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關於養生書籍讀後感

關於養生書籍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0-10-23 07:51:19

1、有沒有人知道一篇關於四季養生的讀後感?

養生首先要順四時,就是要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最早在我國古代《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的記載,中醫認為要研究四季與養生的關系,必須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環境。

要想了解中醫的養生,首先得先了解中醫的四時,如果不了解四時就沒法談中醫養生,因為人活在氣交之中,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要根據四時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則,完成生長壯老已的全過程,這是中醫學特有的一面。中醫認為人法自然,人順四時,如果按照四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規律養生,就可以保證減少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虛邪賊風是在時令中沒有正常氣侯的時候,中醫叫做虛邪賊風,這些東西都會導致人疾病發生,現在人們到了夏天唯恐空調開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氣燒得不熱,這其實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過去老百姓有一句話,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坐病。冬天由於氣血是避藏的,如果這時候太熱,讓氣血都耗散出去,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夠把精血很好的儲存起來,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議冬天的溫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輕人是辦公室空調,家裡是空調,汽車里還是空調,這樣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議大家別怕費電,夏天開空調的時候開點窗子,因為空調的風和自然風絕對不一樣,是一種透骨的涼,另外電扇也不要沖著自己吹,最好沖著牆吹,讓它有迴旋的餘地。 我們每一個人就跟外邊的落葉樹是一樣的,什麼意思呢,您看現在是冬天,所有的樹葉都落了,樹葉為什麼落,因為冬天的時候原來分布在四枝上的營養開始向根部收了,所以它的枝葉上就相對處於營養不足的狀態,所以它的樹葉就落了,到了明年春天,春天的時候所有的營養是從根部向四枝走,所以你看那個樹一到春天的時候就發芽,為什麼發芽,因為里邊的營養往外走,外面還沒有準備好條件,就會出現一個芽,到了夏天的時候,所有的氣血都到外邊來了,所有的營養都到外面了,外面枝繁葉茂,而底下根部卻什麼營養都沒有,秋風一起樹葉開始落,營養成分又開始從外面向裡面收了,這就是自然界的落葉樹,我們人也一樣,春天的時候,我們人的氣血是從內臟向外走,到了夏天的時候氣血都到了外面,到了秋天的時候氣血開始從外面向裡面走了,到冬天的時候裡面非常充盈,而外面相對的不足,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們夏天的時候為什麼容易鬧肚子,不僅僅是細菌病毒的問題,夏天氣血都到外面來了,而裡面處在相對不足的狀態。而冬天的時候,由於所有的氣血都到裡面去了,外面是處在相對不足的狀態,所以你這時候就容易感冒了,所以從中醫學的角度講,人和自然界是完全一樣的。我說明這個道理,就是說一年四季裡面你和自然界的氣侯變化是休戚相關的。
所以春溫、夏熱、秋涼、動寒,它就構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么一個自然的規律,而人的這個生命過程你要想很好的完成你這個生長壯老已的過程,那麼在你每一年裡面,你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對你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2、養生讀後感大全集

[養生讀後感]養生讀後感養生讀後感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是四季之始,春季飲食打好基礎,對一年的健康都有重要作用,養生讀後感。專家提醒,春季飲食注意以下幾點。
「多主少副」
即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天風多雨少氣候乾燥,氣溫變化反復無常,人體免疫力和防禦功能極易下降,誘發一些春季常見的疾玻此時可以多吃些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經濟又能直接轉化成熱量,提供身體基本所需。此外,春季應注重調養脾胃,而米飯同菜中的大魚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能很好地保護腸胃。
「多菜少果」
即多吃蔬菜,少吃水果。春季以養肝為主,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有疏通血管和腸道的特殊功能,肝和心都喜歡它,蔬菜能幫助肝臟盡快實現蛋白質、糖類、脂肪代謝;若缺少它,肝臟代謝就差。少吃水果並不是說不吃水果,而是要適量地吃。春天氣溫回暖,人們愛多吃酸甜的水果來解渴。但水果含有較多果酸,屬生冷食物,吃多了容易傷害脾胃。
「多奶少肉」
即多喝奶類,少吃肉類。春季是萬物復甦、陽氣生發的季節。一年之計在於春,牛奶是全營養食品,春天多喝奶能滿足人體生長、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是各類人群春季養生的首選佳品。肉類膽固醇含量高,吃多了,容易發胖,誘發「三高」等富貴玻
「多水少油」
季節更替帶來多風、乾燥的氣候,加劇了身體水分的流失。頭痛、便秘、體重增加等症狀都是因春燥上火所致。最簡單的排毒方法就是多喝水。每天清晨起來,喝點蜂蜜水,將有助於清洗腸道,排毒祛火。
「多彩少單」
即多吃五顏六色的食物,少吃顏色和口味單調的食物。在人體中,五臟各有所愛,如心愛紅、苦;肝愛綠、酸;腎愛黑、咸;肺愛辣、白;脾愛黃、甜。人們在飲食中,應當照顧到各臟器的愛好。
女性養生保健小知識告訴您,起床第一件事是什麼呢?不是刷牙也不是睜開眼睛,而是在床上多賴上五分鍾。很多人認為,賴床是不好的毛病,但其實,猛起都是迫不得會使血往上沖,造成血壓突然變動,引起頭暈等症狀。所以,早上起床,最好是睜開眼睛後先不起身,趁著這個空擋,躺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5分鍾後再起來。
介紹大家一個可以賴在床上做的運動。起床後,等意識清醒過來,慢慢地將左右膝蓋分別曲起使勁掰向身體另一側;用雙手把一個膝蓋抱在胸口維持10秒;仰面躺著,雙手盡量向後伸直,以鼻吸氣,以口呼氣,身體維持5秒不動。
女性養生保健小知識告訴您,起床後會把被子疊得整整齊齊的人一定是生活嚴謹有條理的人,但這種人不多,更多的人會把被子拉平鋪在床上,那樣既方便又美觀。但其實,一起床就做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人體本身也是一個污染源。在一夜的睡眠中,人體的皮膚會排出大量的水蒸氣,使被子不同程度地受潮,如不讓其散發出去,起床就立即疊被,那種潮濕溫暖的環境就會滋生大量的蟎蟲及細菌,所以,起床後要先把被子掀開讓它透透風之後,再疊或者鋪平。【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讀後感《養生讀後感》。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3、洪紹光 養生錄讀後感

洪昭光最早最經典的養生16個字,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需要具體內容嗎?

4、莊子淺說讀後感

莊子首先想到的是宏大的生命形式,導標了超越生死和志向遠大的象徵。」鯤鵬是這么一種生命形式,化則是生命活動的質的發展。釋德清在 莊子內篇注 中說,海運謂海氣運動,以比喻聖人乘大氣運以出世間,非等閑也。」人是有限的存在,在空間時間上是有限的。人總是不自覺的束縛在有限的時空里。人要追求自由就要擺脫有限的希望,擁有無限廣闊的空間,永恆的時間。」齊諧」是莊周用重言的形式強調表達這種生命境界的宏大。
鮮明的小大之辯使大鵬的形象高原雄偉。」之二蟲又何知」指它們不理解適性自然而為..」物適其性」,二蟲與大鵬本質是區別的,向言二蟲殊翼,故所至不同。或者翱翔天地,或者畢志榆枋,不知所以然也。
「知效一官?征一國者」,是世俗社會中榮譽發達之人,即儒家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宋榮子是身處世俗之中卻能夠認識意義的人。列子則是超越了世俗卻依然」有所待」的人。像大鵬鳥或者是列字,這樣的大的生命活動,依然沒有絕對的自由,沒有真正的逍遙游.莊子說的逍遙游是對社會無所企求的不為外物所待的。
「乘雲氣,御飛龍,而游守四海之外,」陳啟天 莊子淺說 注,謂與天地精神往來。」寄生萬物之上,而神超六合之表。故曰:游守四海之外。這是一種至上的生命狀態,連堯這樣功名顯赫的君王都嚮往不已.
二惠子與莊子的對話是表達」大用」還是無用.的思想矛盾
兩則語言明顯思想矛盾,第一則講的是用大。為大樽而浮乎江湖。其生命姿態不亞於大鵬之翱翔。因此莊周指出惠子拙於用大.思想是對物適其性」的思想的批判。因為治凍瘡的葯品,本性一樣,用以生而已.用大.則建立不朽的功業,」可見小大在人之善用,不善用之異耳.」第二則講的是無用。是無功,無己.顯然怎樣才稱的上是逍遙游,是用大還是無用,沒有思想的結論, 逍遙游 說的是生的闊大情懷.
所謂逍遙,是讓心靈進入到一種自由的快樂的狀態中去,忘記難以忘記的煩惱。
若即若離,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又與這個世界保持距離,你不能完全的投入到這個世界中去,無法逃避決定著必須要置身世界之中,無可奈何又驅使你超越世界。逍遙游就是在無可奈何的命運中開展新的生命空間。心是使人真正成為人的東西,才是游的根源。莊子把無己看成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與你相對的東西,如何去消除呢?就是要去自己消除,對象自然就消除了,沒有自我,一個一無所有的世界,可以自然的優游自在。莊子與許由一樣,不想成為富有天下的人,只想在天地之間找到一個安身之地。站在儒家立場上,我們可以輕易的批評莊子缺乏對世界的擔當。缺乏宇宙內事即自己分內事的道德自覺。但是莊子的思想始終是立足於個人生命的,莊子並不反對有人可以選擇享受權利,
我們看到姑射之山,一個完全不同於世俗世界的另個世界,天子的世界是熱鬧擁擠的,但是神人的世界是獨立而冷清的,就像神人不能承受世俗的濁重一樣,俗人也難承受神人之輕,輕的感覺來自於剝離和舍棄,舍棄身體,慾望,心知,它是一種心造之境,.它自己選擇過神人的生活,與世界格格不入,如肩吾所說,當他看到的是反應的驚恐,不近人情,這樣的世界有可能嗎?是的,因為是莊子心中真實的生命,與形體無關.形體固然不能脫離世界,只能背負沉重,心卻可以輕靈,一塵不染。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所說,天世既與我相違,復架言兮焉求?於世無求,才有狂的資本,求用於世,人是無法狂的,必須在取悅人群以獲得為世所用的道德和社會資本,接輿之狂當然不是箕子之佯狂,佯狂是一種生存技巧,但是狂是一種生活態度,主要是和心靈有關。技巧是一時的,它是機心所現,態度是永恆的,是真心所顯,莊子有太多的不在意,在這樣的狀態下,退不是一種軟弱,進也不是一種勇敢。
神性的追求意味著選擇一種心靈的生活,意味著動物性的放棄,也就是形體的放棄,同樣的一個世界,對於一個神性的心和一個世俗的心而言一定是不同的,莊子享受的是一個別人不能理解的
但是同時也是沒有發現的另個世界。禪宗的和尚青原惟信說過這樣的話,老僧30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第一個是實,只是卻是虛空中的實,」實於心是礙,而虛空的實於心無得.」 《人間世》
《人間世》是內篇的第四篇,是處世哲學論。說蜜柑內處世艱難,不可不慎,從而進一步論證處人與處世之道.
彭祖們是將人作為一個自然人來思考,在這種思考下,一個人可以不在意另外的人的存在,社會的存在,他的養生,在根本意義上是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社會的關系。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下找到一個安身之地。這個安身之地並不是一個實際的物理空間。把它理解成為一種生存的態度。一個人如何理解生命,理解生命與外物的關系,這對於養生來說是最根本的,,是養心而非養形。對於莊子而言,知識無限和生命有限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知識的無限則意味著玩物或者世界之無窮無盡,當兩者相遇時,是什麼樣的態度呢〉?窮畢生之力去求知的人是危險的,因為會把人帶到一個不可捉摸的世界,「逐萬物而不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被外物牽引而時刻不得休息的人。,這種形影競走,會有結束嗎?會有,但是這種結束不該是悲劇性的,生命的結束固然意味著形影競走的結束,可是也是生存及附著在生存之上的所有意義的完結。需要另一種完結,生命延續著,體現出新的意義。這種結束就是老子所說的「知止不殆」的知止,心是有止境的,該給知識化一個界限,從而認真的思考知識和生命的關系,知識是為了生命而存在,而非相反。儒家而言,仁義和禮樂,道德,秩序,始終是思考的核心,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都在宣示著道德相對於生命而言的優先價值,善惡是非等的區分以及相應的實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莊子,在生命的主題之下,道德註定要成為次要的東西,道德是捉摸不定的生命卻是唯一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表面上看是有善惡之分,但是不在於善惡,要緊的事「無近名和無近刑都是關乎生命的。刑當然是對於生命的傷害,名又何嘗不是呢?於是我們看到的是道德在生命面前的退場,至少是退卻,。
《養生主》
莊子所嚮往的是一種全生,養親,保身和盡年。對於任何一個對象,中空才有你迴旋的餘地,你要去面對充實的地方,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面對生存的社會,並不是無事可做,聽之任之,可以尋找生活的縫隙,在其中遊走,在夾縫里求生存,。
在《養生主》中,我們看到兩種解,一種是庖丁解牛,使解物,另一種是帝之懸解,解心,解總是針對這某些要解的東西,就是結。解牛的結是游刃其中,解心則是要祛除心中的結,比如死亡,原本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本不必要便顯得太多悲哀,但是當大家哭得時候,那種對生的執著,就成為了結,橫亘在胸,解的辦法就是經由對物理的透徹了解,達到安而處治的態度,無論是物,解心,仍然可以歸結到「緣督以為經「上來,這五個字卻是《養生主》的核心,養生的真諦在於,在復雜的擁擠的世界上發現空隙,然後游於其中,盡其天年,但是要找到縫隙,心首先要是虛的,不能為功名利祿所充滿。以虛的心來面對世界,這個世界才能會向你敞開,從而在世界中自由遨遊。
但是這不等於說你可以追求永生。莊子不追求永恆的,知道永恆的只是宇宙大化,而不是個體的生命,有生便有死,而死又是另一個生。《養生主》最後一句在於」薪有窮火無盡,見得知有涯而生無涯。「人生如白駒過隙,而一個是珍惜,另一個是不必太多的執著,不是像神仙家對生命的重現,對長生的形體的追求,而是對一個自由的心得擁有以及形體免受傷害的展望。這才是真正的達觀,是超越了道德,生死,超越了形體,從而養生,是要與宇宙尋找與心靈上的合一,從而超然物外,游於萬物四海之間,超脫世俗。

5、養生主讀後感,急需

trgffd

6、食品+保健品=清調補節食養生讀後感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么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於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范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環境保護,不環境污染,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了一想這彼此之間的關系,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 「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 《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7、中醫養生學的讀書筆記 1500字左右,急,收到可追送100分

我寫過一篇300字的,發到你郵箱,你可以自己刪減一下。

與關於養生書籍讀後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