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疾的養生意義體現在

疾的養生意義體現在

發布時間:2020-10-17 14:19:24

1、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也。 什麼意思

大概意思是,凡是養生方面的,首先要知到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的身體缺乏那些營養,需要補充什麼,則可以相應補充,就無由至也。希望能幫到你。

2、食療與飲食養生的區別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食療的含義: 我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食療」故名思義,即食物療法或飲食療法。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 成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療」既是美味佳餚,又具有養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 我們的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溶為一體,能補能治,創造了「中國食療學」。,食療與葯膳的關系: 「食療」和「葯膳」的概念常被人們混淆,「食療」和「葯膳」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食療」是研究養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一門學科,「食療」是不加葯物,「葯膳」是食物加葯物,是一種含有葯物成分的膳食,使苦口的葯物,變成美味的佳餚。 「葯膳」是在傳統「食療」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食物與葯物相結合,運用傳統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加工方法,製成的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養身防病,治療康復和益壽延年的功效。

「葯膳」包括:葯菜、葯粥、葯酒、葯茶等。嚴格地說,「葯膳」屬於葯物劑型之一,只是這種劑型形式多樣,品種不一,按功能分類,可分為: 益氣健脾,補血養營,氣血雙補,滋陰生津,助陽補腎, 安神益智,開胃消食,溫里散寒,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平肝熄風,解表散邪,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利水退腫,潤腸通便等等。

 「葯膳」是在食療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葯療」 加「食療」,因此有「葯膳食療學」之稱。「葯膳食療學」的歷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是一門既古老而又新興的臨床實用學科,頗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青睞。

保健養身須趁早、 依據情況選食療。 若問食療之根本、平衡膳食最重要。

3、療疾養生是哪個宗教的主張

佛家追求出世,儒家追求治世,道家追求住世。故長壽養生,首推道家!

4、章太炎書贈劉文典對聯「養生未羨嵇中散,疾惡真推禰正平」

劉文典是章太炎的學生,嵇中散指嵇康,禰正平指禰衡。
章太炎病中特意書贈劉文典對聯「養生未羨嵇中散,疾惡真推禰正平」,是因得知:蔣介石來安慶要劉制止學潮,劉說「我不知道誰是共產黨。你是總司令,就應該帶好你的兵。我是大學校長,學校的事由我來管。」兩人互相拍桌大罵,一個罵「你是學閥」,一個罵「你是新軍閥」。蔣打了劉兩記耳光並他關進監獄。12月5日,在輿論壓力之下,他在關押了7天後獲釋,但只能離開一手創辦的安徽大學。1929年初,他拜訪卧病在床的老師章太炎,章聽說他當面怒斥蔣的事件始末,想起三國時代禰衡擊鼓罵曹操的典故,大為振奮,抱病提筆,寫了一副對聯送給這位學生:「養生未羨嵇中散,疾惡真推禰正平。」

5、「四法」。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指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慾,二曰慎動,三曰守時,四曰卻疾。」是什麼意

養生的方法有四種:第一節制性慾;第二謹慎行動;第三順應百時節;第四去除生病的隱患。所謂寡慾,是為了使人的度性格堅毅不拔;所謂慎動,是為了保養,安定人的元氣;所謂法時,是為了讓人的陰陽得以調和,所謂卻疾,是說在醫葯方面要謹慎。個性堅毅不拔,就不會傷壞人的根本版,保養安定元氣,就會使人的肢體不會殘廢,陰陽調和,就不會觸犯權邪氣,在醫葯方面謹慎,就不會遭遇葯物的毒害。

6、良好的環境有利於養生,為什麼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里,病人在那裡療養能把痼疾養好?

病人在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療養能把痼疾養好。這是為什麼呢?

因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質(負離子)會通過人在放鬆情況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體內部,從而滋潤孕養五臟六腑,使人重新煥 發活力。還有一點常人並不所知, 就是人不僅僅是通過口鼻來呼吸,人身體 的每個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 它們吸取著天地的精華。  甲皮毛以得其養,改變體質,修復五臟六腑功能,達到健康長壽。

命雙修,修命指; 打通身體內部經絡、七經九脈,大小周天,五官九竅等,鑿開全身戶牖,使之暢通,使身體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的採集、回補" 天德和地氣", 使骨肉發生質變升華。身體自然發生正向變化,預防疾病及去病,自然水到渠成,乃至神采奕奕, 健康幸福。

皮膚有毛囊,汗腺等,古人稱之為"腠理"它能完成體液的新陳代謝,體溫平衡等人體輝光系統,現代醫學已證明:葯可以通過皮膚吸收,人的皮膚是人體的最大組織代謝器官,又是最小的呼吸器官,占人體體重的8%左右,面積約1.2--2平米,古人雲,天上有多少星星人就有多少毛孔,人身雖小暗合宇宙。

人在松靜的狀態下,慢慢深呼吸就能體會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氣的交換:在 吸氣時,實際除了肺在吸氣,整個身體是 在把體內的氣向外排,即把人的氣釋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氣時,實際人是在通過全 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氣。這大概就是 老子所說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7、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勝也。是孫子兵法的哪一篇

是孫子兵法行軍篇,詳見下文:
行軍篇[原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喜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倚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 ,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屢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多益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8、那些比較勞累的古代人,是依靠什麼養生的?

古往今來,養生是人類生存所需的一種基本行為,而人們對自身養生的重視程度也是越來越高,其中睡眠對於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中國許多朝代都會實行嚴格的宵禁制度,所以除了更夫外不允許人出門,多數古人在子時以前就會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只有部分讀書人與特產階級人士才熬夜學習辦公,但除了睡眠養生外,古人還會通過中葯、體育、音樂等方式進行養生,且在養生思想文化與系統的養生學方面都有著跨越式的發展。

“花里胡哨”的古代養生手法

1、睡得好則身體好

睡眠對人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國古人也意識到睡眠對養生的重要性,熬夜多了對身體的損傷很大。古人有雲:“養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其餘起居、服裝等皆是輔助。”從中可以看出,古代醫者們認為睡眠對養生起著最關鍵的影響。且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古人也是有著一套自己的睡眠養生之法,至今也是廣為流傳,比如陰氣盛則寐,陽氣盛則痞,夜晚應該在子時就進入最佳睡眠狀態,還需要寢不橫屍,卧不覆首,眠不北向。

寢不橫屍意思是就寢的時候盡量不要仰面睡覺,因為在古人看來仰著睡眠就如橫屍一樣,是十分不吉利的,當然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仰面睡覺期間肢體的放鬆度是比較差的,且如果習慣把手放在胸口、腹部部位則容易產生不適以及噩夢等情況,所以如此看來古人的說法也是有著一定道理的。

寢不橫屍

其次如果躺卧時候不可把頭部蓋住,一來氣血的運行可能就不通暢,二來會引發頭部出汗使得病毒邪乘虛而入的情況,此為卧不覆首。最後一點是眠不北向,指的是睡眠時頭部不可以朝向北方,因為在秋冬季節,風寒之邪易從北而來,若在睡眠時候直入腦部,則容易形成風寒頭痛等症狀。

好的睡眠質量對人的養生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古代,有的讀書人習慣學習到深夜,挑燈夜讀,十分勤奮。那他們的“養生局”又是如何的呢?當然除了睡眠以外,古人也會選擇通過中葯、體育、禮樂等方式進行強身健體,修身養性。

2、中葯養生

我國的中葯養生文化源遠流長,起源於先秦戰國時期,後在秦漢時期形成,並在晉唐時期得到了豐富。中葯是我國傳統葯物的一個總稱。中葯養生則意為按照中醫理論,通過使用中葯來實現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的一種養生方法。且早在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孝行覽》中就提到了商朝伊尹食養食調的養生理論,“時疾時徐,去躁除擅,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雖然當時的中葯理論體系才剛起源,還未得到形成,但古人已知道把中葯五味理論應用到食物養生的實踐之中。

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事和天災的頻繁,人民對健康長壽也是十分的渴望,盛行道家“服丹”之風,通過服用仙丹能夠延年益壽等等。這一時期中葯養生也是得到了高速發展,同時促進了金石類中葯以及化學煉葯發展。

中葯養生文化

以古代哲學思想與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中葯養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其作為中醫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經歷了漫長時間的理論探討,受到各個朝代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才最終形成了具有一定時代特色的中葯養生文化。

3、體育養生

傳統的體育養生是指通過對自身身體的鍛煉從而達到延長生命長度、提高人體生命功能的目的,例如古人早期的“消腫舞”和“禹步”等就是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最初孕育的外在表現,除此之外,許多導引術勢及華佗的五禽戲等導引方法帶來的療效也是極佳,逐漸取代了一些不切實際的長生不老之術與外丹術等等養生方式。

五禽戲等強身健體方式的出現也是使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得到發展,其中不僅記載了以模仿動作為主的仿生運動、用於調息為主的呼吸運動、用於調身為主的肢體運動,還對許多動作的醫學功用有著明確的標記,指出此動作的對症病痛,效果極好。

除此之外,在先秦時期,統治階級也曾設立醫療機構,解決當時社會的諸多需求,為當時體育養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政府支持,在此期間,養生的實踐技術方法也是慢慢增多,其中,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行氣玉佩銘》就是十分有代表性的例子,真實反映了當時養生技術的發展水平。

4、以樂保健養生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運用音樂來提高身心健康的民族之一,雖然古人早期主要是把音樂作為一種娛樂方式,但是後期通過對音樂的娛樂、審美和教育等功能中,開始意識到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著養生保健與修德養性的功能,所以人們常常會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用於消除在工作與學習過程中帶來的身體不適,並用音樂來愉悅自己的身心。例如在《晉書·樂都》中就提到有:“農瑟羲琴,唾鍾和磐,達靈成性,象物昭功,由此言之,其來自遠。”意為神農氏製作了瑟,伏羲氏製作了琴,人們當時已經開始用瑟、琴、鍾、磐等樂器來表達人的情緒,舒緩心理。

古人通過藉助傳統音樂不同的音調、節奏節拍等要素,來觀察呼吸、血壓、心跳等變化,起到放鬆身心的作用,且不同的身體部位也有對應的音樂治療,通過聆聽不同臟器的音樂,可以促進所對應器官的健康,預防生理疾病的發生。除此之外,傳統音樂養生同時強調在使用音樂時遵循人與自然、人與事物的自然規律,可以通過按照音樂與之對應的規律來從事音樂活動,達到保健養生的功效。

古人的養生文化思想發展

1、儒家修身涵德的養生之道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重要階段,當時經濟與文化都是空前的繁榮,形成了“百家爭鳴”的一種學術局面。其中儒家對養生文化的影響是最為關鍵的,儒家以孔子為代表,認為“仁者壽”,人們只有提倡修身養性,才能有機會成為仁者,以獲長壽,即“大德必得其壽”。

孔子早在《論語·雍也》里的“知者樂,仁者壽”中提出“壽”的觀點,孔子認為“壽”是仁者的人格氣質達到很高的境界之後,就會顯現出來的一種生命跡象,是帶有一種倫理道德修養臻美的意蘊在其中的。而孟子對“壽”的概念與孔子類似,《孟子·盡心章句上》中提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這也說明了孟子在養生觀里是持有修身涵德的思想,儒家學者對養生理念的理解,為後世的諸多養生理論的發展也是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

儒家學堂

2、古代多樣化養生學思想

在秦漢時期,系統的養生學說才開始逐步形成,當然古代養生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集合儒家、道家、陰陽家等學術思想為基礎,經過長久的演變成為中醫養生學的一種理論體系。古代先哲們也是紛紛各抒己見,著書立說,逐漸形成了各具風格特點的道、儒、墨、醫、雜五種養生思想。

同孔子、孟子相比,道家對養生思想則是主張順其自然,提出“清靜無為”“少私寡慾”的養生觀點。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與社會生命和超越生命的統一。莊子在生活方面追求的是至臻至美的生命感受,至於對養生進行嚴密系統的論說是不符合莊子言不盡意的思想的。且“養生”一詞雖首見《莊子》,但莊子只是在表述一種富有哲理的人生境界。雖然像管子、子華對養生也多有論述,但是在如何養生方面也只是簡略提到,僅停留在“養體”的層面,並不充分。

而西漢的儒學大師董仲舒則是以循天為大前提,結合儒、道、陰陽多家在養生方面的學說,提倡以“義”養心,養生上注重循天尊道,順應陰陽。除此之外,也要重視衣食住行這類條件對身體健康的作用,因此他的養生思想更加強調人的生命與社會自然是和諧統一的。

養生是人類生存所需的一種基本行為,古人除了通過重視睡眠、重要、體育等方式來進行養生外,古人也十分注意精神對養生的作用,通過音樂來達到放鬆身心的作用,強調只有充沛的精、氣、神才是長壽的象徵。而在養生思想方面,儒家認為只有仁者才能擁有長壽,道家則是主張順其自然,提出“清靜無為”“少私寡慾”的養生觀點。諸多高度哲學化的養生思想不僅成為當時人類養生所遵循的法則,也是指導著後來產生的各種養生流派的發展,至今也是影響頗深。

與疾的養生意義體現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