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說課稿

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說課稿

發布時間:2020-10-15 02:46:34

1、休養生息政策與文景之治有什麼共同點?

①都是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時出現的 ②統治者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④都重視生產技術的改進

2、漢初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政策,使漢朝出現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

休養生息。
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漢朝因尚火德故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而被稱為劉漢。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漢文帝、漢景帝採取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被今人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3、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內容和作用

一、漢高祖劉邦休養生息的內容:

1、解甲歸田:

凡退役歸農的軍吏卒,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劉邦鼓勵士兵回鄉生產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又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勸民還鄉:

因戰亂逃亡山澤的民眾,歸還故里領取原有的田宅,戰爭期間流亡山澤沒有登記戶籍的人,令各歸其縣,登記戶籍,恢復原有田宅,這樣及增加了社會勞動力,又增加了繳納賦稅的人數,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釋奴為民:

因飢餓賣身為奴隸的釋放為平民,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社會勞動力。

4、十五稅一:

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休養生息的作用:

①鞏固西漢統治;

②推動經濟發展;

③奠定強盛基礎。

漢初漢高祖劉邦推行休養生息措施,他的後繼者文帝和景帝繼承了漢高祖的既定方針,繼續推行一系列治國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生產進一步發展,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繁盛局面稱「文景之治」。

(3)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說課稿擴展資料:

1、文景之治簡介: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

2、無為而治思想

漢帝國建立之初,利用民眾對秦王朝殘厲法制的不滿,順從民意,進行了政治改革。為與民休養生息,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范,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

無為政治看起來有消極保守的傾向,從另一種種角度看,卻透露出科學的客觀主義的精神。這種政策強調行政上不妄為,少有急切的舉措,避免苛政擾民,使社會生活在自然的狀況下得以安定。這種政治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進步。

文景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並適當補益損革,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

文景時代比較寬和的政治空氣,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書·食貨志上》說,「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對於當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4、漢初統治者採取了哪些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西漢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1.解放勞動力:
(1)組織軍隊復員;(2)賜軍吏卒以爵位;(3)招撫流亡;(4)釋放奴婢。
2.重建國家機器:
(1)漢承秦制:基本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並有些調整;(2)制訂《漢律》。
3.再建賦役制度:田賦:「什五稅一」
4.翦滅諸侯王:消滅異性諸侯王,封劉姓弟子為王。

5、令萬民得以休養生息的文景之治發生在哪個朝代

漢朝,漢文帝和漢景帝兩個時期,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少加賦稅,讓百姓繁衍,這才有了漢武帝對抗匈奴的資本。

6、跪求:比較 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 的異同

東漢「光武中興」與西漢「文景之治」在本質上的相同點是:都是新王朝建立之初的盛世;通過調整統治政策謀求實現穩定與發展。

西漢的文景之治發生在西漢初年,剛剛統一之後的政權百廢待興,外有匈奴,內有生產的凋敝,所以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
東漢的光武中興是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削平群雄,統一中國,為穩定、鞏固王朝統治,首先致力於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厚予爵祿而禁止其干政;對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行政體制,則仍置三公,事歸台閣;減省地方官吏。其次,安定民生,恢復經濟,主要措施有重行西漢初年三十稅一舊制;遣散軍隊還鄉務農;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興修水利等等。其三,比較適當地處理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他本人也勤政節儉,遺詔薄葬。因此,在他統治期間,經濟有明顯的恢復,政治也相對穩定。

7、文景之治時期,社會,國家,百姓的生活是一個什麼近況

百姓生活比較富足,賦稅和徭役都很輕。史記記載當時國庫里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銅錢生出了銅綠,糧食多的吃不了腐爛。不過景帝時發生了七國之亂,戰爭的受害者總是百姓。

8、文景之治、光武中心與貞觀之治都有哪些共同點

都實施了一些任人唯賢、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的政策。

9、中國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文景之治是指神州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納「輕徭薄賦」、「與民蘇息」的政策.

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口說話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納了一些以農為本,嚴格實行節能,休攝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場合排場;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不雅」(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不雅之治」。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一階段所出現的興盛的時代。唐玄宗在位44年,前一階段(開元年間)修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成長,倡導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步入全盛時期,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度,史稱「開元興盛的時代」,前後共29年。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文景之治是指神州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納「輕徭薄賦」、「與民蘇息」的政策.

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口說話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納了一些以農為本,嚴格實行節能,休攝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場合排場;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不雅」(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不雅之治」。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一階段所出現的興盛的時代。唐玄宗在位44年,前一階段(開元年間)修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成長,倡導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步入全盛時期,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度,史稱「開元興盛的時代」,前後共29年。

思想上符合當時的社會現狀

政治:修明,廣開口說話路,虛心納諫,皇帝的個人努力。

經濟;重視農業,興修水利工程,獎勵耕織。

思想:重視教育,如隋唐實行科舉制等,漢代穩固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漢代休攝生息

世人想向學校風氣氣盛行。

其他:國度統一,社會不變,疆域廣闊,勞動力充足。

唐朝輕徭薄賦,而且這幾位都是聖明的君主,出現興盛的時代景象與君主的本質和好的執政是密不可分的。

當時唐朝沒有過於強大的仇敵,國內外統治環境比力和平,不變的社會環境也是其中一個方面。

唐朝的法律較為健全。

唐初期繼續休攝生息,根蒂根基較好。

皇帝開明的政策,倡導節儉,輕徭薄賦,成長出產。

與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說課稿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