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潮汕有什麼特產?
汕頭有悠久文化傳統,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文化積淀深厚,地方特色濃郁。獨具韻味的地方戲曲――潮劇和古樸典雅的潮州音樂,成為鄉情鄉誼的重要載體,牽動著海內外潮人的情思;以清淡巧雅馳名於世的潮州菜、潮州小食香飄四海令人回味;被尊為「中國茶道」的潮汕功夫茶更是蜚聲四海;巧奪天工的潮汕陶瓷、抽紗、潮綉、金漆木雕等工藝美術品遠銷世界各地。
潮汕特色物產
傳統工藝:陶瓷、潮綉、石雕、嵌瓷、抽紗、金漆木雕
特色食品:西天巷蚝烙、老媽宮粽球、達濠米潤、月浦獅頭鵝、貴嶼?U餅、南澳宅魷、魚丸、牛肉丸、鳳凰單叢茶
◆潮汕風味菜—果菜腌製品,極具地方風味特色
◇橄欖菜、甜菜心、脆羅卜、鹹菜、貢菜、香菜、酸甜醋姜、 井都菜脯、 南姜白貢腐、黑橄欖、冬菜、橄欖糝、咸梅、油橄欖。
◆潮汕涼果蜜餞—地方名牌,傳統涼果,蜚聲南洋諸島
◇黃金李、九制陳皮、佛手老香黃、饒平山楂糕、蜜餞橄欖、黃梅、油甘、柚皮、柿子、柑餅、甘草橄欖、油甘、芒果、楊桃、楊梅、五味姜、化皮欖、黃皮鼓、話梅、西梅、相思梅、水晶梅、杏梅。
◆糖果餅干—潮汕名產,選料上乘,製作考究
◇潮汕朥餅、潮州老婆餅、仙城束砂、豬油糖、達濠米潤、蘇南麻(豆)薄酥 、沙浦酥糖、普寧南糖、澄海朥糕、貴嶼朥餅、棉湖瓜丁、潮州姑蘇香腐 、花生酥 、蛋黃酥。
◆食品罐頭—肉質細嫩,香醇可口
◇潮州鰻魚、豆鼓銀鯽、咸帶魚、咸鰻魚、咸槍魚、梭子蟹肉罐頭。
◆調味粉類—佐料極品
◇魚露、醬油、紅豉油、沙茶醬、花生醬、芝蔴醬、五香粉、八角粉、普寧豆醬、潮汕芥末、甜醬油、榕江味精、豆鼓、三滲醬。
◆潮汕臘味肉脯—傳統製作,色香味美
◇肉脯、豬肉脯、牛肉脯、雞肉鬆、熏臘肉、臘腸、肉鬆、魚松。
2、潮汕有什麼好的特產呢,要乾的,能放久的,
潮州菜源於潮州,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潮州菜可追溯到漢。盛唐之後,受中原烹飪技藝的影響,發展很快。唐代韓愈臨潮時,對潮菜美味贊嘆說: 「……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至明末清初,潮州菜進入鼎盛時期,潮州城內名店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近代,由於潮籍海外華僑的往來,潮州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質量精益求精。時至今日,潮州菜已經發展成為獨具嶺南文化特色、馳名海內外的我國名菜之一。
潮汕小吃,品種繁多,香味可口,讓人嘗試以後絕對想再嘗。信手拈來就有西天巷蚝烙、貢咕鵝肉、老姐豬腳飯、老媽宮粽球、朥糕,以及各類粿品、甜品。
潮州打冷,主要是各類鹵水,腌制河鮮等具有潮州飲食特色的冷盤。
潮州功夫茶,中國的茶道。
粿文化,糜文化,也是潮汕飲食的一大特色。
3、潮汕有何特產和特長?
潮汕風味菜(果菜腌製品,極具地方風味特色)、糖果餅干(潮汕名產,選料上乘,製作考究)、
—食品罐頭(肉質細嫩,香醇可口)、潮汕臘味肉脯(傳統製作,色香味美)、
—潮汕涼果蜜餞(地方名牌,傳統涼果,蜚聲南洋諸島)、調味粉類(佐料極品)
4、廣東潮汕有什麼特產
1、廣東潮汕的特產分食品和非食品,食品有老媽宮粽球、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新興街炒糕稞。非食品類的有潮綉和潮汕抽紗和。
2、汕頭老媽宮粽球是一種很特別的粽子,它藉助媽祖信仰的靈光,由一種普通節食,變成一種適宜四時享用的不普通食物.在1920年前後,一位叫張強德的開始在老媽宮附近擺攤賣粽球.其製作非常講究;選料精細(選用顆粒飽滿的糯米),創意獨特(有甜咸雙拼料餡),不惜工本(咸料餡有香菇.蝦米.臘腸.方魚末.蓮子.栗子和經腌制的南乳鬃頭肉),過去店裡還懸掛一塊寫著」食定正知」的橫匾,後來演繹成一句在社會上流傳廣泛的俗語;」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過去潮汕人每逢行船出洋都要前來祭拜媽祖,祈求保佑平安.在老媽宮門口,會順手買幾個粽球作供品,祭拜後一路上幔幔將它們吃了,又好吃又耐飢。
3、西天巷蚝烙,蚝烙為潮汕傳統食品,市場炒賣或家庭膳食均極普遍.1930年前後,楊二首先在昇平路西天巷口營業,後來又有胡錦興,姚老四等人相繼在附近繼續專賣.為了生意竟爭,他們各自設法提高烹制技術和質量,形成了馳名海內外的西天巷蚝烙.蚝烙以鮮蚝(學名牡蠣)為主料,以鬃頭肉煎成的豬油.上等雪粉.鮮鴨蛋為配料,辣椒醬.上等魚露.蔥粒等為調料.用料專選達濠蚝仔.雪粉.蔥粒拌勻下平底鍋(俗稱煎鼎),用旺火厚箐腸部的脂肪烙煎,淋上蛋漿,並配入適量上等魚露.辣椒醬.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品嘗時放上洗凈切碎的芫荽和配上上等魚露為作料.具有外酥里嫩,香脆鮮美的特點.
4、福合埕牛肉丸,福合埕,原來是老市區的一個地名,在20世紀60年代,這里以煤鋪腳陳氏的牛肉丸店為代表的」福合埕牛肉丸」就已遠近聞名.牛肉丸,首先要把選好的牛肉去膜,切成厚片,再置肉片於大木板上,用木槌邊捶邊翻動,用荔枝木槌最好,捶肉用力必須均勻快幔適度,肉漿以用手抓起放下,肉不黏手為度,非常費工夫.
5、新興街炒糕稞,早在20世紀40年代,炒糕稞烹制行家徐春松便在汕頭市新興街茂成號專營聞名,號稱老徐炒稞.用優質白米漿加工蒸熟,用豬油.白糖.鮮蝦.豬肝.瘦肉.鮮蚝等配料,再加上沙茶辣醬.味精.魚露.雪粉水.上湯炒勻注重火候,色澤金黃鮮艷,香味飄溢.
6、潮綉與粵綉與蘇綉、湘綉、蜀綉合稱中國四大舌綉。潮汕刺綉屬粵綉范圍.在海內外素享盛譽。據史籍記載,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潮汕已有刺綉工藝,經過歷代沿革,逐步形成獨特風格。潮綉主要特點是構圖嚴謹,疏密得體,針法繁多,色彩豐富,莊重渾厚,最突出的是托地墊高,利用金、銀線鑲嵌,形似浮雕,質感強烈,這就是著名的「釘金墊浮」。此外還有絨綉、金絨混合綉、紗綉,珠綉等。
7、潮汕抽紗以亞麻布、薴麻布、玻璃紗、化纖織物和彩色綉線為原料,採用抽綉,鉤織、刺綉等工藝,製成精美的裝飾性日用品,品種繁多,行銷五大洲loo多個國家和地區。潮汕抽紗有服裝、檯布、枕套、被套、床罩、手帕、窗簾、盤墊等,圖案以花卉為主,清新雅緻。
5、誰知道潮汕最著名的特產是什麼??
鱟果,豬腸脹糯米,豬肉丸,魚肉丸,牛肉丸,包心丸,豆仁板,糖庫,咸魚,米潤,蚝烙,炒稞仔
◆潮汕風味菜—果菜腌製品,極具地方風味特色
◇橄欖菜、甜菜心、脆羅卜、鹹菜、貢菜、香菜、酸甜醋姜、 井都菜脯、 南姜白貢腐、黑橄欖、冬菜、橄欖糝、咸梅、油橄欖。
◆潮汕涼果蜜餞—地方名牌,傳統涼果,蜚聲南洋諸島
◇黃金李、九制陳皮、佛手老香黃、饒平山楂糕、蜜餞橄欖、黃梅、油甘、柚皮、柿子、柑餅、甘草橄欖、油甘、芒果、楊桃、楊梅、五味姜、化皮欖、黃皮鼓、話梅、西梅、相思梅、水晶梅、杏梅。
◆糖果餅干—潮汕名產,選料上乘,製作考究
◇潮汕朥餅、潮州老婆餅、仙城束砂、豬油糖、達濠米潤、蘇南麻(豆)薄酥 、沙浦酥糖、普寧南糖、澄海朥糕、貴嶼朥餅、棉湖瓜丁、潮州姑蘇香腐 、花生酥 、蛋黃酥。
◆食品罐頭—肉質細嫩,香醇可口
◇潮州鰻魚、豆鼓銀鯽、咸帶魚、咸鰻魚、咸槍魚、梭子蟹肉罐頭。
◆調味粉類—佐料極品
◇魚露、醬油、紅豉油、沙茶醬、花生醬、芝蔴醬、五香粉、八角粉、普寧豆醬、潮汕芥末、甜醬油、榕江味精、豆鼓、三滲醬。
◆潮汕臘味肉脯—傳統製作,色香味美
◇肉脯、豬肉脯、牛肉脯、雞肉鬆、熏臘肉、臘腸、肉鬆、魚松
粿汁 芝麻杏仁糊 軟糕 無米粿
6、潮汕古溪特產是什麼
◆潮汕風味菜—果菜腌製品,極具地方風味特色
◇橄欖菜、甜菜心、脆羅卜、鹹菜、貢內菜、香菜、酸甜容醋姜、 井都菜脯、 南姜白貢腐、黑橄欖、冬菜、橄欖糝、咸梅、油橄欖。
◆潮汕涼果蜜餞—地方名牌,傳統涼果,蜚聲南洋諸島
◇黃金李、九制陳皮、佛手老香黃、饒平山楂糕、蜜餞橄欖、黃梅、油甘、柚皮、柿子、柑餅、甘草橄欖、油甘、芒果、楊桃、楊梅、五味姜、化皮欖、黃皮鼓、話梅、西梅、相思梅、水晶梅、杏梅。
◆糖果餅干—潮汕名產,選料上乘,製作考究
◇潮汕朥餅、潮州老婆餅、仙城束砂、豬油糖、達濠米潤、蘇南麻(豆)薄酥 、沙浦酥糖、普寧南糖、澄海朥糕、貴嶼朥餅、棉湖瓜丁、潮州姑蘇香腐 、花生酥 、蛋黃酥。
◆食品罐頭—肉質細嫩,香醇可口
◇潮州鰻魚、豆鼓銀鯽、咸帶魚、咸鰻魚、咸槍魚、梭子蟹肉罐頭。
◆調味粉類—佐料極品
◇魚露、醬油、紅豉油、沙茶醬、花生醬、芝蔴醬、五香粉、八角粉、普寧豆醬、潮汕芥末、甜醬油、榕江味精、豆鼓、三滲醬。
◆潮汕臘味肉脯—傳統製作,色香味美
◇肉脯、豬肉脯、牛肉脯、雞肉鬆、熏臘肉、臘腸、肉鬆、魚松。
7、潮汕有什麼特產?
1)
汕頭有悠久文化傳統,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文化積淀深厚,地方特色濃郁。獨具韻味的地方戲曲――潮劇和古樸典雅的潮州音樂,成為鄉情鄉誼的重要載體,牽動著海內外潮人的情思;以清淡巧雅馳名於世的潮州菜、潮州小食香飄四海令人回味;被尊為「中國茶道」的潮汕功夫茶更是蜚聲四海;巧奪天工的潮汕陶瓷、抽紗、潮綉、金漆木雕等工藝美術品遠銷世界各地。
潮汕特色物產
傳統工藝:陶瓷、潮綉、石雕、嵌瓷、抽紗、金漆木雕
特色食品:西天巷蚝烙、老媽宮粽球、達濠米潤、月浦獅頭鵝、貴嶼?U餅、南澳宅魷、魚丸、牛肉丸、鳳凰單叢茶
(2)
◆潮汕風味菜—果菜腌製品,極具地方風味特色
◇橄欖菜、甜菜心、脆羅卜、鹹菜、貢菜、香菜、酸甜醋姜、 井都菜脯、 南姜白貢腐、黑橄欖、冬菜、橄欖糝、咸梅、油橄欖。
◆潮汕涼果蜜餞—地方名牌,傳統涼果,蜚聲南洋諸島
◇黃金李、九制陳皮、佛手老香黃、饒平山楂糕、蜜餞橄欖、黃梅、油甘、柚皮、柿子、柑餅、甘草橄欖、油甘、芒果、楊桃、楊梅、五味姜、化皮欖、黃皮鼓、話梅、西梅、相思梅、水晶梅、杏梅。
◆糖果餅干—潮汕名產,選料上乘,製作考究
◇潮汕朥餅、潮州老婆餅、仙城束砂、豬油糖、達濠米潤、蘇南麻(豆)薄酥 、沙浦酥糖、普寧南糖、澄海朥糕、貴嶼朥餅、棉湖瓜丁、潮州姑蘇香腐 、花生酥 、蛋黃酥。
◆食品罐頭—肉質細嫩,香醇可口
◇潮州鰻魚、豆鼓銀鯽、咸帶魚、咸鰻魚、咸槍魚、梭子蟹肉罐頭。
◆調味粉類—佐料極品
◇魚露、醬油、紅豉油、沙茶醬、花生醬、芝蔴醬、五香粉、八角粉、普寧豆醬、潮汕芥末、甜醬油、榕江味精、豆鼓、三滲醬。
◆潮汕臘味肉脯—傳統製作,色香味美
◇肉脯、豬肉脯、牛肉脯、雞肉鬆、熏臘肉、臘腸、肉鬆、魚松。
8、潮汕有哪些特產呢?
潮汕朥糕
潮汕朥糕是一種風味獨特的糕點美食。朥糕群中,澄海蘇南朥糕最為出名,它又白又潤,甜而不膩,是用糯米、白砂糖、豬油和芝麻等上等原料製作的。做時先把糯米細磨成粉末兒,配上白砂糖和豬油上盤,炊蒸而成,上面再均勻地撒上密密點點的芝麻。然後,將蒸成的朥糕,切成圓的、方的、棱形的及指頭大的條條或其它各形狀,裝入造型多樣美觀的盒子或陶缽等。朥糕新鮮的時候色澤潔白,晶瑩透亮如琥珀,清香嫩滑,肥而不膩。再在朥糕上灑幾滴果子露,甜中透香,越品越甘香,爽口。
在潮汕,流傳著一則傳說:明末清初之時,明朝出了一個大叛臣,賣主求榮,投降清朝當上官。這叛臣的母親卻是個深明大義的人,十分痛恨叛國的兒子。有一天,她聽說這個兒子要來接她上京享受榮華富貴,十分生氣,便將家中遺留下來的稻米、糖、油等搬上一條小船,帶著二兒子到處漂泊。這二兒子十分孝順,為了母親順心,經常變換花樣做點心給母親吃,久而久之便發明了朥糕。
潮陽姜薯羹
冬末春初,潮陽的街頭巷尾就會現許多賣姜薯的攤檔。在這里,姜薯不是一般食品,而是幸福吉祥的象徵。
潮陽人喜歡吃薑薯,除夕圍爐時,甜姜薯必不可少。大年初一,親朋登門拜年,主人便會煮一碗姜薯羹招待。按習俗,客人可以辭卻別的招待,唯獨這碗姜薯羹非喝不可。過去,新娘過門第二天早晨,也要吃一碗婆家特製的姜薯羹。潮陽人吃薑薯很講究。有的削成薄片,放在沸水中稍煮片刻而成,湯里的姜薯片微微捲曲,吃起來清香爽滑。有的切成薯塊的,加白糖和豬油用文火慢煮而成,吃起來甜潤可口。有的把姜薯蒸熟後搗成泥,拌上糖、朥,做成桃、杏、柿等五種果品的形狀,隨時蒸吃。
芋味三絕
"芋味三絕"之芋酥,是潮汕小吃之一。頭絕是炸羊酥。它選用上等山芋,刨去芋皮,切成薄小片,晾乾後放入油鍋中炸酥,撈起後過濾去油漬,投入滾燙的白糖中。撈起冷卻,再均勻地撒上炒熟的白芝麻和切碎的芫荽便成。
芋泥是另一絕。芋泥在筵席中往往是作為最後一道菜上桌的,取其頭甜尾甜的意思。芋泥的製作方法:"將芋頭蒸熟後,碾細成泥,加上豆沙、白糖、炒熟的芝麻粒與白肉丁、煮熟的蓮子、少量的橙汁或切碎的柑餅,再蒸一蒸便成了熱乎乎而不冒煙,粘滑而不掛碗,清香甜美、油而不膩的潮汕小食。關於芋泥,人們總喜歡講這么一個故事,說的是當年林則徐受道光皇帝的委派,入粵禁煙。英、德、美、俄等駐廣州領事,設宴請吃冰淇淋,林則徐見這"洋玩藝"直冒熱氣,不敢貿然入口。老外們見其小心翼翼的樣子,便十分不禮貌地笑了起來。林則徐不動聲色。次日,林則徐按外交禮儀,設宴回敬。幾道冷盤過後,便上芋泥,一位領事以為又是冷盤,便用湯匙舀了滿滿的一勺往口裡送,結果燙得哇哇直叫。
第三絕是翻砂芋,過去是中秋節的應時食品。芋頭去表皮後,切成指狀小塊,放入油鍋中炸熟撈起。隔一會兒,再將芋塊放入油中,以除去水汽。然後用白糖加水適量,放入鍋中煮,到糖水像膠水一樣粘時,即將芋塊放入,拌勻撈起,並馬上從爐上拿開,這就成了又香又脆的翻砂芋。關於翻砂芋,也有一個頗為壯烈的故事:當年元兵攻進潮州之後,為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戶制,即三家一保,每三家養一個元番,任元番隨意到哪家睡覺。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晚上只准同元兵睡覺。百姓忍無可忍,相約在八月十五日夜將元番殺死。結果一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被斬盡殺絕。老百姓怒氣未消,又將芋頭當作元番腦袋,切成條狀,放入油中炸,撈上來後加糖,用它來拜月娘後吃掉。
魚 丸
魚丸和肉丸一樣,也是潮汕著名小吃之一。吃魚丸子之俗,相傳始於春秋戰國:楚平王喜魚,每餐無魚則飯食無味。楚平王生性殘酷,一旦不慎梗了魚骨、魚刺,就下令殺了廚師。一天,有個新廚師自忖難以倖免,就狠狠地用刀背剁魚泄憤,誰知這一剁,卻奇跡般地使魚肉與魚骨分離。新廚師就用這些無骨的魚肉泥搓成丸子給楚平王吃,竟得到楚平王的贊賞,從此廚師得以免除厄運。後來,隨著楚平王南遷,這種食俗便流傳到潮州。
潮汕民間做魚丸向來都是手工。一般比較大的魚,都能做魚丸,但是上乘的材料當首推肉質松厚的大白鰻。鰻魚洗凈上砧,斬頭去尾,切肚起皮,用牛耳刀把晶瑩的魚肉細細刮下,再鏟落陶缽,用手頻頻拍打。因此,制魚丸又叫"拍魚丸"。拍打技術是製作魚丸的關鍵,拍打動作要均勻有力,次數要多,一般拍打上千至數千下,魚丸才會爽脆。拍打完,加上適量精鹽,少許雪粉拌勻,然後抓起一把魚醬握在手心,用力把魚醬從食指與拇指箍成的小圓圈中擠出來。魚丸表面必須光滑才算拍打功夫到家。擠出來的魚丸放在清水中浸,後連同水放進鍋中,用旺火煮至70~80`C後轉為文火,直至將近水沸時撈起即成。
各類餜品
在潮汕的小吃中,有各種各樣的餜品,如香脆的韭菜餜,晶瑩的無米餜,甜蜜的豆沙餜,富有野趣的鼠曲餜等。
豆沙餜,多食於每年的農歷七月間。這時候,早稻歸倉,花生曬干,晚秧插完,於是農家主婦便用新米、新花生來製作"豆沙餜"。先將米粉和水混合後揉捏成又薄又白的皮,再用炒熟的花生仁搗爛後配以精鹽和蔥花、芝麻、肉絲等作餡兒。"豆沙餜"的形狀,由巧手的家庭主婦隨意捏造,有像一彎新月的,有像平底船的,有像玉兔、石榴的......形狀一般很小,只比火柴盒略大一點。
潮汕農村的主婦春節前多喜做鼠曲餜,且一次做很多,因為鼠曲餜不易變質,可以一直吃到元宵。鼠曲是一種野草,亦稱鼠耳草、佛耳草、米曲草、茸母等。它渾身毛絨絨,莖葉嫩小,頂端偶爾結幾個小花蕾。《本草綱目》載:"原野間甚多......莖葉柔軟,葉長寸許,白茸如鼠耳之毛,楚人呼為米曲,北方呼為茸母。可以入葯,性平、味甘,能祛痰止咳。"因而鼠曲餜實際上是一種葯物食品。
吃鼠曲餜的風俗起源很早。《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二日"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米半>,以厭時氣。"《政和本草》卷十一引作"三月三日,取鼠曲汁和蜜為粉,以壓時氣。"龍舌<米半>,鼠曲餜之名,即用鼠曲米粉末兒做的一種餅食。唐代皮日休在《躬掇野疏兼示雅什用以酬謝》詩雲:"深挑乍見牛唇液,細掐徐聞鼠耳香。"《本草綱目》引邵桂子《瓮天語》雲:"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可見以鼠麴草制餅食的風俗至南北朝已有,後代代相傳,至今潮汕風俗依然。不過,古時北方吃鼠曲餜是在清明寒食之間,潮汕卻是在春節前後,這是氣候使然。
韭菜餜軟滑鮮嫩,香濃無比。在油鍋中煎一下,味道更佳。它的製法是將開水沖進生粉攪勻成皮,韭菜、香菇、蝦米做餡。餜皮包餡捏成扁圓形,蒸15分鍾即成。
"菜包餜"是海豐梅隴墟一帶的一種時節餜品。在梅隴墟,農歷正月二十是一年中第一個盛典,墟內居民叫"開市日"。這一天,各家各戶大慶大請,大擺宴席。街道上爆竹聲聲,五綵牌樓高聳,彩旗蔽日。獅班、曲班、戲班、嗩吶班、八音班等等輪番表演,熱鬧非常。這時,女人們都在屋裡忙碌,趕制大量的"菜包餜"。當客人到來時,要請他們入座吃菜包。客人回家時,還要用一小盤菜包餜作為回禮。"菜包餜"的製作過程是:以適量的開水沖進干油粘米粉,翻搓成泥條狀,捻成圓餅形的餜坯。把"餜坯"放在左手心,右手握圓滾子(雞蛋大,用土燒制)在"餜坯"上作360度旋轉,製成薄薄的凹狀體,再由負責放菜餡的人在凹狀體中包上富有地方風味的菜,使其呈梭形,並於頭尾處捏緊,照次序排列在葦篾做的"朗<土步>"上面,排滿後放進鐵鍋,用猛火蒸熟。梅隴的兒歌唱道:"猴舂咪(一種昆蟲)咪舂猴;舂白米,做菜包;一碗食,一碗留;留在後灶頭,乞貓撞膠落(掉下),目汁流流......"
其他小食
潮汕有一誘人的風味小食,叫炒糕餜。將蒸熟的糕餜切成長5厘米、寬2厘米、厚1厘米左右的小塊,放進平煎鍋炒,加入魚露、甜醬油,把餜調勻,使其成紅色,再將爐火加熱,用豬油慢慢煎至焦赤,加入白糖、雞蛋,用鮮蚝油調勻,淋在糕餜上面炒勻後抹在一邊。把赤肉片、鮮蝦肉和嫩青菜心一起放進鍋的另一邊用豬油炒熟,加入沙茶、辣椒醬、味精、魚露,和餜一起炒勻即成。
潮俗在春分或清明,常做薄餅來祭祀先人。制薄餅時先用面加鹽調成糊狀,在平底鍋里煎成像薄膜樣的餅皮。用熟肉絲、蛋絲、豆芽或綠豆、竹筍作餡兒,炒熟後用餅皮包著。薄餅用油一炸,就是春餅。
油炸豆乾(豆腐)是普寧特產,以流沙、占隴、軍埠、燎原、大壩一帶所制為佳。普寧豆乾用大豆磨漿,加少許薯粉、石膏等原料配製蒸熟而成,方塊狀,色呈白、黃二色,每塊重50克左右。食法分為<火局>、煎、油炸三種,特別以油炸豆乾最為膾炙人口。油炸豆乾外皮焦脆,內肉仍白嫩,稱外金內銀。嘗之外皮酥脆內肉嫩滑,佐以辣椒、鹽水等調味佐料,更是風味獨特。詩人張華雲曾為之詠曰:
脆皮嫩肉氣騰騰,蘸以香椒熱辣縈。
難遞下咽頻轉動,待吞落肚汗微生。
且將溫酒三杯下,卻把虛榮一笑輕。
美食珍饈隨處有,家鄉風味最牽情。
蚝烙也是潮汕著名小食。用鮮牡蠣、番薯澱粉和生蔥作料,用胡椒粉和魚露等作輔料,加適量的水拌勻,攤在平底的油鍋里猛火煎成兩面焦赤的烙餅形即成。
佃魚烙(龍頭魚煎)的做法是:先將佃魚洗凈,除去內臟,切成數段,放在用鮮蛋調生粉的漿內,攪拌均勻。將魚一塊塊輕輕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濾過油後,將魚擺在盤上。接著烙出一鍋生粉,用來蓋在魚身上,再撒上胡椒粉、蔥珠。這樣,別具一番滋味的"佃魚烙"就可以桌了。
海陸豐地區的元宵節,還傳承著喝"燈茶"的習俗。鄰里之間請茶致賀,講好話,互祝吉祥如意、財丁興旺,並嘖嘖稱贊主人家的茶做得好喝,又香又鮮,充分體現了人們友好,融洽的氣氛,表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冀望。
"燈茶"有的地方叫"元宵茶",一般是正月十三前後置辦,也有個別從正月初八就開始,正月十三辦的叫"開燈茶",寄寓著光明與喜慶;正月十六辦的叫"圓燈茶",預示著年頭至年尾平平安安,圓圓滿滿。調配"燈茶"是以各種淡茶為基茶(也有用開水或雞湯,豬骨湯的)加上肉食類(瘦豬肉、鮮魚),蔬菜類(菠菜、茼蒿、芹菜、蒜、包菜)及豆類,調味類(鹽粉、胡椒、茴香、味精,肉脯類等)作為用料,各鄉各家不同。如今,"燈茶"用料更加講究、品種多樣、嫩香可口為特色,突出了地方風味。
"燈茶"是海豐咸茶的一種。"燈"諧"丁",取其光明喜慶之意。除此之外,還有"油麻茶"、"蝦苗茶"、"菜茶"、"飯茶"、"炒米茶"等。如"油麻茶"一般作法是:將茶葉和芝麻放置陶缽之中,用水濕後,用"茶槌"擂之,加適量鹽粉,沖上開水,就是"油麻茶"。民謠雲:"海豐地面興咸茶,陶缽擂來知幾家。人情厚薄何處見,看你多少下油麻。"茶中放的芝麻越多,越顯主人的熱情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