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有哪些養生食譜
百度知道 > 生活 > 保健養生 應該依據各人的體質不同進行相應的滋補,中醫講養分平衡、五臟平衡.時光應從立冬開端到立春停止.具體來講:血虧的人應當多吃排骨、如脊椎骨、牛尾巴等;氣虛的人應當補人參、西洋參、大棗,食糧上以黃、紅色彩為主(如大米、小米、玉米、地瓜等);陽虛的人應吃吃阿膠、紫河車等來壯陽.1、冬季飲食忌粘硬生冷.營養專家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別是羊肉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2、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生命力強,機體才能適應嚴冬的變化.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准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冬季養腎至關重要.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還要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3、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人體容易出現維生素不足,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卜素,還有清內熱、去瘟毒作用;中醫對季節保健的說詞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躲 " 保健應當隨著季節走,不能吃反季的蔬菜極其水果;在冬季上市的蔬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裡美蘿卜、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4、另外,冬季人體尿量增多,使上述無機鹽隨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應及時予以補充.可多吃些含鈣、鐵、鈉、鉀等豐富的食物,如蝦米、蝦皮、芝麻醬、豬肝、香蕉等.5、冬季進補的原則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哪方面虛就補哪方面,以下一些簡單的食譜:1、花旗參燉水鴨:用料:花旗參5克、水鴨120克、生薑1片功效:益氣養陰,清虛熱,滋陰養胃,補氣利水製作要點:將水鴨去毛剖好切塊略煮,花旗參洗凈切片,加生薑一片,放入燉盅內加水250毫升,隔水燉2小時即可.適用人群:氣因兩虛,虛熱內擾,眠差口乾,午後潮熱,盜汗,水腫等症.2、沙參玉竹燉山斑魚:用料:沙參10克、玉竹10克、山斑魚100克功效: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滋陰清熱製作要點:將山斑魚洗凈,切段,再與洗凈的沙參、玉竹放入燉盅內加水300毫升,隔水燉2小時即可.適用人群:秋燥咳嗽無痰,聲音嘶啞,口乾煩熱,手心熱,口腔多發性、反復性潰瘍等陰虛內熱者.3、銀耳雪梨燉瘦肉:用料:銀耳3克、雪梨50克、瘦肉100克、蜜棗1個功效:養陰潤肺,生津潤腸,降火清心製作要點:將瘦肉洗凈,沸水略煮後切塊,再與洗凈的銀耳和切塊的雪梨、蜜棗放入燉盅內,加水300毫升,隔水燉1小時即可.適用人群:咽喉乾涸,肺燥乾咳或痰帶血絲,心煩不寐,大便干結等.4、橄欖雪梨燉瘦肉:用料:橄欖15克、雪梨50克、瘦肉100克、蜜棗1個功效:清肺熱,利咽生津,清熱解暑,滋陰潤燥製作要點:將瘦肉洗凈,沸水略煮後切塊,雪梨洗凈切片再與洗凈的橄欖、蜜棗放入燉盅內加清水250毫升,隔水燉2小時即可.適用人群: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煩熱口渴、痰多咳嗽或乾咳無痰等肺胃熱盛者.
2、立冬食譜大全,立冬吃什麼,立冬菜譜
1、立冬傳統食物有蘿卜老鴨煲
非常正統的冬季滋補湯,一般說來,蘿卜在冬季的養生功效不亞於人參,老鴨和蘿卜的搭配能將二者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此外,這款湯味道醇厚,香濃,適合一家人食用,就連挑食的孩子也會愛上它。這款湯也可以做成酸蘿卜老鴨煲,會更加開胃。
2、立冬傳統食物有餃子
北方人最愛的食物之一,也是立冬傳統美食top3,餃子可以發揮無限的想像力,做出各種餡兒,沾著醬汁食用,滿滿都是幸福滋味。
3、立冬傳統食物有羊肉火鍋
羊肉是大補的肉類,羊肉火鍋能有效去除身體內的寒氣,補充身體內的元氣,非常適合體弱多病的人群在立冬這天食用,能起到去病根的作用。
4、立冬傳統食物有山葯百合枸杞粥
立冬這天一定要試一試這款養生粥,山葯補腎養元,百合平心靜氣,枸杞驅寒提神,適當放一些冰糖或蜂蜜,味道會更好。
5、立冬傳統食物有香菇雞湯
香菇雞湯也可以製作成菌類雞湯,能迅速補充體力和精氣神,是大補的湯品,和蘿卜老鴨煲相比,香菇雞湯會更加鮮美,也更為開胃,適合女性朋友滋補養顏。
3、立冬進補食譜如何安排?
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好季節,民間有「冬季進補,春天打虎」的諺語。冬季六節氣飲食進補,應該遵循前面所講的冬季六節氣飲食進補的四項基本原則,以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飲食為主,注意營養素的全面搭配與平衡吸收。立冬是進入冬季的第—個節氣,順應其時節進補的食譜如下。
1.菜餚類進補食譜(1)炒雙菇【原料】水發香菇、鮮蘑菇等量,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澱粉、味精、鹽、黃酒、薑末、鮮湯、麻油適量。
【製作】香菇、鮮蘑洗凈切片,炒鍋燒熱入油,下雙菇煸炒後,放姜、醬油、糖、黃酒繼續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鮮湯燒滾後,放味精、鹽,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麻油,裝盤即可。
【功效】補益腸胃,化痰散寒,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2)麻油拌菠菜【原料】菠菜1斤,食鹽、麻油適量。
【製作】菠菜洗凈,開水焯熟,撈出入盤,加入適量食鹽,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通脈開胸,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3)二麻燉豬大腸【原料】升麻15克,黑芝麻100克,豬大腸1段(約200克),姜、蔥、鹽、紹酒各適量。
【製作】將豬大腸洗凈,把升麻、熏芝麻裝入大腸內,放入鍋中,加姜、蔥、紹灑、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3小時即成。
【功效】活血通脈,固腎益精。
【禁忌】脾胃濕滯、大便稀爛、舌苔膩者,不宜食用。
(4)歸參燉母雞【原料】當歸15克,黨參30克,淮山葯30克,母雞1隻(約1000克),蔥、生薑、料酒,食鹽各適量。
【製作】將母雞宰後去毛及內臟,洗凈;將當歸、黨參、淮山葯放入雞腹內,置砂鍋中,加入蔥、生薑、料酒、食鹽、清水適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煨燉,至雞肉熬軟即可。每天1劑,分早、晚食,連用3~5劑。
【功效】補氣益腎,養血安神,和肝養胃。
2.湯羹類進補食譜(1)人參粥【原料】人參粉3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製作l將粳米淘凈,放砂鍋內,人參粉(或片)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開,移文火上煎熬至熟。將冰糖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熬汁。待粥熟後,徐徐加入冰糖汁,攪拌均勻即成。
【禁忌】製作中,忌用鐵器。
(2)紅棗糯米粥【原料】山葯40克,薏苡仁50克,荸薺粉10克,紅棗5克,糯米250克,白糖25克。
【製作】將山葯、薏苡仁、紅棗等除去雜質。將薏似仁淘洗後,下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置火上煮至薏苡仁開花時,再將糯米、紅棗淘洗干凈下人鍋內,煮至米爛湯稠即成。待米煮爛時,將山葯打成粉,邊撒邊攪放入鍋內,約隔2分鍾後,再將荸薺粉撒入鍋內,攪勻後,停火。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除濕。
(3)高梁粥【原料】桑螵蛸20克,高梁米1.00克。
【製作】持桑螵蛸用清水煎熬3次,過濾後,收集濾液500毫升。將高梁米淘洗干凈,放入鍋內,摻入桑螵蛸的汁,置火上煮粥,與高梁米煮至熟爛即成。
【功效】健脾補腎,止遺尿。適用於腎不足營養失調、尿頻等症。
(4)紅棗粥【原料】紅棗10個,粳米100克,冰糖20克。
【製作】粳米淘洗干凈,紅棗洗凈,放入鍋中,將鍋置武火上煮沸後,再用文火煎熬至熟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益胃。
(5)二乳粥【原料】鮮羊奶150克,鮮牛奶100克,粳米100克,白糖50克。
【製作】將粳米淘洗干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至熟爛。在粥鍋內加入白糖、牛奶、羊奶,燒沸即成。
【功效】補虛損,潤五臟。
(6)姜羊肉湯【原料】當歸3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
【製作】當歸、生薑清水洗凈順切大片備用,羊肉剔去筋膜,洗凈切塊,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晾涼備用。砂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下入鍋內,再下當歸和薑片,在武火(大火)上燒沸後,打去浮沫,改用文火(小火)燉1.5小時至羊肉熟爛為止。
【功效】溫中,補血,散寒。
3.飲料類進補食譜(1)甘蔗馬蹄飲【原料】紅皮甘蔗500克,馬蹄(荸薺)250克。
【製作】將甘蔗去皮,壓榨取汁1杯。馬蹄洗凈,壓榨取汁。將馬蹄汁倒入甘蔗汁中,混合即成。
【功效】清熱利尿,生津止渴,止咳化痰。
【禁忌】血虛、胃寒嘔吐、中滿滑泄者忌飲用。
(2)善蔗飲【原料】甘蔗500克,生薑10克。
【製作】將甘蔗、生薑洗凈後去皮,切成小塊,分別將甘蔗,生薑榨汁。將生薑汁滴入甘蔗汁內,攪和後即可飲用。
【功效】和胃止嘔,清熱解毒,發汗解表。
【禁忌】脾胃虛寒者忌飲用。
(3)黃豆三白飲【原料】黃豆30克,蔥白3根,白菜頭1個,白蘿卜5片。
【製作】以上4味分別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煎,去渣取汁,即成。
【功效】祛風散熱,活血解毒。
【禁忌】外感嚴重、內熱盛者不宜飲用。
(4)首烏酒【原料】制首烏15克,生地黃15克,白酒1000毫升。
【製作】將首烏洗凈悶軟,切成約l厘米見方的塊;生地黃洗凈切成薄片,待晾乾水氣。將兩物下入酒壇中,再久白酒攪勻,封嚴壇口侵泡,每隔2~3天,開壇攪拌1次,漫泡10~15天後,開壇濾去葯渣即成。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2次,常服。
【功效】滋陰補陽,益氣活血,固本扶元。
【禁忌】脾胃濕盛、腹滿便溏者,不宜飲用。
(5)西洋參酒【原料】西洋參50克,白酒500克。
【製作】將西洋參切片,放入盛有白酒的瓶中,浸泡半月即可。
【功效】益氣,滋陰,清熱。
【禁忌】體質虛寒者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