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養生,如何補腎護陽,滋陰潤燥?
多喝水,少喝飲料,少吃鹽。可以吃點枸杞,注意保暖。
2、冬季養生吃什麼好 冬藏食補法盤點
枸杞:養肝明目。冬季是補腎的好季節,而枸杞是補腎佳品。枸杞性味甘平,歸肝、腎經,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對腎臟和肝臟都是寶。在空氣乾冷的冬季,眼睛易干澀、流淚,常吃枸杞還能緩解這些症狀。
大棗:補中益氣。大棗對身體好處不少,民間有「一日吃仨棗,一生不顯老」的說法。中醫認為,大棗性味甘溫,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是冬季上佳的滋補品。它富含鐵元素,可促進血液循環,病後體弱、貧血患者以及冬季手腳冰涼的女性都適合用大棗調理身體。建議把紅棗在鐵鍋里炒黑後泡水喝,可治療胃寒、胃痛。紅棗水裡加入桂圓,可作為茶飲,有補血、補氣的功效。
當歸:活血祛寒。天冷時食物能幫人體禦寒,1800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中,就有一款特別適合寒冷季節食用的「當歸生薑羊肉湯「,主要成分之一當歸,被歷代醫家譽為「血中聖葯」。當歸性溫,入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當歸並非只適合女性使用,凡是血虛、血瘀的病人,表現為血虛頭痛、頭暈心悸、面色萎黃、跌打損傷、皮膚感染、血虛腸燥便秘、虛寒腹痛等,都可一試。
白蘿卜:去火化痰。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十一月蘿卜賽人參」。白蘿卜是冬季的時令蔬菜,也是養生的好食材。中醫把肺看做「嬌臟」,是外邪首先侵襲的地方,立冬後需特別呵護。白蘿卜性涼,味甘辛,歸肺、胃經,對肺胃有熱、痰多、氣脹食滯、消化不良、大小便不暢的人尤其適用。在食用上,它有兩個最佳搭檔:如想發揮止咳效果,就將白蘿卜和冰糖搭配,共同達到除痰潤肺、和中止咳的作用;如想抑制咽喉發干、疼痛的症狀,可把白蘿卜與青果煎煮後當茶飲,能很好地緩解肺胃熱盛引起的咽喉腫痛。
紅糖:化瘀散寒。冬季強調溫補,紅糖性溫、味甘,入脾經,能「溫而補之,溫而通之,溫而散之」,具有化瘀散寒、暖胃健脾、緩解疼痛的功效。對體寒虛弱、造血功能下降的老人,尤其是大病初癒者,紅糖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是物美價廉的補品。而且,紅糖是未經精煉的粗糖,保留較多維生素和鐵、鋅、錳等礦物質,營養價值較高。
黃芪:益氣固表。冬日裡,天氣驟寒,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隨之而來,體質虛弱、容易感冒、畏寒怕冷的人也需增強體質。中醫認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黃芪向來被認為是益氣固表的能手,其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尤其擅長補氣,非常適合上述兩類人服用。黃芪有「補而不膩」的特點,適當服用有助增強體質,緩解乏力。
芡實:健脾祛濕。芡實,又稱「雞頭米」、「雞頭」等,是滋補性強的食物,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適合「補冬」的傳統觀念。在蘇東坡的養生之道中,就強調吃芡實。
3、冬季養生食譜大全
喜歡喝冰飲料,換成喝涼的,再換成喝常溫,再到溫熱的調整作息及飲食習慣,並適當加強體百育鍛煉,同時有意識地多吃一些提高免疫力的食物。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喝些 「鄭9味紫葡茶」 冬季是健康「儲蓄」的最好季節。冬季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度於內。人在這時只要順應這一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做到多「儲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長壽。
將紅小豆洗凈,放入溫水中煮熟,然後放入小米、大棗。大棗以7—10枚為好,小米200g,紅小豆40g。水適量煮熟後放在電飯煲中,隨時內可以食用。也可以喝鄭9味紫葡茶,改善內環境,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類、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容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4、冬季怎麼養生?
由於冬季自然界陽衰陰盛,寒氣襲人,極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冬季養生應從斂陰護陽出發,自覺地做到「八要」,可以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要早睡晚起 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可使人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這是冬季保健必須首先要注意的。
要保暖背部 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侵入人體背部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陽氣受到傷害。
要避寒就暖 冬天氣候較冷,人們外出時要穿上保暖的衣服和鞋襪。
要慎待洗澡 冬天洗澡,要謹防傷風感冒,老年人及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應注意。
要堅持洗腳 腳是人體之本,它與頭和心臟都有密切的關系。冬季臨睡前如果堅持用熱水洗腳,不僅可以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還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嚴防病變 冬至之前是陰寒最嚴重的階段,重病患者往往會病情加重。對此,要採取預防措施,或適當服用一些滋補葯品,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要調節飲食 根據冬季天氣寒冷的特點,膳食應以補為主。早晨可飲用牛奶、豆漿、豆粥等,中午和晚上應選用熱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魚、蛋等食品,同時還應多食用含有維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膚干粗、皸裂。
要鍛煉身體 冬季鍛煉一定要注意掌握「度」,不能透支身體的能量。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選擇地做一些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習劍等適宜冬季鍛煉的項目,達到冬季鍛煉的保健效果。
5、中醫,養生,冬天不要喝寒涼湯,要溫補
立冬養生原則:以養藏為原則中醫認為: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著的過少過雹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人體將會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立冬養生原則:以溫補為原則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矗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繫上,此時應以溫補為原則。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立冬養生原則:因人、因地而異這里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於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東北地區天氣寒 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北方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 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 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是,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立冬飲食原則進補前先引補立冬後進補要給腸胃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所以要做好引補。比如食用性質溫和的花生紅棗湯、生薑燉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好選擇。小麥粥可以養心除煩,芝麻粥可以益精養陰,蘿卜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養胃。鹹味入腎補益陰血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冬季可以適量多吃點鮮味食物,如海帶、紫菜以及海蜇等,具有補益陰血等作用。多溫熱少寒涼天冷的時候,適量增加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入,對抵禦低溫很有好處。例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棗、核桃仁、桂圓、韭菜、南瓜、生薑、牛肉、羊肉等溫熱性質的食物。增加維生素A、C的攝取增加維生素A、C的攝取,可以增強對寒冷的適應能力。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的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於新鮮水果和蔬菜。此外,冬天多吃點辣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增進食慾。
6、冬天來了,大家都是怎麼養生的呢
冬天到來,天氣漸漸變得寒冷,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冬天是最適合養生的一個季節,老年人應該抓住機會提高自己的抵抗力,但是也要注意安全,老年人冬季養生需要注意什麼呢,應該怎樣養生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老人冬季養生
1.老年人冬季的日常起居
在冬天早早睡覺,早睡可以補充我們體內的陽氣,還可以使身體暖和,冬天就要早睡晚起,而且要及時的添加衣物,衣被,注意保暖,要穿的暖和、寬松、柔軟。注意腳部的保暖,睡前可以泡泡腳,幫助睡眠,總之,冬季宜養藏為本,強腎助陰,以順應自然。
2.老年人冬季的運動保健
老人冬天要適量動一動,多鍛煉身體,可以少生病,在冬季是晝短夜長的,陽光比較微弱,可以出來多鍛煉,還可以補充陽光照射的不足,多曬曬太陽是很好的,而且在冷空氣中活動可以增強神經調節機能,提高身體抵抗力。
3.老年人冬季的飲食方法
老人在冬季進行食療或進補時要注意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比如怕冷的老年人可以吃一些溫性或熱性的食物,怕熱的老年人可以吃一些性子涼的食物。一些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不是很好,就要吃一些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少吃一些肥膩、油炸、質粗堅硬的食物。
4.老年人冬季的抗寒方法
老年人應具備適應寒冷的能力,每天要堅持用冷水洗臉、搓臉並搓洗四肢,平日要注意保暖,但不要太捂,室內要開窗通風,溫度要恆定、適當,老年人血液循環較差,若室溫過低,老人手腳易凍傷,而室溫過高,室內外溫差過大,又會發生感冒。
7、冬季養生以藏為先下
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心梗、腦溢血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里,皮膚緻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易導致腎炎、遺尿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
養生方法
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生命力強,機體才能適應嚴冬的變化。而保證腎氣旺的關鍵就是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
企業高管,白領們,怎麼做呢?一些年輕人下了班就去健身房,非常不妥,冬季,如果真的要鍛煉身體,早晨為佳。傍晚了就要回家藏陽。
冬季,最值得做的兩件事:看書、聽音樂。找一個安靜的山邊、湖水邊,看書,靜思,對一年的工作、生活做一個總結,對身心非常有益。聽音樂,指絲竹管之類的中國傳統樂器。冬季適合欣賞的樂器,我推薦古箏,古箏發出的聲音,非常悠揚、清澈,對於脂肪肝、肝功能不好、失眠、抑鬱症的人很有好處。
起居養生
冬季作息時間應「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之後。因為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而遲起可養人體陰氣。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嚴寒,求其溫暖。睡覺時不要貪暖而蒙頭睡。被窩里的空氣不流通,氧氣會越來越少,時間一長,空氣變得混濁不堪。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睡覺,就會感到胸悶、惡心或從睡夢中驚醒、出虛汗,第二天會感到疲勞。
環境養生
冬季氣溫與人體溫度相差很大,因此不舒適感較其他季節更加顯著。尤其是對於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不僅影響著健康,還給出行帶來了潛在的危險。一個理想的環境對防寒、養生是十分必要的。
冬天,外界寒冷,室內外溫差較大,室內一般保持16℃2-20℃較適合,以18℃為最理想。若室溫過高,會令人感到悶熱或乾熱而頭昏腦脹,萎靡不振。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口乾舌燥、眼睛干澀,久而久之,會打破人體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尤其是在北方,室溫過高特別容易引起外感風寒。而室內溫度過低,則會大大消耗人體的熱能,令人感到寒冷,身體虛弱者會引起寒顫;胃腸虛弱者會引起腹脹、胃腸痛,甚至引起關節炎病等。
至於室內的濕度,也要適宜,一般以30%-70%為宜。室內濕度過高,人體散熱就比較困難,令人憋悶難耐,時間長會引起濕度症、關節炎病等。室內濕度過低,空氣乾燥,人就會感到口乾舌燥,呼吸道干澀難受。同時,冬季依然應保持勤開窗的習慣,保持空氣流通,避免有害病菌在室內的停留。
飲食調養
冬季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無擾乎陽」的原則,飲食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
[養腎為先]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准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溫食忌硬]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松軟。
[增苦少威]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燉補養生
冬季飲食切忌黏硬、生冷,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人體陽氣受損,飲食調養應以「補」為主。補法中以燉補為佳,燉補製作時間長,有利於營養消化吸收,而且還可以適當加入葯材,以增強療效。燉補時可根據個人體質選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
羊肉:冬天吃羊肉非常合適,因為羊肉性溫,能給人體帶來熱量。中醫說它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妙品,是一種良好的滋補強壯食物。
鵝肉:自古以來流傳著「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常食鵝湯、鵝肉,可以防治咳嗽,還能補益五臟。
鴨肉:冬天除吃一些能補陽的食物外,還要注意養陰,鴨肉營養豐富,是滋補妙品,尤適於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特別是低燒、虛弱、食少、便秘和水腫的人,食鴨肉最有益。
葯膳養生
中醫認為,冬季選用溫補中葯,可增強人體臟腑活力,不僅有益於這一時令的防病強身,還能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通過中醫養生調理,還能改善女性血氣虛弱、容顏衰老等問題。奈瑞兒養生專家梁小姐指出,很多人都會有虛不受補的情況出現,「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葯之謂也。主要原因是脾胃虛弱。由於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所以在服用後,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而體虛又分為很多種類,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以下是這4中症狀和表現。氣虛:表現為動則氣短、氣急無力。怕冷的感覺不明顯。
血虛:主要表現在心肝二臟。心血不足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則表現為面色無華,眩暈耳鳴,兩目干澀,視物不清等。
陽虛:表現為身寒、肢冷、小便清長、消化不良、便稀。
陰虛:表現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
只有針對個人的體質決定補什麼才是關鍵。在眾多的補益葯之中,應該如何辨證選擇呢?針對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四種體虛的證型,選用補益葯中的「四大名補」——人參、阿膠、鹿茸、冬蟲夏草籽大有裨益。下面,談談如何對證選用這幾種葯物。
補氣虛為主——人參(靈芝人參湯)
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經,大補元氣。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其主要有效成分為人參皂甙和黃酮類物質,分別有抗衰老、抗疲勞、對抗有害物質、抗腫瘤、提高免疫力、調節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等功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調節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
用法:將人參切成薄片,每次取2~3克放入杯內加開水,浸泡1小時後便可飲用,飲完後再加入新水,如此循環。最好12小時內服用完畢,最後嚼服人參片,也可將人參片直接含服。如用於急救,每次取30克,濃煎頓服。參須、參花、參葉亦可泡水當茶喝,
補陽虛為主——鹿茸(鹿茸元蹄湯)
鹿茸性溫,味甘咸,人肝、腎二經,有補腎壯陽之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鹿茸能「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現代葯理研究表明,鹿茸精含多種氨基酸、硫酸軟骨素、雌酮、骨膠原、蛋白質和鈣、磷、鎂等礦物質,有滋補、強壯作用,可使血中的紅細胞、血紅蛋白和網織紅細胞增加,中等劑量可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對衰心臟有強心作用。服用可使人精力充沛,但陰虛者不服。
用法:研末,每次取1克,放小米粥內服用。或取鹿茸、山葯各30克,分別切片,浸入500克白酒內,密封1周,每次取20毫升服用,日服2次,治陽事不舉、尿頻、面黑。市面上有以鹿茸為主料製成十補丸、口服液等葯,可按葯品說明書服用。
補血虛為主——阿膠
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諸經,以滋陰養血著稱。歷代醫家視阿膠為婦科良葯。民間稱阿膠、人參、鹿茸為冬令進補「三寶」。又因阿膠對調治各種婦科病有獨特之功,尤得女士們青睞。
用法:取阿膠5—10克,加黃酒適量,隔水蒸服。或取阿膠500克,浸在1500克黃酒內,等膠塊散發成海綿狀,隔水蒸成液體,趁熱加冰糖1000克,當糖與膠溶為一體時,加入炒熟的黑芝麻及敲碎的核桃肉各適量,製成黏稠膏滋,每日早晚各取1~2匙,以溫開水送服。
補陰虛為主——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性溫,味甘,入肺、腎二經,有補虛損、益精氣、止咳化痰之功效。現代葯理研究表明,冬蟲夏草含蛋白質、脂肪(其中82.2%為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糖、粗纖維、礦物質、蟲草酸(D-甘露醇)、蟲草素和維生素B12等成分,有增強免疫功能、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膽固醇、抗缺氧、抗癌、抗病毒、抗菌和鎮靜等作用。
用法:取老公鴨1隻,冬蟲夏草10克。鴨去毛及內臟,將鴨頭順頸劈開,將冬蟲夏草數枚裝入鴨頭和鴨頸內,再用棉線纏緊,餘下的和生薑、蔥白一起裝入鴨腹內,放入盆中,注入清湯,用食鹽、胡椒粉、料酒調好味,密封盆口,上籠蒸約2小時,出蘢後揀去生薑,蔥白,加味精,即成一道聞名遐邇的「蟲草全鴨」。
葯物養生
俗話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人體陽氣內藏、陰精固守,是機體能量的蓄積階段,對於身體虛弱的人是進補的好季節。
[進補應辨證而為]冬季,是體虛之人進補的好季節,但「虛」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進補時要因人而異,因體質而異。
[進補需分男女老少]人的一生需經歷不同的發育和生理變化階段。各個階段人體內臟腑的氣血陰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各年齡階段人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工作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應該根據這些變化來補益身體。
小兒內臟嬌嫩、易虛易實,飲食又往往不知節制,以致損傷脾胃,其在冬令的補益,當以健脾胃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棗、薏仁等。而青年學生日夜讀書,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腎虛,其在冬令的補益可選用蓮子、首烏等。不少中年人身負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導致氣血耗傷,故冬令補益以養氣血為主,可食龍眼肉、黃芪、當歸等。老年人身體虛弱,再加上身患多種疾病,故老年人冬令必須進補。老年人無病時,可選用杜仲、首烏等。若有病,則必須辨證進補。
【冬季進補莫過激】進補是為了調節身體的各種機能,使身體更健康,但如果進補過偏,則補而成害,使機體又一次遭遇損傷。例如,雖為陰虛,但一味大劑養陰而不注意適度,補陰太過,反而遏傷陽氣,致使人體陰寒凝重,出現陰盛陽衰之氣。所以進補要補宜適度,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