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體育養生4000字論文
?
2、民族傳統體育的意義
民族傳統體育是人類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帶有民族特點的文化形式的表現,又是一種頗具傳統色彩的文化形態。它既是人類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體育文化,它應是不同的民族有目的的、能動地改造人類社會及人類自身的一種客觀物質活動;作為一種民族的傳統文化,它應具有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自身的形成、發展及生存的歷史過程,具有屬於其自身的突出而豐富的科學內涵和與其他相關文化形態相融、相隔的文化限定。
作為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具有獨立的文化形態、具有獨自生存的發展歷史、具有突出豐富文化內涵的民族性的傳統文化。其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既是人類自身實踐活動的結果,同時在其發展和形成過程中,更深深地受到傳統習俗、傳統道德、傳統教育等相關傳統文化形態的影響。
其次,正是由於其本身的「民族性」和「傳統性」,使民族傳統體育成為了一種具有特殊形式的體育活動方式。這就是以競技強身為核心的體質訓練和以表述情感為核心的心理再現。而這兩種價值的表現方式,常常是寓於同一種體育行為,成為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而存在的重要基礎。
第三,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綜合形態,始終與周圍環境的其他文化體系有著互相依存和互相作用的緊密聯系,成為一種與外界自由地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文化開放系統。這既為不同運動方式和特點的民族傳統體育向世人展示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民族傳統體育的不同形式從不同民族和現代體育中汲取「營養」打下了基礎。
3、民族傳統體育畢業論文
畢業設計可不能馬虎,網上下的那種當然是不可以用的,但是要人幫忙寫,那很費時間的,為什麼不去專門做論文的網站看看呢,不要買成品,不要買網上有的,不知道多少人買過,這樣老師很容易發現,那樣又要重新寫的,建議你還是自己寫,確實寫不到,找人代寫,我之前就是找人代寫的,因為自己寫的,導師一直不讓過,後來朋友介紹去一家品學論文網,讓他們代寫,一次就過了,很是感激,你也去咨詢一下品學論文吧
4、體育傳統養生學的論文
中國養生體育的歷史發展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保就是護利御害,養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證人的生命體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保持平衡和適應,也就是「天人合一」。養生涉及許多方面,張湛講的「養生大要」包括:嗇神、愛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室、反俗、醫葯和禁忌等十項。其中的嗇神、愛氣、導引、養形就屬於人的生命體的自我運動和鍛煉方面的活動。可見,在中國的養生體系中,人的生命體的自我活動佔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關於人體運動鍛煉的思想、理論和方法的體系。它是運用人自身的運動鍛煉手段,對人體生命功能進行強化或優化的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身體運動是為養生長壽服務,即以養護生命使達最長期限為目標的體育活動。由於它以養生保壽為目標,有其獨特的理論、方法和運動方式,我們稱之為中國養生體育。
中國養生體育的起源
中國養生體育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據古籍《呂氏春秋·古樂》所載,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陶唐氏」時代「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人們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肢體活動的大舞,來加以治療。可以說,這是後來的導引、按摩等古代醫療體育、養生術的最早形式。「導引」之名,就是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的含義中產生出來的。
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產生的先導。長壽思想,即人類的「生命價值觀」,並非是有些書籍文章中所說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當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其產生的物質客觀條件,同時,人類文明發展促成了其產生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才有可能應時而發、應運而生。——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的情況下,雖然逐漸萌發了某些萌芽狀態的體育現象,但只是「自衛其生」而已(《體育之研究》語,「生」乃指生存而言,並無生命長壽之意)。據考古學家考證那時人之平均壽命才16 歲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8—16 歲;世界上最早記載人口平均壽命的古希臘,當時該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也只有19 歲,且只是對城邦居民的統計。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宗教,但並無向天祈壽的思想。到奴隸社會初期,夏代敬神,商代重鬼,順應「天命」,萬事祈天。所祈求的「福」,一方面含:「風調雨順」以保證物質財富的增加;一方面含「免於戰禍」,以求軍事上取勝,保證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不受掠奪,而並不包括「長壽」的希願。到了商殷後期,才逐漸產生了人對其本身壽命的祈求和願望,即開始出現了長壽思想。這一思想的產生,是人在社會上之自我價值認識的一大飛躍,也是「生命觀」的一大變革。這種新的「生命觀」的最早記載見於商殷巫祝之作《尚書》。在該書《洪範》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極」的具體要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其中所提及的「壽」(長壽)、「康寧」(健康無疾病)、「考終命」(壽命自終不橫夭)及「凶短折」(壽不長)、「疾」(不健康)、「憂」(感情不愉快)、「弱」(身體不強壯),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了對生命與肌體和心理的全面要求,並把長壽放在首位。
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健康長壽的要求成為全社會的祈求和希願。這反映在《詩經》這部古代詩歌總集之中:「永錫難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如南山之壽」、「萬壽無疆」等詩句,散見於從各地收集的民歌詩作之中,這足以說明當時社會對長壽問題重視程度之普遍。
《周易》作為我國著名的古典哲學著作,對於我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發端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書中反映了一些古代的養生思想。
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來闡述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些客觀規律,進行指導人類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去修養生息,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科學的樸素認識。《周易》這種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成為我國古代許多養生思想學派的共同源頭和理論基礎。這種長壽思想之產生與發展,必然導致人們由一般地向天祈求,進而變成為人為的設想和人為的措施,從而導致養生思想的產生和逐漸體系化,並促成養生術的相應誕生與發展。所以,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之先導,而養生術是養生思想之實踐的產物。伴隨著春秋戰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巨大發展,在諸子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下,養生思想與方法漸趨成熟,並形成了粗略的體系,從而揭開了獨具東方特色的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古代養生史上新的篇章。
養生思想的形成
養生術是養生思想實踐的產物。長壽思想導致的養生思想,表現在人們社會活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依賴於當時被視為國家大事之一的宗教信仰活動(《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消極方面;另一方面是依賴於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為措施,即養生思想指導下的社會實踐,這是積極方面。隨著養生思想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養生思想也日益豐富充實,有其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這反映了人類對養生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這過程反映在以下幾個觀點的形成和理論化上:
第一、養生有「道」
養生以求健康長壽,是有「道」可尋的。這「道」就是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也是養生這一事物的客觀規律。散著於春秋戰國而成書於漢代的《內經》。《內經》中有這樣的論述:「上古之人(實指商代以後的人),其知道(養生之道,即健康長壽的措施、方法、規律)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里明確指出養生之道並非神秘之物,就是「形與神俱」的具體措施。
第二、養生之道可「得」
養生之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不掌握客觀規律而違背之)則災害生,從之(掌握客觀規律而因勢利導)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內經》)。
第三、防於「未然」
5、關於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論文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不僅包括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傳統體育而且也包括非主流的少數民族體育活動,這些都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條件、文化背景下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而出現。它可以以一定物質實體為載體也可以是一些純粹人類精神文化的東西。有形的載體和無形的精神文化內容相互依賴相互滲透具有明顯的時代性、民族性和藝術性。應該說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內涵中既有物質層面的傳統運動項目運動器械、服飾、壁畫、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層面的民俗文化、組織文化以及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的價值觀念及規律。由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調查中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儒教的熏陶最為主要,重視個人的自我德性修養,儒學認為,人在德行修養方面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仁、智、勇」,一旦達到了這個境界,就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民族傳統體育深受其影響,非常注重道德修養,甚至將民族傳統體育納入到道德教育之中,將體育視為培養人遵守禮儀、修煉情操的工具和手段。
(二)我國新形勢下新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中國經濟的發展為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帶來好機遇,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效應,不只是資本的廣泛湧入,還有文化的滲透、文化的爭奪和文化的入侵,如美國影視文化、日本禮儀文化,韓國的跆拳道文化等,在中國已有了一定的影響。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不是追求與西方體育相一致的標准,更不是走同樣的發展道路在整合傳統體育與現代化、西方體育與東方體育的關系中,需要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綜合創新觀察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關鍵在於發掘出傳統文化中的現代性特徵以及現代文化中的傳統性特徵,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需要尋求一種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的全球化語境,在「互補」與「對話」的國際體育文化交流氣氛中求得更好的發展,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傳統學的任務是艱巨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如何在全球化與民族化的碰撞中找到出路,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以民族自身內在的文化(傳統文化)為原始生長點,接受新興的新文化潮流,由內向外發展,在現代科技進步和多兒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學應對如何處理主體發展與多學科交叉發展的關系,如何處理東西方體育理念的差異,如何處理好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融,如何處理好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等等需要做出積極的回應。
四、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發展前瞻性分析
21世紀是社會、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全球化的教育需要不斷更新。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更需要吸收當代競技體育的現代化、科學化的方法。目前當代競技體育經過大量從事體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及多年的經驗積累,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教學訓練、競賽和普及推廣的機制,而民族傳統體育長期在民間流傳,其中有些訓練和教學方法尚需要進一步的改進。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應根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圍繞素質要求,通過整合與重組,建構以人格素養課程、基礎知識技能課程、專業定向課程為核心,以自我完善課程為調控的開放性的課程體系,使之建設成具有時代特徵,符合新形勢下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新的課程體系。但是,建構一套新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下程,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完善。
五、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發展方式研究
1. 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需要同等的重視。民族傳統體育要體現時代性,就要站在時代的高度上,以高瞻遠矚的眼光,來滿足現代社會的各種需求,以順應時代的發展為己任,在面向未來的發展中,充分體現邁向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時代精神,並以這種時代精神為主導思想,去推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2. 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與整理。一個民族共同的歷史積淀,促使著該民族的身體活動形成獨特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這正是構成該民族傳統體育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代表著古老的為方保健體系,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善待我們的資源。
3. 順應現代生活方式,迎合大眾心理。
4. 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產業化進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產業發展雖然起步晚,但隨著市場經濟建設大環境的影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必然是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發展及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市場體系建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許能使一切都商品化、市場化,但在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作為一個市場體系,它必須是完整的。
5. 建設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科體系。
6. 民族傳統體育的世界化,21世紀的中國體育,趨向世界性,民族性,將成為本世紀中國體育發展的主流方向我們應主動出擊,推出精品,加大宣傳力度,精心包裝,以促使民族傳統體育的世界化。
六、結語
我國正經歷著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歷史時期,民族傳統體育的作用和價值,必將隨著社會生活方式和內容的改變而發生改變。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有利於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穩定國家大局等方面。同時21世紀是社會、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全球化的(下轉第82頁)(上接第62頁)教育需要不斷更新,民族傳統體育要吸收新的理念,走學科化發展道路,構建理論體系、完善技術體系、開拓教育體系等,建立科學的發展觀。同時,高等教育應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放寬限制,吸收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傳習者到高等院校來接受高等教育,使民族傳統體育在高等院校中繼承和發展。
6、求一篇關於淺析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特點和功能 大學生論文 1500字左右的,大家幫忙找找
你是太原理工的吧!我也在找!找到分享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