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輕松解酒壓片糖的中國酒文化與飲酒保健
中國最早記載酒的文字見於商代的甲骨文。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酒被尊為「百禮之首」。從最初的祭祀,發展到後來的節日慶典、出師祝捷、升遷、壽宴、結婚生子,接風離別、以及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面,一直到現在的商務、政務和公共關系、各種企業活動等場合都離不開酒的影子,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在中國,「無酒不成席」已經成為一種習俗。作為一種食的文化,酒文化現象其實是一種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映。飲酒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和社會關系的載體。
不過酒也讓人們深受其害。過度飲酒可以使人沉湎,墮落,傷身壞體。歷史上不乏有國君或人物因沉湎於酒而惹亡國喪生喪志之禍的例子。今天,在許多場合下敬酒演變成了競酒和勸酒,酒甚至成了社會關系的潤滑劑,因此成了在許多場合下「不得不喝」的東西。2008年1月24日公布的《2007年度中國25省民眾健康飲酒狀況調查報告》中的數據顯示,中國公民在飲酒常識、飲酒量、飲酒年齡和控制趨勢上存在嚴重的問題。超過半數的飲酒人群身體健康狀況處於亞健康及以下水平。即中國人在飲酒的同時並沒有顧及自己的健康。在170668份有效調查問卷中,高達65.39%的受訪者健康飲酒狀況不合格;25.58%為基本過關,8.52%較為良好,僅有0.51%的飲酒者具備正確飲酒觀念。
酒的主要成份是酒精(乙醇)和水,占總重量的98%。其中白酒中的酒精含量為30~60%;葡萄酒為8~13%;啤酒為3~5%。酒對人體的利弊主要由酒精(乙醇)產生和決定。酒精進入人體後具有吸收快和排泄慢的特點。一般地,酒精10分鍾後進入大腦,15分鍾後攝入量的50%將被吸收,30分鍾後攝入量的60-90%將被吸收。但酒精在人體內完全排泄的時間卻需要15天以上。所以,對於經常性飲酒者或習慣性飲酒者而言,滯留在人體內的酒精的積累效應會對人體器官形成慢性傷害,嚴重的將造成慢性酒精中毒。
醫學研究表明,過量飲酒或長期不健康飲酒最受傷的是肝臟。因為人們喝進肚中的酒精的90%以上是通過肝臟代謝的,其代謝產物及它所引起的肝細胞代謝紊亂,是導致酒精性肝損傷的主要原因。肝臟對酒精的代謝是以損傷自己為代價的,如30克酒精的代謝約需46小時。因為在代謝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輔酶I、輔酶II和細胞色素P450,這些物質的過度消耗會導致肝細胞的壞死,逐漸使肝臟纖維化以至肝硬化。統計表明40~90%的肝硬化患者有酒濫用的歷史。肝損害的發生是與每次飲酒量和長期飲酒歷史直接相關,即當飲酒量達到或積累至一定程度後,肝損害的危險性陡然增加。
不健康飲酒對人體健康的副作用還包括:對神經系統的傷害。如動作或肌肉不協調;導致大腦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判斷力和自控力下降;產生幻覺和興奮感等。對胃的傷害。如刺激胃粘膜,導致食慾不振甚至胃炎,胃腸吸收不良胃出血和腹瀉等。對心血管系統的傷害。如造成脂肪和鈣鹽沉積,導致心律失常,心室肥大以及其他的心腦血管疾病。對生殖系統的傷害。如精子活力下降,性功能障礙,影響胎兒發育等。對家庭生活的傷害。如缺乏生活和工作熱情,情緒激動,易怒,容易產生暴力傾向和沖突行為等。以及對人體的其它傷害。
中國古代名醫李皋,字東垣(1180年)是中國最早提出飲酒保健概念和對策的人之一。他認為,許多疾病的根源都在於脾胃之氣損。酒為濕熱之毒,傷脾胃,百病生(酒大熱有毒,又水之所釀成,故熱而兼濕,濕熱積於腸胃,故見諸證。)。在其經典著作《脾胃論》中記載的「葛花解酲湯」就是一種葯食同源的飲酒保健品。在中文中酲的意思是喝醉了神志不清,猶如患了酒病的感覺。因此解酲具有解除酒病之意。葛花解酲湯原方具有分消酒濕,溫中健脾等功效。主治嗜酒中虛,濕傷脾胃,頭痛心煩,眩暈嘔吐,朐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大便泄瀉。
500年後,明代的傑出醫學家張介賓(1563一1640,號景岳,字會卿)進一步認可了李東垣的脾胃論和「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說。他在所著的《景岳全書》中指出:「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
廣義地,各種具有飲酒保健功能的產品都是飲酒保健市場的參與者和供應者。不過由於在源材,配方和工藝,以及用法和用量上的差異,不同產品的對症性和功效有很大的不同。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症選擇適合的飲酒保健產品。
中葯類產品以葯食同源的源材為主要成分。具有天然和整體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特點。但成分只代表了諸多因素中的一個,不能完全說明某個產品的質量和實際功效。一個產品的功效依據其組方成分和工藝,以及用量和服用方法等而定。
氨基酸+維生素類產品的主要作用是為人體補充氨基酸和維生素。它可以起到保護肝臟和補充能量的作用,但是即時效果不明顯且不能緩解胃不適和頭痛的問題。
中西結合類的產品多以西葯原料為主,不是完全按照葯食同源的中葯組方生產的產品。如過量或服用不當可能存在副作用或安全隱患。
海綿類產品的作用是將酒精吸附到海綿體上。短期內可延緩人體對酒精的吸收,但不能加快酒精代謝。因為酒還是在人身體內,酒精的積累效應將傷害身體,解酒效果不佳。
姜黃類產品具有保肝的作用,但缺乏解酒行氣,寧心安神,及和胃健脾的作用,對緩解飲酒後的胃痛和頭痛的效果不明顯。
牡蠣類產品的主要功效在於補鋅養腎,有部分護肝的功能,但對解酒行氣和寧心安神的效果不明顯。
海綿類類產品的作用是將酒精吸附到海綿體上(如魔芋、纖維素、殼聚糖等)。這在短期內可延緩人體對酒精的吸收,但不能促進酒精的代謝。酒精在人體內的積累效應將傷害身體器官。
蛋白/肽類產品中的蛋白有一定保肝作用,蛋白還可以作為胃腸道保護膜,減緩人體對酒精的吸收。但此類產品對解酒行氣和寧心安神的效果不大。
植物提取物類產品多含護肝成分(如聖瑪麗草:保肝;茵陳蒿:利濕、清熱,肝膽),適合長期保健,但無即時飲酒保健功能。且對和胃健脾,解酒行氣和寧心安神的作用不佳。
其它類的產品多為概念型產品,其賣點宣傳的成分居多,產品功效依據不足。如:蜂蜜、富氧水等。
總之,各類飲酒保健產品消費者的基本需要是,在服從中國酒文化和各種飲酒需要的前提下,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和健康。盡管一些研究表明少量或適度飲酒對某些疾病也許是有益的(如在中醫中酒常與草葯一起被製成「葯酒」用於防病治病等),但這同時也會增加患其他疾病的機會。因此即便是少量飲酒也要因人而異。人們必須注意飲酒保健。
(郝雪娜。本文作者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現任某醫葯保健研究機構負責人)
2、常德有什麼文化
常德名人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號漁父,湖南常德桃源縣人,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
林修梅(1880—1921)孫中山總統府代理參軍長,陸軍上將。湖南省安福縣(今臨澧縣)人,林伯渠堂兄。
林伯渠 (1886-1960),原名祖涵,號伯渠,字邃園,1886年3月20日出生於今常德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
蔣翊武 (1885-1913),原名保襄,湖南常德今澧縣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勛。
翦伯贊(1898-1968)桃源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
王爾琢(1903—1928) 湖南石門人,黃埔一期,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將領,著名革命烈士,1928年犧牲於江西
丁玲(1904—1986),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常德臨澧人。
戴修瓚(1887—1957),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漢族,中國法學家。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等。
吳碧霞,當代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教師,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陳思思,1976年生,湖南常德人,中國著名青年歌唱家,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新民歌領域的領軍人物。
魏文彬,1950年1月生於湖南桃源,曾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等。
袁純清,1952年3月生,湖南省漢壽縣人,現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員會主任。
余嘉錫,(1883-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當代著名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生前曾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國文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等職。著有《四庫提要辨證》等。
歐陽常林,1952年12月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現任湖南廣播電視總台台長、黨委書記。
歌手有 香香,王櫟鑫,曾軼可等
古代在常德有重大影響的有 善卷、屈原、宋玉、車胤、春申君、髡殘等人
3、娛樂和養生文化是什麼性質的文化?
你們和養生文化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文化。
4、我國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是哪本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5、老鐵們,常德有好的養生館嗎?想做下推拿
庫珀健康可以去推拿下
6、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哲學基礎有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奧秘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 ,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祖國傳統養生之道——「清調補」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養生文化 『天人相應』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陰陽五行與自然界的對立統一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陰陽五行與『清調補』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的平衡。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 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
•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
總之,『清調補』是一個健康體魄的養生之道,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從而達到預防保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目的,這就是祖國傳統養生之道的奧秘所在。
7、世界各國的洗浴文化有哪些?
歐洲人號稱其所有的文化根源都來自希臘羅馬,而對高雅的洗澡文化,並沒有熱衷於復興,難怪17世紀西歐的宮廷貴妃人手一根搔癢棒,當跳蚤在衣縫里咬人時,趕快拿出來搔一搔。
歐洲人平常不喜歡洗澡,但是一有病痛就很快地一頭鑽進溫泉里。歐美人士相信溫泉對治療慢性病有幫助,因此歐洲大陸許多有六七百年歷史的溫泉,總會有很多人去治療風濕、關節炎等慢性病。領導美國度過二次大戰苦難歲月的羅斯福總統因為染上小兒麻痹要進行物理治療,就經常洗溫泉,還在溫泉游泳池游泳呢。
西歐大部分國家都曾經被神聖的羅馬帝國統治過(羅馬人是很愛洗澡的),他們的公共澡堂用大理石建築得很華麗,現在的羅馬城還有公共浴室的遺跡。法國從前叫高盧,也曾被愷撒大帝征服過,愷撒還為此寫過一本《高盧戰記》,但是羅馬人愛洗澡的傳統,好像沒有影響到法國人,身著整齊潔白浴袍的愷撒大帝,對不愛洗澡的高盧人只好大搖其頭。
芬蘭浴,英文叫SAUNA,中文譯成柔拿。桑拿是蒸氣浴,以前芬蘭人選用樺樹的小樹枝鞭打自己,抽得滿身都是血痕,由此達到清潔效果。
法國巴黎香水為什麼會馳名世界呢?因為法國女人不太喜歡洗澡,只好多噴幾滴香水來掩蓋身體的異味。巴黎出租的公寓很少有浴室。
說起洗溫泉,全世界大概日本人最好此道了。日本本土境內多火山,溫泉也多,東京北部的仙台市近郊有一個著名的「作並溫泉」,每逢周末假日,日本人就成群結隊到此地,一面啜飲熱辣的仙台美酒,一面享受陪浴女郎的侍殷勤侍奉。
溫泉中含有許多復雜成分,對人體會產生不同的功效。通過沐浴、飲用或其他方法,透過皮膚和內臟的吸收,可以收到治療疾病或保養身體的效果。
日本人洗溫泉的方法有四種,各有特色。普通辦法是將全身浸在40度的泉水中;還有的是做一些水管,從高處將溫泉引下來,人站在底下淋,讓熱水拍打在身體上起按摩的作用,清除酸痛;也有的將溫泉冒出的熱氣或蒸氣引導到房間里,人再進去蒸一蒸;或者用溫泉水和些泥巴,把身子放進泥中進行「泥浴」。
還有一些溫泉地,沙子也是熱的。日本人就挖一個洞,把身子埋進去蒸上5分鍾,等到冒汗再爬出來,這種叫沙浴。
在日本海邊也有些溫泉,漲潮時淹沒,退潮時就顯現出來,日本人會在海邊挖個池子貯存溫泉,年輕人特別喜歡這種海邊泉。
以前的留學生在日本,到朋友家拜訪,用過晚膳,主人的太太會硬拉你洗澡,還幫你擦背,這種待客熱情,實在有點兒吃不消。
日本人的公共浴室很大,它就是一個大池子,男女的分界線只拉著一條線,大多裸體相對,臉不紅、氣不喘。說它不夠文明嗎?全家幸福地泡在一起挺自在的,不然就是你心存不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0世紀80年代的今天,日本人洗澡的方式千奇百怪。有人從河裡挖出黑乎乎的爛泥巴,抹遍全身,只露出兩隻眼睛,然後跑到太陽下曬干,讓皮膚有收縮的感覺,東歐的羅馬尼亞人特別愛洗這種泥漿澡。美國得州有一家澡堂的老闆,用挖土機從池塘里挖出大堆爛泥巴,送到浴室的大浴桶里,然後在底部加熱,沐浴者在里頭躺上個把小時,據說能「收縮皮膚,美容養顏」。
這種只把泥巴燒到溫熱的方法,還不至於出毛病。在加州一帶有一陣子很流行熱桶浴,用大木桶燒水,男女共浴,一時蔚然成風。但是泡在木頭做的桶子里,有的人腳底受不了高溫以至被燙傷,浸太久還會頭暈,甚至發生過昏迷的意外事件。
參加東南亞旅行團的單身男士,到了泰國往往會要求導游帶他們去洗泰國浴。泰國浴的方式就是浴娘全身抹上肥皂,再用她身上的肥皂幫你搓澡,使你飄飄欲仙享受異國情調。
8、香港盛凱元養生產業集團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關系組織的生命力,同時也是組織的基礎。什麼是基礎?基礎就是內力,基礎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一直以來是盛凱元最具獨特的風景線,公司在創業之初,就把文化建設放在核心位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就把儒、釋、道文化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中醫養生文化更是融合了三家之所長。「御道養生」作為中國古代皇室養生中的典範,集百家之所長。盛凱元作為這一文化和技術的傳承和傳播者,就義不容辭擔當起為當代人健康服務之角色。
公司把古人所提出的「和」文化融入其中,提出「養生有道唯有御道御道養生和諧為道」的思想。我國這些年一直在講和諧社會,和諧已經成為整個民族文化的總綱。那麼和諧要從那些方面去理解呢?
*身心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身心不二,人的肉體與心靈都要處於和的狀態才算完美。
佛教里講遂順眾生,其實「和」即是一種遂順眾生的能量。
「眾生」不單純指百姓,像我們的五臟六腑也是眾生。人要想身體好,首先就要感知生命,認知生命,了解本性,順應身體的需求。這才是最基本的養生原理。
五臟六腑都有各自的本性。如心氣應該是向上散的;腎水是往下行的,起潤下的作用;胃氣也要下行才可以。我們明白了這些基本的本性,才能知道如何去順應它、管理它,使其符合和諧之道。
五臟六腑最初肯定是和合的,但由於我們種種壞習慣與生存環境的惡化,導致了它的無序發展。比如現代社會中得癌症的人很多,人為什麼會出現癌細胞呢?其實癌細胞就是細胞無序發展造成的。
養生學就是把大家重新引導回到正確軌道上的一門學問。生命有向善的種子,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那就把它引發喚醒出來,不僅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利,對社會的安定團結同樣有利。
*家庭和諧
家庭和諧其實就是男女陰陽的和諧。當我們每個小家都安定和睦,老人、夫婦、孩子都相互關愛、其樂融融,那就會奠定整個社會的和諧基礎。
社會和諧是由我們個體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睦相處所構成。
古語有「家國同構」、「家和萬事興」,這其實都是在強調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保障。
*求同存異,和合之道
《論語》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從古至今中國人一直在追求的君子之道其實就是和諧之道。
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的關系,但他對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不願人雲亦雲,盲目符合;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見解,只求與別人一致,不講原則,與他人不能保持融洽的關系。
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夠求大同,存小異。做君子既要有胸懷,又要能堅持原則。胸懷寬闊,就善於與人溝通、交流,就聽得進各種意見。別人的意見能使你清醒,能使你看到自己的短處和缺點。改正了缺點,就是進步。
和是一種狀態,一種原則,中葯的方劑也是通過配屬追求一種「和」的狀態。
無論是哲學、倫理,還是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文化的精髓都是在追求一種和諧狀態,追求和合之道。
一個「和」字荏苒千年,發展變化,但中華民族「和為貴」、的人文理念從未有所改變。懂得了「和」字的內涵,了解了調和之道,就是懂得了中國民族文化的根基。這也正是御道養生和諧為道的「和諧觀」由來。
養生的含義:養生發之氣
在人身當中,東方的生發是陰陽五行變化演進的正途。
養:有牧養,養護之意
人的生命最關鍵的問題是有沒有生機的問題,做一個企業最關鍵也在於生機的問題,有生機就有希望,「生」是最重要的,養的就是這個「生」,養生發之氣。
「道」這個字上面是個「首」,「首」代表頭,偏旁我們叫「走之兒」,古代叫也走辵(chuo)部。實際上表示頭腦、思維像乘上了馬車一樣在正確的道路上疾駛。
「御」指的是帝王式的 。
「道」也指的是一種方法、規則。
「養生有道 唯有御道」指的是養生須遵循科學的方法原理,來自宮廷帝王式的養生方法有其良好的實踐基礎值得借鑒。
「御道養生 和諧為道」指的是養生遵從的是天地人的和諧觀。
「和」是中醫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國文化的靈魂。人與天地要和,人與人要和,人與自己也要和。
何為「和」呢?為什麼中國人講求「和」的精神呢?追根溯源,我們先從「和」字的內涵說起。
《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和(he),調(tiao)也。」
我們怎樣把事物達成一種最佳狀態呢?實際上就是用很多的原則、規律及方法進行調和。所以「和「就是」調和「之意。
為什麼樂師和廚師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者?
*飯養身、樂養神
「調和「的方法與規律往往掌握在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手裡。
有兩種人最懂調和之道:一為樂師,二為廚師。
他們都被稱為師。「師」就是來定規則、定原則的人。
高雅的樂師與朴實的廚師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卻都是最懂調和之道的人呢?
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飯是一種基本的養生之法。而音樂養的則是人的靈魂。古人認為,世界上唯一能作用於人的靈魂東西就只有音樂。
人若之養好了身體,而沒有養好心靈,那就是行屍走肉,不叫養生。養生不僅僅局限在肉體層面,肉體與心靈的調和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人既有健康的身體,又有美好陽光的大情懷,才叫身心的健康。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一個很獨特的觀點。
優秀的樂師和廚師都是掌握調和之道的高手,他們代表了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高境界。
廚師伊尹的調和之道
《呂氏春秋》記載:夏末商初,有一個叫伊尹的人,他善於調和五味,被譽為「廚神」。伊尹是商湯的大廚師,對於煮飯有自己獨特的視角與原理,即他特別懂得如何匹配食物的味道。
任何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特性。如何調和呢?伊尹說要靠三樣東西:水、火和味(五味)。要想去除食物中的怪味,首先要靠水火,通過掌握適當的火候和控制用水比例來去除異味;其次要通過酸辛甘苦咸這五味的調和來達到去除異味的目的。
五味調和是中國烹飪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伊尹不僅是個神廚,他還是葯食同源的奠基人。伊尹根據五味入五臟的原理,將食物以君臣佐使配伍,以寒熱溫涼調性,把舊有的單味葯治病發展成為復方治病,其著作《伊尹湯液》是流芳萬古的醫家聖典。
御道養生茶、養生湯就是按此種配伍調和出來的,對人體的五臟大有補益。
我們常說開方子,顧名思義,開方子實際上就是開一個正確的方向。而這個正確的方向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和」的狀態。人體的身心達到了「和」這個狀態,就是走對了正確的方向。
成語有「和羹調鼎」,鼎指鼎爐,羹指肉等食物,和羹調鼎就是說會煮肉。古人有種說法,凡是能夠和羹調鼎者皆可以做宰相。這話的出處還是伊尹。
伊尹的出身很不好,為奴隸世家,但他非常有志氣,勤奮好學,後成為了商湯的大廚,但他並沒就此止步,而是在做飯之餘仔細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等英明君主的施政之道。一次他借飯菜之事向商朝的君主湯提出了自己的治國主張,他說:「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辦好。」商湯聽後大受啟發,並重用伊尹,封其為相,伊尹後來乾的極為出色,成為了商朝的五代元老、一代賢相。
所以,我們留意的話就會發現,做飯好吃的人,做音樂好聽的人,都是懂得遵從和諧之道的人,這樣的人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往往也是游刃有餘,掌控有度。其實像古人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些醒世恆言,都是基於「和」這個核心理念。而懂得和諧之道的人會是最有價值的人才,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關於儒釋道
儒學以昂揚的處世態度、入世的精神特質和利他的價值取向,教育並鼓舞著一代代志士仁人兼濟天下,發奮進取,也成就了無數英雄豪傑的千秋偉業。
道家,何謂道,世間萬物運行不變的規律。道家重視人作為個體的存在價值,尊重甚至鼓勵人生的肉體與精神的各種感受,並提供旨在延長生命過程的養生之道。提倡「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而對於芸芸眾生而言,無異於為寒者送衣,為飢者謀食。而就某一具體個人而論,進可為儒,退可為道;攻可為儒,守可為道;成可為儒,敗可為道;表可為儒,里可為道。儒家給我們一方堅實的大地,道家給我們一片自在的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靈無疆。儒家教我們承擔,而道家教我們舉重若輕。
佛教首倡眾生皆苦,將痛苦視為生命之常態與前提;提倡六世輪回、因果報應,將此生之一切苦難之補償移至來世,使得人之願望在一生結束時仍未能未能實現甚至受盡苦難,亦毋須感到悲哀,因為這是在為來世的幸福而進行必要的投入。禪宗祖師惠能曾雲:「世俗之人,心動無常,雜念叢生,將自性遮蔽。人之心動,如同水流,前念方生,後念又來,綿綿不絕,利刀難斷。」其意是講,俗界之人,因慾望和利益,使得其終身被種種雜念困擾,從而遮蔽的自身應有的本性。且使得各色人等皆終日沉湎於世俗瑣事之中,而心靈無所守望,故而輕浮、淺薄、癲狂、焦慮。而只有擯棄或降低慾望,才能使心靈歸於平靜。的確,人之痛苦源於現實與願望之間永遠無法消除的反差,減少痛苦不外乎兩途,或是努力追求,或是降低慾望。人能力有限而慾望無窮,節制慾望比苦苦追求要更顯智慧,而且無私無欲,尋求解脫,是人難以達到的極高境界,佛教為人們構建了這種境界。
有人說儒釋道是一家,因為他們都是修身養性為主要目的的。有人說,儒家是小學,道家是中學,釋門是大學。這是因為儒家是任何人都能看懂的,最利於人們修身養性。而道家,被人稱為玄學,則對道,萬物恆有的規律,闡述比較多,適合人們更進一層,朝更高的境界升華。釋門,則對較高層次的境界的修行方法闡述較多,利於人們修行。
不過,千萬別認為,儒家,道家水平低,而釋門水平高。其實這三門都能達到最高成就,不過是儒家容易入門,道家易於寡慾,釋門易於禪定。說是易於,事實上除了儒家,其他兩門都需要較高的悟性才會有所成就的。這樣來說,反而是儒家比較適合世人的。
這三家的思想,是通過修身養性,消除那些無所謂的煩惱,從而逍遙自在的活在當下。到那個最高境界,世人能做的我也能做,世人追求的我也追求,而我能做的世人卻做不了。但是到那境界,不應生此心,若生此心,還不得解脫。那時你應知道,眾生當真平等無差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要看那些對無為法的解說修行方法,不要執著於那些差別心所說的見知。
通觀儒釋道三教,可得出如下判斷:就個性而論,強者尊儒,智者信道,慧者崇佛。而一般情況下,對於人之一生而言,儒、釋、道又可代表三種境界:
血氣方剛時,欲建功立業,一般都會以儒家信條為圭臬,發奮進取,自強不息;遭遇挫折之後,氣焰收斂,甚至心灰意懶,開始理解道家學說之可貴,逐漸重視修身養性,享受生命,以彌補失意的痛苦;而屢遭打擊、萬念俱灰之後,則往往避入空門,焚香吃齋,參禪打坐,體味萬事皆空的境界,藉以安慰自己創傷累累的心靈。真正認真考察傳統社會中大多數成員在一生中大多數時間內的信仰取向就會發現,道家和佛家的學說所起的作用絕不亞於儒家學說,只是因為統治者的力挺,儒學才得以佔領意識形態的中心,但若無道、佛兩家填補儒學留下的廣闊的精神空間,儒學必定獨木難支,接應不暇。
綜上所述,儒釋道在中國傳統社會鼎足而三,相輔相成,又互訐互補,共同支撐著國人的精神大廈。換言之,三大學說相融交匯,而形成了國人的精神長河。到底孰主孰從,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