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羅浮山道教養生會所

羅浮山道教養生會所

發布時間:2020-10-17 13:34:48

1、羅浮山道教學院如何報名

自己去問不就好了?不過道教學院一般不對外招生.

2、羅浮山相傳是哪位八位的修道處?

八仙得道的時間都不同,其中張果老最特別,道教中說,張果老本為天地初開時的一隻版白蝙蝠精,漢權朝之時就已經在人間走動,唐朝時才為眾人所知。正陽真人鍾離權傳道予純陽真人呂洞賓,鍾離權於漢朝得道,所以俗稱漢鍾離。後呂洞賓又傳道給予何仙姑。相傳武則天曾經派人請何仙姑,使者找到何仙姑時,何仙姑倒地就死,屍體馬上腐爛。民國時期何仙姑肉身還留在羅浮山,現在是什麼情況就不清楚了。其餘各仙情況就不記得了……

3、羅浮山的道教建築

羅浮山為道教南宗的發祥地,在此山修煉的道士眾多。洞天是道教用以稱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別有天地。實際上是一處三面環山,只有一徑可通的峽谷。羅浮山的寺觀庵廟多建在洞天中,大者有18處,小者數百處。 朱明洞位於羅浮山南麓,為羅浮最佳景區之一,其全稱為「朱明耀真洞天」。何謂「朱明耀真」?有二種說法,一說根據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爾雅》而詮釋的《廣雅》謂:日曰朱明,亦曰耀真,故兼名朱明耀真。另一說稱:洞向南,南屬陽明,於色為赤;東西南北四方的南與春夏秋冬四時的夏相稱。《爾雅》稱夏為朱明雲雲。南朝宋謝靈運(385~433)的《羅浮山賦》中有「洞穴有九,此為其一。潛夜引輝,幽境朗日。故曰朱明之陽宮,耀真之陰室。」這是朱明洞正式得名的開始。742年(唐天寶元年)朝廷命有司築百尺壇於羅浮祀山神,遣道士申太芝祭羅浮。據道書載:「申太芝找到朱明洞口,下視無底,雲彩爛漫。」宋蘇東坡詩:「羅浮高萬仞,下看扶桑卑。默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朱明洞最初為漢代朱真人修煉之地。宋代題有石榜曰朱明耀真之天(今佚)。
朱明洞景區由象山、獅山、梅花山、馬山環抱而成。洞境林木蒼郁,植被覆蓋率90﹪,而且洞內有洞,大洞套小洞,朱明洞內套桃源洞、蓬萊洞、蝴蝶洞、青霞洞、兩儀洞、泉源洞、梅花洞共7個小洞天。石刻題詞,所在多有。洞內建有沖虛古觀、朱明亭、東坡亭、曠心亭;還有遺履軒、仙人卧榻、飛來石、蓬萊徑、洗葯池、煉丹灶、元帥樓、白蓮池、會仙橋等名勝古跡。 沖虛古觀在朱明洞口。326~334年(東晉咸和年間),道教理論家、化學家、葯物學家葛洪(284~364年)來羅浮山選擇了這個地點建庵修煉、築灶煉丹,著書講學,創道教南宗靈寶派,於是聲名遠播,前來學道的人眾多。葛洪分別在羅浮山東西北三面增建3庵,往來講學,著書立說,留下了《抱朴子》內外篇116卷、《肘後備急方》、《神仙傳》、《集異傳》、《金匱葯方》等著作。朱明洞南南庵稱都虛,又名玄虛。葛洪逝世後的405年(東晉義熙元年)改建稱祠,詔賜祭祀。714年(唐開元二年)明皇遣道士到羅浮山求雨。742年(天寶元年)築壇百尺以祀山神,不久又派申太芝祭山。期間還下詔循州(今惠州)長官來此祭祀並改祠為觀稱都虛觀。設置10家人看守並安排道士2人專職祭祀。809年(唐元和四年)韓愈的得意門生李翱任循州知府時亦曾到沖虛觀祭山。北宋沖虛觀道士南宗七祖之一的白玉蟾稱「此時大顯,遂興觀像」。1087年(宋元 二年)詔賜額,都虛觀改名沖虛觀,這個觀名一直沿用至今。至於今日沖虛觀大門清代督粵使者瑞麟所書的匾額,則多一「古」字,成為沖虛古觀。
沖虛觀坐北向南。主體是一套四合式庭院木石建築結構,包括山門、正殿和兩廊。主體建築兩旁為百餘間平房和兩層樓的道士宿舍、膳堂、庫房等附屬建築物。總建築面積4400多平方米。觀宇大門正中上方為「沖虛古觀」石牌匾。匾下兩側對聯「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為明代天啟年間袁崇煥幕僚番禺人李雲龍所書。「典」與司同義,「午」於十二生肖中屬馬,「典午」即司馬亦即晉朝。正殿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尊神,屋脊鑲嵌一排石灣名匠吳奇玉塑制的雙龍戲珠及花木樓閣大型彩繪陶塑。大殿左側為葛仙祠,右下側為黃大仙祠。觀內有長生井,由康熙年間道士張妙升(雲仙)所鑿,為羅浮三大名泉之一(其餘為卓錫泉、釀泉)。1985~1987年,國家地質礦產部和綜合利用研究所及省地礦局專家,反復進行化驗的結果說明:長生井泉水出露於羅浮山斷裂帶北側,屬含鋅重碳酸鈣型水的優質飲用天然礦泉水,不少港澳同胞和東南亞華僑參拜沖虛時,都以能帶回一點「神仙水」為幸事。觀後右側有葛洪煉丹灶、洗葯池等古跡以及後人所建的東坡山房、丹石祈壽世石刻等。沖虛觀是杭州黃龍觀、香港黃大仙觀的祖庭。
1945年春夏間,中共廣東區黨委、廣東軍政委員會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均設在沖虛觀。沖虛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道教活動基地之一。亦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沖虛觀由政府撥款、香港圓玄學院及各界人士贊助精工修葺,古觀面貌煥然一新。 黃龍洞位於羅浮山大石樓、獅子峰之南,小石樓西側。此洞以山水佳勝著稱。洞內有黃龍觀、八卦台、獅子洞、七星壇、滌塵橋、流杯池、隱翠岩、觀瀑亭、黃龍瀑布等景點。黃龍觀原為葛洪西庵故址。唐末群雄割據,917年(後梁末帝貞明三年),占據今廣東、廣西的靖海軍節度使劉隱之弟劉 ,稱帝於廣州,改國號為越,再改為漢,史稱南漢,改紀元為乾亨,乾亨元年即為貞明三年。劉 自命為真龍天子,根據易經「飛龍在天」卦詞,自造於一個「」字作為名字。又稱:夢見仙人把他帶到一處(實際上是他預先物色的)「兩峰相疊,一水對流」的仙境,還說夢見黃龍起於此地。「兩峰」是指大小石樓,「一水」就是黃龍瀑布,於是將原來的金沙洞改為黃龍洞。劉 在黃龍洞建行宮,而建造天華宮的則為劉 。劉 於959年(大寶二年)建天華宮,宮左側建含陽門,右側為起雲門、雲華閣、甘露亭、羽蓋亭、龍穴石跡等。明代湛若水(一說巡按洪覺山)曾於此建四賢祠。清康熙中,沖虛觀道士張雲仙(妙升)建黃龍觀於祠旁。此觀於1958年毀壞,僅在亂石中找到一塊石匾,刻有「黃龍觀」觀名,右側刻「嘉慶壬申(即1812 年)仲秋吉旦」左側刻「住持蘇空施重建 莞邑謝鷹書」。
90年代新建的黃龍觀,擁有原來山中佳勝的泉石天然風景。「黃龍洞口松千樹,滿徑蒼苔落鳳毛」,令人有超塵脫俗之感。90年代初,香港青松觀全力重建黃龍觀,新建的黃龍觀規模宏偉,建築面積遠遠超過沖虛觀。未進觀即有二座典雅的牌樓。觀內有三師大殿、三清大殿、妙蓮池等富麗堂皇的殿宇觀舍。
黃龍洞距沖虛觀5公里,距華首台2.5公里,有公路可通。 酥醪洞在羅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山幽谷中,舊志稱為羅浮最深處,「棲靈之奧區,修養之福地。」據《集仙傳》稱:「安期生與神女會玄丘,酣玄碧香酒,醉後呼吸水露,皆成酥醪。」洞由此得名。洞中名勝古跡有酥醪觀、小蓬萊、白水門、撥雲寺、忘機石、七娘潭、煮石處、凝碧潭等.
酥醪觀原為葛洪北庵。前有荷池(今廢為田)後倚青山,觀總面積2700平方米,大殿內供奉的:中為靈祖,左為呂純陽,右為葛洪共3尊泥塑,因年久失修,塑像已毀。大殿天井有一亭台伸出,飛檐高柱,台高7.4米,面積約26平方米,亭蓋為琉璃綠瓦,原是觀內訓示徒眾、打醮傳經的地方。亭側有樹齡百年的茶花。天井兩旁有配殿,正殿左側有一座小樓閣,原為道士江瀛濤所築。香山黃培香題匾曰:「浮山第一樓」。此樓在新中國成立後曾重修。觀內存有鐵香爐、青瓷花盆墩等古物,還有一張尚算完整的道床----混元床,據說蔣介石、蔡廷鍇均曾在此床就寢。
酥醪觀原有舊觀在石洞東1.5公里,今觀是康熙末年道士柯陽桂所建的酥醪院,雍正初改為觀,亦稱稚川北庵。同治、光緒年間陳銘圭住持講學於此。1929年(民國18年)住持張永豫、陳永燾、何明衍募資重修。陳濟棠主粵時,曾於酥醪觀後山建駐鶴亭,亭中可觀賞白水門瀑布。1968年酥醪村民重修大殿後作為學校,正殿兩旁套間則作為大隊倉庫。古代道士憑借酥醪優越的種植條件和釀泉水澆灌,培植和加工製成的酥醪菜乾,被稱為神仙菜,是縣內出口商品之一。 石洞之東,距朱明洞沖虛觀2公里處有明福洞,洞中九天觀。九天觀原名明福觀。最初,明福觀在泉源福地,南漢時建觀。宋賜額,由蘇東坡書寫觀名(已佚)。《明一統志》載:其內有西華道院,乃張元庵退居之所。觀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鄺露讀書觀中,自號明福洞主。明陳攸《題明福觀》詩雲:「狂歌白鹿興悠然,來訪羅浮洞里仙。金塔易攀天咫尺,鐵橋難覓語迷玄。晴煙暖鎖燒丹灶,山澗香沉洗葯泉。堪笑秦人惑方士,海中三島只虛傳。」
清初,觀漸圮,西華道院亦廢。乾隆間,住持莫明星重修,名九天觀。現存的九天觀為民國時重修,建築面積532平方米。正殿金闕寶殿,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側殿有祿位堂、八仙殿、呂祖殿。1985年人民政府撥款與香港圓玄學院贊助修葺,列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門前池塘中有數株水蘿松。舊志稱:「甚奇古,殆千百年物。」觀側有著名的九天觀礦泉水廠。
距九天觀西1公里處有梅花村、洗耳泉、石洞山房、逃暗石刻、西華道院等古跡。九天觀東南2.5公里為瀾石圩,其東有釣魚台、訪仙橋、葛洪葯院和觀源洞。 白鶴洞在羅浮山東側,洞中松林常棲白鶴,故名;或以為白鶴觀後有形如白鶴展翅的白鶴峰,故名白鶴洞雲。葛洪東庵即建於洞內,白鶴洞旅遊風景點有白鶴觀、五龍潭、水簾洞、八仙石、桃源洞、百花徑等名勝。
古白鶴觀原在葛洪東庵,址在石洞西觀場浦,明萬曆間已開始頹壞。清康熙間道士孫天杖在沖虛觀西水簾洞口另建白鶴觀。此觀於抗日戰爭時為東江縱隊政治部。1955年拆毀後建松鶴軒賓館。其旁有3株古榕,濃蔭蔽日。榕下大石上刻當代書法家惠州人秦咢生題詞:旖旎雙人峰,纏綿連理枝,羅浮真勝地,仙蝶也迷離。 朝元洞在神倉西南距華首台2公里處。南樓寺於元末遷來此間。「朝元洞」石匾為祁玉開題寫。大門刻「石洞雲封自古無人開秘竅,天門霧鎖我今有鑰透玄關」。門前有「雲深處」石刻和「欽加同知銜賞戴花翎特授博羅縣正堂加七級記錄十次張關於嚴禁砍伐樹木事告示」碑文。石刻「雲深處」源於宋吳與詩:「靈鷲飛來處,南樓敞梵宮。僧歸明月下,人在白雲中。」由福田至朝元洞途中有接仙橋,橋下有仙人腳印、仙人手爪、仙人鍋頭等。1945年東江縱隊前進報社北撤時,報社的印刷機就隱藏在朝元洞前一個山洞裡。
南樓寺原在小石樓南。梁大同中頭陀僧景泰,結茅庵於此,「其徒苦無水,景泰卓錫於地,泉涌數尺,號為卓錫泉」(見《唐庚游記》)。
廣州刺史蕭譽建南樓寺,743年(唐天寶二年),寺僧托請迎釋迦像的權貴宦官何行成以珍柑入貢,因得御署寺名為「延祥之寺」。仍開明月戒壇於寺之右,凡嶺南落發為僧者,全部在此受戒。著名的梵文佛經翻譯者懷迪,即為南樓寺僧人。861年(唐咸通二年),南樓寺地劃歸中閣禪院(懷迪建),另建南樓寺於山之西麓。宋時猶存,元末遷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詔大毀寺觀。南樓寺歸並延慶寺(在浮碇崗西麓,已毀)。光緒年間重建南樓寺於朝元洞。
延祥寺前身原為南樓寺,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乾末多羅將鐵鑄釋迦真像船運至番禺,船不動。743年, 宦官何行成奉命於南樓寺築祠,迎來釋迦像供奉(博羅縣志編者按:其像為人所毀,以鑄農具)。事成後,何回朝復命時,攜南樓寺僧所植珍柑入貢。唐玄宗乃將南樓寺賜名延祥寺,柑園為御園。宋余靖(1000~1064年,曾任工部尚書)《延祥寺記》稱:「茲山(羅浮山)精藍(佛寺迦藍)十餘而延祥之基最古」的「基」即指南樓寺址。延祥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並延慶寺。康熙、雍正年間,復建延祥寺,但已非原址。現存的延祥寺重建於1931年(民國20年),位於沖虛觀西南3.5公里,距白鶴觀1公里,建築面積288平方米,寺門有「延祥古寺」石匾額。該寺長期為部隊教導隊使用。 華首台位於羅浮山西南麓、黃龍觀西的孤青峰下。台地海拔300米、方圓16萬平方米。周圍山環水繞,危崖峭壁,林木蒼郁,台側東溪旁有蝙蝠、半月、合掌諸岩,以合掌岩最奇。巨石中空,下廣上銳,形如僧人合掌。岩上側為巨瀑「飛雲濺雪」,台前有「嶺南第一山」石刻。華首台周圍岩洞有10多處,其中逍遙洞最佳。「天然禪宇,不假修治。」各無名洞均有石門石柱、石桌石凳;還有聚瑤池、積泉池、濯垢池、鳳浴潭、水簾洞、羅漢洞、石渡船等景點,有摩崖石刻多處。台側有一棵千年古銀杏,樹身已中空,然猶花繁葉茂,生機盎然。台南4公里處為「華首碧湖」大洞水庫。水庫中淹沒有崇禎末年華首寺僧宏源重修的花手寺。華首台植被茂密,產首烏、巴戟、黃精、黨參、雞血藤等多種中草葯材。
華首寺建於華首台後。《羅浮靈異記》稱:「其處常有五百華首真人游會」,故稱華首台。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 奉玄宗詔令建寺,寺久廢。明崇禎中,空隱(道獨)禪師與其徒函是、函可重建華首寺。原寺山門聯:「一門深入羅浮路,五百重登華首台」即空隱手筆。於是「大闡宗風,十方雲水,聞風踵至」(見《博羅縣志》)。函可(剩人)是博羅名宦禮部尚書韓日纘長子,為清廷入主中國後第一個文字獄受害者。其時當改朝換代之際,不少明朝士大夫出家為僧,華首台(寺)不斷拓充、改建,華首古寺遂成為羅浮山第一禪林。古寺規模宏偉,為3棟橫列層疊圍龍式建築,有殿堂房舍計100多間,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1964年,華首寺大雄寶殿、鍾樓等被毀,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華首寺被夷為平地,片瓦不存。
198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復華首古寺。翌年香港同胞關耀昌集資重建華首台,在鍾樓舊址上建有9米高的望海觀音以及雙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雕塑;大雄寶殿及釋迦和十八羅漢等塑像亦已次第竣工。大殿兩側建有姑太房和齋堂,另外還建有可供放3000個神龕的普同塔,以及放生池等配套建築,古寺重放異彩。 民國《博羅縣志》載:華首台西南山麓為大洞。中有古寺曰花手,形勢壯麗,游山者從此入。門首顏曰:「羅浮初地」。此寺至清末猶存。新中國成立後,大興水利,大洞築起水庫,稱華首碧湖,花手寺被淹沒。這是一處從陸路入羅浮的羅浮初地。
另據《羅浮山志》載:古時由水路到博羅游羅浮者,先到泊頭(今九潭鎮義合泊頭村),然後肩輿經鐵場明月寺入羅浮。明月寺前原建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羅浮初地」4字(已廢),故明月寺亦稱羅浮初地。蘇軾於1094年(宋紹聖元年)貶惠州與其子蘇過第一次游羅浮,就是從這條路入山的。
明月寺建在鐵場圩一座小山坡上,座北向南,長60米,寬80米,倚山勢逐漸增高,布局為三進院落,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第一進為大雄寶殿,右側有客堂;第二進東側為觀音堂,西側為關帝天;第三進為大佛殿。明月寺為985年(宋雍熙二年)僧人守容創建。因掘地得「明月戒壇」石刻,故名明月寺。明洪武末年明月寺歸並於博羅縣城所在地浮碇崗西麓的延慶寺。但原寺一直保存。延慶寺是官府僧會司所在,大概是明月寺田產歸官,明月寺自供自給。1867年( 清同治六年)重修。1978年,明月寺列為第一批縣文物保護單位。翌年,鐵場公社修葺了寺的主體。
明月寺前原有石刻「梅花故地」,今已亡佚。有人以為此處原是《龍城錄》所載的隋開皇間趙師雄醉卧之處的梅花村。 羅浮山風景名勝資源十分豐富。根據衛星圖像顯示,山中景點資源的綜合密度是黃山的1.1倍,是九寨溝的1.3倍,是張家界的1.4倍,與桂林山水的綜合資源密度持平。
羅浮山的宗教建築原有九觀十八寺之多。其中以五觀五寺較為著名。五觀即沖虛、酥醪、白鶴、九天和黃龍。五寺為華首、寶積、延祥、明月和撥雲。
長壽觀 本名孤青觀,在黃龍洞內孤青峰下。唐改長春觀,遷於君子岩後。宋代復建,更名為長壽觀。今黃牛徑有卵石牆基即其遺址。南漢又改建於幽居洞。鄒師正《指掌圖記》雲:「沖虛觀西北曰幽居洞長壽觀(注雲:本南漢天華宮今呼為南天華)。宋末毀,遷建於縣城榕溪旁。已廢。
叢林觀 在延祥寺左。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詔拆掉一些道觀,將建築材料搬遷至此建叢林觀,內有丹房,便於雲水遊方之士居留。今不存。
黃仙觀 在茶山,亦名茶山觀。乾隆末年道士曾復高創建,祀葛洪之隸(一作徒)黃野人,其地因名黃仙洞。羅浮山居留的黃野人有三:其一即東晉葛洪之隸,其二為居所在水簾洞的南漢禎州(今惠州)刺史黃勵,其三為居所在觀源洞的唐代處士黃體靚。黃體靚在觀源洞開辟茶園,使原來荒無人煙之地,聚居了300戶人家。 傳說他死後成仙,棺中只有空衣。810年(唐元和五年)李翱按規定祭羅浮山時,下令改葬黃體靚,開棺有遺骨,並非空衣。乃「削去(成仙)謬說」,作《辨惑》一文。葛洪之隸黃野人居所的茶山之西第二谷為小蓬萊,第三谷為艮泉,均為幽僻之地。
梅花觀 在小石樓下,亦名梅花仙院。咸豐間,陳銘圭募建。原以為此地為梅花村舊址,後知其誤而作梅花村事跡考證。光緒中,觀漸毀,其子伯陶遷建於山左麓,今俱廢。
寶積寺 在羅漢岩左,小石樓東,距延祥寺1.5公里,據《羅浮山志》載:「唐中宗時(683~684年)僧人懷迪創建於卓錫泉旁,名中閣禪院,宋仁宗趙禎賜額『寶積寺』御書中閣,藏宋太宗、真宗、仁宗賜書及真宗賜佛衣,仁宗賜《藏經》(均亡佚)。1094年(宋紹聖元年)蘇軾曾在寶積寺祀天竺瑞像(印度傳來的銅佛像)」。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寶積寺與中閣禪院同時並入延慶寺。崇禎中,僧十虛復建寶積寺,掘地得智葯、景泰二禪師鐵像。歷代香客、遊人到此者甚眾。1955年寶積寺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資福寺 在華首台前,唐末毀,宋初復建。今山下歐陽洞有資福寺,內有「天在山中」、「大雄寶殿」、「資福古寺」匾額,為乾隆中庄有恭書,不知何時遷建於此。
撥雲寺 撥雲寺建於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花手寺僧嚴光始建。寺所位於羅浮山飛雲頂西北2.5公里處的五馬歸槽。寺面向東方,背後為上界三峰。左右層巒環衛,前有猶如案幾狀的平崗,地形酷似五匹駿馬同在一槽進食。此間氣候高寒。此後屢修屢毀。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惠州太守王瑛又於此地建子日亭,旋被颶風所毀。180年後,嚴光為便於遊客、僧人從容登飛雲頂望曉日,乃在廢圩上建撥雲寺,作為隔夜留宿之所。該寺於光緒末年毀廢。民國初年,曾於此處建飛雲精舍,但卻被盜賊盜鐵壞室,不久即全部毀廢。現在,原址僅留古木數棵,仍生機勃勃。
此外尚有鹿角坑口原為晦杲禪師雲水庵。崇禎末年重修的法雲寺。
除道觀、佛寺之外,羅浮山還有數量眾多的宗教與非宗教的文化古跡,遍布山中各處,計有院、台、亭、堂、軒、閣、祠、壇、門等,有的久已湮沒,有的遺址尚存,有的保留至今。這些建築物都座落在優美的風景點上,極有開發利用價值。

4、博羅縣羅浮山現有何道家高人?

想太多了,都是些欺世盜名之輩

5、這幾天打算回來家,順便去皈依道教。老家就在羅浮山下

若是出家 帶身份證或戶口復印件 一般都收 不過每個廟也多少有些區別 具體得看哪裡的情況 普通人皈依一般都好像是根據廟子上的定的時間統一來 不過羅浮山貌似旅遊地 恐怕不容易 最後親自去廟上問問

6、河南有沒有道教養生會館

河南百:
宮觀 地址 郵政編碼
中嶽廟 河南省登封市嵩山 452470
武侯祠 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崗 473000
獨山玄妙觀 河南度省南陽市 473000
獨山祖師宮 河南省南陽市 473000
三賢山道觀 河南省方城縣 473200
上清宮道觀 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471011
下清宮道觀 河南版省洛陽市邙山 471002
呂祖廟 河南省洛陽市北郊五里 471002
太昊陵 河南省淮陰縣 466700
興陽觀 河南省南召縣雲陽鎮 474676
南石廟 河南省南召縣雲陽鎮 474676
在鳳山 河南省南召縣白土崗 474676
中頂山 河南省南召縣南河店權 474676
碧霞宮 河南省浚縣 456200
太清宮 河南省鹿邑縣 477200
葯王廟 河南省焦作市 454100
五嶽廟 河南省襄縣百寧崗 461000
雲極觀 河南省商城河鳳橋鄉觀音山 465350
無梁廟 河南省開封市 475000

7、羅浮山道教觀有女眾嗎?

有的,每個道觀都有,譬如沖虛觀、九天觀、酥醪觀、黃龍觀等地方,都有女眾在修行,也有在家眾呢!我跟九天觀的道長是朋友,您如有需要,可以提供幫忙的

8、羅浮山在道教中的地位

羅浮山是我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史學家司馬遷把羅浮山比作「粵岳」,所以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它位於廣東中部的東江之濱,在惠州博羅縣境內,總面積260多平方公里,景區大小山峰432座,飛瀑名泉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岩72個。羅浮山勢雄偉挺拔,風光清靜幽秀。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是著名的避暑勝地。羅浮山又有神仙洞府的美譽,道教稱它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羅浮山與南海縣境內的西樵山為姐妹山,故又名東樵山。

9、博羅縣羅浮山國學養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博羅縣羅浮山國學養生文化傳知播有限公司是2016-02-25在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博羅縣羅陽鎮觀背村田園化地段——新世紀時代廣場鴻鵠大廈1203號。

博羅縣羅浮山國學養生文化傳道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1322MA4UM62B0W,企業法人韓俊峰,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博羅縣羅浮山國學養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企業管理咨詢、企業形象策劃、文化活動交流;工藝禮品、文化產業開發回、設計、銷售;文化教育信息咨詢、技術培訓、健康養生保健咨詢、展覽展示服務、會議會務服務、圖書策劃。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博羅縣羅浮山國學養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答資訊。

與羅浮山道教養生會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