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心身養生 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

心身養生 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

發布時間:2020-10-23 16:48:28

1、醫學心理學簡答題:有關心身疾病發病原因的學說有哪些?

1、心理動力學理論
這一理論始終重視潛意識心理沖突在各種心身疾病發生中的作用。代表者Alexander 認為未解決的潛意識的沖突是導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認為,潛意識心理沖突是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變化,作用在相應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質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發作和咳嗽症狀被認為是「被壓抑的哭喊」,目的在於得到他人的幫助;生活環境中對愛情的強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隨胃的過度活動,具易患素質者就可能引起胃潰瘍。因而他們主張對心身疾病的治療,只是查明並解決所謂致病的情緒因素和心理矛盾。
心理動力學理論發病機制的不足是片面誇大了潛意識的作用,把軀體疾病的許多症狀都解釋為潛意識中情緒反應的象徵,影響了對其他病因的研究和全面治療。[2]
3、心理生物學理論
這一理論以Cannon的情緒生理學和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為基礎。採用量化研究方法來研究有意識的心理因素,如情緒,與可測量到的生理、生化變化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情緒對一些軀體疾病的影響很大,對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統影響更為明顯。此外,他們還探索了心理社會刺激引起的情緒是通過什麼途徑引起生理生化變化而致病的。在研究過程中,他們不僅重視對心理生理障礙的發生發展機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擴大為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強調了人們對環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應,即強調了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對人體的影響以及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適應性和對抗性等概念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

2、想報考心身醫學或臨床心理學的研究生 在同濟大學(趙旭東)華中科技(楊淵)湘雅三院(鄧雲龍)之間徘徊

本人在同濟來,知道同濟的自醫學以前是好的,但後來分給華中科技大學了。華中科技大學的醫學是很好的。 現在的同濟醫學院只能說一般般。
但是你以大學的名聲來看,同濟和華中科技大學都還可以。
湘雅三院沒聽說過也。。。

3、健康心理學 人類對健康和疾病的觀點有哪些

二十世紀的健康概念在美國有幾個重要的轉變:
一.主要死亡原因由感染性疾病轉變為不健康行為和生活型態相關的疾病。 二.醫療費用的增加突顯教育人們降低罹患疾病危險性的健康行為的重要性。 三.健康被視為是正向幸福的表現,而不是沒有生病。 四.有些健康照護工作者對健康和疾病提出更廣泛的觀點。 疾病和死亡的型態:主要的健康問題不再是傳染性疾病,而變成是病程長、持續或會復發的慢性疾病。美國1993年的四大主要死因為:心臟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中風(2003年台灣十大死因: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肺炎、腎炎及腎癥候群及腎變性病、自殺、高血壓性疾病;十大癌症:肝癌、肺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子宮頸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非何傑金淋巴癌、胰臟癌)。 現今,大部分的死因是由個人的行為或生活型態有關的疾病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 、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肺氣腫及慢性支氣管炎) 、意外、糖尿病、自殺以及肝硬化等疾病已經證實與壓力、吸煙、酒精濫用、不當的飲食習慣和久坐不動有關。另外,急遽升高的感染與寄生性疾病則和不安全性行為 (HIV)有關。以總人口數的基礎的死亡原因會隨著年齡、種族的不同而不同,此外,有人認為社會階層(社會經濟地位)與死亡率的關系強於種族因素;收入、職業以及教育程度也與種族有關。
貧窮是導致生病及降低預期壽命的因素之一。貧窮與不良的健康習慣有關,也與增加的疾病危險率和難以獲得醫療照顧有關。從出生開始,處於貧窮中的危險性就包含了健康的問題。貧窮是嚴重的健康危機。 教育程度是另一個與種族背景有關的因素。低教育程度會增加有害健康的行為,例如吸煙、高脂肪食品、維持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等。 不同種族間的死亡率差異應該可以歸因於生活型態和不健康的行為,如果可以避免這兩者,種族間的差異應可降低。
1900 年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是47.3歲,到了1995年,平均壽命增加至將近76歲,改變的原因是健康自覺的生活型態、感染疾病的控制和新生兒死亡率的降低。其中疫苗接種的普及、安全的飲用水、牛奶的供應、有效的污水處理、營養攝取增加、抗生素的使用,以及醫療團隊與較好的加護病房等,都對延長壽命有貢獻。
總之,在二十世紀的美國:
慢性疾病取代傳染性疾病而成為主要死因。 意外、他殺與自殺占青少年死亡人數的3/4以上。 所謂不同種族間的健康差異,應該是來自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是種族的問題。 平均壽命的增加是由於嬰兒死亡率降低所致。
醫療照護費用的增加:醫療照護費用的增加與預期壽命的增加有關,中老年人的增加也增加了許多慢性疾病的昂貴醫療需求。醫療費用增加的速度大於通貨膨脹,美國每人每年的健康照護費用從1975年的592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3299美元,超過500%的漲幅。這些昂貴的醫療費用可以提醒大眾提早發現疾病,採取較健康的生活型態,以及可以預防疾病的行為。如果能早期發現疾病徵兆,就有機會控制情況,降低嚴重疾病與死亡的危險性。
花錢篩選具有危險性的人是適當與值得的,因為慢性疾病難以治療,與病人一同生活也會降低生活質量。可是,如果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來維持身心健康則又是更好的選擇,因為維持健康比較容易,花費也比恢復健康來得少。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早期發現症狀以及降低健康危險性便成為健康照護領域進行改變的方向。
健康是什麼?根據George Stone(1987)的定義,健康有兩類: 一、健康是一種理想狀況。任何疾病或傷害都會使我們偏離健康狀態,但是可以藉由移除疾病或傷殘來重新獲得健康。 二、健康是一種往正面方向移動的傾向。健康是一條連續在線的方向,朝健康的方向移動好過朝反方向移動,而且,健康是多向度的,所有的生活面(包括生物、心理、社會)都需要加以考慮。
根據Stone的觀點,增進生物功能,例如維持正常血壓,心輸出量佳,高水平的呼吸容積與抵抗壓力、感染和生理傷害的能力都是良好健康的一部分。 健康在心理層面的展現就是主觀上幸福的感受。 健康的社會層麵包括高水平的社會生產力,以及對健康照護系統的低需求。 1946年,聯合國WHO對健康下了定義:健康是一種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會幸福的完全狀態,而不僅只是沒有生病。因此,肯定健康是一種正向的狀態。
Millstein & Irwin(1987)訪談發現,只有28%的青少年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生病,大多數的青少年會將生理與心理因素,例如完成活動的能力、正向情緒狀態的表現等,納入健康的考慮。健康與沒有病之間有關聯,但卻不是同一概念,沒有生病只是健康定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健康模式的改變:在二十世紀,生物醫學模式可以使用葯物來治療或控制許多疾病,因此便樂觀地認為許多疾病都可以加以治癒,並且將焦點集中在疾病而不是健康,而生物醫學模式對健康的定義就是沒有疾病。最近1/4世紀以來,許多醫師、心理學家與社會學家雖然承認生物醫學模式對疾病治療有相當貢獻,但是考慮的層面過於狹隘,忽略許多生物以外的因素,所以希望提出新的觀點加以取代,這個新觀點必須保有舊觀點的優點,並且彌補舊觀點的不足,這個新模式就稱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疾病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為了提供對疾病因素的基本了解,並達到健康照護的合理治療與型態,醫療模式必須要能解釋病患所生活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為了因應疾病所引起的負面影響的補償系統。換言之,即醫師與健康照護系統。這需要生物社會心理模式。(Engel,1977, p.132) Engel認為,若固執於過時的生物醫學模式,將會出現危機,不同的病患需要不同的醫療照護方式,因此對醫療採取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是刻不容緩的。
健康心理學的先驅Joseph Matarazzo(1994)提到,在廣泛使用葯物之前,慈悲與同理的態度幾乎是醫師所能給予病患的全部。研究發現,即使是以生物醫學模式教育出來的醫師,也傾向於會在疾病的判斷中加入心理與社會的因素,更加支持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重要性。
大多數的慢性疾病都可能有部分與個人的行為有關,因此,在健康照護中加入心理學觀點與技術應該是有利治療的。根據Taylor(1990)的看法,在健康照護領域中加入心理學概念是為了維持個人的健康,而不是等到人們生病後才來治療。在心理學對健康的貢獻中,行為改變的技巧已經包含在慢性疾病中,除了改變不健康的行為之外,心理學家也運用他們的技巧來解除病患的疼痛與減輕壓力,促進遵從醫囑的行為,病且協助病人和家屬與慢性疾病共存。
醫療環境中的心理學:二十世紀初的心理學家多是醫師出身,與醫界的關系密切。1911年,APA曾討論心理學在醫學教育的角色;1912年,行為主義之父J. Watson為醫學生設計一套心理學課程,他認為醫師需要一些心理學的訓練使其比較人性化地對待病人,但是沒有受到太多認同。1940年代,醫學訓練雖涉及心理疾病課程的選讀,但是多由醫師主導,較偏向精神醫學,而心理學家也幾乎沒有機會跟精神科以外的醫師合作。1960年代,行為科學已經是大部分醫學院課程的一部份,1970年代以前,醫學院中幾乎都已有心理學家的編制。
Matarazzo(1994) 估計,從1969年到1993年,在醫學院中擁有教職的心理學家的人數幾乎增加三倍。1990年開始,醫師不再將健康心理學家視為統計顧問、測驗施測者或只會治療心身症的治療者。健康心理學家和神經心理學家、復健心理學家一樣,已被大部分醫療人員接受。
心身醫學:強調生理疾病有情緒及心理層面的成份的觀點,並且認為心理與身體(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才導致疾病的產生。心身醫學的研究始於Walter Cannon在1932年對生理改變伴隨情緒變化的觀察,他認為情緒是應急性的反應,情緒會激起身體的變化來因應外界的環境。因此,情緒能夠造成改變,也可能導致疾病產生。H. F. Dunbar(1943)提出習慣反應的主張,認為人們所表現的部分人格特質可能與某種特定疾病有關。
F. Alexander(1950)認為心身疾患是處於個人沖突及特定疾病間的環結。例如,消化性潰瘍、風濕關節炎、高血壓、氣喘、甲狀腺機能亢進、神經性皮膚炎以及潰瘍性結腸炎等都被視為心身症。壓力對這些人的器官系統的影響比一般人大,一旦器官弱點與壓力一起出現,這些敏感的人就會在該器官出現疾病。1970年代以後,心身症(psychosomatic)不再指特定疾病,因為:人類疾病不能用單一因素-單一疾病加以概念化或治療,所有疾病都包括個人與環境間與身體和心理歷程有關的多重因素。
接受心身症概念的醫師是最早接受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一群,Oken(1987)主張,在新的心身症的定義下,由於所有疾病都包含心理與社會成份,所以所有的疾病都是心身症。 McHugh & Vallis(1986)認為心身醫學是醫學界的革新運動,但是心身醫學仍屬於精神醫學的分支,疾病的心理與生理層面未完全整合。他們宣稱心身醫學運動應該要涵蓋在行為醫學的領域之下。
行為醫學:直到1970年代,心理學家在醫學上的角色仍局限在教育、心理測驗、心身醫學與心理治療。其專長只限於心理健康問題,很少被用在協助病患戒煙、維持健康飲食、正確運動、降低壓力或疼痛控制。愈了解行為與疾病的關系,以及心理學在有效改變行為方面的發展,心理學在健康照護方面的角色更形重要。 1977年,耶魯大學研討會將行為醫學定義為:關心與健康、疾病相關的行為科學及生物科學的知識技巧的發展與整合,並將此知識技巧運用在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與復健。
因此,行為醫學可以用來整合醫學與不同的行為科學,特別是心理學。其目標與健康照護的其它領域相似:促進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與復健。行為醫學結合心理學、行為科學與醫學,進而增進健康與治療疾病。
行為衛生學:與行為醫學同時出現,強調一般人的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而非病人的疾病診斷與治療,為行為科學分支中跨學科的領域,特別著重目前健康個體的健康維持與疾病和功能失常的預防。關心的主題包括:疾病預防、吸煙、喝酒、飲食以及運動。(焦點在於個人對健康與幸福的責任,而非以生理為基礎的診斷、治療或復健。目前還未出現正式的學科訓練課程。
健康心理學:與行為醫學和行為衛生學有關的心理學領域,關心影響生理健康的個人行為和生活型態,包括:促進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界定健康危險因子、健康照護系統的改善,以及塑造公共意見來增進健康。尤其是將心理學原理運用到生理健康領域:降低高血壓、控制膽固醇、壓力管理、減輕疼痛、戒煙、減輕其它危險行為與鼓勵規律運動、身體與牙齒健康檢查,以及安全行為等。此外,健康心理學對界定健康、慢性病的治療與診斷之間的關系,以及在生理與心理復健中修正其行為因素皆有貢獻。 健康心理學在心理學中的地位:Matarazzo (1986)在健康心理學會成立後十年認為,健康心理學即使在未來十年都仍是處於萌芽階段的領域。健康心理學家除了要研讀心理學家的核心課程之外,還要涉獵生物統計學、流行病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心臟學等領域,因此,健康心理學家是以心理學家為主,健康專家為輔。健康心理學並非普通心理學的分支,而是將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健康領域之中。

4、從哲學角度看,人有幾顆心?

文/夏 休
為博諸君一笑而作。
整理了一段心理學中的哲學問題,就形而上而言,心理學依附於哲學,還沒有自己的學科範式。如同物理學有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一樣,很多「理論心理學家」尤其在早期,都是屬於哲學思辨范疇的。心理學中永恆的疑問自然要歸類於哲學問題。
Question1.心身關系mind-body mind.
一元論認為心身不可分的單一實體,二者間沒有因果關系,受單一原則支配。
一元論包括(1)唯物論,身體是唯一身體,身外無心,心只是腦的機能而已。(2)唯心論,精神是終極實體,身體活動是心的表現。
二元論認為心與身是兩個獨立實體,受不同原理支配。
二元論包括(1)心身交感論,認為心身相互影響,且心對身影響更大。(2)心身平行論,認為二者同時產生,獨立運行,互不影響。
教科書中「心理」「意識」定義為「腦的機能「,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這是一元論唯物主義定義。即,身體是唯一實體,心理只是生理的機能罷了。
唯物主義中的「物質」是什麼?
(1)外在物理,文化環境。如埃里克森人類文化學
(2)生物,化學過程。格賽爾成熟勢力說(生理成熟程度對動作發展的決定意義),詹姆士格蘭理論(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
(3)基因
二元論理論呢?康南巴德學說(情緒和生理體驗同時發生,二者平行運作),皮亞傑認為意識為蘊含體系和神經系統為因果體系,二者各自平行運作。
thinking:心身關系是個究極問題,甚至影響哲學根基。從心理學層面看,個人傾向二元身心交感。主流教育倡導一元辯證唯物論,也並沒有對與錯。
只是此問或許可參照人類的自殺行為做探討。人與動物不同,動物因為心理疾病,無法做出一些維持生命的活動,以至於結束了生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殺。因為大多數動物都沒有自我意識。有少量可能的例外,比如黑猩猩。如果一個動物不知道何為「我」,自然無法做出「我要殺死我」的決定。那麼,自殺的前提是具有「意識」,這種「意識」與身體的動物性求生本能進行了較量,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變數分離的方式。也就是:認為心身相互影響,且心對身影響更大

5、總結西方心理學史的心身關系

研究心和身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的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具體說來,是關於心理的實質是什麼,心和身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東西還是兩種完全對立的東西的問題。其關鍵是如何看待心理的實質。心身問題是心理學、精神病學、心身醫學、神經科學及哲學等學科共同關心的問題。從心理學來講,心身問題可表現為心腦問題、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問題或心理活動與高級神經活動的關系問題等形式。
研究簡史 文物遺跡及現代世界上原始社會部族的有關資料表明,原始人早就可能相信人的軀體在活著的時候為靈魂所佔據,軀體死後靈魂就離開了。約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墨子也有人死為鬼之說。但荀子卻提出了唯物一元論的「形具而神生」的心身觀。這一科學的看法經南朝范縝在《神滅論》中以「形質神用」的觀點進一步闡明後,達到完善地步。在中國心理學思想史中雖也出現過一些非唯物一元論的形神觀,但總的說來不佔主導地位。而西方思想史中的心身觀則有頗不相同的境況。古希臘時盡管有像德謨克利特那樣持「嚴格」唯物論立場的學者,但他與中國古代不少思想家一樣把心(靈魂)看作像軀體一樣,是物質的東西。盡管亞里士多德有關於身為靈魂之形的論述,但他並未一貫堅持這一論點,而且在當時影響也不大。相反,其師柏拉圖的二元論由於受到基督教的支持而一直有巨大影響。至今柏拉圖的這一論點在西方心身關系學說中仍留下明顯的烙印。17~19世紀,隨著產業革命的爆發,西方出現了種種機械唯物論的、唯心論的和二元論的心身關系理論,其中R.笛卡爾的二元論起有重大影響。到20世紀前半期,西方心理學受到行為論的較普遍、強烈而持久的影響,除把情緒作為本能而與行為相互聯系外,基本摒棄了對心理、意識的研究,從而也基本上拋棄了心身問題的探討。在生理學方面,由於對自主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研究的進展,促使在生理心理學領域內開展了如W.B.坎農等有關情緒與軀體生理變化的大量研究(這里也有W.詹姆斯的情緒學說的影響),且將其研究成果應用於醫學實踐,引起了心身醫學的形成與發展。這是20世紀前半期心身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50年代後,一則由於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等的發展,行為主義心理學趨於衰落,而意識心理學的研究又開始復甦,二則由於在神經科學中對腦干網狀結構、割裂腦、腦損傷、微電極技術及心理葯物學等的研究與進展,心身問題遂逐漸集中於腦與意識關系的研究上。有關學者曾提出種種關於腦與意識的假說並召開一系列有關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取得較顯著的成就。在蘇聯,自19世紀後期以來對心腦關系問題的研究已作出突出的貢獻,這是一條沿著И.□.謝切諾夫和И.П.巴甫洛夫的研究路線所取得的成就。謝切諾夫首先提出了關於心理為大腦反射的概念,巴甫洛夫以信號刺激與強化發展了笛卡爾關於反射弧的概念,大大克服了這一概念的機械性。20世紀30年代後,П.К.阿諾欣又以超前反映及反饋為特點的功能系統理論發展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60年代後,А.Р.魯利亞又發展了阿諾欣的功能系統理論。
重要理論觀點 自中世紀以來曾出現過幾種較有系統和影響的心身關系理論。
西方幾種有代表性的心身關系理論 ①中性一元論:認為心和身是某種中性東西的兩個方面或屬性。其中E.馬赫的經驗批判論是對西方心理學中心身關系理論具有最大影響的一種中性一元論。這是把經驗作為統一心和身的中性東西的一種主觀唯心論。如詹姆斯的激進經驗論認為,在人的認識范圍內,世界一切東西,如心和身,均由經驗所構成,而經驗的一個片段(如身)只有在它和別的經驗片段(如心理)的關系中才能顯示其特性。W.馮特的心身關系理論雖常表現為平行論的二元論特點,但其關於兩類經驗同一性質的看法則同樣屬於馬赫經驗批判論的范疇。中性一元論表面為克服心身二元論,實則是把身統一於心的唯心一元論;②心身交互作用論:認為心與身為兩種本質上不同的獨立實體但彼此可以相互作用的理論。這是一種較早的典型的心身二元論,在西方最流行;③心身平行論:認為心身為兩種各不相乾的實體依同一步調而協同活動,也是一種典型的心身二元論;④心身同形論: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知覺的形式與產生它的神經興奮的形式相應,故此論可視為心身平行論的一個變式;⑤副現象論:認為心理現象只是由物理過程所產生的不起作用的副現象或副產品。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心身二元論;⑥心身等同論:認為心等同於身、心理等同於生理的一種二元論的心身觀。由此可見,在西方心身關系理論中,除明顯的唯心論和典型的心身二元論外,其餘幾種論點似乎都以不同形式企圖克服二元論,但終因受傳統的心身二元論影響較深,其實質仍為心身二元論的不同表現形式。
20世紀中葉後,由於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並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心身問題上的正確觀點,逐漸出現了一些朝唯物一元論方向發展的心身理論。

6、心理學中心身交感論和心身平行論是什麼意思

心身交感論是笛卡爾等哲學家關於身體和心理關系的一種二元論觀點,笛卡爾認為人是由非物質的靈魂(心理)加上一個機械身體組成的,同時心理和生理之間是相互聯系,心理會影響生理,反過來生理也會對心理產生影響。
心身平行論,顧名思義,心理和生理是平行的,即心理和生理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東西,他們的發展遵循各自的規律。然而兩者之間有影響,但不是因果關系。馮特持心身平行論,然而他又承認大腦跟人的心理密切聯系,這樣導致其觀點產生矛盾。

7、試述心理學關於心身疾病發病機制的理論解釋

疾病的產生,無論身體還是心理的,幾乎都是心理原因:因為人的感知系統是有心來作用的,就是當你感受事物或人的時候,所產生的怨、恨、惱、怒、煩的負面情緒給自己心理和身體製造的障礙造成的。

8、護理心理學常見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心身疾病又稱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組發並發展、轉化和防治均與心理的因素密切相關的,並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態學變化的軀體疾玻它小同於生物、物理、化學因素引起的軀體病症,例如肺炎、骨折、燒傷等,也不同下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經。

與心身養生 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