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堂出汗觀病

養生堂出汗觀病

發布時間:2020-10-13 14:47:19

1、大量流汗,夜間盜汗,在中醫理論上是什麼病?

盜汗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 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怎樣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二)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葯,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盜汗病人應怎樣自我養護?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卧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2、最近出很多汗!!進來看看病因?急

盜汗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寢」是指睡覺,有個成語叫「廢寢忘食」,是說顧不得睡覺並忘了吃飯。很顯然「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證。自此以後,歷代醫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現今不論是醫生還是干其他行業的人都知道盜汗是一種什麼樣的病證。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二)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葯,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小兒盜汗如何防治?

小兒出現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葯物治療,而是採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於小兒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於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冬季卧室溫度以24℃~28℃為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一般說來,若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並給予克服,出現盜汗的機會會自然減少。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大盜汗,也不必過分擔心,盜汗所丟失的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是完全可以補充的。

對於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並應做到以下幾點:

(1)多接觸日光,包括戶外光線及反射的光線。可在戶外活動,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

(2)大力提倡母奶喂養。

(3)早產兒、雙胎,經常腹瀉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兒應注意加用維生素D。

(4)北方農村或寒冷的地區要按計劃地採取「夏天曬太陽,冬天吃D劑」的預防佝僂病措施。

對於結核病引起的盜汗,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規的抗結核治療。

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盜汗,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兒盜汗以後,要及時用干毛巾擦乾皮膚,及時換衣服,要動作輕快,避免小兒受涼感冒。注意及時補充水份和鹽份。可以補充口服補液鹽,簡稱「ORS」,或白開水加點食鹽、糖,糖可以促進水和鹽的吸收。被褥也要經常晾曬,日光的作用不僅在於加熱乾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此外,對易於盜汗的小兒,應進行有計劃的體質鍛煉,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隨之而止,這將勝過任何靈丹妙葯。

怎樣用臍療法治療盜汗?

運用臍療的方法治療盜汗,在古今醫學文獻中介紹的很多,並且有著非常顯著的療效,我們在臨床實踐中,也經常用臍療的方法治療盜汗,實踐證明療效確實肯定,尤其是對小兒盜汗症,收效更為滿意。下面介紹幾則治盜汗的臍療方:

(1)五砂散: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葯散0.5~1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於患者臨睡前敷於肚臍,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日晨起時取下,如無效可重復使用,一般連用3天即可湊效。本方適用於各種證型的盜汗,對因肺結核引起盜汗,也有比較顯著的療效。

(2)五味敷劑:五倍子、赤石脂、沒食子、煅龍骨、煅牡蠣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於臨睡前取葯粉1克,用涼開水、食醋各半調勻,敷入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一次,3~5天為一療程。據《陝西中醫》1985年第5期介紹,用本方治療小兒頑固性盜汗118例,連敷3次,盜汗即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次汗止者21例;無效 6例(其中結核病患者3例)。愈後再次復發盜汗,使用本方有效者9例,無效者3例。本方無毒性,無副作用,具有較強的斂汗功能,各型盜汗均可使用。

以上二方,均安全有效,盜汗者不妨一試。

盜汗病人應怎樣自我養護?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卧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失眠是困擾現代人的一個很大的問題,而通常來說,是由於壓力過重才會使人在睡夢中醒來。這是因為壓力會影響我們大腦中樞神經元中控制睡眠的"覺醒系統",這個系統控制著你究竟是醒著還是睡著。如何改善睡眠,使醒著時的生活更美好呢?其實這項工作也是有一些技巧的。

對付外來壓力改善睡眠的方法,是將睡眠同日常生活中的其它活動區分開來,找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要求安靜、黑暗並且舒適。

確定你生物鍾的睡眠周期。首先,確定一個起床時間並保持下去,每天不變。然後,試著讓身體告訴自己需要入睡的時間。關上電視、計算機和電話;可以聽一些輕柔的音樂,或是與相知的人談談心;洗一個時間較長的熱水澡,再找一本無聊的書看看;打兩個哈欠、揉揉眼睛、深呼吸。

①遵循客觀規律:國人多半保持傳統的前後夜並重、中午小憩的睡眠;西方人則重視後夜與清晨懶睡,中午不休。不管哪一種,只要形成適合自己的規律就可以,不必勉強改變。但睡眠的基本需要、基本生理規律是一致的。不論你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大致的睡眠時間和睡眠周期沒有不同。還有,如果你哪個晚上睡不好,千萬不要在第二天刻意補充睡眠,以免造成惡性循環。

②養成良好習慣:良好的睡眠習慣可以獲得最佳的睡眠,達到充分休息的目的。比如睡前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喝杯熱牛奶,洗個溫水澡,聽一曲輕音樂,讓美妙的旋律伴你進入夢鄉,使身心得到徹底的放鬆。

③創造美好環境:睡眠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睡眠的質量。身居鬧市的家庭應盡量創造好的居住環境,減少睡眠干擾。4安撫煩亂心理:心理干擾是大多數人失眠的原因。保持平和的心態、寬容的對人方式、積極樂觀的生活等,對擁有良好的睡眠是極為有益的。

3、北京衛視養生堂《寶寶白天睡覺出汗是什麼原因

子身體的zd液體量與體重比想對成年人要大,他們出汗大部分是生理性的出汗。小孩身體發育不夠,夜間可能會出現交感神經仍然興奮的狀態,這樣可能會導致出汗現象。
如果是孩子穿的衣服太多了,或者蓋的被子太厚了,室溫過高都有可能因為溫度過高,引起孩子出汗。
病理性出汗
身體內存在神經系統疾病。如果是局部性出汗或半身性出汗,多是由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但同時還伴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多種表現。
身體發燒的時候,在身體發燒時,使用退熱葯物後可能會引起全身出汗,這樣來使體內溫降下來。
當小孩患有容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結核病、低血糖等病的時候,也有可能出現睡覺多汗的情況。一旦發現有小孩在安靜睡眠狀態下仍然大汗淋漓的,就需要引起注意了經過醫生的診斷判斷是否患有某些疾病,採取積極的措施,治癒好疾病。
一旦沒有了原發病,睡覺出汗多的現象也會隨之消失。此外,還可以吃一些山葯、紅棗等進行飲食上的調理。

4、養生堂四十多出汗多是病嗎?

?

5、養生堂脾肝肺不和會出汗嗎

指導意見:
你好,是會引起的,也考慮為腎虛、體虛引起的,平時一定要注意休息,加強營養。

6、北京衛視養生堂更年期出汗吃什麼葯

更年期出汗吃什麼葯好
不需要吃葯,更年期是指婦女從生育能力與性活動旺盛時期逐漸過渡到老年期,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這個時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由於功能衰退引起體內內分泌物失調,部分婦女對此變化不適應,知而出現了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1.月經失道調。月經從不規律到停止;月經周期延長,血量減少,間歇停經直至絕經;月經周期不規則,經期延長,血量增多,大出血或淋漓不止;突然絕經。
2.植物性神經失調。一陣潮熱湧向頭頸部以至遍及全身,發熱後出汗,有時頭暈,眼前發黑,心跳加快,胸悶,情緒不穩定,憂慮,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愛發火、失眠,有時喜怒無常。
3.新陳代謝障礙。身體漸漸發胖,脂肪常常堆積在腹部、臀部,由於血管回彈性減退,容易出現血管硬化或梗塞,有時出現輕度或隱性糖尿病自己不察覺。皮膚和皮脂腺萎縮,皮膚乾燥,有時瘙癢。80%的婦女出現骨質疏鬆,腰酸背痛。
4.生殖答器官萎縮。陰道分泌物減少,性生活疼痛或性交困難,因生殖器黏膜變薄,抗菌能力下降,容易導致泌尿生殖道細菌感染。

7、有沒有治療自汗盜汗多汗的特效療?法汗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晚上睡覺出汗,中醫稱之為盜汗。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 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怎樣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二)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葯,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盜汗病人應怎樣自我養護?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卧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自汗、盜汗

病因症狀

超乎正常生理性出汗(即氣溫高或高溫作業、劇烈勞動或運動、衣被過厚、情緒激

動時汗出較多,氣溫低時汗出較少)的異常排汗或汗閉,稱為汗出異常。根據汗出

時間、汗量多少及排汗特點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白天不因勞動、日曬、厚衣

或發熱而汗自出的,稱為「自汗」;夜間入睡後不自覺的汗出,醒後汗止的,稱為

「盜汗」;汗出而伴有畏寒、肢冷的,稱為「冷汗」;病情危重,汗出淋漓不止,

如珠如油的,稱為「脫汗」,又稱「絕汗」;汗出而伴有發熱,稱為「熱汗」;僅

頭額部出汗而身無汗的,稱為「額汗」;手掌、腳掌局部經常汗出而身無汗的,稱

「手足心汗」;半側身體出汗,或左側、或右側、或上半身、或下半身的,稱為「

半身汗出」;正常應汗出而反無汗的稱汗閉。

汗出異常與陽氣蒸騰津液及衛陽司汗孔開合的功能失常有關。邪熱入侵、陽氣偏亢

或陰虛內熱,迫津外泄;或衛陽不固,氣虎不斂津液,均可導致病理性的汗出過多。

反之,邪氣外襲,衛陽被阻遏,或衛陽虛弱,汗孔開合失司而閉合;或陽氣虛弱,

蒸津無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發生病理性的汗閉。

常見汗出異常的中西醫疾病與發熱基本一致。

「熱汗」,可見於風寒表虛症、風溫(熱)表證、暑溫表證、暑溫氣分證,陽明經證、

陽明腑症、熱邪壅肺症、脾胃濕熱證、大腸濕熱,小腸濕熱、膀胱濕熱症、肝膽

濕熱症、濕熱伏募原症、瘧伏募原症、疫毒內陷症等癥候中,具體的辨證診治參見

發熱一節的有關部分。

「自汗」,主要見於氣虛證,此外,還可見於氣虛感冒症、氣虛發熱症、心氣虛症

脾氣虛症、肺氣虛症、腎氣虛症等癥候,偏見於陰虛症。

自療注意事項

(1)注意勞逸結合,不可勞累過度。

(2)注意運動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3)注意飲食調理,古人說「葯補不如食補」。自汗者宜吃雞、鴨、魚、蛋、山

葯、扁豆、羊肉、桂圓、狗肉等;盜汗者宜吃魚、甲魚、烏龜、蛤士蟆、豬肝、白

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涼拌的菜餚;盜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盡

量少飲或不飲酒。

(5)節制房事。

(6)多飲水,保持體內的正常液體量。

自治療法

1.成葯自療法

(1)生脈飲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用於自汗。

(2)補中益氣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用於自汗。

(3)六味地黃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用於盜汗。

(4)大補陰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用於盜汗。

2.驗方自療法

(1)生曬參6克,泡水代茶,徐徐飲之。用於自汗。

(2)黃芪30克、白術15克、防風10克、五味子10克,用水煎服,每日2

次。用於自汗。

(3)西洋參6克,泡水代茶,徐徐飲之。用於盜汗。

(4)浮小麥30克,炒熟,用水煎服,每日2次。用於盜汗。

3.飲食自療法

(1)羊肉50克、生薑10克、大棗7枚。羊肉洗凈切塊,加入姜棗煨湯,熟後

吃肉喝湯,每日1劑。用於自汗。

(2)瘦豬肉50克、浮小麥30克、黑豆30克。瘦豬肉洗凈切塊,加入浮小麥

與黑豆煮熟,吃肉和豆、喝湯,每日1劑。用於自汗。

(3)粳米50克、白木耳15克、冰糖10克,共同煮粥吃,每日1次。用於盜

汗。

(4)紅棗50克(去核)、浮小麥30克,煎湯,吃棗喝湯,每日一劑。用於盜

汗。

(5)大蒜1頭、瓜蔞1個,先將大蒜搗爛,再與瓜蔞同煎,每日1-2次。本方

可治療陰虛盜汗,滋陰清虛熱。

4.外治自療法

(1)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壓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橫指,脛骨外緣一橫指

處)5-10分鍾。用於自汗。

(2)鬱金30克、五倍子9克,研成細末。取10克細末,用適量蜂蜜調成兩

塊葯餅,置於兩乳頭上,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1次。用於自汗。

(3)取等量五倍子、煅龍骨粉,用冷開水調成糊狀,敷臍部,外用紗布固定,每

日1次。用於盜汗。

(4)黃柏10克,研成細末,用冷開水調成兩塊葯餅,置於兩乳頭上,外用紗布

固定,每日1次。用於盜汗。

5.其他自療法

每天打太極拳1-2次。

避免誤診

自汗與盜汗僅僅是一種外在表現的症狀,它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如甲狀腺功能亢進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結核病、風濕病以及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所以在治療汗

證的同時,更要注意治療原發病灶。

自汗除已見於虛證外,尚可見於濕熱內蒸、津液外泄者,並可伴見發熱口渴、脘腹

脹悶、納谷不馨、大小便欠利、舌苔黃膩等。此時宜清熱利濕為主,不可進補,以

免閉門留寇。
參考資料:葡萄園 http://www.puto.cn/dispbbs.asp?boardid=13&id=183

與養生堂出汗觀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