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孫思邈所著 養生銘

孫思邈所著 養生銘

發布時間:2020-10-12 21:53:04

1、唐代葯王孫思邈所著之書叫?

千金方孫思邈(581-682),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2、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什麼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著名的葯王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徽宗曾封其為"妙應真人",孫思邈信仰較為普遍,很多宮觀或自取名葯王廟、或設葯王殿供奉。

孫思邈祖師在道教尊為「九天采訪三界葯王天醫大聖」、「葯王孫大真人」、「開元普度天尊」、「感應普救天尊」等,居天醫采訪院葯王妙濟宮、九天保蓮宮等。 

(2)孫思邈所著 養生銘擴展資料

孫思邈,首先是位醫學家,因醫理通達、醫技高明,而被朝廷敕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醫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活了一百多歲,被後世稱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無私無欲,只講奉獻,不講索取,不慕榮利。

孫大真人一生煉氣養神,精究醫葯,務行陰德,常蘊仁慈,汲汲以善為務。小蛇之傷,昆蟲之微爾,思邈以葯封而放之,其德及昆蟲,非人可及,至於龍宮之報,感靈異之若此。《道德經》曰: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真人深合其道也!

3、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什麼中明確指出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

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
這句話的意思是:
如果在君上或者親人生產的時候,不能為他們治療不是忠孝的人。

4、孫思邈有哪些養生著作?

孫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的醫家和道家,壽101歲,行醫80多年,躬行實踐養生之道,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後人尊為「葯王」。生平好學而博採眾家之長,善言老莊,又好釋典,著述甚多,主要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論》、《存神練氣銘》、《攝養枕中方》、《衛生歌》、《保生銘》等。

(1)養性重德、百行周備、自慎為首

孫思邈一生為醫,德、術兼備,養生重在養德,提倡養性以自慎為首。《千金要方》說:「百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因此,他把養性修德稱為「養生之大旨」,並提出養性當以「自慎為首」,「善養性者,則治未治之病。」只有「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不慕求浮桑,不患得患失」,才能達到養性的目的。

(2)食養茹淡,務求節儉

孫思邈之謂茹淡即素食淡味以養生。提倡「每學淡食」以養生。又主張飲食節儉。有「豐饒之地,人多早夭;儉嗇之地,人多高壽」之說。多食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指出:「人學養老之道……飲食當令節儉,若食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必致霍亂。」他的食養、食療經驗豐富,素為後人所推崇,多有實用價值。

(3)日常生活講究衛生

他對日常生活起居、衣著、飲食衛生很重視。如冬睡不蓋頭、卧取側身曲體、衣著儉朴、衣服常洗、平日常洗澡,務求「雅素凈潔」。又講究飯後漱口、散步、少飲酒、不食陳腐變質食物等等衛生。在《衛生歌》、《保生銘》中多有概括。

(4)注重鍛煉養生之術

孫思邈的著述中氣功、導引、按摩方法甚為豐富。他認為老人尤當重視鍛煉,《千金翼方》說:「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除收集各種氣功、導引、按摩方法,還自創孫真人按摩法等保健鍛煉方法。

孫思邈著的《保生銘》流傳甚廣,今錄之如下,以供讀者欣賞: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數將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遠顧。

寅丑日剪甲,理發須百度。飽則立小便,飢乃坐旋溺。

行坐莫當風,居處無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冪冪。

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洗腳卧,飽食終無益。

忍辱為上乘,讒言斷親戚。思慮最傷神,喜怒傷和息。

每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

一日免災咎,去邪兼辟惡。但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

酸味傷於筋,辛味損正氣。苦則損於心,甘則傷其志。

咸多促人壽,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

獨卧是守真,慎靜最為貴。財帛生有分,知足將為利,

強知是大患,少欲終無累。神氣自然存,子道須終始。

書於壁戶間,將用傳君子。5.邱處機:精於養生的「神仙」

邱處機,又名丘長春,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他生於1148年,卒於1227年,死後葬於北京的白雲觀處順堂。

道教中人相信經過一定的修煉,人可以返本還原,達到長生久世的境界。邱處機19歲棄家求道,獨自進昆侖山的煙霞洞修煉,一年後拜全真教主王重陽為師,先後在今寶雞西南的溪邊、隴州的龍門山隱居修煉13年,道成後名聲大噪。在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七大弟子中,邱處機的影響最大。

邱處機既是道家,也是養生學家,其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等。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命近臣劉仲祿奉詔聘請邱處機。第二年,他攜弟子18人啟程北行,歷時4年,與成吉思汗相會。成吉思汗問長生久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慾為要,並大講「敬天愛民以治國,慈儉清靜以修身」的養生之術,頗為成吉思汗賞識,被封為國師,賜號「神仙」。

邱處機對養生學頗有研究。他的養生學以「清心寡慾,四時調攝」為要旨,認為人體各方面的生理、病理變化及疾病的發生,無不受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就必須在生活方式、思想行動、操練身體等方面與外界協調,才能達到內外環境平衡,起到維護健康、延年益壽的作用。他強調必須掌握「四時調攝,養生治病大旨」,對四季調養、精神調養、飲食調整等都作了說明。

在四季調養方面,如春季「春陽初升……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夏季炎熱,平居檐下,過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納涼;秋季「秋氣燥……禁寒飲並穿寒濕內衣」;冬季「宜居處密室,……不可冒觸寒風」。

另外,他對老年人養生有一定研究,認為「高年之人,多有宿疾」;「人年六十,心氣衰弱,言多錯忘,目也昏昏然」,老年人更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以「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下午3至5時)後飯」等。

5、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什麼中明確指出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

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明確指出:「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把醫學當作儒者盡孝道的必修之學。

6、孫思邈所著的什麼中明確指出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

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序》中明確指出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

原文:

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年,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

譯文: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向上可以治療君主如元首領導和親人如父母姐妹兄弟等人所患的疾病; 往下可以用艾灸和針刺的方法免費/低費用去治療貧窮人民的疾病;對自己可以進行養生指導,保養元氣,使自己保持健康狀態。

 但是他們都相竟比賽著去追求榮華富貴,權利地位, 他們都想高高在上,擁有極大的權勢和財富,讓別人都害怕他 有求於他 羨慕他。

權貴富豪們轎馬往來,每到一處,人們圍觀抬起腳跟,伸長脖子看著權貴富豪們絕塵而去人民都十分羨慕; 孜孜不倦勤快急切地想跟權貴富豪們一樣去掙好多錢也轎馬往來。讓自己也變成一個令人羨慕的人。

(6)孫思邈所著 養生銘擴展資料:

儒家養生大道:知醫為孝

儒家講孝道,按照孝道,最根本、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讓父母過得好,雖然作為老百姓不能像皇帝一樣「以天下養」,但也要讓父母健康,如果父母生病的時候兒女能幫他們減少病痛,那是多麼欣慰的事啊。所以古人說「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上以療君親之疾」,這也是實踐孝道。

孫思邈曾說:「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清代著名醫家吳鞠通,他起先熱衷於科舉,但後來他父親病了,看了很多醫生,可最後還是沒有救得性命。

這對吳鞠通的打擊非常大,他說:「父病年余,至於不起,瑭愧恨難名,哀痛欲絕,以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於天地間!遂購方書,伏讀於苫塊之餘。」(《溫病條辨·自序》) 可見,正是孝道促使這位文人棄文從醫,成就了一代醫科聖手。



7、唐代葯王孫思邈所著之書叫什麼

《千金方 》孫思邈(581-682),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8、「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出自哪裡?

「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

出處: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為「食治」專篇。

釋義:防治疾病的經驗表明,食物與葯物同出一源,有時難以劃分,幾乎所有食物均可作為葯物,用來祛病健身;而中葯書載述的許多葯物,則可作為食物烹制食用。

9、我國古代葯王孫思邈所著的醫學典籍是什麼?

千金方

與孫思邈所著 養生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