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聽說「霜降疊重陽備定三月糧,是形容多雨.請問誰知道這句話的四來.有何根據
不是形容多雨吧~ 北方諺語「晚麥不過霜降, 霜降前,要種完」。如果霜降提前了,在重陽的同一天,按千百年農事總結,來年收成不好,因此江西贛州一帶就有「霜降對重陽,來年餓死少年郎」的說法。
2、2012年的重陽節很特殊嗎?為什麼家裡說當天不能燒火?
是因為今年霜降和重陽在一起,所以這么說~19年一次,難得哦
客家是古時候的中原移民,現在只有部分客家地區保留這個習俗~原因和典故如下:
北方諺語「晚麥不過霜降, 霜降前,要種完」。今年,霜降提前了,在重陽的同一天,按千百年農事總結,來年收成不好,因此江西贛州一帶就有「霜降對重陽,來年餓死少年郎」的說法。也因為收成不好,為了囤積糧食、掠奪資源引發爭端和戰爭,古戲文唱道:「霜降趕重陽,平地起戰端」(此處的「趕」,意思是趕在同一天了)。因此,在江南一帶及其以南各地,糧食比較充裕的人家,怕北方的災民、流寇哄搶糧食,就舉家上山避禍,每家每戶都不冒炊煙,告訴他人「我家也斷炊了」,沒有糧食給你們搶,而有些沒有來得及離開的人家,因炊煙的出賣,導致被洗劫一空,因此就有了「霜降對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的結局。這句話廣為流傳,警示其他村舍,不單是重陽這天不能起炊煙,而是在飢荒、戰亂還沒有結束的這段時間都應避禍。在重陽時節舉家上山避禍,到後來在風調雨順、太平盛世時節,就逐步演變成了「重九登高」的習俗。
這是說的正史,還有民間傳說。據傳,遠古時期,「霜降」與「重陽」均是天上的兩員猛將,驍勇善戰,一日,兩將不知何因,引起爭端,打了起來,從天上戰至人間,從人間復又天上,只戰得天昏地暗,重陽漸漸不敵,躲進人間一柴灶內,重陽性為火故在灶內很安生很愜意,而霜降性為水,無法入灶捉拿重陽,性情漸躁,遂起一計,看見冒炊煙的煙囪都給堵上,逼重陽出來再戰,可憐了正在燒火做飯的人家,煙囪堵上,家中煙熏火燎,被熏死的、房屋著火被燒死的,不計其數。因而有了「霜降趕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
3、下面的對聯有什麼妙處?請你予以簡要的賞析。夜氣大寒,霜降茅檐如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現重陽。
夜氣大寒,霜降茅檐如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現重陽。 用四季作出妙聯更有風味,既反映二十四節氣象里的節氣,又道出了民族的傳統節日
求採納
4、重陽節又霜降有什麼不吉利
24節氣中的「霜降」與傳統節日「重陽節」(即九月節),恰逢同一天。在近100年中共出現五次,即1917年(閏二月),1936年(閏三月),1955年(閏三月),1993年(閏三月)和今年(閏四月),農歷都是閏年。今年過後要2069年(也是閏四月)才逢得到了。
迷信說法是「霜降對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不能在有煙窗的灶頭燒飯,只能用木炭爐子在天井裡煮。。。。。。現在都用液化爐,電磁爐,沒有煙窗冒煙,可以放心煮菜做飯。哈哈,講笑話了。
5、哪年重陽與霜降同日
說說「霜降」,太陽位於黃 經210°時為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一般在農歷九月的中下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氣溫降至0度以下,不耐寒的植物將停止生長。
北方諺語「晚麥不過霜降, 霜降前,要種完」。今年,霜降提前了,在重陽的同一天,按千百年農事總結,來年收成不好,因此江西贛州一帶就有「霜降對重陽,來年餓死少年郎」的說法。也因為收成不好,為了囤積糧食、掠奪資源引發爭端和戰爭,古戲文唱道:「霜降趕重陽,平地起戰端」(此處的「趕」,意思是趕在同一天了)。因此,在江南一帶及其以南各地,糧食比較充裕的人家,怕北方的災民、流寇哄搶糧食,就舉家上山避禍,每家每戶都不冒炊煙,告訴他人「我家也斷炊了」,沒有糧食給你們搶,而有些沒有來得及離開的人家,因炊煙的出賣,導致被洗劫一空,因此就有了「霜降對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的結局。這句話廣為流傳,警示其他村舍,不單是重陽這天不能起炊煙,而是在飢荒、戰亂還沒有結束的這段時間都應避禍。在重陽時節舉家上山避禍,到後來在風調雨順、太平盛世時節,就逐步演變成了「重九登高」的習俗。
這是說的正史,還有民間傳說。據傳,遠古時期,「霜降」與「重陽」均是天上的兩員猛將,驍勇善戰,一日,兩將不知何因,引起爭端,打了起來,從天上戰至人間,從人間復又天上,只戰得天昏地暗,重陽漸漸不敵,躲進人間一柴灶內,重陽性為火故在灶內很安生很愜意,而霜降性為水,無法入灶捉拿重陽,性情漸躁,遂起一計,看見冒炊煙的煙囪都給堵上,逼重陽出來再戰,可憐了正在燒火做飯的人家,煙囪堵上,家中煙熏火燎,被熏死的、房屋著火被燒死的,不計其數。因而有了「霜降趕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此處的「趕」,意思就是追趕了)。」
知道了這些來由,你還會在重陽這天,為了不燒火而以熟食充飢嗎?
其實,我們很多傳統節日,均與歷史淵源有關系。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羅江,民眾為了在撈起其屍體之前,不讓魚兒食其肉,家家戶戶用竹葉糯米包裹蒸熟後投到江中喂魚,以後就演變成端午節家家戶戶裹食粽子。八月十五,被分戶奴役的人們,用面餅裹著密信,傳遞起義消息,最終一舉獲得自由、舉家團圓,以後就演變成中秋節家家戶戶互送月餅祝賀團圓。
每逢傳統節日,在准備雞鴨魚肉大餐時,別忘了給孩子們准備一些精神食糧。
「霜降對重陽,萬家和睦萬家祥」!!!
6、每過幾年才能有一個霜降和重陽會在同一天的?
437539525:你好。
自1900年~2060年160年之間 九月九日又是「霜降」的只有1936年、2012年。
7、什麼是霜降對重陽,有什麼典故?
說說「霜降」,太陽位於黃 經210°時為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一般在農歷九月的中下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氣溫降至0度以下,不耐寒的植物將停止生長。
北方諺語「晚麥不過霜降, 霜降前,要種完」。今年,霜降提前了,在重陽的同一天,按千百年農事總結,來年收成不好,因此江西贛州一帶就有「霜降對重陽,來年餓死少年郎」的說法。也因為收成不好,為了囤積糧食、掠奪資源引發爭端和戰爭,古戲文唱道:「霜降趕重陽,平地起戰端」(此處的「趕」,意思是趕在同一天了)。因此,在江南一帶及其以南各地,糧食比較充裕的人家,怕北方的災民、流寇哄搶糧食,就舉家上山避禍,每家每戶都不冒炊煙,告訴他人「我家也斷炊了」,沒有糧食給你們搶,而有些沒有來得及離開的人家,因炊煙的出賣,導致被洗劫一空,因此就有了「霜降對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的結局。這句話廣為流傳,警示其他村舍,不單是重陽這天不能起炊煙,而是在飢荒、戰亂還沒有結束的這段時間都應避禍。在重陽時節舉家上山避禍,到後來在風調雨順、太平盛世時節,就逐步演變成了「重九登高」的習俗。
這是說的正史,還有民間傳說。據傳,遠古時期,「霜降」與「重陽」均是天上的兩員猛將,驍勇善戰,一日,兩將不知何因,引起爭端,打了起來,從天上戰至人間,從人間復又天上,只戰得天昏地暗,重陽漸漸不敵,躲進人間一柴灶內,重陽性為火故在灶內很安生很愜意,而霜降性為水,無法入灶捉拿重陽,性情漸躁,遂起一計,看見冒炊煙的煙囪都給堵上,逼重陽出來再戰,可憐了正在燒火做飯的人家,煙囪堵上,家中煙熏火燎,被熏死的、房屋著火被燒死的,不計其數。因而有了「霜降趕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此處的「趕」,意思就是追趕了)。」
知道了這些來由,你還會在重陽這天,為了不燒火而以熟食充飢嗎?
其實,我們很多傳統節日,均與歷史淵源有關系。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羅江,民眾為了在撈起其屍體之前,不讓魚兒食其肉,家家戶戶用竹葉糯米包裹蒸熟後投到江中喂魚,以後就演變成端午節家家戶戶裹食粽子。八月十五,被分戶奴役的人們,用面餅裹著密信,傳遞起義消息,最終一舉獲得自由、舉家團圓,以後就演變成中秋節家家戶戶互送月餅祝賀團圓。
每逢傳統節日,在准備雞鴨魚肉大餐時,別忘了給孩子們准備一些精神食糧。
「霜降對重陽,萬家和睦萬家祥」!!!
8、重陽節的來歷,習俗知多少?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
重陽節的由來已久很久了,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典故一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典故二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習俗
1.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2.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3.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6.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