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國休養生息

中國休養生息

發布時間:2020-10-22 19:34:37

1、感覺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很低調,和西漢王朝休養生息一樣

中國更像是一二戰時的美國。兩邊不得罪,悶聲發大財。美國,歐內盟到處去掃盪,掃容盪過後就是中國工人上場。到處去建公路,發電站等基礎設施。然後讓當局拿礦場,石油,木材來換。烏克蘭賣中國10萬公頃的土地,買了澳洲礦,棉花,拿下了東非大裂谷的石油開采權。然後向世界各國賣各種中高低端的產品。只要不阻止我賺錢,我就不打擾你們。

2、中國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的政策

縱觀歷代中央政府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式1.羈縻與懷柔2.行政管理與軍事部署3.從和親到聯姻4.經濟開發。
秦漢在在少數民族邊疆地區因俗制俗,保留歸附的邊疆民族首領的王、長稱號,並在法律中給予優待,並委任官職協助中央加強對地方事務的管理。秦漢在中央機構中設置典客、大鴻臚、大行令等官職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在地方上設立地方機構進行管轄,如建立州郡縣、屬國、都護府等。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發生沖突時往往先採取和親或聯姻的方式解決矛盾,如漢朝多次和匈奴和親,再用適當軍事手段維護中央集權,如秦蒙恬北擊匈奴,漢武帝多次抗擊匈奴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時期,大體對於邊疆的管理與秦漢方式相近,採取設置地方機構、羈縻懷柔等政策統轄地方。
隋唐時期對於邊疆的管轄主要採取羈縻懷柔政策,在突厥、回紇、黨項等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設置羈縻州縣,設置羈縻都護府如北庭、高昌等。隋唐多採用冊封方式,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雲南王。唐代與吐蕃多次和親,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金城公主下嫁尺帶珠丹。隋唐與邊疆少數民族也發生過多次戰爭,如唐太宗時與突厥交戰,唐中後期與吐蕃交戰等。隋唐代重視對於邊疆少數民族的經濟開發。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也是大分裂民族融合時期。宋代積貧積弱,沒有形成大一統的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並立,談不上管轄。元代為大一統王朝,元代對於少數民族的地區採用征戰手段後往往建立地方行政組織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並且元代加強了對西藏、新疆、台灣的管理,中央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務,並在台灣設置澎湖巡檢司。
明清時期對於邊疆的管理,明代開始改土歸流雍正年間規模擴大,改土官制為流官制;設立都司於衛所加強對於邊疆的管轄;清代採取盟旗制聯蒙制漢與蒙古世代和親聯姻;清代設立伊犁將軍轄區、烏里雅蘇台將軍轄區、盛京將軍轄區、吉林將軍轄區、黑龍江將軍轄區加強對於邊疆的管轄;派遣駐藏大臣和設立金瓶掣簽制度統轄西藏,收復台灣建立台灣省。加強對於邊疆的開發,如屯田新疆。

3、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孟憲實在《百家講壇》作了「太宗繼位」「魏徵進諫」「以民為本」等系列講座。由此推知

B

4、中國古代史簡答題 西漢初年休養生息的背景,內容,意義

背景:1、西漢處於處於長期戰爭之後,社會十分貧困。2、劉邦及其功臣們都參加過秦末農民戰百爭,親眼看到農民戰爭推翻秦朝統治的偉大力量,吸取了秦亡的教訓。
內容:1高祖劉邦,採取陸賈的建議,實行寬舒的政策,讓農民有時間從事農業生產。措施有: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逃亡的人回家恢復田宅;釋放賣身為奴的人為自由人度;減輕田租,十五稅一。2高祖以後幾代皇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遵守蕭何制定的章程,注意讓農民有生產時間。3文帝、景帝時,重視農業。獎勵努力種田的人,兩次減輕田租,提倡節儉版,減輕刑罰。史稱「文景之治」。
作用:休養生息政策推行六、七十年,農民在比較安定的環境中生活和生產權。人口增殖了,社會經濟發展了,國家也富強了。
這題的中心點是,休養生息政策促進社會生產發展,是進步的。

5、公元前1世紀,羅馬和中國各處於什麼時期

這個時期處於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末期向羅馬帝國(公園前27年開始)過度的時期。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結束了,古羅馬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

(公元前1世紀,歐洲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身穿一身絲袍出現在羅馬大劇院,轟動一時。後來,身著中國錦衣綉服,成為羅馬上層社會的風尚。
後來東漢時期,公元166年,羅馬皇帝的使節在越南日南登陸後,前往洛陽進謁漢桓帝,隨身帶有象牙、犀角、玳瑁等珍貴禮品。這樣,中國與羅馬兩國「始乃一通焉」。)

公元前1 世紀時中國處於西漢。這100年間,先後有漢武帝劉徹 -- 漢昭帝劉弗陵 -- 漢廢帝劉賀 -- 漢宣帝劉詢 -- 漢元帝劉奭;漢哀帝劉欣 -- 漢平帝劉衎在位。 中國封建大一統王朝正經歷五朝治世,生產力得到發展,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國家。

西漢(前202年—8年12月 )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史稱西漢,定都長安。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

6、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經濟政策是( ) A.重商主義 B.休養生息 C.重農抑商 D.官營商

C

7、中國的各個朝代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排

夏朝約前2029年-約前1559年;

商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

西漢前202年-8年;

新朝8年-23年;

玄漢23年-25年;

東漢25年-220年;

三國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6年;

蜀漢221年-263年;

孫吳222年-280年;

西晉266年-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

十六國304年43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劉宋420年-479年南齊479年-502年;

南梁502年-557年;

南陳557年-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

北魏386年-534年;

東魏534年-550年北齊550年-577年西魏535年-557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唐朝「中後期」705年-907年;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

後唐923年-936年;

後晉936年-947年;

後漢947年-951年;

後周951年-960年;

十國891年-979年;

南吳902年-937年;

南唐937年-975年;

前蜀907年-925年;

後蜀933年-966年;

南漢917年-971年;

南楚896年-951年;

吳越907年-978年;

閩國909年-945年;

荊南924年-963年;

北漢951年-9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遼朝916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清朝1644年-1911年。

(7)中國休養生息擴展資料:

例舉介紹:

1、夏朝

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2、漢朝

漢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

漢武帝即位後開辟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3、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開創了「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治世局面,為盛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705年,神龍革命之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

中後期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漸振。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8、中國古代農民起義有成功的嗎

如果以推翻就政權,建立新王朝為標准,真正從白手起家到封建帝王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

1、劉邦:

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釋放刑徒,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

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滅亡秦朝。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收買人心。鴻門宴之後,受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敗屢戰。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積極整合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擊殺西楚霸王項羽,贏得楚漢之爭,統一天下。即位於定陶汜水之陽,後來定都長安,建立西漢。

陸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建章立制,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統治秩序。

安撫人民生活,奠定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外和親匈奴,開放邊境關市,積極緩和漢匈關系。

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毛主席評價劉邦「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

2、朱元璋: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

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8)中國休養生息擴展資料:

1、秦末農民起義

劉邦開始是沛縣的一個無賴,後來當上了小吏。之後,陳涉、吳廣起義,劉邦壓著一群沛縣的囚徒去咸陽,結果囚徒們都開始逃走,劉邦看到事態難以控制,就請囚徒們喝酒,說自己也不幹了,甘願和他們一起落草,有幾十個人願意跟著劉邦,這群人就去了芒碭山當山大王。

後來,蕭何、曹參勸說沛縣縣令迎回劉邦,以爭取好的態度,別被起義軍殺死。沛縣縣令同意,讓樊噲去找劉邦,結果等劉邦回來以後,沛縣縣令又反悔。

劉邦里應外合,殺掉了沛縣縣令,奪得了沛縣。接著劉邦又拿下了臨近的豐縣。豐沛集團,成了以後劉邦成功的基石。主要包括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盧綰、周勃、灌嬰等人。

拿下豐縣以後,本來劉邦想大有作為,結果替劉邦守豐縣的雍齒叛亂,投降了魏豹。劉邦三打豐縣失利,為了奪得豐縣,劉邦投靠了勢力較大的項梁。項梁很欣賞劉邦,給了他五千軍隊,劉邦順利的打敗了雍齒,奪回了豐縣。

之後,楚國在項梁的領導下,取得了較大的勝利。不過,後來項梁被章邯擊敗戰死。他尊奉的楚懷王看不上項羽,卻對劉邦頗有好感。

所以,義帝(為了區別戰國時候的楚懷王)派劉邦一路和宋義、項羽一路兩路伐秦。結果宋義不願意和章邯交戰,被項羽殺死,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章邯,也奠定了滅秦的基礎。

而劉邦一路,在張良、酈食其等人的出謀劃策下,進行的也相當順利。採取約降的辦法,一路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就打到了咸陽城下。秦軍的主力都在對抗項羽,也是劉邦進軍順利的原因之一。

而秦朝則在內亂,趙高殺了秦二世胡亥,立了秦王子嬰。子嬰登基,就做了兩件事,一是去帝號,二是殺趙高。不過,子嬰殺了趙高以後,劉邦已經兵臨城下,子嬰只好投降。

劉邦奪得咸陽以後,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及盜抵罪」。老百姓都很高興,恐怕劉邦當不了關中王。接著,項羽帶大軍來到,項羽對劉邦先入關十分氣憤,准備消滅劉邦,並打下了新豐鴻門。之後就是著名的鴻門宴,劉邦聽從蕭何的勸告,入川當漢王。

項羽分封了諸王,自稱西楚霸王。不過,這次分封引起了不少諸侯的不滿。比如齊國的實力派田榮、田橫兄弟;張耳、彭越,以及項羽的得力大將英布。當然還有沛公劉邦。

首先,田榮在齊地殺掉了項羽立的三個齊王,自稱齊王。項羽被張良迷惑,親自帶兵去平亂。田榮自知難敵項羽,就聯合張耳。

接著,劉邦乘著項羽攻打齊國的機會,拿下了三秦王,奪得了關中之地。

再來就是真正的楚漢相爭,項羽擊敗了田榮,被殺掉了田榮。等到項羽回師打劉邦,田橫又開始在齊地搗亂。劉邦則是兩路分兵,自己一路帶著諸侯共56萬大軍,進攻楚國。

被項羽3萬軍隊偷襲,劉邦戰敗。這就是彭城大戰。而另一路是韓信的軍隊,韓信帶著3萬毫無作戰經驗的,剛剛招募的民工進攻趙國,面對趙國20萬軍隊。韓信背水列陣,大破趙軍。

劉邦戰敗後,偷偷到了韓信的營里,偷走了兵符,將韓信剛得到的20萬精兵帶走,加上蕭何送來的軍隊,劉邦重整旗鼓,再次對陣項羽。

結果同樣是大敗,靠著紀信替死,和陳平的「奇計」,自己才逃出來。路上遇到兒子劉盈和女兒後來的魯陽公主,駕車的藤公夏侯嬰把他們撿起來,劉邦嫌有他們車跑得慢,就把兩孩子給扔了,藤公又撿起來,劉邦又扔,反復幾次,藤公說:「你再扔我就不走了。」劉邦才停止。

劉邦倒是想得明白,兒女沒了還能生,自己死了,大事就完了。這樣連兒女都不要的東西,要是不成事,反倒奇怪了。

此役,劉邦還丟掉了老婆後來的呂後,和親爹太公。劉邦故技重施,再次拿走了韓信30萬大軍。這是韓信約降燕國得到的。蕭何仍然給劉邦軍隊和糧草的補充。劉邦派酈食其說服田橫投降,田橫投降以後,韓信偷襲齊國,滅掉了齊國。

劉邦這次頗為氣餒,想封六國子弟對抗項羽。張良、陳平勸劉邦不要這么做,要封,封三個人,即韓信、英布、彭越。劉邦聽從,果然聯合了英布和彭越,在項羽的後方搗亂。

劉邦乘機再次向項羽進攻。項羽打彭越,劉邦節節取勝。項羽回師以後,要蒸了太公,威脅劉邦。劉邦說了千古名言:「你我在楚懷王那裡約為兄弟,(這件事不見任何史料,且劉邦比項羽大27歲……)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給了來點湯。」

這話說的雖然沒有人性,但是還是可以認為是危機公關的一種辦法。由於項伯的勸告,項羽並沒有殺太公和呂後。劉邦歷數項羽的10大罪狀,項羽沒劉邦能說,就射了劉邦一箭,射中了胸口。

劉邦則高喊:「虜誤中吾指。」以安定軍心。可見劉邦的危機公關能力,真是絕無僅有。之後,劉邦撤軍,雙方以鴻溝為界。就是現在象棋上面的楚河漢界。項羽歸還太公和呂後。

劉邦想暫且休息,張良勸不要給項羽機會。劉邦傷好以後立即向項羽進攻,由於彭越和韓信沒到,又遭到了大敗。之後,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魏王,兩人就出兵幫助劉邦。韓信獻十面埋伏計,大敗項羽,使得項羽自刎烏江。自此,楚漢相爭結束。

最後,劉邦當了皇帝,對異姓王頗為不滿,改封韓信楚王,再來偽游雲夢奪了韓信兵權,封為淮陰侯。後來韓信疑似謀反被處死。接下來彭越、英布相繼造反,被劉邦擊敗。再來劉邦逼反了韓王信和盧綰,兩人前後投奔了匈奴。

劉邦起義,主要靠著豐沛集團,而韓信的帶兵能力、張良的謀略以及陳平的奇計,彌補了豐沛集團的不足,使得劉邦最終建立了漢朝。其他功臣還有:隨和、陸賈、婁敬、叔孫通、王陵等等。

2、元末農民起義

元末農民起義又元末民變、元末農民戰爭,是十四世紀中葉爆發的一次農民階級的反封建斗爭。這次農民戰爭規模之大、歷時之久是空前。

元末吏治腐敗,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貴族搶占土地,而中原連年災荒,更使得百姓破產流亡,無計為生。

當時,黃河泛濫,給沿河中下游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在這些災民中普遍流行著一個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征發15萬人修治黃河,並派兵2萬沿河鎮壓。監督修河的官吏貪污作弊,剋扣民工「食錢」,致使民工挨餓受凍,群情激憤。北方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教友劉福通等便決定抓住這一時機,發動起義,義軍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

韓山童以白蓮教主的身份宣稱:「明王出世」即「彌勒佛下生」,只要明王出世、彌勒下生,人民就可以翻身,這樣有力地吸引了廣大農民。

元朝趕忙下令改變一切歧視漢人的政策,利用仇視紅巾軍的漢族地主勢力來鎮壓紅巾軍。與此同時,南方紅巾軍內部又因矛盾而互相仇殺,勢力大大削弱。

隨著局面惡化,紅巾軍處於元軍包圍之中,至正十九年(1359年),汴梁城破,韓林兒突圍出走,劉福通壯烈犧牲,中原地區的紅巾軍政權結束了,紅巾軍起義至此也接近尾聲。

朱元璋趁元軍疲於對付北方紅巾軍,無暇南顧之機,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從而削平群雄統一了江南,為北上滅元奠定了厚實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基礎。

與中國休養生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