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慧養生(長沙)心理學應用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開慧養生(長沙)心理學應用科技有限公司是2014-07-07在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長沙市開福區金泰路199號湘江世紀城鴻江苑1棟2308房。
開慧養生(長沙)心理學應用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01053963231041,企業法人張議元,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開慧養生(長沙)心理學應用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心理學應用技術的研發、轉讓、咨詢;心理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研究與實驗;營養保健咨詢、心理咨詢(不含診療)、婚姻家庭咨詢、催眠技術咨詢、教育咨詢;室內裝修設計;企業形象策劃、文化活動組織與策劃;市場調研;計算機軟硬體及網路技術的研發、技術咨詢、技術轉讓;心理學應用軟體、體育運動訓練軟體的研發與銷售;健身器材、製冷設備、五金交電、建築材料、汽車配件、日用百貨、辦公用品、機械設備、I類醫療器械、化妝品的銷售;教學儀器、教具、實驗室儀器設備、康復保健器材、心理測試器材和智力開發產品的研發與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湖南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54149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58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良好。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開慧養生(長沙)心理學應用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2、心理養生關鍵是什麼?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松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淡泊,即恬淡寡慾,不追求名利。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心理因素和免疫功能
心理因素對人的免疫系統產生很大影響。研究觀察了374名男女的狀況,他們都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慢性病。心理學家的結論是:他們中間那些不受過措折、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心情樂觀和對周圍的人充滿愛心的人,流感、咽炎、傷風和其它的毛病不是從其身邊繞過去,就是很快痊癒,不會變得復雜和復發。相反有下列行為舉止和性格特徵的人,例如,固執己見、自怨自艾、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持否定態度、悲觀多疑、心胸狹窄、記仇,缺乏自信、神經過敏,則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免疫系統的功能,同時,降低了對季節病的抵抗力。
3、和治友德創建「飲食養生、行為養生、心理養生」三大養生學說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是關於養生的,只可以參考而不可以照做,畢竟很多養生都不符合我們普通人。所以說只要快樂是第一位的,只有心態好才能活的有價值,延年益壽少生病。
4、心理養生對健康有什麼幫助?
所謂心理養生,就是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臨床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人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關聯系。如果處在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而且能創造出各種佳績;相反,則會降低或破壞這種功能,不僅影響工作和生活,還能導致各種疾病。
「祝你天天有份好心情」是人們常掛在口頭的問候語,但是面對商海的浮浮沉沉、人生的起起落落,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健康的體魄也是很多人頭痛的問題。
一位心理醫生說,從社會學調查來看,具有強烈的競爭性、時間的緊迫感和對成就的慾望、急躁等特徵的人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影響人情緒的因素,如:家庭關系,人際糾紛,晉升等,人們往往容易把問題歸結於客觀因素,其實人們自身的意志品質對看待事物起決定性的作用。人們如果在平時就注意心理養生,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認真分析,並主動地、自覺地、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心情,緩解精神壓力,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健康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心理養生的根本。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正確看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避免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
5、健康心理學中如何做到四時養生?
如果想要做到四十養生就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必須要有正確的三觀和積極呀
6、古人怎麼心理養生?
其實,心理養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古代人就很注重心理養生。我們來看一看古人為我們開出的心理養生處方:
養心為主,節食為輔,概括為「清心寡慾」,即,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老子有「無為而無不為」、「平和無欲」及「惜精愛氣」的主張,孟子有「養心莫善於寡慾」的感慨,朱熹則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清心寡慾」的妙處:「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天災是福,大飢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富,少嗜欲為貴,服葯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慾以延年。」告誡人們養生以養心為主,心清則無災,此乃人生大福也。
樂觀豁達,彭祖有「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口樂意莫生嗔」的輕松;劉向有「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歡喜不生愁」的頓悟;李白則有「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的瀟灑;相比之下,劉禹錫就略勝一籌,他「空間為自在,將壽補磋跎」,「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間靜中觀」,「天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其豁達開朗,淡泊名利之情溢於言表。
淡於名利,保持一顆平常心,玄天帝有「尋常衣食隨時度,分外資財莫妄求」的詩句,告誡人們知足常樂的真諦。羅隱在這方面的體會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知足常樂,與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兩滿休;順其自然,身後碑銘空自在,眼前傀儡為誰忙;黃金不是千年葉,紅日能銷兩鬢霜」,為功名利祿累終生,結果真如追求者的初衷嗎?
空靈超脫,物我皆志,跳出三界。在這方面,羅洪先的詩句最具代表性:「日月兩輪懸,乾坤幾萬年;華屋量人斗,嬌妻度客船;錢財身外物,兒女眼前冤;世人誰不染,脫卻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寵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塵世紛紛一筆勾,林泉深處任憂游。蓋間茅屋牽蘿卜,開個柴門對水流。得隙間眠真可樂,吃些淡飯可忘憂,眼前多少英雄漢,為甚由來不回頭?」頗有點看破紅塵的味道。
在洋洋灑灑的中華養生文化中,當然更少不了普通百姓及市井文人歷代相傳、沿習而來的雖通俗淺顯、卻文化底蘊極深的民間文化。歸納起來為:不惹事,不跟風,不眼紅,看得開,求知足,保平安。有關這種養生觀的打油詩在我國民間的庵堂廟宇,摩崖石刻,亭台樓閣及流傳至今的各式各樣的手抄本、石印本中隨處可見,俯拾皆是。比起文人雅士的那些座右銘,它們將人生注釋得更加精彩。
7、老年應該如何進行心理健康保健?
老年人的悲哀,莫過於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的哀嘆。事實上,社會責任應由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擔當,「山阻石攔,大江畢竟東流去」,老年人應該領悟到社會的進步,要有「江山代有人才出」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積極心態,有「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與兒孫作馬牛」的樂觀精神,來使自己順應社會的需要,做好離退休、做好安享晚年的心理准備,才能真下做到心理健康,做一個幸福的百歲老人!
相傳一位老太太,她有兩個兒子,老大賣傘,老二曬鹽。一逢晴天老二好曬鹽,老太太就擔心老大的傘賣不出去;一逢雨天老大好賣傘,老太太就擔心老二沒法曬鹽,以致終日滿面愁容。
一位大師知曉後勸她:「你何不在晴天想,這是老二曬鹽的好日子;一逢下雨,老大賣傘的生意一定做得紅火。」
如此一來,老太太真的終日樂得合不攏嘴了。
老年心理健康的動態
心理健康對人體健康是至關重要的,老年人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差,需要社會、集體、家庭的支持和幫助。情緒愉快、性格開朗、樂觀豁達是長壽的重要心理條件;在我國有名的長壽地區廣西馬瑤族自治縣的長壽老人中,60%以上性格開朗樂觀、從容溫和,急躁易怒的僅佔7%,沒有性格孤僻憂郁的。
負性情緒、不良性格是老年人致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量事實表明,惡劣的心理狀況是誘發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有人曾對100名白血病人和淋巴病人患病前後的生活經歷進行調查,發現患者致病前,大部分都有過愁腸百結的個人經歷或悲痛的家庭遭遇;而在醫院門診中,60%的發病原因直接與心理因素有關;有專家認為,心理狀態影響健康,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個體對外界刺激的認知和評價。若評價積極正確,可使心理狀況趨於平衡,否則可導致心理狀況惡化。
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前曾做過妥善計劃的老年人,退休之後的生活適應較好。退休計劃一般包括經濟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對保健方面的預先策劃,以及對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顧等。一般的老年人,在退休後六個月,即能適應新的生活方式。但仍有許多老人,不能適應退休生活,離退休綜合征表現明顯。這種情形常發生於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會職業的老人中,尤其在退休以後又沒有伴侶的老人,更難適應退休後的生活。
解釋老年人適應成功與否的活動學說認為,個體必須盡力維持中年所有的態度和活動,去發現適當的活動以取代要放棄的興趣和退休的工作;組織適當的補償活動;最好能有些居委會工作,社會福利工作等以充實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再一點,家人團聚,也是他們最感快樂和欣慰的事。
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可能引起消極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換一個角度看,用積極的觀念去看問題,就可發現其積極意義,走出心理困境。
老年人不妨把眼睛總是盯住油炸圈餅而不是它的洞孔,把半空的玻璃杯看成是半滿,這將於我們的生活十分有利。
老年期的心理保健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了「自我實現的人」,即精神健康的人,曾提出了人的「需要層次論」: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屬關系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其中,高層次的需要是以低層次需要的實現為基礎的;老年人雖已從生活的正台退到了幕後,從第一線退居為第二線,但他們仍有著各種要求和需要;國外研究老年心理學的人認為,老人有「三惡」:貧困、孤獨、不健康。其實,這正是老年人的某些需求未得到滿足的反映。
據國內有關調查,60歲以上退休工人中,患有器質性疾病的約佔50%,70歲以上則高達65.9%。日本心理學家荒井曾對一般家庭中的老人所需作過調查,他們在回答「你現在最關心什麼」時,多數人都回答關心腦出血、癌、高血壓等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就是老年人焦慮煩躁,憂心忡忡,悲觀失望,深感不安的一大原因。
老年人的擔心還來自一個經濟安全因素,英國社會學家史密斯曾調查發現,擔心缺乏經濟安全的老人佔43%,幫助消除顧慮,學會自我調養;此外,家屬的照顧也十分重要。
離職退休,兒女另立門戶,好友分離,老伴去世,交往的人日漸減少,使老人深感寂寞、孤獨而痛苦,這種情況在西方國家尤為嚴重。老年人的一個心理特點是人越老就越需要愛,老年夫妻相依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勵因素。
獨生女成家立業後應盡可能與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是分開居住,子女也應經常去看望或寫信問候。家庭關系和睦,心理氣氛融洽,共享天倫,則有利健康長壽;相反,家庭不和,家庭人際關系惡劣,致人早衰,對身心健康極其有害。
我國著名老中醫岳中美教授曾歸納了老年人的八大怪病,是生理老化的標志,只記遠事,不記近事;笑時有淚,哭時無淚,喜歡孫子不喜歡兒子,喜歡軟食,不喜硬食;眼昏花,看不見近處,耳朵聾,好打聽閑事,遇怪事,不觀察就問,撒尿常常溺在鞋上。
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
老年人雖年近古稀,但人老心宏,壯志未酬,仍想發揮余熱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但老年人已離開工作崗位,無力實現自己的夙願,以致自我實現的需要難以滿足,從而產生不安、消沉和空虛之感。
滿足老年人自我實現需要的關鍵是充實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能重新認識生活的意義,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要防止心理老化、空虛和無聊,首先,須讓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保持積極性。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心理動力,啟發好奇心和積極性的有效措施是組織老人學習。國外有人做過調查,90%的老人都希望學習,所以終生教育觀念的提出不無道理,應開辦老年大學、老年學院等以滿足老人的學習需要,充實老人的生活。
其次,幫助老年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長而又不很緊張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託,人生價值得以體現。有科學家指出:「勞動,包括腦力勞動,能鍛煉神經系統,而游手好閑則對神經系統有害。」積極、適度的大腦思維活動和體力勞動,還能減緩人的老化和衰退過程。
此外,還要克服各種適應障礙。適應障礙是指人對所處環境不能恰當地適應,例如有的老年人把一句善意玩笑當成對自己的誣蔑和嘲諷而大發雷霆,把旁人的耳語視為商量謀害自己而感恐懼。
郭恩曾對老年人的適應提出8條建議:在自己身體條件許可范圍內生活;適應經濟收入減低的生活水平;要有醫療的保障;能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把對家庭的愛擴展到朋友們中間;在社會上能受到別人的尊重;維持自我的統合性;能夠把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後代。此外,我們應了解老年人其他未能滿足的需要,在可能條件下予以解決。
美國萊斯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森說:「假如我們能教人們更為積極地思維,就有可能使他們免受心理疾病之苦。」另一位心理學家沙伊雷爾說:「你有成功的能力,但成功並不完全依賴於能力,你對成功的信念影響著你是否會取得成功。」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感覺是一種主觀的東西。而生活就是一種感覺,人以什麼樣的態度感覺它、對待它,它就以什麼樣的姿態回報你,只要你熱情、積極、樂觀、進取,你的生活將充滿陽光。」
老年人要保持勞逸適度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強調勞逸適度,孔子認為「勞逸過度,疾共殺之」,強調「動靜以義」;西晉養生家葛洪認為,「勞逸過度」,均礙養生,因而主張「節宣勞逸」,「不欲甚勞甚逸」。老人適當參加家務勞動,對於身心和延緩衰老均有益處;其次,讀書學習也很重要,可增加信息,鍛煉大腦,延緩老化,但不可過度,否則危害大腦,加速衰老。
古人雲:「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以一日不養。」因為心「不用則滯」,而「不養則瘦」,所以「善治心者,於勤勞之餘,當有寬間之候」;此外,逸樂之中也應勞逸適。總之,善勞者,勞中得逸,不善逸者,雖逸亦勞。所以,老人要勞逸結合,勞逸適度,善於勞逸。
運動可以延緩衰老。衰老是一個很復雜的現象。人在成熟後,隨著年齡的增加,大多數器官的功能減退,從30歲以後,機體功能每年約下降o.6%~0.7%,在30歲至70歲的40年裡,總的功能下降近30%。
不運動是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生命在於運動,生命不息,運動不止,運動最好從中年開始,長期堅持,成效顯著,可達年輕10~20歲的效果。老年人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鍛煉,安排好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鍛煉計劃,循序漸進,過度的運動不可取。
當情緒不好時,千萬不要消沉,不要隨意中斷或放棄,和朋友一起鍛煉往往比單獨鍛煉更易堅持;還應提高運動的趣味性,對鍛煉項目的選擇不應注意季節時令,運動的均衡性,使四肢、內臟均得到鍛煉。
老年人不可像年輕人那樣去拼搏,只有適度運動才有益健康,為取得有益的活動效應。老年人應每天運動30分鍾,每周至少三次,每次鍛煉間隔不要超過兩天以上。運動對老年患者還有一種鎮靜效果,可減輕或消除老人的焦慮和憂郁情緒。
社會與年輕人要關心老人
我們都知道,老人居於社會競爭的劣勢,這是人人都應面對的事實。面對這種殘酷的事實,不論個人、家庭、團體或整個社會,均應盡量以理性的方式來處理老年人的問題。同時,社會大眾也必須確認老年人是一個衰弱的社會群體,社會有責任加以保護,不應功利主義的觀點,以為老年人社會價值不高而不予尊重。
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給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寶貴遺產,但這位大文豪的晚年卻是不幸的,夫人索妮婭性格暴躁。經常與他吵鬧。1910年他82歲時,被迫與妻子離婚,離家出走了。由於心情憂郁,健康漸趨惡化,10天之後,這顆世界文壇巨星就隕落了。
首先,應尊敬和照顧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自己的長輩要以尊重的禮節和細致的照顧來對待,同樣也要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長輩和老年人。其次,政府和社會應建立一些利於老年人的服務和保健機構,如老齡委員會、老齡學會、老年病研究中心、老年精神衛生中心、老年樂園、托老所、敬老院等。此外,還應普及老年精神衛生常識,使老年人能歡度晚年,延年益壽。因為,贍養老人,孝敬老人是我民族傳統的義務美德,相信年輕的一代能夠將其發揚光大。
一對對卿卿我我浪漫純真的戀人帶著美妙多姿的夢想,帶著親朋好友的祝福與自己甜蜜的期待,步入了婚姻的聖殿,卻發現在神聖的婚姻裡面沒有多少心馳神往的羅曼蒂克情調,接踵而來的是太多的無聊平凡與單調瑣碎的家庭生活,是再真實不過的「鍋碗瓢盆」交響曲。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之說,好像也成了千古不變的真理,使大多數的婚後男女常常產生「結婚真沒勁,心愛的人變得沒有一點情趣」等心理感覺,這就是由戀人成為夫妻的婚姻不適應的主要根源。
戀愛時,情人的約會使人怦然心動,「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心情讓人焦灼不安,總在埋怨時光腳步的緩慢;雙方為了取悅對方、博得好感,都竭力表現自己的長處和可愛之處;對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多加註意,獻給對方的是最完美的形象;戀人可謂是天然的表演藝術家。
因此,當結婚後,男女雙方仍然用戀人的眼光去看待妻子或丈夫,用戀人的心態去感受妻子或丈夫,用戀愛的自由天地去要求繁瑣的家庭生活時,對婚姻適應的問題就產生了,於是,家庭里種種矛盾的出現,夫妻間說不清的感情糾紛,所有的婚姻問題都會隨之而發生。
但是,結婚畢竟是愛情的升華,是愛情的特殊表現形式,美滿和諧的婚姻必將促進愛情的深化和發展,因此,怎樣適應愛情到婚姻的這一新階段的轉變便成了對夫妻的首次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