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瑞方源養生之禮

瑞方源養生之禮

發布時間:2020-10-14 14:51:28

1、國內著名的十大養生專家是誰?

分析如下: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學淵源甚深 其父為八卦掌第四代傳人。

2、林海峰:國際著名營養大師 整體自然醫學療法創始人,青年時期開始學習微生物學和細胞學,師從美國營養學博士謝立啟先生。

3、朱鶴亭:道號玄鶴子。國際著名養生學家、中華醫學家、食療學家、玄學家、武學家。自幼承受家教,熟讀四書五經,習醫、武、堪輿 學道家養生學術。讀中學和在入北京大學學習時期,研修中西醫理論、 潛修老莊哲學,道、佛學經典。

4、楊力:著名中醫學家、作家、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

5、張國璽: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國璽研究員從事老年醫學及養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6、胡維勤:中央警衛局中南海門診部保健專家、主任醫師、正師級教授。

7、張家瑞:台灣省台南縣人,1948年6月出生。財團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會董事 ,台灣中華全民自然養生協會秘書長,台灣中華離子醫學民間團體教授,台灣中華自然醫學宣導中心創辦人。

8、曲黎敏: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9、孔令謙: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多年來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餘年。

10、王洪圖:研究《黃帝內經》三十多年。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出版的專著有二十多部,他能把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倒背如流。因此他在業界被尊稱為內經掌門人。

(1)瑞方源養生之禮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2、朋友送給我一瓶瑞生源的楊梅冰酒,我想了解下楊梅冰酒和一般說的紅酒中的冰酒有什麼區別?

楊梅冰酒和通常所說的紅酒中的冰酒除卻兩者都名為冰酒,無論從名字涵義,從原料還是工藝流程上都有明顯的不同。
人們通常口中所說的冰酒(icewine)是指以成熟後延遲至自然冰凍狀態採收的葡萄為原料釀造而成的甜型葡萄酒,它是自然的產物,原料有嚴格的要求,充分體現氣候環境特點,也不是哪裡都可以生產的,所以才有人說能夠品嘗到真正冰酒的人就像能夠得到真正愛情的人一樣幸運。其釀造過程主要分為:葡萄帶冰採摘、帶冰壓榨取汁、果汁澄清、酒精發酵、停止發酵、澄清、過濾灌裝,其中葡萄帶冰採摘、帶冰壓榨取汁是關鍵之處。
瑞生源的楊梅冰酒的命名,來源於當地老百姓傳統的浸泡楊梅酒方法,即楊梅、冰糖融入白酒當中,而常飲此酒有利於健康長壽,令當地出現了一個個百歲老人。瑞生源楊梅冰酒是在此方法之上,融入現代微生物科技,歷經23道精細工藝,提升了楊梅酒的養生價值,「瑞生源楊梅冰酒」意在延續健康理念的同時,把健康長壽帶給消費者。而其中的帶渣及時發酵、長時間低溫恆溫發酵技術更是保證了其純釀造、全釀造的原生態健康。

3、深圳市瑞方源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市瑞方源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總部設立於深圳。是一家集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產品包括:精工堂保健老鐵壺、靈芝茶養生茶禮套裝、越南沉香香道、天然烏金石茶盤、水晶玲瓏健康瓷等系列。公司擁有「瑞方源」「瑞方源玉瓷」「精工堂」「宏陶雕瓷」等多個知名品牌,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均設有營銷機構,擁有完善的產品開發、生產與銷售體系,並與海內外客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瑞方源重磅推出私家定製禮品,全力打造」一對一「服務,為您量身定製屬於您的禮品。一個城市,一個企業,一個團體或者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內涵,尊享獨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個性化禮品才是您的最終選擇。瑞方源以弘揚中國養生文化,創建健康生活為指導思想,以現代化的管理方式,融合科學生產技術,優化整合資源,積極改進各大系列產品的生產工藝。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瑞方源禮業真誠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法定代表人:沙素雲
成立時間:2007-12-04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610303425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萬利路23號A座廠房1棟402

4、日本的文化介紹

日本文化介紹

日本的花道
在四季分明的日本,開放著各種四季不同的鮮花。人們不僅僅把鮮花簡單地摘下裝飾一番,而且要設法表現一種藝術觀念,由此而產生了插花藝術。這種藝術再現了自然風貌,或者將鮮花的素材結構與天、地、人的形態相結合,持這種花道觀念的流派很多。
插花藝術按照時代的需要,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形式,今天仍然保持生命力的有:立花、生花、投入插花、盛花。其流派有2000-3000種,最大的流派要數池坊,據說弟子有100萬人。其次是小原流、草月流等。
立花 書院壁龕的裝飾花,是池坊專慶在室町時代創造的。採用的是松樹、桃花、竹子、柳葉、紅葉、扁柏等,採取在瓶口直接插入灌水的形式,所以稱作立花。
生花 江戶時代中期,作為招待客人的生花已經誕生,它主要放在壁龕上。和投入法、盛花不同,插花的器具象徵著大地,主要不是表現草、花局部的美,而是表現草木伸展開來的生命力。
投入插花法 在深深的花器里插上花枝,使它保持自然形態,就象是隨意投入似的,所以取這個名稱。有吊在壁龕上的,也有掛在柱子上和放在壁龕下面3種形式。
盛花 用水盤或籃子,將鮮花裝滿這些器具,由此而得名。明治末期,由於西洋花的栽培和西洋建築的增加,才想出這種不限於壁龕裝飾的盛花插花法。流派有小原流、安達式等,盛花可以說是現代插花藝術的主流。

日本茶道
茶原產於印度,與佛教同時傳s=innerlink>中國。日本茶道茶初次傳到日本是奈良時代,由遣唐使們帶來的。一度衰落的茶,到了鐮倉時代,再度廣泛興起,室町時代在足利義政將軍的帶領下,村田珠光開始了在鋪著4張半榻榻咪上的制茶方式,成為了茶道。在庭園或寺院內,設一個臨時的茶席,當然也可以搞一個室外飲茶的儀式,但對茶道來說,茶室是不可少的。點茶稱作「點前」,它的次序是在茶碗里放上末茶,倒進開水,然後用攪和茶葉末的小圓竹刷攪和起泡沫。喝的時候,是用右手拿起茶碗,放到左手掌上,再把茶碗從對面向身前轉。喝了之後用手指抹一下,手指是用隨身備用的白紙擦。不過,茶道不僅僅只是飲茶,其根本的意義在於欣賞以茶碗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裝飾、茶院子,以及主客之間心靈的交流。
茶道規則解釋為「四規七則」。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在茶會上賓主之間的規則;清寂指的是茶室、茶院子的清潔、閑適的氣氛。「七則」是用於接待客人時的准備工作,「要把茶的味道點好;炭火合適,要燒到水開;茶水是冬暖夏涼;花要象在野外一樣放入;時間以早為宜;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備好雨具;一切為客人著想」7條秘訣。
唐代陸羽著「茶經」之後,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間,出現了文人茶。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
製作「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干,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
鐮倉初期(十三世紀),名僧榮西大師二次往中國,回日本後就開辟了茶園,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台閣」鬥茶。「台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台。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裡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
「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
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
於是出現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後世稱為「品茶的開山祖」,珠光使品茶從游藝變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庵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絕對權威。千利休在民間的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將軍豐臣秀吉籍口平亂,頒布
了士農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
千利休死後,其後人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採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戶初期(十六世紀末葉),在文人學士中掀起了中國明代開創的煎茶法熱潮。煎茶法對茶葉要求不高,只要將普通茶葉干後再蒸,然後用手搓開,放入茶壺用滾水沖泡,將茶倒入茶碗飲用。其實當時人稱這種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則不同,是先將滾水注入茶碗內,然後把茶葉放進去飲用,現代人統稱為煎茶。由於煎茶方便,又不受場地限制,所以現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當然,在正式茶會或接待重要人物時,仍以傳統抹茶法為主。
日本茶道講究典雅、禮儀,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細選,品茶時更配以甜品。茶道己超脫了品茶的范圍,日本人視之為一種培養情操的方式。日本茶道源之於中國,可是如今要想一睹中國茶道之風采,恐怕還非去日本不可。
日本柔道
「柔道是以有效地使用肉體和精神的力量為目的,透過攻守時精神和肉體的訓練以明白人生的疑義,令自己成為一個人」
1882年嘉納治五郎先生在日本的古代柔術的基礎上,經過改良發展後創建了柔道。 因日本古代柔術招式狠毒、復雜,他刪除和修改了其中部分內容,以提高用力的效率,達至勝利的同時避免對手造成傷害。男子柔道及女子柔道分別於1964年和1992年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柔」的意思是利用對方的力量以成為自己的優勢,其中的一個要點是「以柔克鋼」,使用比對手小的力、運用力學的原理把對手的力量引為己用。將對手摔倒,這點很想中國的太極。「道」所指的不光是方法,也包括精神上的修煉,培養成良好的品格。
柔道基本分為投技(nage-waza)、寢技(Ne-waza)和捨身技(Atemi Waza)。
自從柔道在日本普及後,一些外國人在日 本學習柔道, 回國後傳授技術,積極推廣。這樣經過多年的努力,使柔道在國際上得到迅速開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參加柔道運動的人數不斷增加,掀起了"柔道熱"。許多國家成立了柔道聯盟。在英國、法國的柔道愛好者的倡議下,歐洲成立了有203個國家參加的柔道聯盟。每年都舉行一次比賽。在法國
1951年7月,由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義大利、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盧森堡、瑞士、古巴、日本等12 個國家發起成立了國際柔道聯盟(Internationl Judo Federation)。當時的講道館館長、全日本柔道聯盟會長嘉納履正先生(嘉納治五郎先生之子)任第一任主席。從此,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柔道,名符其實地成了國際性的一個體育項目。1956年5月,在柔道的發源地日本舉行了第一屆世界柔道比賽。以後,每隔一年舉行一次比賽,成為國際比賽中的一個參加成員較多、競賽組織比較健全的項目。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十八屆奧運會上,柔道被列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國際柔道聯盟第二任主席,是英國的帕爾曼先生,現任主席是日本的東海大學校長松前重義先生。目前世界柔道水平最高的還是日本,其它國家如蘇聯、法國、西德、荷蘭等國,也有相當實力。
柔道運動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的運動項目。1979年4月,我國開辦了第一期柔道訓練班,曾聘請日本柔道界朋友前來授業,為各地培訓出一批柔道運動員和教練員,使柔道運動很快在我國許多省市及部分體育學院開展起來。
1979年11月,我國組成了第一支柔道隊,經過短短四個月集訓,於 1980年3月,迎戰前來我國訪問的日本成蹊大學柔道代表隊。在兩場友誼賽中,我國年輕的集訓隊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980年9月16日,在秦皇島舉行了我國第一屆全國柔道錦標賽。從這次比賽中可以看出,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提高很快,已能掌握和運用摔技和控制技中的抱壓、勒頸與反關節等柔道運動的特技。1981年4月,我國年輕的柔道選手首次參加國際比賽,在南斯拉夫杯邀請賽中獲得兩個第三名的可喜成績。我國年輕的柔道運動員、教練員,在虛心向日本朋友學習柔道技術的同時,如能把中國式摔跤的獨特技藝運用到柔道上去,一定能為柔道運動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前不久的悉尼奧運會上我國選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在日本柔道作為國術定位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在法國有100萬人學習柔道,大家一定知道齊達內吧(足球先生)他原來就是柔道選手。

日本文化除了聞名的和服、茶道、相撲等外,還有一些禁忌。

日文中的"梳子"的發音與"苦死"同音,因此日本人對贈"梳子"有忌諱,在較為豪華的飯店客房裡,也很少有擺梳子供客人使用的。日本人睡覺的朝向是很有講究的,最忌頭朝北睡,因為死人停屍時都是頭朝北的。所以,當你住在日本人家中,早晨整理床鋪時,一定不要將枕頭放在北面,"北枕"即意味死亡。在日本人的習俗觀念中,不完整的印篆是不吉利的。因此在向日本人贈送書畫印章時,應特別小心。

日本人喜愛的體育活動
1、棒球
如今棒球成了日本人的國民體育。無論作為實際體育,還是作為觀賞體育,其受歡迎程度已凌駕於發源地美國之上。
高中棒球
高居業余棒球榜首的當數每年夏季舉行的「甲子園大會」(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從北海道到沖繩在全國預賽中出線的代表隊的健兒們為爭日本第一,在甲子園展開激戰。此時此刻,日本人鄉土意識高漲,聲援家鄉代表隊;電視轉播出現創紀錄的高收視率。活躍的棒球健兒們理所當然地成了新聞媒介的寵兒。甲子園大會早在戰前即已舉辦,1985年已達67屆,參賽學校達3791所。春季均在甲子園舉行「選拔賽」。
職業棒球
高中棒球的風靡只限於春、夏季,全年吸引廣大球迷的是職業棒球。公司職員們不分晝夜地談論棒球,明星隊或強隊之間的比賽實況轉播創高收視率紀錄。職業棒球始於棒球傳入日本60年後的1934年,象今天這般興旺則是戰後的事。尤其傳統隊「讀賣巨人隊」的長島茂雄和王貞治是職業棒球造就出的國民英雄。職業棒球隊中部聯盟和太平洋聯盟兩組各出6 支球隊,共12支球隊的分組循環結束後,兩組的勝者決日本
第一。
業余棒球
大學棒球目前的名氣雖還遜於高中棒球,但以東京6所大學為開端, 首都及關西地區的大學等各小組賽於春秋季舉行,頗愛球迷們垂青。到1985年已達14屆的日美大學棒球賽在日美兩國交替舉行,近來名聲大振。非職業的「城市對抗棒球大賽」是以企業棒球隊為代表出戰的,如果說「甲子園大會」是鄉土意識的流露的話,那麼城市對抗便是企業意識的流露。此外,小學球賽「草
2、高爾夫球
在戰前的日本,高爾夫還只是一部分上流階層的消遣玩意,戰後,尤其從60年代開始迅猛普及。現在高爾夫人口已達1200萬。從1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來看,實際每13人中就有1人打高爾夫球。狹窄的國土上竟有 1400所幾乎都由民間經營的高爾夫球場。最近女性打高爾夫球的明顯增加,美中不足的是收費比外國昂貴。大城市周圍的高爾夫球場,節假日的收費一般比平時高出50%左右,高爾夫球雖已大眾化,但在日本仍然屬高消費的運動項目。個人在各種體育的平均支出中,高爾夫高達10萬日元,使其他項目望塵莫及。職業高爾夫極為興盛,涌現了青木功、岡本綾子等世界著名選手,每年比賽獎金總額逾15億日元。

3、網球
網球的受歡迎程度不亞於高爾夫球。平成天皇夫婦結成伉儷起因於網球,這也使網球人口迅速增加,如今已達500萬人。全國民間網球俱樂部超過1000家。由於網球人口過多,球迷們並非隨時隨地可揮拍上陣。網球原系70年代後半期崛起的運動項目,近來跨進了成熟期,這樣網球器具等相關產業也水漲船高,年銷售額超過500億日元。這股網球熱從城市蔓延到農村,風景點附近的農民毀田造出租球場的事例亦不罕見。地棒球」等也很受人們喜愛。
日本的節日、活動
1、日本民間節日
元旦(1月1日):這一天祝賀新年的到來。從元旦到1月3日這三天叫做「正月」,是全然不幹活的。新年裡,大家去參拜神社或到朋友家去拜年、喝酒,吃新年裡獨特的美味佳餚。孩子們玩日本式紙牌、放風箏、拍羽毛毽子。新年裡,還在門上拉上稻草繩、插上松枝,意思是「插上樹木迎接神靈降臨」。裝飾松枝的時間是1日至7日,這一期間也叫「松之內」。
女孩節(3月3日):祝願女孩子將來幸福的節日。這一天,人們模仿昔日宮廷的風俗,把漂亮的木偶和桃花擺在一起,喝糯米釀成的甜酒。
端午節(5月5日,也叫男孩節):祝願男孩子健壯成長的節日。這一天,人們裝飾起武士木偶,還在屋檐上插菖莆、豎起鯉魚旗、吃柏餅。
七夕(7月7日):這一天慶祝在銀河兩岸的牽牛星與織女星一年一度的相會。人們在庭院前供上玉米和茄子,把寫有歌詞的五彩詩箋裝飾在細竹上,祈禱女孩子的手藝象織女一樣靈巧。
盂蘭盆會(8月15日左右):這一天在城裡工作的人都要回到家鄉,在祖先靈前供上許多食品,祈禱祖先亡靈冥福。在小鎮和農村生活的人還要穿著夏季的單和服跳盂蘭盆舞。
賞月(陰歷8月15日和9月13日夜晚):月圓之時,用麥芒裝飾門窗,以酒和團子供奉月神,祈禱度過順利、美好的秋天。
彼岸(春分、秋分前後7天時間):這期間祭祀先祖亡靈,舉行佛事,前往掃墓。
七、五、三節(11月15日):每逢11月15日,3歲和5歲的男孩、 3歲和7歲的女孩穿上鮮艷的和服去參拜神社,以此保佑他們在成長道路上一帆風順。日本人認為奇數是吉利的數字,故從中選了這三個年齡。
2、日本法定節日
日本有12天法定的國民節日,在這些日子裡學校、機關、企業都放假。
元旦(1月1日):慶祝新年伊始。
成人節(1月15日): 各地在這一天把成為成年人的青年集中起來,舉行慶祝活動,勉勵他們要依靠自己勇往直前。
建國紀念日(2月11日): 追思建國之日,紀念公元前660年第一代天皇即位的日子。
春分(日歷上的春分日):歌頌自然,愛護生物。
天皇誕生日(12月23日):天皇、皇後在皇宮接受國民進宮朝賀。
憲法紀念日(5月3日):紀念日本國憲法的實施(1947年5月3日施行)。
兒童節(5月5日):尊重孩子人格,謀求孩子幸福,同時也感謝母親。
敬老節(9月15日):各地把老年人召集在一起,舉行演藝會,饋贈紀念品,向他們祝賀長壽。
秋會(日歷上的秋分日):敬祖先、思亡靈。
體育節(10月10日):熱愛體育活動,培養健康的身體,這是為紀念1964年10月10日舉行的東京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而設立的。
文化節(11月3日):1945年以前,這一天作為明治天皇的生日舉行慶賀活動。戰後,它的主題被定為「愛自由,愛平等,促進文化發展。」
感謝勤勞節(11月23日):提倡勤勞,慶賀生產發展,國民之間相互感謝。
3、鄉土傳統活動
秋田縣橫手地區的「做雪屋」(新年期間):做一個縱橫2米左右的雪屋,中間設一祭壇祭拜水神。入夜,幾個孩子聚集在雪屋裡,喝甜酒、吃甜餅。
札幌的雪祭(2月第一個星期五至星期天):在舉行雪祭的日子裡,以動物、神話及傳說等為題材,排列著大小各種雪像。通常是在札幌的大街公園里舉行。
博多的「頓達節」(5月3日至15日):所謂「頓達」,是荷蘭語Zondag之訛,休假的意思。人們化裝成神話里的神仙騎著馬或者讓穿著盛裝的孩子站在彩車上,成群結隊、熱鬧非凡地通過街市,此外還舉行形形色色的文藝演出。

5、蕪湖縣紅楊陶氏宗族來源與輩分?

安徽蕪湖縣紅楊團壩陶氏(丹陽郡,五柳堂):
日顯良庭征瑞必德上班…
庭字輩是六十九世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姬姓,唐堯之後,以封地為姓。相傳堯稱帝前先封在唐,後改封於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陶丘),故稱陶唐氏。其子孫有一支乃稱陶氏。②出自姬姓,唐堯之後,以職業技藝命為氏。堯擔任部落首領以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地方居住,以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堯的後裔有的以祖上職業命姓,形成陶姓。③以職業為姓。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為職業者;春秋之後從事制陶業之庶民亦有以「陶」技為姓者。④出自虞姓,虞舜之後,以職官為姓。舜之裔孫虞閼曾官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製作的官職,其後代遂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陶氏。⑤出自唐姓,因避帝諱而改姓陶。據《宋史本傳》、《東都事略·陶谷傳》等載,宋陶谷,原姓唐,為避晉祖(石敬瑭)名諱,改姓陶。其子孫遂相傳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⑥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如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氏。白、傣、京、苗、瑤、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陶姓。 始祖:唐堯。
遷徒: 陶姓最初以山東定陶為發祥地。周朝以前,陶姓於史書不顯。春秋時才出現了第一位名載史冊的人物,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女性陶嬰。春秋戰國時期,陶姓逐漸南移到今河南蘭考一帶,後經繁衍發展,形成了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濟陽郡。西漢時,有陶舍、陶青出仕長安,而陶青功封開封侯,子孫世襲其職並家於當地。兩漢時期,陶姓人逐漸南遷於江蘇、安徽一帶,並在長江之南落籍,如東漢徐州州牧、溧陽侯陶謙即為丹陽人(今安徽宣城)。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河南、山東陶姓開始南遷江浙,而原居蘇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贛。此期在江南一帶涌現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東晉侍中太尉、鄱陽人(今江西波陽)陶侃,其後遷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詩人陶淵明即為其重孫。南朝宋孝昌相陶貞寶,晉安侯陶隆均為秣陵人(今江蘇南京),後經不斷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眾,子孫昌盛的局面,於是後世陶姓以丹陽、潯陽為其郡望堂號。宋朝以前,陶姓發展依舊以上述兩地為主源,在江南各地緩慢播遷,並有陶姓一支進入湖南。宋朝時,陶姓在北方得以發展,陝、豫、魯、晉、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帶狼煙四起,陶姓有播遷於湘、鄂、閩、粵、桂之地者。明朝初期,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而兩湖之陶姓則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進而播遷雲貴高原。清朝時期,陶姓已廣布全國,並有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者。台灣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時期從福建遷移過去的。目前陶姓以江蘇、上海、浙江三省為多,陶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零六位。
 丹陽郡 秦置丹陽(楊)縣,治所在宛陵(在今安徽宣城當塗東北)。唐並入當塗。

 五柳堂 東晉詩人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社會動亂,政治腐敗,辭官歸隱。宅旁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並作《五柳先生傳》。

名人:陶嬰,春秋節婦。魯人,陶門之女,籍貫不詳,少寡,扶養幼孤。以紡織為業,魯人聞其義,欲求之婚,嬰聞之,作《黃鵠歌》,以示不二。此見《列女傳》。
陶謙(132-194),東漢末將領。字恭祖。丹陽(安徽當塗東)人。漢靈帝時,為徐州刺史,曾鎮
黃巾起義軍。後任徐州牧,據有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193年,曹操因己父被其部將襲殺,借報仇為名攻之,進至彭城(江蘇徐州北)兩軍大戰,曹軍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他敗退郯城。曹軍攻郯不下,轉攻睢陵等地。194年,曹軍再攻,進占琅玡、東海等地。他正擬退丹陽,曹軍因張邈叛變而退還兗州。不久病死。
陶侃(259-334),東晉將領。字士行(或作士衡),東晉廬江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幼孤貧。初為縣吏,後舉孝廉,得張華賞識,任郎中,漸升至將領。以鎮
荊湘一帶農民起義升任荊州刺史。因王敦忌恨,貶為廣州刺史。在州無事,每天早運百甓(磚)於屋外,晚搬回屋內,以習勞勵志。王敦敗,還荊州,加征西大將軍。咸和三年(328),蘇峻叛亂,他起兵討伐,被溫嶠等推為盟主。亂平之後,進位侍中、太尉,改封長沙郡公。後兼江州刺史,都督八州軍事。卒後贈大司馬。在軍四十一年,勤於吏職,雄毅善斷。提倡珍惜「分陰」,反對「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且善文辭,遠近書疏,莫不親筆作答,行文如流,未曾壅滯。《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二卷,已佚。今存文《遜位表》、殘篇《相風賦》等,載《藝文類聚》。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沒落士族。始任江州祭酒,因不滿官場污濁,辭官歸去。後又出任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四十一歲任彭澤令,僅八十餘日,因不願與士族社會合作,毅然歸隱。義熙末征為著作佐郎,不就。今存詩一百二十餘首,文十多篇。這些作品,揭示了詩人「大濟蒼生」的政治理想和「大偽斯興」的士族社會的矛盾,抨擊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抒寫了詩人的滿腔悲憤和「金剛怒目」式的抗爭。故龔自珍雲「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魯迅也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這方面代表作有:《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詠荊軻》、《述酒》、《贈羊長史》、《擬古》、《飲酒》、《感士不遇賦》等。由於他長期隱居農村,躬耕田園,接近農民,生活比較貧困,故能真心誠意地歌頌勞動,贊美淳樸的農村生活,並以此與污濁的仕途相對立。這方面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移居》等,而《桃花源詩並記》更是他長期農村生活的總結,那「秋熟靡王稅」的世外桃源,寄寓著詩人的理想,反映了他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農民的願望。但這畢竟只是一種烏托邦,並帶有老子「小國寡民」的烙印。此外,他的作品還宣揚了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陶詩藝術成就很高。他總結了漢魏以來五言古詩的優良傳統,高度發展了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善於以樸素自然而極為精煉的語言、看似平常而耐人尋味的形象,抒寫自己深厚的感情,形成平淡自然又韻味雋永的獨特風格。他的辭賦散文也一掃西晉以來駢麗綺靡的文風,揮灑自如,不事藻繪,「沛然自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冷齋夜話》引李格非語)。由於形式主義文學的泛濫,陶淵明在六朝影響不大,《文心雕龍》竟對他一字不提,《詩品》也僅將他列入「中品」。但唐以後,從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陸游,直至晚清的黃遵憲,都十分推崇他,並程度不同地受到他的影響。有《陶淵明集》傳世。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道教思想家、醫學家、文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市)人。年十歲,讀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即有養生之志。父為妾所害,遂終身不娶。讀書過萬卷,一事不知則以為恥。宋宋曾為奉朝請,齊時官至左衛殿中將軍。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即位後,禮聘不出,但朝廷每有大事,常前往諮詢,時稱「山中宰相」。卒謚貞白先生。好道術,愛山水,善琴棋,工書法,精通醫學,擅長駢文。其詩以《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寒夜怨》較著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陶隱居集》。另著有《真誥》、《本草經集注》、《補闕肘後百一方》等書。
陶安(1315-1371),明臣。字主敬。安徽太平(安徽當塗)人。《明史》載其「少敏悟,博涉經史,尤長於易」。元末舉人。後率父老迎太祖於太平,授左司員外郎留參幕府。知黃州(湖北黃岡),寬租省徭,民以樂業。吳元年(1367)為翰林院學士,制議禮總裁官,與李善興等制定律令。洪武初命知制誥兼修國史。有《陶學士集》。
陶宗儀(1316-?),明初文學家。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岩人。寓居松江。元末舉進士不第,遂棄志。工文章,尤刻意字學。親耕園圃一區,得暇以筆墨自娛,常以樹葉作筆記,貯入盆中,歷時十年編成《輟耕錄》,多記元代典章、掌故、文物及元末農民軍事跡,兼論小說、戲劇、書畫、詩詞,具有極高學術價值。明初一度任教官。另著《書史會要》、《四書備遺》、《南村詩集》等,並輯前人小說筆記為《說郛》。
陶澍(1779-1839),清大臣。字雲汀,湖南安化人。嘉慶進士。歷官給事中,安徽、江蘇巡撫,兩江總督。道光中,先後治理安徽湖、河,籌劃太湖水利,疏浚海口;試辦漕糧海運,上海運章程八條;兼理淮南鹽政、大加整頓、改革,條上十五事,績效頗著。所著有《奏議》、《詩文集》、《蜀輶日記》、《陶桓公年譜》、《陶淵明詩輯注》行世。道光十九年卒。謚文毅。
陶成章(1878-1912),近代民主革命家。字煥卿,浙江紹興人。早年立志反清革命,曾兩次赴京謀刺慈禧太後,未成。一度赴日留學,回國後參與創建光復會、紹興大通師范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入同盟會。次年主編《民報》。因與孫中山不睦,宣統二年(1910)在東京成立光復會總會,任副會長,與同盟會分裂。武昌起義後回國,任浙江軍政府參議員。後遭暗殺。有《中國民族史》、《浙案紀略》。
其他陶姓名人有西晉將領陶輿;東晉將領陶臻;唐詩人陶翰;五代南唐畫家陶守立;宋大臣陶岳,詩人陶弼,畫家陶裔;元初詩人陶復亨;明畫家陶成;清詩人陶善、陶余,詞人陶淑,書畫家陶窳,畫家陶馤、陶馠、陶馥等。近當代陶姓名人有革命家陶鑄,解放軍將領陶勇,愛國將領陶峙岳,國民黨官員陶希聖,教育家陶行知,民族學家陶雲逵,經濟學家陶大鏞,社會學家陶孟和,氣象學家陶詩言,曲藝研究家陶鈍,畫家陶元慶,電影演員陶金,北昆演員陶顯庭等

6、中國百家姓的輩分排列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姬姓,唐堯之後,以封地為姓。相傳堯稱帝前先封在唐,後改封於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陶丘),故稱陶唐氏。其子孫有一支乃稱陶氏。②出自姬姓,唐堯之後,以職業技藝命為氏。堯擔任部落首領以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地方居住,以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堯的後裔有的以祖上職業命姓,形成陶姓。③以職業為姓。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為職業者;春秋之後從事制陶業之庶民亦有以「陶」技為姓者。④出自虞姓,虞舜之後,以職官為姓。舜之裔孫虞閼曾官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製作的官職,其後代遂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陶氏。⑤出自唐姓,因避帝諱而改姓陶。據《宋史本傳》、《東都事略·陶谷傳》等載,宋陶谷,原姓唐,為避晉祖(石敬瑭)名諱,改姓陶。其子孫遂相傳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⑥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如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氏。白、傣、京、苗、瑤、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陶姓。 始祖:唐堯。
遷徒: 陶姓最初以山東定陶為發祥地。周朝以前,陶姓於史書不顯。春秋時才出現了第一位名載史冊的人物,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女性陶嬰。春秋戰國時期,陶姓逐漸南移到今河南蘭考一帶,後經繁衍發展,形成了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濟陽郡。西漢時,有陶舍、陶青出仕長安,而陶青功封開封侯,子孫世襲其職並家於當地。兩漢時期,陶姓人逐漸南遷於江蘇、安徽一帶,並在長江之南落籍,如東漢徐州州牧、溧陽侯陶謙即為丹陽人(今安徽宣城)。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河南、山東陶姓開始南遷江浙,而原居蘇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贛。此期在江南一帶涌現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東晉侍中太尉、鄱陽人(今江西波陽)陶侃,其後遷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詩人陶淵明即為其重孫。南朝宋孝昌相陶貞寶,晉安侯陶隆均為秣陵人(今江蘇南京),後經不斷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眾,子孫昌盛的局面,於是後世陶姓以丹陽、潯陽為其郡望堂號。宋朝以前,陶姓發展依舊以上述兩地為主源,在江南各地緩慢播遷,並有陶姓一支進入湖南。宋朝時,陶姓在北方得以發展,陝、豫、魯、晉、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帶狼煙四起,陶姓有播遷於湘、鄂、閩、粵、桂之地者。明朝初期,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而兩湖之陶姓則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進而播遷雲貴高原。清朝時期,陶姓已廣布全國,並有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者。台灣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時期從福建遷移過去的。目前陶姓以江蘇、上海、浙江三省為多,陶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零六位。
郡望:濟陽郡 漢設濟陽縣,在今河南蘭考東北,西晉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今山東定陶),轄境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山東東明南。南遷後廢。
丹陽郡 秦置丹陽(楊)縣,治所在宛陵(在今安徽宣城當塗東北)。唐並入當塗。
潯陽郡 即尋陽。唐以今九江為潯陽縣,又曾以江州為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
堂號:五柳堂 東晉詩人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社會動亂,政治腐敗,辭官歸隱。宅旁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並作《五柳先生傳》。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濟陽、丹陽、潯陽。②自立堂號:愛菊、寸陰、忠孝等。
字輩:湖南寧鄉陶氏字輩:河嶽精英淳厚希,鍾祖開嗣繼俊偉,昌明萬重日欣榮,貴顯乾坤瑞應德,維新士興文章美,佑啟賢良裕後人。
廣西鹿寨陶氏字輩:善積全家慶,恩孫世代昌。
湖南瀏陽陶氏字輩:世德刻成,九宗功慶,佑良人材,為國樹和,奈乃家強。
湖北武漢陶氏字輩:啟明懋守德,維宏加正字。
安徽長豐陶氏字輩:積德傳有慶,存辛理志強。
江西南昌陶氏字輩:尚雲佳運昌,英賢召其緒,端學茂儒修。
四川遂寧陶氏字輩:廷守繼應,大國成文,天錫知學,萬世榮昌。
黑龍江綏化陶氏字輩:文崇忠信,聖化永傳,學思悌道,一真萬年。
山東威海陶氏字輩:嘉傳遵俊澤,倫憲啟家升,恩義緯思廣,范章智寶成。
名人:陶嬰,春秋節婦。魯人,陶門之女,籍貫不詳,少寡,扶養幼孤。以紡織為業,魯人聞其義,欲求之婚,嬰聞之,作《黃鵠歌》,以示不二。此見《列女傳》。
陶謙(132-194),東漢末將領。字恭祖。丹陽(安徽當塗東)人。漢靈帝時,為徐州刺史,曾鎮
黃巾起義軍。後任徐州牧,據有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193年,曹操因己父被其部將襲殺,借報仇為名攻之,進至彭城(江蘇徐州北)兩軍大戰,曹軍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他敗退郯城。曹軍攻郯不下,轉攻睢陵等地。194年,曹軍再攻,進占琅玡、東海等地。他正擬退丹陽,曹軍因張邈叛變而退還兗州。不久病死。
陶侃(259-334),東晉將領。字士行(或作士衡),東晉廬江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幼孤貧。初為縣吏,後舉孝廉,得張華賞識,任郎中,漸升至將領。以鎮
荊湘一帶農民起義升任荊州刺史。因王敦忌恨,貶為廣州刺史。在州無事,每天早運百甓(磚)於屋外,晚搬回屋內,以習勞勵志。王敦敗,還荊州,加征西大將軍。咸和三年(328),蘇峻叛亂,他起兵討伐,被溫嶠等推為盟主。亂平之後,進位侍中、太尉,改封長沙郡公。後兼江州刺史,都督八州軍事。卒後贈大司馬。在軍四十一年,勤於吏職,雄毅善斷。提倡珍惜「分陰」,反對「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且善文辭,遠近書疏,莫不親筆作答,行文如流,未曾壅滯。《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二卷,已佚。今存文《遜位表》、殘篇《相風賦》等,載《藝文類聚》。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沒落士族。始任江州祭酒,因不滿官場污濁,辭官歸去。後又出任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四十一歲任彭澤令,僅八十餘日,因不願與士族社會合作,毅然歸隱。義熙末征為著作佐郎,不就。今存詩一百二十餘首,文十多篇。這些作品,揭示了詩人「大濟蒼生」的政治理想和「大偽斯興」的士族社會的矛盾,抨擊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抒寫了詩人的滿腔悲憤和「金剛怒目」式的抗爭。故龔自珍雲「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魯迅也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這方面代表作有:《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詠荊軻》、《述酒》、《贈羊長史》、《擬古》、《飲酒》、《感士不遇賦》等。由於他長期隱居農村,躬耕田園,接近農民,生活比較貧困,故能真心誠意地歌頌勞動,贊美淳樸的農村生活,並以此與污濁的仕途相對立。這方面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移居》等,而《桃花源詩並記》更是他長期農村生活的總結,那「秋熟靡王稅」的世外桃源,寄寓著詩人的理想,反映了他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農民的願望。但這畢竟只是一種烏托邦,並帶有老子「小國寡民」的烙印。此外,他的作品還宣揚了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陶詩藝術成就很高。他總結了漢魏以來五言古詩的優良傳統,高度發展了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善於以樸素自然而極為精煉的語言、看似平常而耐人尋味的形象,抒寫自己深厚的感情,形成平淡自然又韻味雋永的獨特風格。他的辭賦散文也一掃西晉以來駢麗綺靡的文風,揮灑自如,不事藻繪,「沛然自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冷齋夜話》引李格非語)。由於形式主義文學的泛濫,陶淵明在六朝影響不大,《文心雕龍》竟對他一字不提,《詩品》也僅將他列入「中品」。但唐以後,從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陸游,直至晚清的黃遵憲,都十分推崇他,並程度不同地受到他的影響。有《陶淵明集》傳世。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道教思想家、醫學家、文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市)人。年十歲,讀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即有養生之志。父為妾所害,遂終身不娶。讀書過萬卷,一事不知則以為恥。宋宋曾為奉朝請,齊時官至左衛殿中將軍。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即位後,禮聘不出,但朝廷每有大事,常前往諮詢,時稱「山中宰相」。卒謚貞白先生。好道術,愛山水,善琴棋,工書法,精通醫學,擅長駢文。其詩以《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寒夜怨》較著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陶隱居集》。另著有《真誥》、《本草經集注》、《補闕肘後百一方》等書。
陶安(1315-1371),明臣。字主敬。安徽太平(安徽當塗)人。《明史》載其「少敏悟,博涉經史,尤長於易」。元末舉人。後率父老迎太祖於太平,授左司員外郎留參幕府。知黃州(湖北黃岡),寬租省徭,民以樂業。吳元年(1367)為翰林院學士,制議禮總裁官,與李善興等制定律令。洪武初命知制誥兼修國史。有《陶學士集》。
陶宗儀(1316-?),明初文學家。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岩人。寓居松江。元末舉進士不第,遂棄志。工文章,尤刻意字學。親耕園圃一區,得暇以筆墨自娛,常以樹葉作筆記,貯入盆中,歷時十年編成《輟耕錄》,多記元代典章、掌故、文物及元末農民軍事跡,兼論小說、戲劇、書畫、詩詞,具有極高學術價值。明初一度任教官。另著《書史會要》、《四書備遺》、《南村詩集》等,並輯前人小說筆記為《說郛》。
陶澍(1779-1839),清大臣。字雲汀,湖南安化人。嘉慶進士。歷官給事中,安徽、江蘇巡撫,兩江總督。道光中,先後治理安徽湖、河,籌劃太湖水利,疏浚海口;試辦漕糧海運,上海運章程八條;兼理淮南鹽政、大加整頓、改革,條上十五事,績效頗著。所著有《奏議》、《詩文集》、《蜀輶日記》、《陶桓公年譜》、《陶淵明詩輯注》行世。道光十九年卒。謚文毅。
陶成章(1878-1912),近代民主革命家。字煥卿,浙江紹興人。早年立志反清革命,曾兩次赴京謀刺慈禧太後,未成。一度赴日留學,回國後參與創建光復會、紹興大通師范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入同盟會。次年主編《民報》。因與孫中山不睦,宣統二年(1910)在東京成立光復會總會,任副會長,與同盟會分裂。武昌起義後回國,任浙江軍政府參議員。後遭暗殺。有《中國民族史》、《浙案紀略》。
其他陶姓名人有西晉將領陶輿;東晉將領陶臻;唐詩人陶翰;五代南唐畫家陶守立;宋大臣陶岳,詩人陶弼,畫家陶裔;元初詩人陶復亨;明畫家陶成;清詩人陶善、陶余,詞人陶淑,書畫家陶窳,畫家陶馤、陶馠、陶馥等。近當代陶姓名人有革命家陶鑄,解放軍將領陶勇,愛國將領陶峙岳,國民黨官員陶希聖,教育家陶行知,民族學家陶雲逵,經濟學家陶大鏞,社會學家陶孟和,氣象學家陶詩言,曲藝研究家陶鈍,畫家陶元慶,電影演員陶金,北昆演員陶顯庭等。

7、美容院一般都有什麼項目?

美容院服務項目種類繁多,分類方法各不相同。按照護理的目的可分為美容類項目和養生類項目。

美容類項目包括面部項目、身體項目。

面部項目:潤澤紅唇保養療程、美白凝眸護理療程、眼部祛皺護理療程、煥彩明眸護理療程、暗瘡炎症護理療程、凈化排毒護理療程、保濕護理療程、去黑頭護理療程、修復護理療程、美白護理療程、抗衰護理療程。

身體項目:胸部腺體疏通療程、子宮卵巢保養療程、肺部排毒療程。頭部經絡疏通療程、足部養鬧護理療程、全身經絡療程。經絡疏通瘦身療程、五行平衡療版程。

(7)瑞方源養生之禮擴展資料:

美容院管理系統是一類專門為美容行業設計的專業美容管理軟體,廣泛適用於美容會所,美容院等場合,一般具有會員管理,套餐管理,員工管理等功能,方便的票據列印,簡潔實用的庫存管理,帶有客戶回訪功能,能計算員工每月提成金額,詳細完備的統計報表,讓美容機構權經營者輕松管理,明白算賬。

美容院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其產品部分一般包括:商品、儀器、服務、護理卡等等,與一些大眾行業的商品有些不同,針對其這一特殊性,有些軟體在商品管理這部分有針對性的做出了軟體功能設計,更貼合美容院的管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容院管理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容院

8、中國民間風俗:正月里為什麼不能剪頭發

實際上,「正月里理發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於一個「誤解」。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

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發,在腦後扎一條辮子。於是許多人把遵從

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

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

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8)瑞方源養生之禮擴展資料:

2015年2月,一則正月理發死舅舅新聞引發網友對一些毫無科學根據民俗的議論。據悉長春市民姜先

生為了年後精精神神的上班,剪了一次頭,被其舅舅發現,兩個人差點鬧僵。舅舅說:「正月理發

死舅舅,你怎麼能剪頭呢?」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正月理發死舅舅只是以訛傳訛的說法,沒有任何科

學依據。但是面對這樣的民俗,不少網友表示,還是不要去觸犯,以防家裡長輩動怒。雖然現在已

經是21世紀,但是仍有不少人比較迷信,也有好多地方都有「正月里,不剃頭,正月里剃頭死舅

舅」的說法。其實,外甥正月理發,不會害死舅舅的。一個人的生死,並非由別人理發而決定的。

這種「正月不剃頭」的習俗,最初壓根就和舅舅沒關系。

舊時,人們很重視正月,認為正月是一年的開始,正月里很多事是一年的兆頭。所以正月一個月不

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思念明朝舊制。也就有了「正月不剃頭——思

舊」這句話。這種習俗在流傳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因「思舊」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變成了「正月

不剃頭——思舅」,用「思念舅舅」來為正月不剃頭做註解。後來,「思舅」被訛傳為「死舅」,

以訛傳訛,也就有了後來「正月里剃頭死舅舅」的說法。

評論認為今天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依然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文化的普

遍價值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類似正月理發死舅舅此類民俗,無需太刻

意。而作為年輕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對這樣的民俗,以防引來長輩不快。 

9、送領導高檔的禮物有什麼

可以考慮送比較有特色的,有文化內涵的。一般領導並不怎麼差錢,你送的東西要特別,能給他留下不同的印象就可以。
比如手工汴版綉卷軸禮品,是通過手工刺綉的技藝綉制而成的卷軸畫,具有悠遠的歷史底蘊,文化涵養,相信你權的領導會喜歡。

10、長春養生 葯膳養生 長春養生館

上瑞坊位於遠達大街與百同康路交匯西行,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養生文化,按照「葯食同源」的「食借葯之力,葯借食度之功」自然養生理論,以普通食材和中葯材合理搭配,聘請功底深厚的粵,川,吉菜大廚專精工細做,形成葯膳菜餚、湯飲粥品、酒類葯飲、果汁湯劑,打造獨具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六大系列食療養生套餐。健康人生,上瑞啟航。上瑞坊願屬做您終生健康的呵護者。

與瑞方源養生之禮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