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莊子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天下,除卻標點,每篇加標題,多少字,篇
逍遙游 806
齊物論 265
養生主 576
人間世 3450
德充符 1864
大宗師 3002
應帝王 1088
天下 2696
2、莊子的《內七篇》是什麼啊!
逍遙游第一、齊物論第二、養生主第三、人間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師第六、應帝王第七。一般認為內七篇是莊子本人所作。
拓展資料:
莊子是個可愛的哲學家,不僅有大智慧,還有真性情。後世稱孔子為「夫子」,而稱莊子為「庄生」,也是這個道理。其形象不衫不履,且英氣逼人,大不同於孔夫子的溫厚、庄嚴。他的文章上天入地、無所不至,也與「子不語怪力亂神」有異。
司馬遷說,「其學無所不窺」、「其言洸洋自恣」。魯迅評價《莊子》「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學集先秦學術之大成,以後又與傳入的印度佛學印證,促進了中國佛教尤其是禪宗的形成。
《莊子》已滲入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語言(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深深影響了知識人的文化性格。《內七篇析義》是張文江先生關於《莊子》內七篇的解析與釋讀。
張先生採取逐段、逐句、逐字串講的形式,既涉及詞義學、考據學,又結合現實,旁徵博引。作者將莊子思想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闡發深入淺出,見解深刻獨到,值得讀者諸君一閱!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3、和莊子相關的名句
1、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生主》
3、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
4、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莊子。大宗師》
5、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7、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 論》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間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莊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12、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天地》
13、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
14、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15、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讓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20、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21、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莊子·養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
2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遙游》
25、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游》
26、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人間世》
27、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間世》
4、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莊子》的讀後感
我選讀了其中的幾篇:內篇: 外篇: 雜篇: 第一篇《逍遙游》 第八篇《駢拇》 第二十六篇《外物》第二篇《齊物論》 第九篇《馬蹄》 第二十七篇《寓言》第三篇《養生主》 第十篇《qu篋》第四篇《人間世》 第十七篇《秋水》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師》第七篇《應帝王》最後,在泛讀了剩下的篇目基礎上,對《莊子》全書作一篇總結。《逍遙游》該篇是莊子思想和藝術的代表作,它主要說明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全面闡述了他無所待的思想:萬物如果以有所待作為運行的條件,就不能真正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游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游」。「逍遙」,得道後無所依賴,進入自由王國的一種境界。《齊物論》「齊物論」即「齊同物論」,闡述萬物平等觀。莊子認為,萬物在作為個體的存在意義上,主要表現為差異性,也就是對立性;而在「道」面前則是統一的,均齊的,「道通為一」。他主張應該拋棄萬物相對性的差異,而去把握道永恆性,絕對性的統一,「忘年忘義,振於無竟」。這些都是莊子對立統一觀念的體現。《養生主》本篇主要講述養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緣督以為經」的養生方法,即養生要堅持中間路線,不要走極端。他認為人與其他萬物一樣,生死不過是一種轉化,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就應當順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拋棄那些名利榮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人間世》本文主要是討論處世哲學,「人間世」即人類社會。作者認為正確的年處世方法應堅持兩條原則:「虛己」與「順物」。也就是說,無論時事如何變化,都應當堅持虛己無知,不帶成見和主觀願望;要順物隨變,不固執己見,這樣才能夠擺脫世事的困擾而立於不敗之地,「不用為用」。《德充符》本篇主要談論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標志。文中以五個寓言寫了六個肢體殘缺,奇形怪狀的人,但他們都是道德充實的形象;相反,盛名於時的孔子,鄭執政者子產,自命治國憂民的魯哀公都甘拜下風,這一切無非要說明:形體的健全並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卻能夠彌補形體的殘缺不足。所謂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萬物的變化,消除立德的動機。《大宗師》本篇主要討論道,「大宗師」即宗大道為師。「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死聲如一」的人生觀,「安化」的人生態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題思想。《應帝王》本篇主要討論政治哲學,「應帝王」就是應對帝王治國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國之道。莊子主張無為而治,為政之道在於順應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潛移默化,而不是強加干涉。《駢拇》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論。作者認為「仁義」如同「駢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餘的東西。她用層層遞進反復對比的手法闡明:最純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發展,而仁義不但不合人性,而且還防礙人性的發展。《馬蹄》本文承上篇進一步提出聖人所提倡的「仁義」是破壞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馬為喻說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這不是強調復古,而是在倡導人性解放,回歸純朴。《胠篋》本文從日常生活入手,防盜卻被盜賊所用這一實例,指出聖智禮法也是如此,本為護國為民反而成為「大盜」亂天下的根由,最終為害百姓。作者引古諷今,抨擊了以智法國的做法。《秋水》本文主要的觀點是在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中凸現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論述物質世界在時間、空間上的相對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說明萬物齊一的正確性;後半部分佐以幾個小寓言進一步論述自然本性的可貴,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融於大道。《外物》本篇主要論述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作者用了幾個寓言故事,旨在闡明: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並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誘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斷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寓言》從全文來看,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學道方法的。開篇由對卮言重要性的論述(主要是卮言能夠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因出五個寓言故事,說明學道不可因利而改變是非評判,要忘親忘祿、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隨自然而不問其所以然、要態度謙遜。總之,一句話,要排除主要因素,順物自然。總結在粗略讀完《莊子》一書之後,頗有感觸。不能說是我自己的獨到見解,因為我的閱讀還未曾上升到專門研究的階段,所以 以下的論述,是結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膚淺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對,《莊子》一書的評價,主要有四點: 1.作為百家爭鳴時代產生的作品,莊子首要的特點就在於其內飽含道家深邃的思想。眾所周知,《莊子》哲學思想源於老子,而有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道」為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范疇,其外涉及政治、處世、養生、世界起源論和本質論、唯物辯證法等各個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認識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勸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貫穿《莊子》一文始終的觀點是「順天」和「無為」。雖然各篇內容各異,思想浩繁,但我們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作者希冀的任天為之,不加外物束縛的自由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境界何等雄渾!然而,一些消極避世,過分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觀點,顯然是不足取的。2.正因為莊子本人的思想超脫萬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虛構奇特磅礴,恣意汪洋。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呢感蔭蔽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渾沌;寫奇人,有乘雲氣游於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頭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總之,所繪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過特定的創作方法表現出來—「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卮言既出於心、自然流露之語言;重言為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寓言是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言語。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覽全書,無一篇不涉及語言故事的創作,而無一個語言故事不是獨出心裁,著意為之。《莊子》的許多思想艱深抽象,而語言卻化虛為實,將理論變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隨處可見,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處道家觀點。這一點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態度顯然對儒墨等積極入世的行為表示不屑;而當時儒墨並盛,孔子為名人,為了使自己得主張為他人所接受,莊子又不得不託己說於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為曼衍」,層出無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這一點其實在諸子百家的許多著作中都存在。這里將其提出,莊子是想證明:自己的語言皆從內心自然湧出,言為心聲,不能為外界功利目的而矯揉造作。4。語言跌宕跳躍,句式錯綜復雜,論辯性強。莊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詞,大段排比,反問,疑問的句式去論辯,讀之或鏗鏘有力,或發想無端,或尖銳辛辣。當然,正是因為作者不直接表明態度,而是敘議結合地讓讀者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維跳躍較大,邏輯上往往會有疏漏,常常是開篇的寓言與後文銜接不上,最為突出的表現是《齊物論》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讓人感覺過於重復拖沓,沒有存在的必要。
5、莊子:聖人、真人、神人?
莊子說,賢人不會過問小人的陰謀,聖人不會過問賢人的處事。可見,聖人在於賢人之上,但是如果要歸納,他們是在同一個領域的,也就是「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的領域。
真人,是歸於「專氣至柔,能嬰兒乎」的領域。
至人,是歸於「和光同塵」的領域。
神人,應該是歸於「道沖」的領域。
淺見。
6、《莊子·大宗師》和《莊子》是一回事嗎
不是。《內篇·大宗師》是《莊子》的其中一篇文章,內篇共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世間》、《德充符》、《大宗師》和《應帝王》七篇。還有外篇15篇,共有《駢拇》、《馬蹄》、《胠篋》、《在宵》、《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還有雜篇《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共11篇。我這是最精確的答案了。
7、溫瑞安的大宗師有沒有續集?
不是什麼續集不續集的,《大宗師》是《血河車》系列的第一本。
血河車系列:《大宗師》《 逍遙游》 《養生主》《人世間》,主角叫方歌吟,裡面出現了蕭秋水的徒弟。
8、何謂大智慧?
莊子的內篇從《逍遙游》開始,到《應帝王》結束,共7篇,猶如宏大的詩篇。
《逍遙游》勾畫出了內篇的論證背景和基礎,他以鯤鵬展翅之大,形象地描繪了天地四方之闊、宇宙之大,就像是一部大型歌劇的舞台背景和前奏,整部劇目就在這個大的舞台和主旋律中上演。這也是他的目的地和整個內篇的主旨——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境界。《逍遙游》絕乎天地,超乎世俗,唱響了內篇的序曲,《逍遙游》點出了莊子的思想要義,就是要人看透功名利祿權貴地位等等,認識真道,靈魂超脫。
接著,第二篇《齊物論》開始論證為什麼功名利祿權貴的不可靠和萬物是非的相對性。《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層意義。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感情、人與物關系、生死等等,看起來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齊一」,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觀點、是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因此如此爭辯就無意義和價值,這就是「齊論」。「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齊物論,萬事萬物無差等,齊,即整齊劃一、完全高度一致,莊子該篇的思想就體現在這個「齊」字上。物是主體,齊是歸宿。既然萬物都是相對的,那麼,任何排他性和一家獨尊都是愚頑的,與其紛爭不斷,不如順任自然,這才是最高的智慧。
因此,第三篇《養生主》論證精神的順應自然和超脫世俗、是非的羈絆。《養生主》一開始就把主題論點提出來了:「緣督以為經(順其自然)」,這是養生的方法,然後「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在紛繁復雜、變幻不居的世界保全性命),這就是該篇的主題思想。
第四篇《人間世》給出了超脫的辦法:心齋——人世間的紛擾戰亂等等都來自人的追名求智,因此要「去名去智」,順其自然,要使自己「無用」,不要成為社會和暴君的犧牲品,才能在亂世求全——無用之用。
第五篇《德充符》說什麼人可以認識到、做到的問題。如果能認識並能做到前面所述就是有德的人,否則就是無德。認識到宇宙、人「萬物皆一」、「生死為一」,是整體的,心靈能體會到這一點,並能與天地宇宙萬物不分,達到合一,這就是有「德」之人。
如果說《逍遙游》是序曲,那麼第六篇《大宗師》是整個內篇的高潮部分——如何才能做到前述呢?那就是要做真人、識真道、宗大道為師。
《大宗師》與《齊物論》相輔相成。《齊物論》表述了莊周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強調自然與人是有機的生命統一體,肯定物與我的同體融合,提出「物齊」、「物論」,即把形色性質不同之物、不同之論,把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諧的現實世界種種的差別「不齊」,視為無差別的「齊一」,以不齊為齊,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超脫俗世,解脫煩惱。《齊物論》希望人們不必執定於有條件、有限制的地籟、人籟之聲——是非、爭論、政義,而要傾聽那自然和諧、無聲之聲、眾聲之源的「天籟」——宇宙之聲、絕對真理,這就是「道」,以消解彼此的隔膜、是非和有限的生命與有限時空、價值、知性、概念、識見及煩惱、憂懼,乃至生死的束縛,從有限所見進入無限之域。莊子在《齊物論》以相對主義的視域進入了《大宗師》絕對真理的「忘我」、「喪我」、天人為一的「道」,反對唯我獨尊,不承認有絕對的宇宙中心,反對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主張破除成見,因為所有人的立場、觀念都是相對的,因此不應該以己意強加於人。《大宗師》則給出了人到達「忘我」、齊一的出路、方法、目標。
《大宗師》論證宇宙整體就是道,宇宙就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道是生命的本源。陳鼓應先生總結本篇的主題有三:「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死生如一」的人生觀、「安化」(安時處順,哀樂不入)的人生態度、「相忘」(離形去知,同於大道——肉體上去貪欲、心靈上去狡詐)的生活境界。
莊子人為只有真人才能認識真道(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把天與人看作是合一的,就是真人。關於真人的具體特徵莊子有大段描述,值得一讀,如「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雲雲。
本篇關鍵所在,是莊子的論「道」,他認為道超越了天、超越了皇權、超越了生死、是非、善惡、壽命等等,人既然愛天、愛權、愛生,有什麼理由不愛道呢?那麼,到底什麼是「道」呢?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道,是真實可信的,沒有作為沒有形跡;可以心領神會而不能口傳,可以心得而不能見到;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本,不依憑任何東西而獨立自存;在沒有天地以前,從古以來它就存在,它產生了鬼神和上帝,生了天地;它在太極之上(在天之上),但是這還不足以形容其高,在六合之下,卻不足以形容其深;它先天地而存,這還不足以形容其存在之久,它在上古之前就在了,但是這也不能形容其存在的時間之早。這就是莊子所說的道。
莊子的這個「道」是怎麼得到的呢?莊子說,這個「道」是從一個叫「文字」的人的兒子那裡得來的,「文字」的兒子是從「誦讀」的孫子那裡得來的,「誦讀」的孫子是從「明澈」這個人那裡得來的,「明澈」是從「心得」那個人得來的,「心得」是從「實踐」這個人得到的,「實踐」是從「歌吟詠嘆」這個人得到的,而「歌吟詠嘆」是從「靜默沉思」這個人得到的,「靜默沉思」是從「高遠遼曠」那裡得到的,最後,「高遠遼曠」是從「迷茫之始、混沌初開」這個人那裡得到的「道」。這里,莊子給出了我們得「道」的方法、修「道」的門路,解釋了「道」的起源和形成過程。
得「道」的人就是解放了的人,自由的人,順任自然的人,把生死看作是同一的人,超脫了世俗,達到了精神的升華,與宇宙為一了,「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魚游於江湖中就會忘記一切悠悠自在;人游於大道中就會忘記一切逍遙自適),也就是「真人」了,這種境界好比把一個倒掛著的人解了下來,所謂「懸解」,解倒懸之苦。
莊子在本篇提到了「造物主」、「造化」(道能生成萬物、轉化萬物,比如一個人死了,只是這個人存在的另一個形式)這個概念,值得注意的是,這均指「道」,這里的「造物主」不是聖經開篇的「起初,神造天地」的神和上帝。莊子在前面說過,上帝、鬼神都是這個「道」造的。莊子的「道」和基督信仰的神及聖經《約翰福音》開篇1-5節的「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是不同個2個概念,聖經的翻譯在這里容易造成誤解,這是翻譯造成的兩難問題。因此,莊子在前面提到的「上帝」也和聖經的「上帝」根本不同。
因為莊子把生死看作同一,因此他對孔子提倡的禮教提出了譏諷和批評。莊子在內篇中不止一次地開涮孔子,拿孔子為自己說事,我每看到這里都為孔子叫屈,同時也看到莊子的幽默與大智慧,莊子要比孔子可愛多了。孔、庄觀點是完全對立的。在本篇有下面一段:
顏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謂也?」
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
曰:「回忘禮樂矣!」
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關鍵是最後一句,莊子影射孔子,給孔子說:「你來跟從我吧,別到處游說了,跟從我的觀點吧。」而這話是假借顏回與孔子的對話,讓孔子親自承認自己不如莊子,親自說出口的:「莊子真是賢人啊,我不如他,我願意跟從他而去,作他的學生」。莊子真夠幽默的。
既然生死能同一,對於命運、貧富等等,莊子主張「認命」,「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安命,安從自然的變化,無為、「坐忘」,才能超脫凡俗,自得其樂。
讀莊子其文如見莊子其人,和藹可親,幽默風趣,參透世間萬物,神遊八方,飄然不知所止。快樂無窮!莊子贊嘆「道」時說:「偉哉,造化!」我要贊嘆莊子:「偉哉,莊子!龍也請從其後也」
9、莊子的東野稷遇敗的讀後感
我選讀了其中的幾篇:
內篇: 外篇: 雜篇:
第一篇《逍遙游》 第八篇《駢拇》 第二十六篇《外物》
第二篇《齊物論》 第九篇《馬蹄》 第二十七篇《寓言》
第三篇《養生主》 第十篇《qu篋》
第四篇《人間世》 第十七篇《秋水》
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師》
第七篇《應帝王》
最後,在泛讀了剩下的篇目基礎上,對《莊子》全書作一篇總結。
《逍遙游》
該篇是莊子思想和藝術的代表作,它主要說明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全面闡述了他無所待的思想:萬物如果以有所待作為運行的條件,就不能真正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游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游」。
「逍遙」,得道後無所依賴,進入自由王國的一種境界。
《齊物論》
「齊物論」即「齊同物論」,闡述萬物平等觀。莊子認為,萬物在作為個體的存在意義上,主要表現為差異性,也就是對立性;而在「道」面前則是統一的,均齊的,「道通為一」。他主張應該拋棄萬物相對性的差異,而去把握道永恆性,絕對性的統一,「忘年忘義,振於無竟」。這些都是莊子對立統一觀念的體現。
《養生主》
本篇主要講述養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緣督以為經」的養生方法,即養生要堅持中間路線,不要走極端。他認為人與其他萬物一樣,生死不過是一種轉化,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就應當順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拋棄那些名利榮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間世》
本文主要是討論處世哲學,「人間世」即人類社會。作者認為正確的年處世方法應堅持兩條原則:「虛己」與「順物」。也就是說,無論時事如何變化,都應當堅持虛己無知,不帶成見和主觀願望;要順物隨變,不固執己見,這樣才能夠擺脫世事的困擾而立於不敗之地,「不用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談論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標志。文中以五個寓言寫了六個肢體殘缺,奇形怪狀的人,但他們都是道德充實的形象;相反,盛名於時的孔子,鄭執政者子產,自命治國憂民的魯哀公都甘拜下風,這一切無非要說明:形體的健全並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卻能夠彌補形體的殘缺不足。所謂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萬物的變化,消除立德的動機。
《大宗師》
本篇主要討論道,「大宗師」即宗大道為師。「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死聲如一」的人生觀,「安化」的人生態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題思想。
《應帝王》
本篇主要討論政治哲學,「應帝王」就是應對帝王治國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國之道。莊子主張無為而治,為政之道在於順應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潛移默化,而不是強加干涉。
《駢拇》
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論。作者認為「仁義」如同「駢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餘的東西。她用層層遞進反復對比的手法闡明:最純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發展,而仁義不但不合人性,而且還防礙人性的發展。
《馬蹄》
本文承上篇進一步提出聖人所提倡的「仁義」是破壞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馬為喻說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這不是強調復古,而是在倡導人性解放,回歸純朴。
《胠篋》
本文從日常生活入手,防盜卻被盜賊所用這一實例,指出聖智禮法也是如此,本為護國為民反而成為「大盜」亂天下的根由,最終為害百姓。作者引古諷今,抨擊了以智法國的做法。
《秋水》
本文主要的觀點是在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中凸現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論述物質世界在時間、空間上的相對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說明萬物齊一的正確性;後半部分佐以幾個小寓言進一步論述自然本性的可貴,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融於大道。
《外物》
本篇主要論述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作者用了幾個寓言故事,旨在闡明: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並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誘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斷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寓言》
從全文來看,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學道方法的。開篇由對卮言重要性的論述(主要是卮言能夠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因出五個寓言故事,說明學道不可因利而改變是非評判,要忘親忘祿、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隨自然而不問其所以然、要態度謙遜。總之,一句話,要排除主要因素,順物自然。
總結
在粗略讀完《莊子》一書之後,頗有感觸。不能說是我自己的獨到見解,因為我的閱讀還未曾上升到專門研究的階段,所以 以下的論述,是結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膚淺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對,《莊子》一書的評價,主要有四點: 1.作為百家爭鳴時代產生的作品,莊子首要的特點就在於其內飽含道家深邃的思想。眾所周知,《莊子》哲學思想源於老子,而有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道」為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范疇,其外涉及政治、處世、養生、世界起源論和本質論、唯物辯證法等各個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認識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勸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貫穿《莊子》一文始終的觀點是「順天」和「無為」。雖然各篇內容各異,思想浩繁,但我們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作者希冀的任天為之,不加外物束縛的自由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境界何等雄渾!然而,一些消極避世,過分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觀點,顯然是不足取的。2.正因為莊子本人的思想超脫萬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虛構奇特磅礴,恣意汪洋。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呢感蔭蔽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渾沌;寫奇人,有乘雲氣游於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頭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總之,所繪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過特定的創作方法表現出來—「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卮言既出於心、自然流露之語言;重言為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寓言是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言語。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覽全書,無一篇不涉及語言故事的創作,而無一個語言故事不是獨出心裁,著意為之。《莊子》的許多思想艱深抽象,而語言卻化虛為實,將理論變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隨處可見,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處道家觀點。這一點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態度顯然對儒墨等積極入世的行為表示不屑;而當時儒墨並盛,孔子為名人,為了使自己得主張為他人所接受,莊子又不得不託己說於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為曼衍」,層出無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這一點其實在諸子百家的許多著作中都存在。這里將其提出,莊子是想證明:自己的語言皆從內心自然湧出,言為心聲,不能為外界功利目的而矯揉造作。4。語言跌宕跳躍,句式錯綜復雜,論辯性強。莊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詞,大段排比,反問,疑問的句式去論辯,讀之或鏗鏘有力,或發想無端,或尖銳辛辣。當然,正是因為作者不直接表明態度,而是敘議結合地讓讀者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維跳躍較大,邏輯上往往會有疏漏,常常是開篇的寓言與後文銜接不上,最為突出的表現是《齊物論》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讓人感覺過於重復拖沓,沒有存在的必要。
10、《莊子——附列子》目錄 內篇:逍遙游 內篇:齊物論 內篇:養生主 內篇:人間世 內篇:德充符
樓主是在求全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