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莊子 養生觀

莊子 養生觀

發布時間:2020-10-14 04:45:53

1、求《莊子·養生主》 原文以及譯文

《莊子·養生主》翻譯

【題解】
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養親⑨,可以盡年⑩。
【注釋】
①涯:邊際,極限。
②知(zhì):知識,才智。
③隨:追隨,索求。
④殆:危險,這里指疲睏不堪,神傷體乏。
⑤已:此,如此;這里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⑥近:接近,這里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⑦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⑩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2、莊子養生主

【原文】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①:「是何人也?惡乎介也②?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③,人之貌有與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澤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⑥。神雖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號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13),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謂之遁天之刑(16)。適來(17),夫子時也(18);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19)。」
指窮於為蘄(20),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注釋】
①公文軒:相傳為宋國人,復姓公文,名軒。右師: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稱謂其人的習慣。
②介:獨,只有一隻腳。一說「介」當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此,指代形體上只有一隻腳的情況。獨:只有一隻腳。
④與:舊註解釋為「共」,所謂「有與」即兩足共行。一說「與」當講作賦與,意思是人的外形當是自然的賦與。
⑤雉(zhì):雉鳥,俗稱野雞。
⑥蘄(qí):祈求,希望。畜:養。樊:籠。
⑦王(wàng):旺盛,這個意義後代寫作「旺」。
⑧老聃(dān):相傳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亦寫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號:這里指大聲地哭。
(11)其人:指與秦失對話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輕,在秦失的眼裡老聃的弟子也應都是能夠超脫物外的人,但如此傷心地長久哭泣,顯然哀痛過甚,有失老聃的遺風。
(12)向:剛才。
(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講作「……的原因」。會:聚,碰在一塊兒。
(14)遁:逃避,違反。倍:通作「背」,背棄的意思。一說「倍」講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於天的道理。莊子認為人體稟承於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惡死,這就忘掉了受命於天的道理。
(16)刑:過失。「遁天之刑」是說感傷過度,勢必違反自然之道而招來過失。一說「刑」即刑辱之意。
(17)適:偶然。來:來到世上,與下一句的「去」講作離開人世相對立;這里的「來」、「去」實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指老聃。
(19)帝:天,萬物的主宰。縣(xuán):同「懸」。「帝之縣解」猶言「自然解脫」。在莊子看來,憂樂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時而處順」,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縛,猶如解脫了倒懸之苦。
(20)本句旨意歷來解釋紛紜,不得要領。根據前文所述可這樣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稱燭薪,用以取光照物,「窮」是盡的意思,油脂燃盡於浸裹的柴薪,但火種卻不會熄滅,傳之於無窮。
【譯文】
公文軒見到右師大吃一驚,說:「這是什麼人?怎麼只有一隻腳呢?是天生只有一隻腳,還是人為地失去一隻腳呢?」右師說:「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老天爺生就了我這樣一付形體讓我只有一隻腳,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與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沼澤邊的野雞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絲毫也不會祈求畜養在籠子里。生活在樊籠里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弟子們又問:「那麼弔唁朋友像這樣,行嗎?」秦失說:「行。原來我認為你們跟隨老師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的。剛才我進入靈房去弔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們之所以會聚在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說什麼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麼,本不想哭泣卻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背棄真情的,他們都忘掉了人是稟承於自然、受命於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就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安於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3、莊子是如何養身又養心的?

莊子,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主張順應「天道」,放棄一切「妄為」。在《莊子?養生主》中,他將這種思想貫穿全文,為我們指點了養生的要領。

莊子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而刻意地追求長生,則是對生命的毀損。他用「庖丁解牛」這一著名的典故說明處世與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此外,莊子於文中還表達了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可以說,《莊子?養生主》既體現了莊子的人生哲學,又體現了莊子的養生智慧。在今天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里,個中滋味值得每一個人細細品味。

「坐忘」養身又養心

「坐忘」,語出《莊子?大宗師》,是莊子借顏回之口說出的。「坐」的姿態,「忘」的狀態,應該是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態,而並非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心不動」故「形都泯故」。

這里的「坐」應該是一種由形式進入實質的途徑,就像過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戀它了,而「忘」,則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現實世界的種種規則之後心無掛礙的狀態。所以,真正的「坐忘」是一種徹底的清靜。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靜坐養心可以使人體經絡疏通,氣血暢順,陰陽平衡,真氣充盈,故曰「靜者能養心」,因為心為五臟之首,心主血脈、主神志,心正常無疾者,五臟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則會致疾全身。

所以說,「坐忘」方法所能夠成就的是人的一種靜態,並且讓人在這種特殊的靜態下恢復生理功能,使身心健康達到最佳平衡,甚至還能夠開發人體的潛能。在現代心理學與現代治療學中,也有很多的闡釋與運用。

莊子三法得長壽

莊子享年83歲,而當時的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這實在是高壽的奇跡。細究其故,其中長壽之道,如下三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曰寡慾。莊子認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只有知其榮,守其辱,安其分,圖其志的人,才會身心健康,安然處世。

二曰靜心。莊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終日思想不得止息,定會百病叢生。只有心平氣和,心靜身穩,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方能不受外界干擾,保持平靜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

三曰超然。莊子看待人生的態度十分超然,一切順應自然。他的妻子亡故,惠子前去弔唁,見莊子非但不哭,反而在妻子遺體旁敲著瓦盆唱歌。面對惠子的指責,莊子坦然地認為,人來自於自然,氣聚成形,氣散則死,現在人的形體已死,又將重歸自然,無疑不是樂事。雖然這個理論並非人人都可接受,但莊子豁達的人生態度卻是值得提倡的。

從莊子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要想長壽,就要情緒安定,無憂無慮,安逸自得,遵循自然的法則。正所謂:「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

4、莊子養生主主要思想

《養生主》一文寓說理於故事之中,意趣橫生,富於啟發意義。文章在提出論點後,接著就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加以說明,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這既能把抽象的道理闡述得明白易懂,又避免了說理的枯燥,增強了文章的生動回性和形象性。文章描寫生動形象,細節刻畫精細入微。耐人尋味。選自《莊子》中的《養生主》是《莊子》中的名篇,為世代人答民所傳頌,它為人類樹起一面維護生命的大旗。

5、莊子有哪些養生之道?

「養生」一詞最早即見於《莊子·內篇·養生主》,莊子繼承發揚了老子道家養生思想,並且總結起來可稱之為「八字訣」。

首先是「少私」。莊子認為,私是百病之源。如果一個人「私」字當頭,就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終日不得其安,必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他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靜默補病」的見地,就是說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遇事順其自然,剔除求名之心,精神寬慰,方「可以保身,可以養身,可以盡年」。少私才能長壽。

其次為「寡慾」。莊子認為「人慾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欲則必招禍染病。他提出少性慾就不會損精傷神,節食慾就不會勞氣傷神,寡官欲就不會積慮傷心。

再次為「清靜」。莊子主張「靜中養生」,常勸人習以頭空、心靜、身松為要領的靜坐功。他認為人若終日不得安謐,思想不能逸息,定生百病。他提倡人應當重視磨煉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情緒激動中要不時創造靜下來的機會。

最後是「樂觀」。莊子主張「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樂觀豁達,永葆青春。他曾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逍遙自得,情緒樂觀,因之得以保生;而鳥兒關在籠中,羽毛會憔悴,意志消沉,低頭不鳴,因之難以全生。人如果禁錮於精神惆悵之中,必會憂愁相接,有損健康。

6、莊子的「養生之道」,「養生」具體指什麼?「養生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莊子在〈養生來主〉一文中論述了他的養生哲學。 「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源,不為外物所滯。 具體百體現為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莊子為人豁達,善於攝生,享年問83歲。他的答養生之道主要體現在少私、寡慾、精心、超然四個方面。

7、莊子養生主的道家思想

「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8、《莊子》中關於養生講了什麼?

《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

與莊子 養生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