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保健和養生有什麼區別?
一、解析不同
保健意思是保持健康。指醫療保健機構或者個人為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防治疾病所採取的綜合性措施。
養生是養護生命。調劑百精神、飲食進度補、氣功運動、節欲等可以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活動都是養身活動。
二、療養方式不同
保健:可分為婦女知保健、兒童保健、老年保健、勞動保健等。
養生: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腎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道、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回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答。
2、2016中醫健康養生指數是怎樣得出的?
《2016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5月16日在北京發布,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華中醫葯學會等相關領導出席。該報告由中華中醫葯學會、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聯合發布,報告用中醫的理念、思想、學說,從中醫角度對全國城鎮居民的健康狀態和養生狀況進行調查研究,推動中醫葯行業與大數據分析接軌,為中醫葯的現代化和科學化提供新思路。
該報告的調研對象涵蓋了全國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狀況、不同規模的城鎮以及不同的人群,結果顯示, 2016年度中醫健康指數60.9分。健康狀態居民比例為 51.0%,中間狀態比例為 31.7%,疾病狀態比例為17.2%。針對該數據,報告從中醫角度,對城鎮居民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影響健康因素、群體差異進行了詳細調查和分析。
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也強調「堅持中西醫並重,促進中醫葯、民族醫葯發展」。推進中醫葯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需要,又是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的內在需要。此次「全民中醫健康養生報告」融合傳統與創新,既是發揮中醫葯養生保健的獨特優勢服務人民群眾,也是社會資本助推中醫葯健康服務業發展一次很好的嘗試,突出中醫養生中效法自然、天人合一、三因制宜的核心,與「健康中國」的大國策相契合。
一、健康問題:
從人體部位來看,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肝、腎、胃、脾和肺,比例超過4%。報告建議,養肝應該順應肝的疏泄特性,不要經常郁悶壓抑;不要經常飲酒、熬夜,耗傷肝陰肝血。養腎要注意不隨意進補,以免過溫耗損腎陰,注意節欲,避免過度耗損腎精。養脾胃要注意,飲食有節,飢飽適度,少吃苦寒性的食物葯物,避免損傷脾陽。養肺注意,肺為「嬌臟」,注意寒溫適度,避免外邪侵襲,肺喜潤惡燥,注意避免環境過於乾燥。養心要注意,不要思慮過度,耗損心血,不要過度疲勞,耗損心氣。
從性質來看,腎陽虛排最高,肝陰虛、肝火熾盛、肝血虛、腎陰虛排二到五位。肝腎兩臟本來就關系密切,中醫有「肝腎同源」之說,提示大家在平時的健康養生過程中要重視對肝腎的保養。六腑當中,胃有兩個證型排名靠前,說明各種因素對胃的影響很大,消化系統的問題比較多見。
二、影響因素:
情志
中醫的情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與人的臟腑功能關系密切。研究結果顯示,經常感到焦慮情緒的41.4%人處於疾病狀態,沒有焦慮情緒的人只有4.1%處於疾病狀態。焦慮情緒最易導致肝氣郁結,使肝臟功能失調,所以,大家不要一提到養生就首先想到「我該吃些啥」,從精神上減壓也很重要。
其中「高收入、高學歷」的雙高人群、一二線城市、女性、年輕居民更容易精神壓力大。建議這些人群不要好高騖遠,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太遠的事,先定一些容易實現的小目標,精神壓力就沒那麼大了。
飲食
從飲食與健康狀態的關系看,飲食習慣、飲食結構、及飲食口味都會對健康狀態產生影響。從飲食習慣來看,有吃夜宵習慣的人42.4%處於已病狀態,有不吃早餐習慣的人36.2%處於已病狀態,三餐有規律的人只有14%處於已病狀態。從飲食結構來看,肉食為主的人25.4%處於已病狀態、素食為主的人18.3%處於已病狀態,葷素搭配的人14.9%處於已病狀態。這可以看出,合理的飲食結構、三餐規律的飲食習慣,葷素搭配的飲食結構更有利於健康。
從飲食口味來看,口味的偏嗜都對健康不利,其中喜歡煎炸食品的疾病狀態人群最高,提倡大家在日常飲食當中,五味不可過偏,盡量清淡飲食,低鹽、低脂更有利於健康。
從保健品使用情況來看,疾病狀態的人使用保健品養生的比例為28.8%、進行運動養生的比例為70.6%,健康狀態的人使用保健品養生的比例為9%、進行運動養生的比例是57.1%。人們往往是健康出了問題才開始養生保健,保健意識還有待提升。所以人們在「未病」狀態的時候,就要懂得關注和維護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疾病發生了才開始意識的自己的健康問題,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
起居
按時起居居民疾病狀態的比例為12.3%;起居不規律居民疾病狀態的比例分別是33.4%和29.3%。《黃帝內經》認為:子時是23點到凌晨1點,午時是11點到13點,子時與午時是陰陽大會時,此時睡眠有利於養陰和養陽子覺養陰,可以緩解陰虛,養護氣血,讓皮膚更有光澤,減少色斑,預防早衰,還可以消除疲勞狀態,讓臟腑得以休息,為人體儲備能量。午覺養陽,可以緩解疲勞,提高工作效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研究顯示,每周至少3次午休的人心臟病猝死風險降低37%
晚上可用溫水泡腳、按摩頭皮、喝牛奶或蜂蜜等方法促進睡眠。睡前避免劇烈運動、情緒激動和刺激性飲品。
運動
從運動頻率來看,每天堅持運動的人處於健康狀態的比例為41.5%,處於疾病狀態的比例為20.5%。這提示了合理而良好的運動習慣,是維護健康狀態的重要方式。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特點和喜好,選擇能每天堅持的運動方式,養成良好地運動習慣。但是,運動同樣也要保持好「適度」的原則,過猶不及,過勞反而會損傷身體。所以,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需求,保持「適度」的運動原則,才能有效地維護好健康。其次運動最好不要在晚上日落之時,晚上外界陽氣已虛,人體的陽氣也處於收藏的時候,如果這時候劇烈運動,容易耗傷陽氣,損害身體。
三、群體差異
不同年齡差異
從20到44歲這個年齡階段,處於疾病狀態的比例最高為23%,45-59這個年齡段疾病狀態比例為11.7%,60-80這個年齡段疾病狀態比例為12.1%。也就是年輕人群的疾病狀態相比老年人而言比例反而更高。
本來二十到四十歲正是身體強健,血氣盛滿的時候,但是近年來,許多疾病都呈現出發病年齡不斷降低的趨勢,20-44歲這個階段正是人生學習和奮斗的階段,透支精力、透支體力的情況經常發生,對健康危害極大,而且人們往往覺得年輕身體好,不注意養生、維護健康,所以這個結果給年輕人敲響了警鍾,工作學習奮斗事業,不應該以犧牲健康為前提。
不同家庭結構差異
調查結果顯示,, 「小三口之家」(年輕夫婦+孩子) 疾病狀態比例為25.1% 。易患健康問題中病位主要是胃、肝、脾;而復合家庭(年輕夫婦+孩子+老人)已病比例較低為13.8%。
提示如果青年人工作之後還沒有孩子應該與老人分開住,這樣比較有利於家庭成員健康,有了孩子之後和老人一起住更有利於家庭成員健康,這也反映出照顧年幼的孩子對家庭成員的健康影響較大,家裡老人分擔照顧孩子的事務有利於全家健康。
不同性別差異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女性處於疾病狀態的比例18.4%明顯高於男性的16.1%。這可能是因為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會各項事務中來,真正實現了男女平等,但是女性從精力、體力上要弱於男性,所以在相同的影響因素下,女性發生疾病的比例更高。
女性需要面對親子關系、婆媳關系等,更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建議遇到煩惱事時,不妨試試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進行有氧運動;學會控制好情緒,不斷自我調整……這些都是釋放內心壓力的好方法。
不同居住地差異
城鎮居民的已病狀態比例18.1%高於農村居民13.6%。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復雜的,整體來看農村的空氣質量較城市更為清潔,農村生活壓力也較小,食材更新鮮等等,農村有利健康的因素較城市更多。
不同收入、學歷差異
從收入上來看,調查結果顯示,個人月收入6000元以下居民疾病狀態比例為13.5%,個人月收入20000元以上居民疾病狀態比例為24.3% 。
從學歷上來看,初中及以下居民疾病狀態比例是10.2%, 碩士及以上居民疾病狀態比例為33.1% 。高收入、高學歷人群主要健康問題是胃功能失調、肺功能失調、陰虛。
高收入高學歷的人群已病狀態比例高於低學歷低收入人群,結合前面的研究結果,高收入、高學歷更容易精神壓力大。這提示「能力越高,責任越大」責任往往就意味著精神壓力,生活節湊快,生活成本高,工作壓力、經濟壓力、學業壓力都會在轉化為精神上的壓力,這可能是出現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建議從放鬆心情、少吃寒性食物、做柔和的運動、飲食七分飽等方面進行養胃護胃。
不同區域差異
中醫健康狀態有區域特性,華南區居民中醫健康狀態最差,易患健康問題病位主要是腎、肝、胃,病性主要是陽虛、陰虛、痰、血虛。華中區最好。
此外,華南區居民如與西北區相比,華南區居民腎功能失調比例是11.7%,西北區居民是5.3%;華南區居民陽虛比例是9.8%,西北區居民是5.8%。
健康,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然而,健康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本次數據調查提醒我們,只有通過改善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切實做到飲食、運動、情志、起居的規律化,並注重身體正氣、陰陽、臟腑的調理,持之以恆,才能讓身體處於正氣充盈、陰陽平衡和臟腑調和的中醫健康狀態,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3、請問養生師是做什麼的?謝謝。(還有問題補充)
一般得長期出差,上班前會有培訓,所以不要求學歷和經驗,要能說會道,主要還是銷售為主,利用你學到的中醫知識,去銷售你的產品,提成比較高,因為產品很貴。
4、保健和治療有什麼區別?
(個人觀點)保健是在平時的運動,保持自己的健康。而治療就是已經有病了,去治病。
5、詳述體育養生六原則
傳統的運動保健,除具有系統的理論外,還有切實可行的原則和方法,主要是:
1.強調動靜結合
不能因為強調動而忘了靜,要動靜兼修,動靜適宜。運動時,一切順乎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神態從容,摒棄雜念,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於外而靜於內,動主練而靜主養神。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練精神、外練形體,使內外合諧,體現出「由動入靜」、「靜中有動」、「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整體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恆
人貴有志,學貴有恆,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沒有恆心是不行的。古人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說明,鍛煉身體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經常而不間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如果因為工作忙,難以按原計劃時間堅持,每天擠出10分鍾,8分鍾進行短時間的鍛煉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場鍛煉,在院內、室內、樓道內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廣播操、太極拳也可以。無論如何不能高興時練的累死累活,興奮過去多少天都不練。
3.運動適度,不宜過量
若運動後食慾減退,頭昏頭痛,自覺勞累汗多,精神倦怠,說明運動量過大,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會使身體因過勞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誡人們:「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有。」那麼,運動量怎樣掌握才算合適呢?一般來說,以每次鍛煉後感覺不到過度疲勞為適宜;也有人以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若運動量大,心率及脈率就快。對於正常成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心率增加至140次為宜;而對於老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增加至120次為宜。
4.舒適自然,循序漸進
為健康而進行的鍛煉,應當是輕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滿樂趣和豐富多彩的,人們才願意堅持實行。即「運動應當在順乎自然和圓形平面的方式下進行。」這是美國運動生理學家莫爾豪斯的結論。在健身方面,疲勞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輕輕鬆鬆地漸次增加活動量,「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正確的鍛煉方法是運動量由小到大,動作由簡單到復雜。比如跑步,剛開始練跑時要跑得慢些、距離短些,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再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5.運動時間,因時制宜
一般來說,早晨運動較好,因為早晨的空氣較新鮮,而室內的氧氣經過一夜的睡眠後,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濃度相對增多,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運動鍛煉,即可把積聚在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吸進更多的氧氣,使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礎。此外,午睡前後或晚上睡覺前也可進行運動,以消除一天的緊張,輕松地進入夢鄉,但運動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影響睡眠。總之,許多健身運動,隨時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劇烈的運動,不要在吃飯前後進行,因為在飯前呈現飢餓狀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發生低血糖症;飯後劇烈運動,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腸的血液相對減少,不僅影響消化,還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腸炎等疾病。
6.運動項目,因人制宜
對於老年人來說,由於肌肉力量減退,神經系統反應較慢,協調能力差,宜選擇動作緩慢柔和、肌肉協調放鬆、全身能得到活動的運動,像步行、太極拳、慢跑等。而對於年輕力壯、身體又好的人,可選擇運動量大的鍛煉項目,如長跑、打籃球、踢足球等。此外,每個人工作性質不同,所選擇的運動項目亦應有差別,如售貨員、理發員、廚師要長時間站立,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在運動時不要多跑多跳,應仰卧抬腿;經常伏案工作者,要選擇一些擴胸、伸腰、仰頭的運動項目,又由於用眼較多,還應開展望遠活動。總之,體育項目的選擇,既要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又要適合身體條件,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宜少參加一些使精神緊張的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 從實踐經驗中總給出來 的科學,是 歷代勞動人民智慧 的結晶,它經歷五千年億萬次實踐,由實踐上升為理論,歸納出方法,又回到實踐中去驗證,比如此循環往復不斷豐富與發展,進而形成 一門獨立 的學科. 從內容上來看,中醫養生學涉及到現代科學中預防醫學.心理醫學.行為科學.醫學健康.天文氣象學.地理醫學.社會醫學等多學科領域,實際上它是 多學科領域 的綜合,是 當代生命科學中 的實用學科.
一.獨特 的理論體系 【關注焦點:內科疾病的肝臟表現雙下肢浮腫、腹水、黃疸】
中醫養生學以其博大精深 的理論與豐富多彩 的方法而聞名於世. 它 的形成與發展與數千年光輝燦爛 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具有獨特 的東方色彩與民族風格. 自古以來,東方人.西方人對養生健康,都進行長期 的很多 的實踐與探討. 但由於各自 的文化背景不同,其養生 的觀點也有差異. 中醫養生學是 [在]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發展起來 的,故此有它自身特點,現略述其概要. 【健康導讀:脊膜瘤骨瘤樣變1例報告】
二.與諧適度 的宗旨 【擴展閱讀:幹細胞治療心肌梗死的研究進展】
中醫養生理論,都是 以"天人相應"."形神合 一" 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 的關系. 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 的協調 一致. 並用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 的規律. 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健康 的核心,進而確定指導養生實踐 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與於術數"."起居有常". 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 的規律,使生命過程 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 的移易與四時氣候 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養生健康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於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間,事事處處都有講究. 其中 一個突出特點,就是 與諧適度. 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與,則可健康長壽. 例比如,情緒健康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與適度. 又比如,節制飲食.節欲保精.睡眠適度....
第一章.第二節 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
...而不倦等,都體現這種思想. 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 的觀點,不傷 的關鍵即[在]於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 的變化規律,掌握適度,注意調節.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 一朝 一夕. 一功 一法 的攝養就能實現 的,而是 要針對人體 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 的. 因此,中醫養生學 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葯餌強身到運動健康等,進行較為全面 的.綜合 的防病健康. 另 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 一律. 一個模式,而是 針對各自 的不同特點有 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 的動態整體平衡與審因施養 的思想. 歷代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例比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乎自然變化,四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 的關系,注意環境養生等. 又比如傳統健身術 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 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者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 這樣,不但可補偏救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與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健康效果. 【關注焦點:內科疾病的肝臟表現雙下肢浮腫、腹水、黃疸】
三.綜合.辨證 的調攝 【健康導讀:脊膜瘤骨瘤樣變1例報告】
四.適應范圍廣泛
養生健康實可與平均每個人 的 一生相始終. 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耄耋老年,平均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 的內容. 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 的必要. 不僅比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 的人也都有相應 的養生措施. 因此,養生學 的適應范圍是 很廣泛 的. 它應引起人們 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健康 的自覺性,把養生健康活動看作是 人生活動 的 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