫治。先後有掌太醫院事右通政施欽、同太醫院院判方叔和、御醫徐昊等為孝宗診治。

但是身體虛弱的孝宗無法再散除體內的熱症,諸御醫所開的湯葯也不見效果,尤其止不住鼻血,病情不可抑制,並急速惡化。

就這樣,短短八天,一代仁君明孝宗朱佑樘,就在御醫的誤診之下,小恙轉化為大病,並最終不治,遺憾地告別了人世。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五,孝宗駕崩八天後,有司將所查情況上奏武宗。查明真相的武宗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將張瑜、劉文泰、高廷和逮捕下獄,而後面給孝宗診治的施欽、方叔和、徐昊等人也以“失職疏忽”的理由一並逮捕,詔令三法司議處諸人之罪。

2、三伏天怎樣養生

3、三伏天怎樣養生?

■三伏天如何養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並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這個時節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麼?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面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吃面更有利於補充營養。具體到吃什麼,主要掌握四個要點:多酸多甘、補氣去火、新鮮干凈、補水養生。

●三伏飲食——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三伏飲食——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三伏飲食——新鮮干凈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卜、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三伏飲食——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練什麼?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前人在長期鍛煉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雖然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卻也因人而異。對於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而言,一味強調「夏練三伏」不太適宜。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人體健康有明顯的不利影響。當最高氣溫在30到33攝氏度時,老年人要減少運動量,時間以半個小時以內為宜。三伏來臨時,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動,以靜制動,並保持充足的飲水;同時,身邊還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常規的防暑葯品。

■三伏天,貼伏貼!

還有一種養生加治療的方法,就是在三伏天貼伏貼。貼伏貼的原理,就是要在自然界陽氣最足之時,藉助這個外力,通過陽性的葯物貼敷在人體的相應穴位上,此時人體毛孔張開,有利於葯物的滲透和吸收,從而將人體內的寒濕驅除,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這種借力使力的方法,通常可以達到以巧破千斤的功效,因此被自古流傳下來。由於現代人狂吹空調、狂吃冷飲,因此多陽虛體質。而貼伏貼剛好適合陽虛體質之人,再加上這種治療方案,不像西葯那樣副作用明顯,因而現在是廣受歡迎。

■三伏天防空調病

大家知道,人是恆溫動物,人的體溫要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夏季,自然界陽氣正足,溫度、濕度都比較高,人體為了調節環境溫度,就需要適時開合汗毛孔,將體內多餘的濕熱排出體外。但是,現在我們人為地製造出了一種人工環境--空調,當我們從炎炎烈日的環境下,突然進入到溫度很低的室內,就會使本來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關閉。這種關閉由於來的很突然,在關閉過程中,會造成兩個後果,第一是將冷空氣一同閉在了體內;而是,導致本來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斷。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體的一種排毒過程,在夏季,藉助於外界的陽氣,人體本來是要將體內的各種寒濕毒排出體外,但空調的介入,打亂了這個過程。不僅排毒不徹底,反而是將外界的寒也一起帶入到了體內,因此,這個階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調病。這種病,就是在夏季得風寒感冒。由於寒閉在體內,症狀就是渾身肌肉痛,關節痛,頭痛,無汗,食慾不振,甚至渾身發冷、發燒。

其實,到了發燒這個階段,已經說明人體開始調動體內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種人體自保本能反映。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推一把,換言之,就是發汗。在無空調的環境下,通過發汗,將不正常關閉的汗毛也再次打開,排出體內的寒濕。只要人體恢復正常出汗了,體溫就會降下來,渾身上下不適的感覺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時,千萬不要一發燒就輸液,對人體健康,是沒有多大好處的。

針對空調病,養生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發病初期,可用生薑數片+紅糖,熬兩大碗生薑紅糖水,目的是發汗。

2、在飲食上,可煮雞蛋掛面,多放湯和生薑,調節腸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紅疙瘩,可適當喝綠豆湯,以幫助解毒,白糖、鹽適量。

4、如果條件許可,可適當補充營養素,包括類蘿卜素、B族、維C、鈣鎂片等。

5、可用熱水泡腳,幫助出汗,只要汗一出,問題就基本上解決了。

6、刮痧、按摩、拔罐。

總之,面對空調病的發病初期,可採用上述6種方法,或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記住,你的第一選擇不是輸液。而是通過自然療法去處理。

■伏天飲食注意事項: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2.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

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3.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葯、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其中,鴨肉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且鴨屬水禽,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特別適合苦夏、上火、體內有熱者食用。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也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這樣既可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氣、養陰。

●友情提示:

三伏天,對我們每個人的健康都是一個考驗,希望網友們能及早做出應對預案。順利度過苦夏。

4、三伏天養生保健該怎麼做

1、別太貪涼。長時間呆在空調房裡,身體調節能力容易失調,出現多種不適。因此,最好少開空調,小孩、孕婦及患有關節炎風濕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知更要注意。即使開,溫度以26℃為宜,保證室內外溫差別超過7℃。

2、飲食開胃。一進三伏天,很多人就會受到「苦夏」的困擾,口淡乏味,食慾不振。因此,「開胃」是道夏季養生的重點。

3、身體祛濕。悶熱潮濕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濕邪侵襲。對付暑濕,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於運化水版濕。睡前用40℃溫水泡腳,可祛濕,還能提高睡眠質量。還可以刻意出權些汗,讓濕氣隨著汗水散發出去。

4、晚睡早起午補覺。晚睡並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們順應夏季晝夜變化的特點按時作息,睡眠時間不要超過11點。

5、如何正確選購保健品?

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

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的根本屬性是特殊的食品,與葯品有嚴格的區分。

對特定人群具有一定的調節機體功能,但不能取代葯物對病人的治療作用。

如何正確選擇和食用擇保健食品
1、選擇保健品的原則

(1)檢查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標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號。

(2)檢查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註明生產企業名稱及其生產許可證號,生產許可證號可到企業所在地省級主管部門網站查詢確認其合法性。

(3)食用保健食品要依據其功能有針對性的選擇,切忌盲目使用。

(4)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葯品,不能將保健食品作為靈丹妙葯。

(5)食用保健食品應按標簽說明書的要求食用。

(6)保健食品不含全面的營養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要堅持正常飲食。

(7)不能食用超過所標示有效期和變質的保健食品。

2、食用保健品的原則

(1)不要長期過量攝入保健品

身體對營養素的吸收並非照單全收,有時吃得少,反而會使細胞吸收得更好。

每隔兩三天吃一次,不但減少危險,而且可以補足身體對營養素的需求。

維生素不必天天補充,需要時再吃。

特殊情況,如:壓力大、考試或經常加班熬夜時,體內缺乏時,可適量補充維生素。

此外,慢性病人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

(2)注意葯物交互作用

保健食品常有和西葯發生葯物相互作用的情況,多種保健品和處方葯一起服用,會產生相互作用,容易影響處方葯的葯效。

建議食用補品之前最好先請教醫生,尤其是心臟、肝臟、腎臟有問題的人更須注意。

(3)不要超過每日的建議量

無論是天然或合成保健食品,吃過量都會形成毒副作用和增加代謝負擔。

人體細胞不是鐵打的,保健食品濃度過高也會出問題。

總之,維持健康的身體狀態、預防疾病,應該從均衡飲食、適量運動、積極樂觀的心態、充足的睡眠開始。

而不是依賴保健食品,應根據自身狀況,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選用保健食品,有針對性地、適量服用保健食品。

與三復天如何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