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冬季養生保健方法

冬季養生保健方法

發布時間:2020-10-23 19:02:07

1、冬季有那些養生的方法?

春季養生食譜【四季養生的要點】 人體四季如何養生?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如《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體養生一定要注意從春季開始。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天氣溫適中,濕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鍾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煉項目。 春季養生秘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 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 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郁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 【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 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 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 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 《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 【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 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 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 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 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冬季「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 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 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求採納

2、在冬季養生的方法是什麼?

冬季氣侯寒知冷,萬物蜇伏,陰氣極盛,陽氣潛藏。人體新陳代謝相對緩慢,成形勝於化氣。冬應於腎故養生當避寒就溫,斂陽護陰。

精神調養

為保證冬令陽氣潛藏不受干擾,首先在精神上要固密心志,情緒安定,勿使七情過激。

起居調養

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睡眠,以利陽氣伏藏,陽精積蓄。適當增加衣被,減少房事,切勿驟暖大汗,以免陽氣外泄或積熱於內。

飲食調養

宜攝取滋陰壯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如谷類、羊肉、道鱉、龜、木耳、雞肉、牛奶、豆類、兔肉、雞蛋等以及新鮮蔬菜水果;通過補充維生素B、C,增強免疫與抗寒能力;適當減少食鹽攝入,增加苦味以回堅腎養心。冬季重在養「藏」,故是進補的最佳時期。

運動調養

堅持鍛煉身體,但應避免在大風、大雪、大寒、大霧中運動,以免損傷陽性。也可作室內運動,增強體質。

防病保健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病的好發答季節,應加強預防,可選用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蘭花草等葯物煎水飲。年老體弱者可選食補、葯補,也可堅持足底按摩、足三里穴位按摩等方法,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

3、冬季應該怎樣保健養生

冬季養生的話應該從養心開始的吧,因為在冬天來臨的話必須要以養生為道,一定要保持心平氣和的,平時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心情特別的暢達樂觀,這樣的話也會減少一個疾病的發生了呢,一般的人都是往往工作比較大的話,也會出現一個過度勞累的現象,所以大家盡量的不要讓自己過得那麼的勞累了,避免患得患失的現象出現。
2冬季養生的話一定要盡量的去滋補,在冬天特別適合吃的這個食物就是雞肉或者是羊肉牛肉之類的,冬天的話吃就是可以保暖的,還有就是可以適當的去吃一些芝麻,或者是木耳黑豆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也是可以填補這個精髓的功效,對身體真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的嘛。
3還有就是一定不要去忽視這個腳丫子的,冬天的氣溫特別的低,一定要注意這個腳部的一個保暖問題,如果是腳會變得特別涼的話,也會影響一個疾病的發生了呢所以在冬天來臨的時候,腳上一定要穿一雙特別厚的襪子,晚上睡覺的時候用熱水經常得去泡泡腳,這樣的話也可以提高一個抵抗能力,減少一些生病的。
盡量的不要去吃一些生冷的或者刺激的食物,冬天也不要去吃冷飲了吧,也盡量的不要去暴飲暴食,喝酒的話也會對人體的肝臟引起一個很大的損傷,必須要多吃一些羊肉,或者是雞肉之類的東西,也可以買一點那個紅棗或者是姜水來喝的,這樣的話也有一個保暖的作用。

4、冬季養生的方法

一、養生特點:
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中風、腦出血、心肌梗死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里,皮膚緻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易導致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
二、養生方法:
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生命力強,機體才能適應嚴冬的變化。而保證腎氣旺的關鍵就是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
三、飲食調養:
原則
冬季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無 藕躚 」的原則,飲食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
[養腎為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准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溫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松軟。
[增苦少咸]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四、起居調攝:
[睡眠調節]
冬季作息時間應「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之後。因為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而遲起可養人體陰氣。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嚴寒,求其溫暖。睡覺時不要貪暖而蒙頭睡。被窩里的空氣不流通,氧氣會越來越少,時間一長,空氣變得混濁不堪。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睡覺,就會感到胸悶、惡心或從睡夢中驚醒、出虛汗,第二天會感到疲勞。
[冬保三暖]
頭暖
頭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會收縮,頭部肌肉會緊張,易引起頭痛、感冒,甚至會造成胃腸不適等。
背暖
寒冷的刺激可通過背部的穴位影響局部肌肉或傳入內臟,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涼還可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臟,促發各種不適。
腳暖
一旦腳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慢,抵抗力下降。後果是病毒、細菌乘虛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
另外,還要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冬季氣溫與人體溫度相差很大,因此不舒適感較其他季節更加顯著。尤其是對於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不僅影響著健康,還給出行帶來了潛在的危險。一個理想的環境對防寒、養生是十分必要的。

5、冬季有哪些保健方法?

一到冬季,很多人就會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姚鳳臣介紹,手腳冰涼通常是由於以下三種原因:貧血或血液循環障礙、陽氣不足、疾病障礙。光靠手套、厚棉鞋、熱寶、熱水袋等取暖手段很難真正緩解手腳冰涼,最好的辦法是在生活中注重調養。 微微運動能禦寒 秋冬運動項目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如做操、登山、打太極拳、打羽毛球等。同時,鍛煉時要「留有餘地」,不宜大汗淋漓。秋冬運動應遵循漸次遞增的原則,切忌隨性加量,鍛煉時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即可。鍛煉時間以每周3次至5次,每次半小時為宜,經常的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更能抵禦寒冷。 熬制薑糖驅除體內寒氣 薑糖能有助於養血散寒,製作方法也很簡單,將生薑3克洗凈,切成細絲,與紅糖15克一同放在鍋中煮沸,開鍋後,悶上十分鍾,再趁熱飲用即可,本品能加快血液循環,還可以作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保健葯酒。 飲食上要多補充維生素E 在飲食方面,需多補充維生素E,多吃含煙酸的食物和B族維生素,能擴張末梢血管;而堅果、胡蘿卜等溫熱性食物也能幫助身體保持溫度。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飲;可適當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在秋冬季節,女性不要偏食、過度減肥,讓身體儲存些適量的脂肪,可幫助維持體溫。如果,預先知道今天因工作忙碌,無法按時吃飯,可先准備些餅干、麵包、水果等,適時地補充熱量。

6、冬季養生的方法是什麼?

冬季,自然界陽衰陰盛,草木凋零,冰封雪飄,寒氣襲人,易損人體陽氣。所以冬季養生要順應陽氣潛藏,斂陰護陽,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

1.、宜早睡晚起。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們早睡晚起,可使意志安靜,自身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

2.、背部宜暖。冬季要注意背部的保暖。因為背為陽中之陽,風寒之邪極易通過人的背部侵入人體,發生疾病。老人、小孩及體弱者冬日宜穿背心,睡時也要保暖背部,避免寒邪的侵襲,陽氣的損傷。

3.、宜避寒就溫。冬日氣候寒冷,人們尤須避寒就暖,氣候驟寒或寒潮過境時,最好不要外出;如要外出,應戴好帽子,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襪。另外,老人、冠心病患者及體弱者宜居住溫室。

4.、慎洗澡。洗澡能清潔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健康十分有益。但冬季氣候寒冷,稍有不慎,易發生傷風感冒,並誘發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因此每周洗一次澡為宜,而老年人及患有心臟疾病的人則稍長一些為宜。

5.、宜洗足。古代養生秘訣主張「飯後三百步,睡前一盆湯」。腳是人體之根,與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聯系。冬季臨睡前用40℃—45℃的熱水洗足(雙腳浸泡10~15分鍾),對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此外,還有益於延緩大腦衰老。

6.、冬寒防病變。冬至節之前是陰寒最嚴重的階段,重病患者往往會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重病患者可在「立冬」前後,有針對性地服用一些滋補強體葯,如紅棗、桂圓、板栗、核桃仁、芝麻、山葯、黃芪、人參等,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7.、調飲食。冬季氣候寒冷,早起外出宜進紅棗姜湯或牛奶、豆漿、紅棗粥等熱飲,以暖和身體;冬令膳食應以補為主,可多食些優質蛋白質食物,如肉、魚、蛋、豆類之品;多選食熱量高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冬季氣候乾燥,還應多攝取含有維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膚干粗、皸裂等。另外,多吃大蒜可防感冒,日常膳食應多安排些熱湯以溫暖脾胃,增進食慾。

8.、宜適當鍛煉。早晨起床後,可行搓腰術。方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然後用力上下搓120次(一上一下為一次),或以熱為度,也可用手搓熱擦面部和耳部,有補胃、防聾、悅顏色、潤肌膚的作用。

此外,還可根據各人身體狀況選擇性地進行鍛煉,如慢跑、散步、球類、練氣功、習劍、登山、游泳、射門球、做保健體操等。

7、冬天有哪些養生方法?

?

8、冬季有哪些養生的方法

立冬一過,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氣中,該如何調整我們的飲食呢?中醫養生學告訴我們,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來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升發。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 根據食物中所含營養素的不同,冬季膳食應具有以下特點: 1、多吃主食,適當吃點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中醫認為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生血的功能,禦寒效果最好。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 2、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現為產熱量少、體溫低等。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3、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產生熱量。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一種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禦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4、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5、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6、吃辣的可以祛寒。 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薑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中含胡椒鹼。它們都屬於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僅可以增進食慾,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禦寒能力。 健康知識 7、此外,冬季要忌食或少食黏膩、生冷的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中的陽氣受損。

9、冬季養生方法是什麼?

冬季養生要根據萬物收藏,腎氣水旺的特點,在衣食住行幾方面注意調理。現將平時收集的有關冬季養生的資料,展示於此。 衣冬季氣候寒冷,衣著應以溫暖舒適、利於氣血通暢為原則,因為適體的衣服有如養生之妙葯。 食冬季飲食上應以保陰潛陽為原則。元代營養學家忽思慧,在他編著的《飲膳正要》中指出冬氣寒,宜食以熱性治其寒。主張進熱食,並給予溫補陽氣類膳食,故多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麻雀蛋、木耳、龜等食物。不可食用生冷食物,宜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鮮蔬菜。冬季飲食宜少咸增苦,以養心氣。因為冬季腎水正旺,咸屬水、心屬火,多食鹹味則助水克火,令心受病。心屬苦味,多食苦味之品,以保心腎相交。冬季起床後可先進熱飲,如乳酪蓮子桂圓棗湯之屬,以益心脾;或飲醇酒,以鼓舞胃氣。由於冬季活動減少,人體新陳代謝減慢,因此,老年人飲食不宜過飽,食後可摩腹、緩行以助消化。 住冬季起居,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養人體陽氣,晚起,以護人體陰氣,使人體陰陽平衡。冬季應特別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室內溫度太低,易傷人體陽氣,室溫過高,則易致疲勞,還易引發外感和其它疾病。冬夜臨睡時,叩齒三十六下,晨起亦然。 行大雪天外出歸來,腳寒不可立即以熱水浸洗。觸寒而回,寒若未解,不可便吃熱湯熱食,須少頃方可。冬日將起床時,宜擁被披衣少頃。長期冷水漱口,可除齒患。牢齒之法,宜晨起叩齒三百下為宜。 冬季練功應根據不同地區氣候和體質情況而定。氣候異常時,清晨可在室內活動,以靜功為主。風和日暖之日,清晨可在室外活動,以適應冬季氣候,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

與冬季養生保健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