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年人如何四季養生?
一、春季
春季乍暖還寒,氣候多變,忽冷忽熱,俗有「春天猴兒面,一日變三變」之說,時而風和日麗,春光明媚,時而冷風陣陣,寒氣襲人,故春風春雨與健康有關。
穿著「宜春捂」,早春宜保暖。防風禦寒。衣服要慢慢地減,不要一下子就換上薄衣服。另外,要暖足凍頭,就是說棉鞋最好不要急著換,要暖腳,與此相反,帽子可以不用再戴了。晨練的時候不要出大汗,因為春季人體血氣活和,經脈舒暢,肌膚鬆弛,人體陽氣易發泄,所以要保護陽氣,適宜小運動量,出汗多會耗心血,損陽氣,對身體健康體不利。
睡覺「宜早起」,氣溫逐漸回升,「宜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居室」宜衛生」,室內勤打掃。置物要有序。
飲食「宜清淡」,春季利於失精血,化津液。食宜溫。有助扶陽氣,機體興旺。
防病「宜緊弦」,傳統醫學認為:「百草回芽,百病發作」,就是說,春天容易舊病復發。春天由於溫暖多風,適宜於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和傳播,因此,春天外感較多,對身體虛弱的老年人來說,更應引起重視。
二、夏季
夏季晝長夜短,暑氣灼人,老年人耐受力弱,適應性差,生活活動與外界環境的平衡容易遭到破壞,因而容易中暑,發生多種疾病,產生不測,所以更要安全度夏。
情緒「宜防躁戒怒」, 盛夏陽光強烈、天氣酷熱,加上人體陽氣旺盛,容易使人心煩急躁,老年人在酷熱的天氣里,一定要讓情緒處於平靜狀態,不可過度勞累、激動。良好的心態是身體最好的調節劑,可防止「五臟內火」的滋生。
飲食「宜清淡、營養,科學用膳」, 濕熱的環境為各種細菌生長繁殖提供了好的條件,由於老年人胃腸功能弱,夏季飲食一定要講究衛生,不可吃腐爛變質食品,冰箱內食物必須經高溫加熱後方可食用。食物要以溫、軟、清淡為宜,不可過多地吃冷、肥、膩的食品,不可飲食過量。若出現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嘔吐腹瀉,應立即到醫院治療。
生活「宜有序」,起居「宜有常」,應夜卧早起,參加晨練,不可貪涼。
睡眠「宜充足、防風」,夏季是人體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起居方面要適當地晚些睡覺、早些起床。清晨空氣新鮮,起床後可到戶外參加一些適當的體育活動,對增強體質頗有益處。中午要適當睡眠,保持精力,但由於天熱出汗毛孔擴張,機體易受風寒侵襲,所以不可露天或在樹下睡眠。夏季晝長夜短,且因燥熱,一般人睡得晚因而要用午睡來補充,但不可在涼風處和堂風口處及電扇旁午睡。 著裝「宜寬松舒爽」,夏日服裝為求簡單、單薄,透氣性好,款式上應寬松舒適,色彩要素雅大方,質地上能吸汗透氣,內衣褲要一天一換。
三、秋季
秋季的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先是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到「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一些老年人由於自身調節能力減弱,這時往往就會出現一些相應的症狀,使老年生活質量大大下降。因此,老年人如想在秋季保持健康、延緩衰老,在秋季的生活、行為就應與氣候變化相適應,以免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精神上「宜安定」,減少思慮情緒。降低秋季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不良影響,維持心理平衡,注意解郁散結,保持歡樂情緒。
飲食「宜清潤」,飲食調理以防燥擴陰、滋腎潤肺為准,少用椒、蔥韭、蒜等辛燥食品。多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甘蔗、乳品等柔潤食物,強調暖食,禁忌生冷。
睡覺「宜早卧早起」,早卧以順應人體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陰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睡眠時間稍延長,免受凋零冷落之象的影響,也可減少小血栓的形成。另外,為增強體質,耐寒鍛煉從秋天就可以開始了。
衣著「宜秋凍」不宜早加衣,使肌體逐漸適應寒冷氣候,增強抗病能力。注意秋燥「,秋季天氣乾燥,老年人如果飲水少、長卧床、少活則易生便秘;高血壓病人發腦溢血,危及生命,所以要多吃水果蔬菜等。也可早上起床後揉腹一次,揉50下左右就可以了。
四、冬季
冬三月是閉藏的季節。天氣寒冷,氣候乾燥,河水結冰,田地凍裂,是陰盛陽衰的現象,冬季養生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陰護陽為原則。老年人易受風寒,要避寒就暖,應以養精蓄銳為主,內心有什麼事也要往好處想,冬天養生以養「藏」氣為主。
著裝「宜防寒保暖」, 老年人血液循環功能較差,如果室溫過低,老人的手腳就很容量凍傷;而如果室溫過高,內外溫差過大,又很容易感冒,老年人一定要隨時注意保暖防病。衣服盡量穿得寬暖,棉鞋要稍稍大一點,在鞋底的墊上均勻地撒一層生附子末,然後用棉布縫好,放在鞋裡,這樣可預防凍瘡,使雙腳氣血流通。
生活「宜有節」,起居「宜有常」,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等太陽出來了再起床。早睡是為了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身體,遲起是為了養陰氣。
飲食「宜進補」,多吃高蛋白和維生素食物,並適時進補。葯補不如食補,陽虛之人多吃羊肉、雞肉、牛骨髓;陰虛之人多吃鴨、鵝肉,以補虛益氣,養胃生津。
天氣晴朗「宜鍛煉」,冬季遇到好天氣時可適當進行戶外鍛煉,以補陽光照射不足,增強體質;在冷空氣中鍛煉,可增加神經調節機能,提高抵抗力,但不宜出大汗以防感冒,大風、大霧、雨雪惡劣天氣,不可去戶外。
初冬時節,一些傳染病很容易流行,其中對老年人威脅最大的莫過於流行性感冒。為了有效地預防流感,在流感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去影劇院、商場等公共場所,居室內部要常通風,床頭經常擺放幾只橘子或一小瓶薄荷油,也可用米醋熏房間,這樣可祛除病毒。有一民間驗方可以提高禦寒能力、減少發病,即用大棗10個、生薑5片每晚煎茶喝即可。
心理衛生「宜講究」,冬季許多疾病發生發展或惡化都與人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因此應避免憂傷、焦慮、緊張等不良因素刺激,老年人應保持樂觀、愉快情緒。
另外,講一下冬季老年人養生六不宜:1.不宜夜間憋尿;2.不宜門窗緊閉;3.不宜蒙頭睡;4.不宜飲酒禦寒;5.不宜取暖失度;6.不宜小疾不治。
2、老年人如何養生保健
1、生活要有規律。早睡早起,中午小睡,每天要有6小時的zd睡眠時間。
2、每天要有一定的時間不在空調房裡,讓身體冒汗,以排泄體內的毒素。要注意每天大便。
3、不要成天看電視,要看一會兒以後,站起來伸伸腿、走動走動,喝喝茶,保持關節的活動。
4、吃的方面:菜蔬以清淡為主,如:拌海帶、熗毛豆子、回拌黃瓜、拌西紅柿、香菇炒青菜、瘦肉炒苦瓜、牛肉燒土豆、答絲瓜炒雞蛋、多吃冬瓜湯(去濕的)。水果以西瓜為主。
5、如果血壓高,切勿輕易減葯或停葯,要在醫生指導下認真服葯。
3、適合老年人養生的運動有哪些
老年人由於身體的特殊性,並不能去進行劇烈的運動。對於適合老年人養生這塊的運動方式,個人覺得應該是以緩慢,運動強度較小的鍛煉為主。首先,散步想必是大家最為抄熟悉的一種中老年人運動養生的方式,每天堅持還可以增強調節身體的各項器官機能,保護心臟的正常功能。其次,太極拳也是目前廣泛為老年人採納的一種修身養性的養生運動方式,經常練習太極拳可以改善肌肉襲和關節柔韌度,增強老年人的平衡能力。百最後還可以進行養生保健操之類的活動,這樣對人體生理的衰老有一定的延緩作用。每天堅持做一定的而養生運動,可以讓身體變得很健康,適當還可以去度一些中新浩五行SPA養生中心做一下中葯熏蒸、養生理療、太空漂浮靜眠之類的調理加以輔助。最後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應當根據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素質,適當地去調節自己的養生運動方式。
4、老年人自我保健的意義?簡答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群體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尤其是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體壽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體的心理保健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安度晚年,已成為我們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試圖從四個方面探討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是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二是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三是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四是關於做好當代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下面筆者從這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探討,懇請各位專家同仁給予批評指導。
一、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於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健康觀認為,身體無病就是健康,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確立,使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的健康觀念是身心與環境處於安寧和諧的狀態,是體格與心態的協調發展,即不僅要有好的軀體,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狀態。現代醫學科學證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所以要把學習心理保健知識、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作為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我國魏晉時代著名養生學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效也。」(《全三國文》卷四八)這里提到的五難,有四難是屬於心理方面的,就是說幾乎全部與心理有關。可見,古代養生學家談保健養生就是以心理保健為主。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價和健康測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1. 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礎
心理學研究與生活實踐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利於身體健康,而消極的情緒則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這是因為情緒有它的生理機制。當人處在情緒狀態時,會引起身體的外部和內部的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發怒時,心跳加快,常達80-200次/分;血壓上升,收縮壓從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 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鍾可達40-50次。人在恐懼時或突然震驚時,呼吸加強而短促,甚至會出現中斷;心跳加速,每分鍾增加20次;血壓也會隨之增加。人在焦慮、憂郁時,會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對老年人來說,抑鬱、煩惱、發怒等消極情緒往往是引起或激發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於過分抑鬱或恐懼,會導致心肌梗塞、腦溢血等疾病。臨床實踐證明,許多癌症患者在發病前大多曾有過持續的消極情緒,或遭受過重大的情緒挫折。生物學實驗表明,消極情緒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腦活動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機體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備其他內因與外因時,使癌症得以形成。而相反,積極的情緒可以增進身體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俗語說,「笑一笑,十年少」。據研究,笑可以促進身體內部的激活水平。大笑一次,身體內橫膜大約可以蠕動18次,而小笑的蠕動程度略小些,笑可以促使肌肉放鬆。臨床觀察發現,很多疼痛是由於肌肉緊張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緩和肌肉的緊張程度,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這些主要是闡述心理保健對老年個體健康上的直接影響和意義。
2. 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基礎
進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會的工作崗位,這是社會為老年人創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機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然而,離退休前後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變化。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難於適應,心理上還出現一些毛病,如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鬱等,人稱為退休綜合症。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爭強好勝的人,事業心強的人,工作嚴謹的人,性格固執的人,好爭好鬥的人,缺乏離退休心理准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病率高。老年社會學研究表明,退休綜合症主要是由於產生的失落感、空虛感、懷舊感造成的。失落感會使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喪失時期,工作喪失了,規律喪失了,地位喪失了,優勢喪失了,人際關系喪失了,進而認為人到老年乃是人生的盡頭;空虛感會使人感到無所事事,生活無聊,人生乏味,一切都是虛無的;懷舊則容易使人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尤其是自己過五關斬六將的經歷。轉念一思早成過去,而眼下一片冷冷清清,令人慘然。在懷念過去的同事和朋友時,發現有的作古,有的喪偶,有的長病卧床,有的遠隔千里無緣相見,難免無限凄涼。有調查統計表明,退休綜合症一般經過半年到一年時間的反應,個別人需要稍長的時間。這種現象對絕大多數剛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擾,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尤其是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老年群體現象,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就是說,探討和解決好這一問題,將對廣大離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
我國著名的老年心理學專家許淑蓮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概括為五條:①熱愛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③情緒穩定,適應能力強;④性格開朗,通情達理;⑤人際關系適應強。
國外專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方面研究得比較具體,他們訂出了10條參考標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恰當的估計;③有切合實際的目標和理想;④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⑤能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⑥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適度的情緒和控制;⑨在不違背集體意識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專家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結合我國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基本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界定。
1. 有正常的感覺和知覺,有正常的思維,有良好的記憶。就是說在判斷事物時,基本准確,不發生錯覺;在回憶往事時,記憶清晰,不發生大的遺忘;在分析問題時,條理清楚,不出現邏輯混亂;在回答問題時,能對答自如,不答非所問;在平時生活中,有比較豐富的想像力,並善於用想像力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奮斗目標。
2. 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沖動性。意志力表現的非常堅強,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泄的方法,而不至於被悲痛所壓倒。在歡樂時能有節制地歡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和經驗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嘆氣或怨天尤人。
3.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於幫助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老伴、子女、兒媳、女婿、孫子、孫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人不求全責備,不過分要求於人,對別人不是敵視態度,而從來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出現。無論在正式群體內,還是在非正式群體內,都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4. 能正確地認知社會,與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相一致。如對社會的看法,對改革的態度,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對社會道德倫理的認識等等,都能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態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不接納社會,與時代前進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 能保持正常的行為。能堅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其一切行為符合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這五個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因為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從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具體標准。但無論多少標准,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最重要的一條是「基本正常」,即說話辦事、認識問題、邏輯思維、人際交往等都在正常狀態之中。只要不偏離「正常」的軌道,那麼其心理健康就是達標的。
三、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那麼,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把高質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筆者根據我國古今養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為四個字,即「動」、「仁」、「智」、「樂」,現概述於後,供廣大老年朋友參考。
1. 「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學心理系曾作過一個實驗,讓學生看一部婦女在印度幫助病人與貧苦人的影片,看完電影就對學生的唾液進行化驗分析,發現學生機體的A種免疫球蛋白顯著增加。專家們為此得出結論,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與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機制。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體頗健的老醫生說:「我不可能無私、但以『少私』兩字為座右銘,『少私』好處很多,可以開心,可以寬曠。名利淡泊了,與人少爭了,就能心平氣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許是對人寬厚,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專心工作的緣故。」
3. 「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 「網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前幾年我在《關於現代家庭對老年人身心健康負面影響及調適對策》一文中曾總結了三句話,即「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這就是說,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葯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清代著名畫家高相軒曾總結有「十樂養生延壽法」:①耕耘之樂。②把掃之樂。③教子之樂。④知足之樂。⑤安居之樂。⑥暢談之樂。⑦漫步之樂。⑧沐浴之樂。⑨高卧之樂。⑩曝背之樂。可謂「樂者壽」之集大成者,當代老年朋友應當效法學習。
以上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四個字,也可以歸納為「動者壽,仁者壽,智者壽,樂者壽」。這十二個字的內涵非常寬泛豐富,因為篇幅所限,不再展開論述。另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同時又是相得益彰的。
四、關於做好當代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於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見的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我們應該採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給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指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群體水平。下面結合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現狀談幾點思考性的建議,以期引起大家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1.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提到老年社會保障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高度來認識。就是說,老年心理保健不僅僅是醫療就醫機構、離退休管理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全社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關心有關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採取積極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斷提高全社會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識。
2.要大力宣揚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廣泛進行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宣傳教育。據我們了解,我國在進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還很低,城裡老人、文化老人還稍懂一些,而在鄉下,文盲老人的絕大部分對老年心理保健還屬於一無所知。應該說,我們這方面的工作任務還很大,還必須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老年人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樹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3.要經常組織開展一些老年心理保健研討活動,及時總結推廣科學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要利用新聞媒體等現代手段,組織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專題講座,介紹一些科學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要充分利用鄉鎮、社區、離退休工作部門等有關組織,在老年人比較集中的地方進行老年心理保健的咨詢服務活動。
4.要大力營造老年心理保健的無障礙環境,及早在全社會構建並啟動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所謂「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就是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愛和尊敬老年人,處處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設施,確實使老年人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社區,無論走到何處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獨立,都能無憂無慮,心情舒暢地安享晚年。應該說,這一提法在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現代化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似乎還有點超前。但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現狀來看,做為一種老齡工作的遠景規劃目標這個提法還必須盡早地提出來,以期及早地做一些有關的思想輿論的准備。其實,這一提法已完全可以在我國一些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或地區先行開展試驗。一旦取得進展或成功,將會在全國引起積極的示範性效應。
5、中老年養生從哪裡學習
你好,中老年人應該注意生態情志養生 ,以培養出快樂的情緒百、堅強的意志、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達到保持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度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越來越關注健康,重視養生。 根在養神 神是整個人體生命知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活動。「精盈、氣充、神全」,為養生長壽之本,而調攝精、氣、道神的關鍵就在於養神。 養神的方法有很多。首版先要做的是「安心」,即養成理智和冷靜的態度。中老年人在養生方面,應該心情安閑,心情愉快,作息時間規律堅持運動,定期檢查身體,度過幸福長壽快權樂的中老年生活。
6、老年人保健養生的方法包括哪些
老人養生保健的方法
1、睡:即睡好覺,保證睡眠充足。老年人要學會有規律地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一天有8小時的睡眠時間。
2、保:即保持大腦的活力。老年人要多用腦,如堅持讀報看書,繪畫下棋,培養各方面的興趣愛好。研究表明,一個經常用腦的65歲老人,其腦力並不比不愛動腦的35歲的青年人差。
3、轉:即轉換不同性質的運動。在較長時間的單調工作或讀書、寫作後,應及時轉換另外不同性質的活動,使大腦神經鬆弛而不過分疲勞,使腦力保持最佳狀態。
4、活:是指活動手指,俗話說心靈手巧。經常活動手指,做兩手交替運動及轉動健身球,可以刺激大腦兩半球,有健腦益智、延緩大腦衰老的作用。
5、參:即參加社會活動和體育活動。結交年輕朋友,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脫離孤僻的生活環境。
6、聽:即聽優美動聽的歌曲。優美的旋律可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使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歡樂感覺。
7、調:即調節飲食。做到粗細混雜,葷素搭配,兼收並蓄,多吃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紅棗、牛奶、豆漿、蛋黃、桑椹、芥菜、芝麻、核桃仁、百合、豬腦、豬心、黑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少吃些動物脂肪和含糖類食物。
老人保健注意事項
一忌久坐,久坐者傷肉。
坐是消除疲勞的一種必要的休息,但久坐易使肌肉衰退與萎縮。故老人應多參加適合自己的戶外活動,加強肌肉鍛煉,以增強體質。
二忌久立,久立者傷骨。
老年人氣血運動全靠動靜結合調節平衡,如果一直站立不動,就會影響氣血運行,使人體部分組織和細胞營養失調,出現氣滯血凝,從而招致疾病。
三忌久視,久視傷血。人到老年,如果久視就會傷血耗氣,產生頭暈目眩等症。故老年人看報或看電視、電影應控制在一至二小時之內,不宜連續觀看。
四忌久卧,久卧傷氣。
適可而止的睡眠對老年人健康有益,久睡則身體軟弱。要順應四時,春夏季晚卧早起,秋季應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
五忌久靜,久靜傷神。過分安靜、寂寞、無聊、孤獨的處境,會使老人變得精神不振,性情孤僻,喪失生活信心,導致健康狀況下降。另外,優美的音樂使人輕松愉快,精神煥發。故老年人應有適當的良性聲刺激,以增進身心健康。
7、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養生方式有什麼不一樣?
我覺得年輕人和老年人都應該保持的生活習慣如下:
1、拒絕熬夜,按時睡覺,最好呀,23點以前就睡覺,年輕人呢,就少玩點手機,不熬夜聊天,不熬夜追劇打游戲,老年人呢,身體機能本來就跟不上了就更加不要熬夜打麻將,23點以後是肝臟排毒的時間,毒素排不出去,大腦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身體自然就差了。
2、少喝飲料,少吃過冷食物。現在隨處可見的飲料店就知道我們日常隨手一杯的飲料的消耗量有多大了,但含糖量過高的飲料對我們身體百害而無一益,除了會讓我們發胖之外還有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當然老年人嘗嘗鮮、年輕人偶爾嘴饞也能理解,但適當少喝唄。
3、少吃零食、少吃夜宵。有句話是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咱們呀,好好吃飯,吃三餐,加工食品還是少吃為好。有條件的自己做做飯。
至於年輕人和老年人養生方式最大的區別我覺得就在於運動方式上了吧。
畢竟老年人身體硬體跟不上,所以選擇的運動也相對比較溫和,比如中年阿姨們的廣場舞、能適當的出出汗還能聊聊天,社交和運動並存的優秀活動哈,爺爺伯伯們可以下下象棋,打打兵乓球,還能耍耍太極拳延續一下咱們的特色文化呢。
年輕人的運動的話就會更加劇烈一點,比如打籃球踢足球阿,還有堅持的馬拉松和夜跑,游泳什麼的。
不過運動這方面,只要選擇自己喜歡並且能堅持下去的,什麼方式都行。
8、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養生方式有什麼不同?
現在的人們都特別注重養生,但是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有不同的養生方式。那麼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養生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對於老年人來說,已經經不起折騰了。不能再做那些劇烈運動,這都是一些比較溫和的養生方式。比如人們最常見的廣場舞。對於老年人來說,特別喜歡去調整廣場舞,尤其是中國的大媽,現在很多大爺也被帶動了。
而且她們跳的舞也越來越國際范兒,比如兩夫妻在廣場上跳交際舞或者恰恰舞這些。每天晚上只要吃了晚飯,七點左右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廣場上,音樂響起,人們在廣場上面跳起了廣場舞。而且感覺這些老年人還特別的有組織,有紀律,會直接排隊。
或者是在公園兒裡面散步,打太極。在早晨六七點的時候,我們去上班,經過小區公園兒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老婆婆,老爺爺有的在公園兒裡面散步,有的在公園兒裡面打太極。其實我特別羨慕那些會打太極的老年人,我覺得打太極是一件很修身養性的事情。
對於年輕人來說,養生方式就大不一樣了,他們一邊在摧殘自己的身體,一邊又叫喊著需要健康。有句話說的是熬最貴的夜,敷最貴的面膜。平時晚上一兩點鍾才睡覺,但是卻要敷個面膜來保養自己的臉。
我認為熬夜是最摧殘臉的事情,敷再多的面膜都沒有用。其實他們是行動的矮子,思想的巨人,每天說要健身說的比什麼都厲害,但實際根本就沒有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