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講「五色入五臟」,食物顏色與臟腑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現代人都很講究養生了,有些人通過鍛煉來養生,有些人通過按摩來養生,也有部分人通過食療養生,食療養生就是要結合中醫了,中醫通常都是說五臟六腑,五臟健康了,人才有精神,五臟指的是心、肝、脾、肺、腎,這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主要是儲藏精氣。
中醫養生講究「五色入五臟」,指的就是經常吃五種顏色的食物,可以滋養我們的五臟,五色分別是:綠,紅,黃,白,黑。
1,綠色入肝。肝是我們的排毒器官,肝喜歡青色食物,因此常吃綠色植物,可以舒肝強肝,可以調節我們的脾胃,促進消化和吸收。
蒲公英是很好的養肝植物,它具有清除肝臟毒素的效果,還能增強肝臟的再生能力。因此,想要護肝的人,平時可以多喝蒲公英水。
2,紅色入心。也就是說心臟喜歡紅色的食物,從中醫的五行上來說,紅色是火,可以補血益氣,比如常吃番茄,可以有效的預防腦血栓的發生,另外,患有冠心病的人,也可以常吃番茄汁,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3,白色入肺。初秋是養肺的好節令,可以多吃白色的食物,比如雪梨,有止咳潤肺的功效,還能緩解因上火引起的便秘等症狀。
山葯也是養肺的佳品,它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可以緩解口乾,唇裂症狀。
4,黃色入脾。保護脾胃要多吃黃色的食物,很多脾胃不好的人,吃東西容易積食,可以多吃些菠蘿來緩解,它可以幫助我們消化。此外也可以多吃小米粥,它可以調理因為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腹痛等症狀。
5,黑色入腎。補腎養腎要多吃黑色的食物,黑色的食物可以多吃黑豆,黑米,黑芝麻等。
2、中醫五臟養生的圖書目錄
<
3、一天24小時,每2個小時對應的是哪幾個臟器?
1、子時(夜裡11點-次日凌晨1點):膽。
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是陰陽交匯之時,萬籟俱靜,這個時候最好是睡覺,而且要盡量的舒服。
2、丑時(凌晨1點-3點):肝
在這個時候陽氣生發起來,陽氣雖然生發起來,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斂,有所控制,就是說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養好肝血,此時要睡好。
3、寅時(凌晨3點-5點):肺
此時是人體氣血由靜轉動的過程,需要深度睡眠。
4、卯時(早晨5點-7點):大腸
應該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來。這個時候地戶開,也就是肛門要開,所以要養成早上排便的習慣。排便不暢,應該憋一口氣,而不是攥拳。
5、辰時(早晨7點-9點):胃
吃早飯,就是要補充營養。這個時候是天地陽氣最旺的時候,所以說吃早飯是最容易消化的時候。因為有脾經和胃經在運化,所以早飯一定要吃多、吃好。
6、巳時(上午9點-11點):脾
脾是主運化的,早上吃的飯在這個時候開始運化。
7、午時(中午11點-13點):心經當令
子時和午時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睡子午覺最為重要,睡不著閉一會兒眼睛都有好處。因為天地之氣在這個時間段轉換,以不變應萬變。
8、未時(下午13點-15點):小腸
小腸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精華,然後把它分配給各個臟器。午飯要吃好,營養價值要豐富一些。
9、申時(下午15點到17點):膀胱
膀胱經從足後跟沿著後小腿、後脊柱正中間的兩旁,一直上到腦部,是一條大的經脈。如果這個時候特別犯困,就是陽虛的毛病。
10、酉時(傍晚17點-19點):腎
腎主藏精,精是人體中最具有創造力的一個原始力量,所以到一定年齡階段都講究補腎。
11、戌時(晚上19點到21點):心包
心包是心臟外膜組織,主要是保護心肌正常工作的,此時陰氣正盛,陽氣將盡,喜樂出焉,人應在這時放鬆娛樂,古人在這時都是聊天休閑。
12、亥時(晚上21點到23點):三焦
三焦指連綴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三焦一定要通暢,不通則生病。在亥時就要休息了。
(3)五臟六腑中醫養生術大全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文化里,非常重視子時,一陽初生,一天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發。
在《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取決於膽的生發。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到晚上八九點鍾時,就會容易犯困,可到夜裡11時,恰恰就清醒了。這是因為陽氣在這個時候開始生發起來了。
在中醫文化里,「臟器」是這么寫的——藏器。任何一個藏器都涉及到形、氣、神三個層面,所謂「形」就是它的物質基礎,不要以為把膽囊切了,膽經就生發不起來了。
中醫所說的「藏」,是內藏的意思。有內藏,就有外象,用中醫的觀點來理解,一根手指上就會有五藏。手上是有皮毛的,在中醫理論里,肺主皮毛。所以皮毛的問題都跟肺氣有關。
皮毛里邊裹著肉,肉跟中醫藏器中的脾有關,脾主肌肉。肉里有血,心主血脈。肉里有骨頭,骨頭為腎所主。
身體要想活動都是由筋來連綴的。中醫認為筋跟肝有關,跟肝氣有關。肝氣實,則手能握,屈伸靈活;肝氣虛,則手指瘺軟或僵硬。
在子時,膽經就是從人的外眼角一直沿著人頭兩側,順著人體側面下來,再沿著身體側面往下走,一直走到腳的小趾、四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