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五行四季養生專業知識

五行四季養生專業知識

發布時間:2020-10-12 21:38:20

1、四季養生小知識有哪些

春季:多吃苗、芽類食物。
夏季解渴飲料--酸梅湯:烏來梅10g陳皮5g炒山楂10g炙甘草6g。加適量冰糖。生脈飲口服液。
秋季潤肺飲食----梨、蘋果、蓮藕、銀耳、源冰糖適量熬湯,吃果肉喝湯,酸甜可口,潤肺祛痰。
梨性涼,生吃有人會腹瀉,可煮熟吃,健脾化濕,解暑止渴。
冬季進補食品:牛肉燉蘿卜湯。
炒、百燉肉時加山楂、陳皮、度桂皮、生薑、蔥、蒜,助消化。五畜雖益精血,兒童少食否則易促早熟。

2、結合中醫養生知識,談談五行與養生的關系,如何在四季進行養生?寫兩百字以上

我的神吶你是老師呀出題目呢!
這個別說是兩百字就是兩千字也寫不忘那!
中醫的特點是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在整百體觀念中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夠不會生病。五行是對物質五種屬性的稱謂,是木火土度金水,對應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對應五時是春夏長夏秋冬,這樣結合起來就把人體與五行與自然聯系起來。春版天是屬木,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在脹是肝脹,所以在春天多多注意肝脹的保養。保持心情權舒暢多多吃一些益肝的食物比如紅棗啦木耳等等!具體的你以此類推,百度一下即可!

3、四季養生各養什麼?

朋友:你好。
根據五行、四季、五臟、養生:
春季養肝。肝屬綠色,在東方。其竅在目。知故養肝明目。
夏季養心。心屬火。其色紅。在南方。其竅在道舌。舌尖紅,則有心火。
秋季養肺。肺屬金,其色白。位在西方。其竅在鼻,鼻頭紅、有痤瘡,鼻溝有油膩,則
肺有濕熱。
冬季養腎。腎屬水。其色黑。位在北方。其竅在耳。耳鳴、耳聾、頭暈目眩,腰脊酸
軟,則屬相火回旺動。
長夏養脾胃。脾胃屬土,其色黃,位在中央。其竅在唇。
虛症:輕微咳答嗽,飲食量減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
實症: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
(長夏:陰歷六月)
希望對您有用。

4、四季養生常識有哪些?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類為了適應自然變化,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因此,人們既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又要主動地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素問·移精變氣論篇》指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

春天,萬物生發向上,處於復甦過程之中,於五臟屬肝,適宜升補,以調肝柔肝、順應肝臟升發元氣。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時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以養心清火扶臟祛邪。

長夏,於五臟屬脾,宜淡補,可選用葯膳苡仁豬蹄等。

秋天,氣候漸爽但時有燥邪,這時於五臟屬肺,適宜平補,以益肺潤燥。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這時於五臟屬腎,適宜溫補,以原味滋腎填精、溫而不燥。

春天,天氣慢慢暖和,萬物開始復甦,人體內的變化也與自然氣候變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斂慢慢變為陽氣初升,所以人的活動也多起來。中醫認為,「由靜轉動、陽氣漸升」是人體在春季的重要生理變化,是「人與天應」的結果。此變化能夠正常進行則人體就健康無病,若進行得不正常則機體內的平衡就被破壞,人體就易患病。中醫還認為,春天陽氣升發,樹木萌芽,與五臟中「肝」的性質相呼應,有「在臟為肝」之說,而「肝克脾」,春季肝氣升發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脾的運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飯量減少,倘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需要進行飲食調理。無論是比較健康的人士,還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進行飲食調養都必須順應自然與人體的變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氣那樣進食太多厚味溫補的食物,這樣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而且會擾亂人體陰陽平衡,哪怕服食了厚味溫補的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補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後還有胃腸不適的反應。

夏天,天氣炎熱,萬物都處於旺盛的生長階段,人體在此時的代謝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時期。中醫認為,夏天大自然的熱氣火氣最大,人體的「陽氣」最旺盛,容易傷害心臟,出現心煩、失眠,所以夏天要留心養心安神。

長夏(農歷6月,陽歷7、8月)因為天氣炎熱或暑濕過重,容易脾為濕困,出現頭痛、頭昏,不欲飲食。夏季暑熱過盛,容易耗氣傷陰,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和陰陽平衡。養生調補方面,原則上以清補為主,所選葯膳性質偏涼或平和,以清火養陰,使陰陽平衡。甘涼、利濕清暑、少油膩為夏季常用葯膳的主要特點。人體自然喜涼爽,飲食上也多願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膩的食物。對於部分在夏季貪涼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導致脾胃受傷、腹瀉發熱、感冒的人來說,在患病期間這些葯膳飲食就不宜過多服用,因為此時人體的陽氣已經因寒涼而受傷、不再旺盛了,清養的時候不宜太過。

秋天,天氣慢慢由熱轉涼、轉燥,人體的代謝也漸趨平緩,養生進補也要依據這些規律進行。天氣轉燥轉涼固然再無夏日炎熱潮濕之弊,令人感到舒適,但倘若轉化太快太劇烈的話,人體也會適應不了,體內的陰陽平衡就會被破壞,表現出涼燥之邪傷人為患,所以《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另一方面,秋季雖然由熱轉涼,但夏季余熱時有反復,部分人群由於夏季調理不當或受暑熱太過,到秋天後體內仍有夏季余火未消,當氣候轉燥後,變成燥火為患,出現口乾、咽燥、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對這樣的情況,就需以清平滋潤為主進行調理,不宜過食煎炸動火之品。中醫還認為,秋季天氣肅殺,「在臟屬肺」,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無論是初秋溫燥,還是深秋涼燥,都容易傷肺致病,調理進補當以滋潤為主,並根據天氣寒溫及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相應涼性、溫性或平性葯膳,以收到滋潤益肺,祛邪強身之效。雖然如此,但因為肺臟屬金,惡熱喜涼,故秋季養生調理葯膳還是以平性和涼性為多,溫補之品相對較少用。

冬天,天氣寒冷,「寒主收引」,人與自然相應,機體也處於收斂潛藏階段,代謝水平降低,消耗減少,吸收能力增強,所以冬季是傳統的最佳調補季節。

冬季調補的歷史在中國由來已久,其基本原則能夠歸納為四個字:厚味溫補。厚味不單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濃郁,更是指膳食營養豐富,味道甘美。中醫認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濃郁甘美的飲食補充人體所需的精華營養。溫補的意思很好理解,因為冬季寒冷,陰氣盛,人體需要服食一些溫熱性膳食來驅寒溫陽。這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溫補的冬季養生調補原則。從另一方面看,中醫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由元氣推動的,而元氣主要由腎化生,冬季「在臟屬腎」,「腎主藏精」,通過冬季補益腎精能夠促進元氣的生成,所以冬季調補的另一原則特點能夠歸納為「補腎填精益元氣。」「厚味溫補」與「補腎填精益元氣」是冬季養生調補的原則,其中「厚味溫補」是從人們服葯膳的性、味方面歸納的,而「補腎填精益元氣」則是從所服葯膳的功能作用上歸納的,兩者是統一的。

5、五行體質與四季養生之間的關系

什麼是五行?

傳統的中醫理論中,「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是對大自然里事物的總結和提煉。五行的生、克、乘、侮,是宇宙萬物運動方式與規律的本始,也是人們養生保健的本始,古人們把自然界的這些現象與自身聯繫到了一起,指導人們探索自身健康的秘密。

你,屬於哪一「行」

自然界的事物可以大體劃分為五大類,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相應,也可以劃分為五種,也就是五行體質,你屬於哪一類呢?

禾:膚色白,頭小,面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小弱,手足靈活,有才能,體力不強,多憂慮,做事勤勞。這種人大多能耐春夏,不能耐受秋冬,容易感受秋冬寒冷之氣的侵襲而生病。

火:皮膚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瘦尖,頭小,體型勻稱,手足小,步履穩重,背部肌肉豐滿。其性格多氣,輕財,缺乏信心,認識事物清楚,愛漂亮,性情急。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能耐春夏,受秋冬寒冷之氣侵襲易生病。

土:皮膚黃,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大腿生得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全身上下都很勻稱,步履穩重,舉足輕,他們內心安定,助人為樂,不喜依附權勢,愛結交人。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

全:膚色較白,體形較瘦小,但肩背較寬,方形臉,鼻直口闊,四肢清瘦,動作敏捷,心胸寬廣,有遠見,組織力強,為人敦厚,做事認真。這種人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

水:膚色偏黑,體形比較胖,偏矮,頭較大,腮部較寬,腹部較大,腰臀稍大,手指短,發密而黑,怕寒喜暖。機智,靈活,善辯,富於靈感,喜自由,多疑嫉妒,心胸比較狹窄。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

五行人調養原則及飲食忌宜:

木:宜芝麻、糯米、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魚類等清淡食物,還可食用枸杞粥、桑椹粥、山葯粥、花生粥、黑芝麻糊亦適宜常食。條件許可者,可食用燕窩、銀耳、海參、龜肉等。對於蔥、姜、蒜、韭、辣椒等辛辣燥烈之品則應少吃。由於肝和腎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在滋養肝的同時應該注意到補腎。

火:可多食些寒性的水果、蔬菜,像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蓮藕等。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蔥等,對於牛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溫陽食物宜少食,忌酗酒。

6、四季養生的要點??

【四季養生的要點】
人體四季如何養生?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如《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體養生一定要注意從春季開始。【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春天氣溫適中,濕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鍾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煉項目。春季養生秘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郁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與五行四季養生專業知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