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唐太宗休養生息

唐太宗休養生息

發布時間:2020-10-22 20:38:09

1、唐太宗善於納諫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共同目的是( ) A.防止國家分裂 B.休養生息 C.發展經

D

2、解釋唐太宗休養生息政策

恢復並鼓勵生產,降低或減免賦稅,減少不幹擾百姓生產生活,使人口增加,開墾荒田.使得生產力得到恢復.跟漢朝的無為而治大體相同.

3、唐太宗的豐功偉績

第一,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二,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宰相的人數比秦漢時期增多,便於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時期加強了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系,加強對西北等地區的管轄,另外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
第四,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這既是「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內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等能臣。
第五: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6]

4、唐太宗統治期間取得什麼樣成就

「貞觀之治」
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
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5、唐太宗和唐高宗,誰的功業成就更大呢?

唐太宗與唐高宗相比,如果論功業成就,當然是唐太宗明顯要高於唐高宗,唐高宗作為守成者,雖然能夠兢兢業業但能力有限。而且讓皇後武則天差點把李家的江山弄沒了,好在最後又收了回來,否則唐太宗在地下也饒不過唐高宗。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在位23年,他的功績如果從史料上看,說豐功偉績也毫不為過。

大唐王朝的建立,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都是他率軍消滅的,李淵起兵也是他軟硬兼施促成的,所以他是大唐的第一主角,後來殺兄弒弟,逼老爹退位,成為了一代君王。

李世民登基後做出的成績,是非常顯赫的。他吸取了隋朝的經驗教訓,施行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極力減輕人民負擔,他的口頭禪是“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十分重視人才選拔、培養,增加科舉科目,擴大應試范圍和人數,以吸收更多的人才。而正是這些選拔出來的人才,為當時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法制建設方面,唐太宗疏刑緩法,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體現。在貞觀三年,全國的死刑犯只有29人。貞觀七年,他把全國的390名死囚全部暫時放回家過春節。到第二年九月初九秋決前,這390人都如約回歸,一個不少等候處斬,。唐太宗大為感動,全部特赦,一人沒殺。

大力平定邊疆,唐太宗先後平定了突厥、薛延陀、回紇、高昌、吐谷渾等外族侵略,使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其他如外交、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唐太宗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是長孫皇後的嫡生第三子,因為上面的兩個哥哥,一個因圖謀政變被廢,一個唐太宗怕引起動亂未立,這才能輪到李治當了皇上。

李治性格溫和,但才能有限,他繼位以後嚴格遵守唐太宗的遺訓,重用太宗留下的重臣,繼續採取太宗的治國路線,所以在前期還是頗有作為的。

李治對治理國家也非常用心,堅持每天上朝處理國家大事,這是太宗都沒有做到的,他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功績,但因為本人溫和謹慎,在當了皇帝後倒也延續著太宗時期的經濟繁榮勢頭,政權穩定,國泰民安。

但在立武則天為皇後之後,性格平和的李治被強勢的武則天全面壓制,特別是患病後,皇權基本被武則天把持。李治死後七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但好在李治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又從老娘手中奪回了皇位,延續了大唐王朝。

唐太宗在位時,虛懷納諫,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萬國來朝,一派民富國強景色,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他是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的政治家,別說他兒子唐高宗李治,就是後世頗有作為的明君聖帝,也少有與唐太宗相提並論的,他所創造的輝煌,也真不是唐高宗李治所能相比的。

6、為了休養生息,唐太宗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祟簡,節省開支;另一方面又積極地推行輕搖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農民得以逐步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他全面推行、推廣均田制,招撫失去逃亡的農民,給他們土地,鼓勵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為解決耕地不足的問題,他一再縮減苑囿佔地面積,以增加農民耕地。由於均田製得到貫徹、推行,貞觀年間的農民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為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碰到自然災害,李世民還下令減免租賦,同時還大力倡導興修水利,以增強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7、李世民什麼時候登基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內皇帝,傑出的政容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
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8、李世民是因為什麼而患病的?李世民最後是怎麼死的?

可惜的是,他那一代的英雄唐太宗只活到了51歲。你知道,唐太宗在功夫上曾經是如此的強大... ... 以至於四一會像天可汗一樣向他俯首稱臣。唐太宗,一個軍人,一個戰士,理應長壽。你都50多歲了,為什麼還要去墓地?有三個原因: 第一,唐太宗晚年在戰爭中,到處殺人,浪費自己的身體; 第二,他是一個迷信的煉金術士,服用長生不老葯自殺; 第三,他迷戀女人,他衰老的身體使他更加虛弱。唐太宗英年早逝是由三個因素共同導致的。以下逐一解釋,所用材料來自官方歷史,也來自意義。我們在這里不是為了做科學,說的東西行,想來的讀者不要怪我的材料是飛仙吧。第一,他們會發動戰爭,殺光所有人。人的慾望真是一個無底洞,龍王樹,還有更多的慾望。後唐太宗坐在世上,千里江山依然不甘,也在思考如何佔領一個更大的國度。所以在他晚年的北上探險中,也很忙也很開心。一會兒是雪燕拓,一會兒又是高麗。尤其是對東北部的高麗州的進攻,數百萬軍隊的集結,大量物資的浪費,大量軍隊的損失,幾次戰役都很成功。真是浪費金錢和生命。最後,在戰爭的情況下,唐太宗回到了家鄉。當我在定州的時候,我得了癰。喜歡讀古代歷史書的人都知道,背上的傷口並不罕見。現在,這對皮膚科醫生和外科醫生來說很容易做到,但在古代,這是一種致命的疾病。因為古代醫學並不知道抗感染,對於癰所產生的細菌感染及其他並發症也沒有清楚的認識,所以往往大炮後面有一個癤子的生命記錄。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唐太宗所謂的癰病其實是被高麗箭射傷的為了穩定軍隊的心智為了掩蓋人們剛才編造的謊言。簡而言之,唐太宗對高麗的遠征傷害了他的身體,而他晚年的多年戰斗使他的傷勢更加嚴重。第二,迷信煉金術士,吃葯,傷害身體。沒有人不怕死。老年人更害怕死亡,因為死亡對他們的威脅更加迫切。所以,偉大的皇帝,一旦長生不老的誘惑,是絕對不可抗拒的。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唐太宗也不例外。有趣的是,唐太宗相信一個外國和尚。真是個能背誦經文的外國和尚!這個和尚是誰?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五十歲那年,藤次庫不再屈服,唐朝派王玄策將軍進攻藤次庫,活捉藤次庫王順回長安。還有來自福島的國王手下。唐太宗發現天極國王阿羅納順身邊有一個老和尚。唐太宗走到他面前,問他幾歲了。那個老人聲稱自己有200歲!然後古老的江湖開始出現一個孟垂,他說他一直相信道教,得到道教元老老子真正的教誨,煉金術作為誘餌,所以長壽。唐太宗聽說老子教會了他,欣喜若狂。因為大吾姓李,唐太宗的家族一直在吹噓自己是老子的後裔。還有傳言說唐高祖建國後,羊角山上有個穿白衣的老人。

老人讓人們給唐朝的皇帝送信。別忘了你的祖先!大家都說白衣老人是道士老子!唐太宗聽從了和尚的建議,開始服用大師為他製作的長生不老葯。讓我們搞清楚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還是唐太宗他們都不能服用不起作用的葯丸或者他們不能每天服用。事實是,這些所謂的長生不老葯效果很快!在他晚年,唐太宗非常好色,常常後悔自己沒有精力去“全身心投入”.現在有了長生不老葯那老天爺的貢獻後,居然精神異常興奮,精力異常旺盛,真正實現了一夜七郎的夢想。所以我們可以從記載中看出,他晚年去過翠微宮和玉華宮,這表明他是去休養生息的,但實際上他沉溺於放盪

9、唐太宗簡介及在位的主要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2]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10、李世民死的遺書內容

遺詔內容:

夫天命之重,綠錯奉其圖書;天子之尊,赤縣先其司牧。而功兼造化,橋山之樹已陰;業致昇平,蒼梧之駕方遠。至於平寇亂,安黎元,灑洪災,攘大患,黃帝之五十三戰,商湯之二十七征,以此申威,曾何足算。
昔者亂階斯永,禍鍾隋季,罄宇凝氛,曀昏辰象,綿區作梗,搖盪江河。朕拂衣於舞象之年,抽劍於斬蛇之地。雖復妖千王莽,戮首軘車;凶百蚩尤,釁屍軍鼓。垂文暢於炎野,餘勇澄於斗極。前王不辟之土,悉請衣冠;前史不載之鄉,並為州縣。再維地軸,更張乾絡。禮義溢於寰瀛,菽粟同於水火。破舟船於靈沼,收干戈於武庫。辛李衛霍之將,咸分土宇;縉紳廊廟之材,共垂帶綬。至於比屋黎元,關河遺老,或贏金帛,或齋倉儲:朕於天下士大夫,可謂無負矣;朕於天下蒼生,可謂安養矣。自櫛風沐雨,遂成弭沴,憂勞庶政,更起沈痾。況乃漢苦周勤,禹胼堯臘,以矜百姓之所致也。道存物往,人理同歸,掩乎元泉,夫亦何恨矣。
皇太子治,大孝通神,自天生德,累經監撫,熟達機務。凡厥百僚,群公卿士,送往事居,無違朕意。屬纊之後,七日便殯。宗社存焉,不可無主,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漢舊制,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尋常閑務,任之有司。文武官人,三品已上,並三日朝晡哭臨,十五舉音,事畢便出。四品已下,臨於朝堂,其殿中當臨者,非朝夕臨,無得擅哭。諸王為都督刺史任者,並來奔喪。濮王、萊五,不在來限。其方鎮岳牧,在任官人,各於任所,舉哀三日。其服紀輕重,宜依漢制,以日易月。園陵制度,務從儉約。昔者霸陵不掘,則朕意焉。遼東行事並停。太原元從人見在者,各賜勛官一級。諸營作土木之功,並宜停斷。
人物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與唐太宗休養生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