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
2、求《養生延命錄》、《食鑒本草》、《命根養生篇》、《血瘀論》。
《養生延命錄》
此書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號華陽隱居,生於公元456年,卒於公元536年,終年81歲。陶氏夙好養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歷代有關養生的論述,輯成《養性延命錄》,據書中的記載來看,其養生思想屬於道家體系,一方面主張閑心寡慾以養神,另一方面又主張吐納導引以養形,此外,他對情志、房室、飲食等亦有不少論述。
(原文)
真人曰: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人慾小勞,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數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畢但當行中庭如數里可佳。飽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故養性者,先飢乃食,先渴而飲。恐覺飢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過。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數百過,大益也。
——《食誡篇》
(按語)
本段原文是飲食養生的重要文獻,至今亦有巨大意義。其主要精神是要人們飲食有節,如「食慾少」、「不夜食」、「不、飽卧」、「食後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慾,閑心勞形(1),養生之方也。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長短,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淡無度,懺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2),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
(注釋)
(1)閑心勞形:閑心,是恬淡虛無之意;勞形,是小勞而不是大勞,小勞則氣血流通,大勞則使形體勞倦。(2)神形離別則死:《內經》曰:「形與神俱,則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故神形離就會死亡。再次強調養生既要養神,亦要養形。
(按語)本段原文著重闡述了形與神的關系,指出了養生的原則是形神兼養,這與《黃帝內經》所倡導的「形與神懼」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原文)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葯,但知愛精節情,亦一二百年壽也。
(按語)
這段原文響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從而強調了壽命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自身的艱苦努力,這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就這點了,希望能採納
3、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
4、佛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有哪些?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三、中華古代養生名家
中國古代的養生家為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群星璀璨的古代養生家中,這里僅選其中幾位影響比較大的名家略作介紹,以窺中華養生文化之一二。1.老子:道家養生的始祖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2.孔子:儒家養生的鼻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學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主宰的地位,「儒學」也幾乎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5、陶氏英合 覺知生命 王煒 脈輪 能量養生營 ?
和諧的人生你健康嗎?快樂嗎?了解自己嗎?在生活、工作中我們的身體是否時常不適、無力或是注意力難以集中?我們是否也曾因煩惱做過一些改變和嘗試,並擁有了自己的生命感悟?心靈時代的來臨,我們是否有邁開步伐緊跟生命進化的腳步?此次課程宗旨便是順應這新的心靈能量時代,針對藉由身體及能量層面所設計的能 量養生實修課程;通過身體內的七個脈輪整體意識的提升,直接提升生命能量的脈動頻率和生命能量的運轉模式,讓身體的能量形成高度有序化穩定運作的能量系統,促進我們身體的健康,內心的和諧。
活動形式:
在兩天的養生營中,王煒導師將通過身體能量調理、靜心冥想、脈輪能量擴展、脈輪明點內觀、脈輪呼吸、脈輪能量強化、心靈開發、覺知擴展、能量控制、意識導引等技巧,契合人體七個脈輪能量中心點和意識提升做主題式探索練習,來引導學員進入生命能量七輪合一的奇妙境界。
靈性導師:
王煒
研習中醫理療、靈性修煉已十幾年,參悟易經、國學、佛學積累了豐富的臨床治療、養生和修行的經驗。擅長從人體能量的角度快速疏通和補充能量。通過多年的冥想實修基礎練習,結合中醫、國學、佛學理念,創立獨樹一幟的能量養生法。希望能開啟更多人對於身心健康和生命靈性的認知與提升,近年多為數要職領導進行能量 養生指引。
脈輪:
脈輪是指分布在人體中的七個能量中樞,分別為頭頂、眉間、喉頭、胸口中央、肚臍附近、下腹部和尾骨。脈輪的作用就是對身體各個器官的機能、感情、精神施加影響,並且和色彩有密切的聯系。從下而上分別為紅橙黃綠藍靛紫。
6、辣味子功效,雲南產,保健養生
眼淚都差點掉下來。
小陶氏卻是上前一步拉住大陶氏的手道:大爺只是還在生姐姐的氣,
7、蕪湖縣紅楊陶氏宗族來源與輩分?
安徽蕪湖縣紅楊團壩陶氏(丹陽郡,五柳堂):
日顯良庭征瑞必德上班…
庭字輩是六十九世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姬姓,唐堯之後,以封地為姓。相傳堯稱帝前先封在唐,後改封於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陶丘),故稱陶唐氏。其子孫有一支乃稱陶氏。②出自姬姓,唐堯之後,以職業技藝命為氏。堯擔任部落首領以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地方居住,以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堯的後裔有的以祖上職業命姓,形成陶姓。③以職業為姓。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為職業者;春秋之後從事制陶業之庶民亦有以「陶」技為姓者。④出自虞姓,虞舜之後,以職官為姓。舜之裔孫虞閼曾官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製作的官職,其後代遂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陶氏。⑤出自唐姓,因避帝諱而改姓陶。據《宋史本傳》、《東都事略·陶谷傳》等載,宋陶谷,原姓唐,為避晉祖(石敬瑭)名諱,改姓陶。其子孫遂相傳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⑥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如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氏。白、傣、京、苗、瑤、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陶姓。 始祖:唐堯。
遷徒: 陶姓最初以山東定陶為發祥地。周朝以前,陶姓於史書不顯。春秋時才出現了第一位名載史冊的人物,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女性陶嬰。春秋戰國時期,陶姓逐漸南移到今河南蘭考一帶,後經繁衍發展,形成了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濟陽郡。西漢時,有陶舍、陶青出仕長安,而陶青功封開封侯,子孫世襲其職並家於當地。兩漢時期,陶姓人逐漸南遷於江蘇、安徽一帶,並在長江之南落籍,如東漢徐州州牧、溧陽侯陶謙即為丹陽人(今安徽宣城)。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河南、山東陶姓開始南遷江浙,而原居蘇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贛。此期在江南一帶涌現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東晉侍中太尉、鄱陽人(今江西波陽)陶侃,其後遷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詩人陶淵明即為其重孫。南朝宋孝昌相陶貞寶,晉安侯陶隆均為秣陵人(今江蘇南京),後經不斷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眾,子孫昌盛的局面,於是後世陶姓以丹陽、潯陽為其郡望堂號。宋朝以前,陶姓發展依舊以上述兩地為主源,在江南各地緩慢播遷,並有陶姓一支進入湖南。宋朝時,陶姓在北方得以發展,陝、豫、魯、晉、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帶狼煙四起,陶姓有播遷於湘、鄂、閩、粵、桂之地者。明朝初期,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而兩湖之陶姓則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進而播遷雲貴高原。清朝時期,陶姓已廣布全國,並有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者。台灣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時期從福建遷移過去的。目前陶姓以江蘇、上海、浙江三省為多,陶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零六位。
丹陽郡 秦置丹陽(楊)縣,治所在宛陵(在今安徽宣城當塗東北)。唐並入當塗。
五柳堂 東晉詩人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社會動亂,政治腐敗,辭官歸隱。宅旁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並作《五柳先生傳》。
名人:陶嬰,春秋節婦。魯人,陶門之女,籍貫不詳,少寡,扶養幼孤。以紡織為業,魯人聞其義,欲求之婚,嬰聞之,作《黃鵠歌》,以示不二。此見《列女傳》。
陶謙(132-194),東漢末將領。字恭祖。丹陽(安徽當塗東)人。漢靈帝時,為徐州刺史,曾鎮
黃巾起義軍。後任徐州牧,據有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193年,曹操因己父被其部將襲殺,借報仇為名攻之,進至彭城(江蘇徐州北)兩軍大戰,曹軍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他敗退郯城。曹軍攻郯不下,轉攻睢陵等地。194年,曹軍再攻,進占琅玡、東海等地。他正擬退丹陽,曹軍因張邈叛變而退還兗州。不久病死。
陶侃(259-334),東晉將領。字士行(或作士衡),東晉廬江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幼孤貧。初為縣吏,後舉孝廉,得張華賞識,任郎中,漸升至將領。以鎮
荊湘一帶農民起義升任荊州刺史。因王敦忌恨,貶為廣州刺史。在州無事,每天早運百甓(磚)於屋外,晚搬回屋內,以習勞勵志。王敦敗,還荊州,加征西大將軍。咸和三年(328),蘇峻叛亂,他起兵討伐,被溫嶠等推為盟主。亂平之後,進位侍中、太尉,改封長沙郡公。後兼江州刺史,都督八州軍事。卒後贈大司馬。在軍四十一年,勤於吏職,雄毅善斷。提倡珍惜「分陰」,反對「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且善文辭,遠近書疏,莫不親筆作答,行文如流,未曾壅滯。《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二卷,已佚。今存文《遜位表》、殘篇《相風賦》等,載《藝文類聚》。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沒落士族。始任江州祭酒,因不滿官場污濁,辭官歸去。後又出任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四十一歲任彭澤令,僅八十餘日,因不願與士族社會合作,毅然歸隱。義熙末征為著作佐郎,不就。今存詩一百二十餘首,文十多篇。這些作品,揭示了詩人「大濟蒼生」的政治理想和「大偽斯興」的士族社會的矛盾,抨擊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抒寫了詩人的滿腔悲憤和「金剛怒目」式的抗爭。故龔自珍雲「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魯迅也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這方面代表作有:《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詠荊軻》、《述酒》、《贈羊長史》、《擬古》、《飲酒》、《感士不遇賦》等。由於他長期隱居農村,躬耕田園,接近農民,生活比較貧困,故能真心誠意地歌頌勞動,贊美淳樸的農村生活,並以此與污濁的仕途相對立。這方面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移居》等,而《桃花源詩並記》更是他長期農村生活的總結,那「秋熟靡王稅」的世外桃源,寄寓著詩人的理想,反映了他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農民的願望。但這畢竟只是一種烏托邦,並帶有老子「小國寡民」的烙印。此外,他的作品還宣揚了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陶詩藝術成就很高。他總結了漢魏以來五言古詩的優良傳統,高度發展了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善於以樸素自然而極為精煉的語言、看似平常而耐人尋味的形象,抒寫自己深厚的感情,形成平淡自然又韻味雋永的獨特風格。他的辭賦散文也一掃西晉以來駢麗綺靡的文風,揮灑自如,不事藻繪,「沛然自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冷齋夜話》引李格非語)。由於形式主義文學的泛濫,陶淵明在六朝影響不大,《文心雕龍》竟對他一字不提,《詩品》也僅將他列入「中品」。但唐以後,從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陸游,直至晚清的黃遵憲,都十分推崇他,並程度不同地受到他的影響。有《陶淵明集》傳世。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道教思想家、醫學家、文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市)人。年十歲,讀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即有養生之志。父為妾所害,遂終身不娶。讀書過萬卷,一事不知則以為恥。宋宋曾為奉朝請,齊時官至左衛殿中將軍。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即位後,禮聘不出,但朝廷每有大事,常前往諮詢,時稱「山中宰相」。卒謚貞白先生。好道術,愛山水,善琴棋,工書法,精通醫學,擅長駢文。其詩以《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寒夜怨》較著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陶隱居集》。另著有《真誥》、《本草經集注》、《補闕肘後百一方》等書。
陶安(1315-1371),明臣。字主敬。安徽太平(安徽當塗)人。《明史》載其「少敏悟,博涉經史,尤長於易」。元末舉人。後率父老迎太祖於太平,授左司員外郎留參幕府。知黃州(湖北黃岡),寬租省徭,民以樂業。吳元年(1367)為翰林院學士,制議禮總裁官,與李善興等制定律令。洪武初命知制誥兼修國史。有《陶學士集》。
陶宗儀(1316-?),明初文學家。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岩人。寓居松江。元末舉進士不第,遂棄志。工文章,尤刻意字學。親耕園圃一區,得暇以筆墨自娛,常以樹葉作筆記,貯入盆中,歷時十年編成《輟耕錄》,多記元代典章、掌故、文物及元末農民軍事跡,兼論小說、戲劇、書畫、詩詞,具有極高學術價值。明初一度任教官。另著《書史會要》、《四書備遺》、《南村詩集》等,並輯前人小說筆記為《說郛》。
陶澍(1779-1839),清大臣。字雲汀,湖南安化人。嘉慶進士。歷官給事中,安徽、江蘇巡撫,兩江總督。道光中,先後治理安徽湖、河,籌劃太湖水利,疏浚海口;試辦漕糧海運,上海運章程八條;兼理淮南鹽政、大加整頓、改革,條上十五事,績效頗著。所著有《奏議》、《詩文集》、《蜀輶日記》、《陶桓公年譜》、《陶淵明詩輯注》行世。道光十九年卒。謚文毅。
陶成章(1878-1912),近代民主革命家。字煥卿,浙江紹興人。早年立志反清革命,曾兩次赴京謀刺慈禧太後,未成。一度赴日留學,回國後參與創建光復會、紹興大通師范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入同盟會。次年主編《民報》。因與孫中山不睦,宣統二年(1910)在東京成立光復會總會,任副會長,與同盟會分裂。武昌起義後回國,任浙江軍政府參議員。後遭暗殺。有《中國民族史》、《浙案紀略》。
其他陶姓名人有西晉將領陶輿;東晉將領陶臻;唐詩人陶翰;五代南唐畫家陶守立;宋大臣陶岳,詩人陶弼,畫家陶裔;元初詩人陶復亨;明畫家陶成;清詩人陶善、陶余,詞人陶淑,書畫家陶窳,畫家陶馤、陶馠、陶馥等。近當代陶姓名人有革命家陶鑄,解放軍將領陶勇,愛國將領陶峙岳,國民黨官員陶希聖,教育家陶行知,民族學家陶雲逵,經濟學家陶大鏞,社會學家陶孟和,氣象學家陶詩言,曲藝研究家陶鈍,畫家陶元慶,電影演員陶金,北昆演員陶顯庭等